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 XX 人,其中学习领悟能力强的,善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同学 大概有 6 人;学习自觉性较高,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有 XX 人,这部分 同学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虽然基础知识部分通过积累还能够过关,但是阅读能力 较差,作文写作能力一般。另外有 XX 位同学,属于学习懒散,领悟能力又较差 的学习后进生。 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于 2020 年春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 专题组织单元,共六组,依次是:民风民俗、外国名篇名著、人间真情、体会人 物品质、科
2、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 小学生活”。这个专题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本册共有课 文 17 篇,精读课文 12 篇,略读课文 5 篇。这六组教材,每组基本由“导语” “课 例”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有二至四篇课文, 精读课文两篇,略读不定,有的单元没有略读课文,有的单元有 12 篇略读 课文。其中,第三单元安排了习作例文,所以没安排语文园地。第六单元是综合 性学习单元,也未安排语文园地。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 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全册安排“阅读链接”四次,未安排“资 料袋”
3、。“口语交际和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整册共安排口语交际三 次,分别是同读一本书、即兴发言、辩论。全册 6 个单元便安排了 5 次习作,除 第六单元外,其他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次习作,另外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一次 是学习了腊八粥一课后,让学生照样子写一种最喜欢的食物;第二次是在学 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以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 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四次,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 “书写提示”在第一、五单元各安排了一次。在第二单元语文园地后安排了一次 “快乐读书吧” , 主要
4、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 另外, 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 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 2 一组“古诗词背诵”。这 10 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 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 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会写 120 个字,累计会写 2500 个,会认 3000 个。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 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
5、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 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 字,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并能从中捕捉信息。 3、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5、在阅读中,进一步学会把握课文主要 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 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 断。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 10 篇(段)。7、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5 万 字。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
6、需要搜集信息。9、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 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三) 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3、 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作品梗概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详略得当。 4、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5、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 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6、40 分钟能完成不 少于 400 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3 (五)
7、综合性学习 1、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 行讨论和分析。2、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措施 1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注意把握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并且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情况, 使理论和实践融合为一体。 2 在 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情况,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分 层次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杜绝以往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3上课前,认 真钻研教材内容,广泛参阅教学资料和最新的教研成果,并与备课组的其他老师 共同商讨,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案。4课后,注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 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及时
8、复习好所学的新知识。5认真、及时地批 改学生的作业。 五、教学进度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进度表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备注 一 3.23.6 北京的春节(3)腊八粥(2)书法展评(1) 假期读书交流会(2) 二 3.93.12 古诗(3)藏戏(1)习作(2) 语文园地(2) 三 3.163.20 鲁滨逊漂流记(3)骑鹅旅行记(1) 汤姆索亚历险记(1)口语交际(1) 课外阅读(1)书法(1) 四 3.233.27 习作 (2) 语文园地 (2) 快乐阅读吧 (3) 书法(1) 五 3.304.3 匆匆 (3) 那个星期天 (2) 习作例文 (1) 课外阅读(1)书
9、法(1) 六 4.64.10 习作(2)古诗三首(3) 课外阅读(1) 清明节放 假 1 天 七 4.134.17 十六年前的回忆(3)为人民服务(3) 课外阅读(1)书法(1) 八 4.204.24 金色的鱼钩(1)口语交际(1) 习作(2)语文园地(2)课外阅读(2) 九 4.275.1 文言文二则(3)表里的生物(2)书法(1) 五一劳动 节放假1天 4 十 5.45.8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3)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1)口语交际(1) 课外阅读(2) 书法(1) 十一 5.115.15 习作(2)语文园地(2) 难忘小学生活(4) 十二 5.185.22 古诗词阅读:采薇春夜喜雨
10、(1) 江畔独步寻花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1) 江上渔者泊船瓜洲(1) 游园不值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1) 浣溪沙 清平乐 (1)古诗词交流(2)书法(1) 十三 5.255.29 复习(8) 十四 6.16.5 复习(8) 十五 6.86.12 分类复习(8) 十六 6.156.19 分类复习(8) 十七 6.226.26 综合复习(6) 端午节放假 一天 十八 6.287.3 综合复习(8)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华民风民俗中华民风民俗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 习俗独特。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节日、穿着、食物、 民居等,这些各具
