1、镇镇 20202021 年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水平测试质量分析年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水平测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一、试卷分析 本次质量检测试卷的整个难易程度适中,考察的知识面广,题量也符合学生的 练习要求,题目的形式多样,实际运用较好,体现了新课标的一些精神,是一份 比较好的检测学生双基知识的试题,为今后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试题 的编制即侧重于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部分试题蕴涵了对学生运用数学知 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等数学知识综合运用水平的考查。 二、数据分析二、数据分析 参考 人数 总分 人平得分 及格率 优秀率 综合指数 993 87582.6 88.2 0.969 0.8
2、60 0.902 三、答题分析三、答题分析 本次试题有六道大题。 第一大题:我会填空_23 分。第 1 小题看图列算式平时练了又练,所以学生全部 做对;第 2 小题根据口诀列算式也是送分题没有学生出错;第 3 小题训练学生乘 法和加减法的区别,绝大部分同学对此题能做出准确的回答,得分率高;第 4 小 题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学生全部做对; 第 5 小题出超了是估算, 本册没有 这类题的训练;在第 6 小题失分是因为学生对角和线段掌握不够牢固;第 7 小题 按规律写数也是对乘法口诀的检查,无学生出错;第八题是前几年出现过原封不 动的题,由于考前做过训练,所以学生全部做对;第 9 小题小明和他
3、的两个朋友 坐旋转木马,每人 8 元,一共要花多少钱,也是平时训练题,但是部分后进生做 错了;第 10 小题平时都练到学生出口答案就出来了;第 11 小题最小的两位数和 最大的两位数相差多少,这是前几年出现的一个判断题,这次以填空形式出现, 大部分学生做的很好; 在第 12 小题失分较为严重是因为少数学生对时间没有掌握 牢固。 第二大题判断,共计 5 分。这五个小题全部是平时练了又练,只有几个同学不能 够判断对与错,特别是第 5 小题从一个面看到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一定是正方 体。 第三选择题:5 分。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本题失分较少。 第四大题:计算,27 分。有学生因马虎
4、失分。本题分口算和笔算两部分,主要考 查学生的计算能力。本题的得分率最高,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强。但也有个 别学生做题比较粗心,如口算算错,笔算中进位、退位忘记,数字抄错,得数忘 记写等等。 第五大题:我会画图题。1、2 小题做的比较好第 3 小题画分针的位置,有少数的 同学由于时间掌握的不够牢固,导致失分。 第六大题:解决问题,26 分。 应用题的整体失分率不高,补充问题的能力缺乏, 解决应用题能力有待加强。学生的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 识还应提高。 四、失分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四、失分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够。部分学生对稍作改变的题
5、型就出现错误,可见平时变 式练习较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没有较好培养。 2、 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强。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 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 让他们自己来分析题目, 设计解题的策略,多做分析和编题等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学习习惯方面还有待加强。从测试情况来看,学生在仔细审题、认真思考、仔 细检查等方面有待加强。 五、改进措施 (1)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利用课堂教学及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 的扎实程度。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在 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多采取一些
6、游戏式、故事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 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加强计算的训练,课前 3 分钟进行口算练习,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给学生创造机会,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合 作交流,更好的发挥合作的潜能,使得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学习的主动权真 正交给他们. (4)加强后进生,学困生的辅导工作.上课多提问,对一些较容易的问题,总是让他们 先回答.下课多辅导,多表扬,少批评,作业尽量做到当面批阅,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对 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鼓励,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5)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认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 培养,让学生多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读题,审题,认真检查,的习惯. (7)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沟通,共同努力,特别是学困生的家长,要及时取得联系, 知道学生在校与在家的表现.必要时还可以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的学习 方法. (8)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课堂 实践中,以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通过试卷分析,除了查找出在教学上的一些不足,更重要的是在教师间 产生一种互动、交流,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推动我校教 育教学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