11、特色的民风民俗无不烙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展现 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随着老舍共同去感受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与隆重, 去体味京味儿十 足的春节;跟着沈从文去品尝那饱含着浓浓亲情的腊八粥;到诗人的笔下去体验 古代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去欣赏有着六百多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感受高原 儿女创造的艺术奇珍。 5 本单元紧扣“中华民风民俗”这个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习作”和“语文园地”的 部分内容也与民风民俗有关,学生通过讲述家乡风俗、交流寓意美好的习俗、诵 读古诗名篇,能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也能激发学生探究不同
12、民 风民俗文化的兴趣。 分类分类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课课 文文 北京的春节 本文描绘了一幅幅 老北京过春节时的民风 民俗画卷,展示了传统 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 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 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引导学生跟随 作者的描述感受老 北京过春节的隆重 和热闹,领悟民俗 文化的丰富内涵。 2 课时 腊八粥 本文主要讲述了八 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 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淳 朴、和睦、温馨的生活 图景。 揣摩文中描写 八儿的神态、语言、 动 作 及 心 理 的 句 子,体会八儿迫不 及待想吃腊八粥的 心理变化过程。 2 课时 古诗三首 本文借三首古诗来
13、展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 习俗。 了解诗歌展示 的传统文化习俗; 感悟作者在诗歌中 寄寓的思想感情。 2 课时 藏戏 藏戏本文以准确的 说明为前提,以形象的 描写为手段,通过有详 有略的描述,展现了藏 戏不可抗拒的艺术魅 力。 引导学生了解 藏戏的形成及其特 色,体会传统戏剧 独特的艺术魅力和 丰富的文化内涵。 1 课时 6 习习 作作 家乡的风俗 介绍自己家乡的风 俗习惯,可以介绍这种 风俗的特点,也可以写 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 动的经历。 引导学生了解 家乡的传统风俗的 主要特点并介绍清 楚;分清主次,把 重点内容写得详细 一些。 2 课时 语语 文文 园园 地地 交流平台 通过交流活动让学
14、生明白阅读时要分清文 章的主次,体会作者要 表达的主要意思。 了解文章的主 次、详略安排是由 作者想要重点表达 的意思决定的;体 会运用不同的词语 表达相同的意思的 好处;了解传统习 俗中表示吉祥美好 的寓意;积累一些 蕴含深刻哲理的诗 句。 2 课时 词句段运用 解如何用不同的词 语表达同一个意思;了 解生活中寓意吉祥的习 俗。 书写提示 了解行楷的一些知 识,提高自己的书写水 平。 日积月累 背 诵 古 诗 长 歌 行,领悟古诗中蕴含 的哲理。 7 1 1 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 文文 本本 分分 析析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 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
15、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的作者著名 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 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过春节时 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他对传统文 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旬到正月十九,描述了大量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文章的语言表达 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 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教学中,教师 可引导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 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教 学学
16、目目 标标 1.会写 15 个生字,重点理解“万象更新、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 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 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教教 学学 重重 点点 引导学生随作者的描 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 重和热闹,理解民俗文化 的丰富内涵。 教教 学学 难难 点点 揣摩文章语言, 学习作 者为突出老北京过春节的 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课课 时时 安安 排排 2 课时 1.会写“蒜、醋、饺”等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万不 得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17、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 氛。 8 1.读写并运用生字新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贴春联、 放鞭炮、 吃团年饭的图片, 创设情境, 唤起学生对春节热闹、 喜庆气氛的回忆。 导语:导语:春节是中国人民心中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是祭 祀怀亲的日子,更是尽情狂欢的日子。在春节里,所有中国人民都沉浸在热闹、 喜庆、欢乐的气氛中,人们争相置办年货、贴春联、准备年夜饭、拜大年同 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2.播放童谣,引导学生了解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
18、过春节的。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预设:预设: 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通过听童谣能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大致情 况,再结合自己印象中过春节的经历,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就可以 顺势导入本课教学内容。 3.出示课题,导入新课。(板书:北京的春节。) 过渡: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 节,感受老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
19、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老舍老舍(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现代小说家、著名作 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也是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长 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龙须沟茶 馆等。他创作勤奋,共创作了 20 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 9 春节春节 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 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 一直到正月十 五结束,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 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20、是最 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2.自由朗读课文, 把课文读通顺。 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 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加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腊八蒜蒜 醋 饺子子 摆摆摊 杂杂拌儿儿 一一擦黑黑 眨眼眼 灯火通灯火通宵 燃放放 小小贩 彼彼此 贺贺年 骆驼 恰恰好 预设:预设:本课的生字较多,但难写的字不多,学生可自主学习。教师检查时可 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字义并组词,提示易读错的字音、易写错的字形。 需注意的字音:需注意的字音: “醋、擦”是平舌音,“眨”是翘舌音,“拌、贩、摊”是前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需注
21、意的字形: “拌”的部首是“扌”,要和“伴、绊、畔”区别开; “彼”的部首是“彳”, 不要写成“亻”。 (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掺和、零七八碎、万象更新、 万不得已、光景、截然不同、娴熟、分外”等。 预设:预设: 本课主要表现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与喜庆,文中有许多描写热闹 场面的词语,如:万象更新、悬灯结彩、灯火通宵、日夜不绝等。教师可以引导 学生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 尝试运用本课中学习的词语来描绘一个热闹的场 面。 (3)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地方。 (1)学生给段落标上序号
2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老北京过春节的。 (时间顺序。) 预设:预设:文中有许多提示时间的词句,如“腊月的初旬”“腊八这天”“腊月 10 二十三过小年”“过了二十三”“除夕真热闹”“初一的光景”“元宵节”“春 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圈画出这些词句,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弄清本文的叙述顺序了。 (教师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 除夕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2) 整体感知: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 隆重、 喜庆。 ) (3)学生分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课堂,相机点拨。 2.理清文章脉络。 过渡:过渡: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
23、地拉开了序幕,随着鞭炮的 繁响、元宵的上市,这场大戏的高潮一个接着一个到来。请同学们按照年前、过 年、年后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想一想每个部分分别写了 什么。 结构梳理: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 17 自然段):介绍了从腊月初旬开始到除夕之前,人们为 过年做的准备。 第二部分(第 8 自然段):详细地描绘了老北京除夕的热闹场景。 第三部分 (第 911 自然段) : 写了元旦到正月十五前这段时间人们的活动。 第四部分(第 1213 自然段):详细描写了元宵节到来之时,到处张灯结 彩的热闹场景。 第五部分(第 14 自然段):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人们又投入到新的生活、 新的工作
24、中去。 3.默读填表,初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预设:预设: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 里, 老舍先生具体写到了哪些过年的习俗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填表的形式 将时间和习俗一一对应呈现。 在填写表格的时候可以和同桌合作, 然后汇报交流。 填写表格示例如下: 11 时间时间 风俗风俗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祭灶王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 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
25、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正月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残灯未庙,春节结束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喜庆气氛。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留下悬念。 小结: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了解 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还划分了文章的层次。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 时间, 老舍先生仅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 就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热闹喜庆、 欢乐祥和的春节。那么这五个时间段的活动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呢?这 样写又有什么好处呢
26、?这些问题留待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探讨。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积累本课学习的生字新词。 (2)积累文中描写热闹、喜庆气氛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 见“英才好阅读”丛书)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12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领悟节日习俗中传统文化 的丰富内涵。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品味本文京味儿十足的语言风格。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领悟节日习俗
27、中传统文化 的丰富内涵。 2.细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相结合的好处。 3.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导语: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用充满京味儿 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过春节时的民风民俗画卷, 表现了春节的隆重 与热闹,展示了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 爱。 本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学生单单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显然是不 够的, 要读有所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谈一谈老北京的春
28、节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过渡: 老北京的春节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也体会到了人民 企盼幸福、平安、团圆的美好愿望。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随着作家老舍去感受老 北京的春节。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老北京过春节时热闹、隆重的气氛。 13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可以与自己经历的春节进行比较。 (2)大声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 热闹气氛表现出来的。 (3)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 画面一:年前的忙碌画面一:年前的忙碌
29、 导语:导语:“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在这个 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到来之前,老北京人早早地就开始准备了。文章介绍了过年 前的哪些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都有哪些主要活动?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 们怎样的心情? (1)学生分组交流,谈感受。 (2)教师出示上节课填写的表格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老北京人在 腊月初八到除夕前这段时间的主要活动。 时间时间 风俗风俗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预设:预设: 上节课学生在初读课
30、文的时候以填表的形式大致了解了老北京人过春 节的主要活动, 现在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每个时间段内人们的主要活动进行回 顾。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老北京春节习俗的了解,领悟节日习俗 中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另一方面是揣摩作者的写法, 体会本文详略结合的好处。 (3)重点语句探究。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农业产品展览会”指腊八粥 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这里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的特点。) 孩子们准备过年, 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 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 空竹、
31、口琴等, 和年画。 (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作者详细罗列三件事,写出了孩子们的欢喜和期 盼。语言通俗,充满童趣。) 14 (4)小组轮流读课文第 17 自然段,要读出浓浓的年味。 画面二:除夕最热闹画面二:除夕最热闹 (1)自由读第 8 自然段,找到最能表现除夕的热闹气氛的词语做批注。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除夕的热闹气氛的? 明确:明确:气味、色彩、声音三个方面。 文中哪些词语具体表现了除夕的热闹气氛? 明确:明确:总述“真热闹”;分述“酒肉的香味”“穿起新衣”“红红 的对联” “各色的年画” “灯火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 “必定赶回家来” “都 要守岁”。 (2)小组研读,合作交流
32、。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 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 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除夕的热闹有什么特点?) 明确:明确: 从第一句和第二句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从第三句和第 五句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 从第四句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 热闹。 (3)指名朗读,评读,品味除夕的热闹。 画面三:初一的祥和与幸福画面三:初一的祥和与幸福 过渡:过渡:与除夕的热闹相比,初一又有着怎样的光景呢? (1)朗读课
33、文第 911 自然段,感受初一的光景与除夕的“截然不同”。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初一与除夕的不同。 明确:明确: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全城都在休息。 从作者的描述中你体会到了初一怎样的光景? 预设:预设:与除夕的热闹不同,初一的光景是祥和、幸福的。作者在文中主要描 写了三类人的活动: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其中 详细描写了庙会上的各种美食和有趣的活动, 充分表现出一派祥和、 幸福的光景。 (教师板书:走亲访友在家待客逛庙会、听戏;祥和、幸福。) (2)指导朗读,读出不同人的不同状态,从中感受初一气氛的祥和与幸福。 15 画面四:元宵节的喜庆与红火画面四:元宵节的喜庆
34、与红火 过渡:过渡:如果说除夕是家庭中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欢乐。 请同学们默读第 12、13 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种欢乐? (1)抓关键字体会元宵节的欢乐。(关键字:又。) 预设:预设: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 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 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这个“又”字紧 承上文而来,把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2)想象具体的画面,感受元宵节的欢乐。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
35、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 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明确:排比。作者围绕“各形各色”,用五个“有的”构成排比,既显 出这些老铺很气派,又表现了元宵节的场面很壮观,气氛很热闹。 (3)揣摩重点句,体会元宵节的欢乐。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明确:这是一个总结句,与“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这句话相呼应,写出了元宵节给人们带来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 (4)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2.学生自主学习第 14 自然段,感受文章详写和略写相结合的好处。 (1)引
36、导学生理解“残灯末庙”的意思,明确春节结束的时间。 明确:明确:“残灯”指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指庙会的最后一天。从 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十五又到处悬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 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 (2)学生体会有关“正月十九”的描写和前面的描写有什么不同,同桌交 流感受。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预设:教师在这里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学习“详略结合”这种写作方 法。教师应注意不要将“详略得当”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来讲 16 解。而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容易地区分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 略写
37、的,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明确:明确: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 “除夕” “初一”和“元宵节”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 “正月初六” “正月十九” 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三、三、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过渡:春节是中国人民心中最隆重、最热闹、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的 活动丰富多彩, 洋溢着幸福与快乐, 传递着吉祥与祝福。 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反映了中国人民纯朴善良、崇尚劳动、热
38、爱生活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和发 扬。 1.拓展阅读 :朗读课本中“阅读链接”中的有关春节的文章,体会其与老 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有何异同。 预设:预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读“阅读链接”中的文章,了解节日习俗;其次, 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最后引导学生谈感受。 2.小练笔:请你仿照课文写一写家乡过春节的习俗。 要求:要求:借鉴从课文中学到的写法,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抓最主要的特点来 写、加入自己的感受等。 3.交流小练笔作品,集体评议。 四、摘抄积累,作业设计四、摘抄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外搜集并积累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名句。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39、(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 见“英才好阅读”丛书)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17 品味老舍语言的“美不胜收” 师:师:著名戏剧家曹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老舍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 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常常美不胜收。为什么“没有一句华丽的辞 藻”,还“常常美不胜收”呢?咱们赶快到字里行间去感受一番。同学们自己选 一个时间点去感受吧!你们最喜欢文中哪个时间点上的描写? 生:生:除夕、元宵节、小年、初一 师:师:好的。你们猜猜,老舍他自己最喜欢哪个时间点上的春节?老舍在文中 说:“除夕是热闹的,
40、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 体面的, 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 节呢,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炫而美丽。”由此来看,是哪个 点? 生:生:元宵节。 师:师:好的,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 12、13 自然段,看一看哪个地方让你感 受到了元宵节的那一片火炫而美丽。 (学生边读边画。) 师:师: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那片火炫而美丽?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生: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 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 事。 初一 18 师:师:请注意,这句话中老舍一共用
41、了几个“有的”? 生:生:五个。 师:师:说明了什么? 生:生:说明灯很多。 师:师:看得及吗?眼睛会花吗?请你再读,把这五个“有的”读好,把有几百 盏灯在你眼前摇晃的感觉读出来。 (学生读得慢条斯理,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感觉、读出节奏,并范读。) 师: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句子的每一个“有的”的分句,你会发现一个奇妙的 现象,谁来说说? 生:生:“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这些词都是一个意思。 师:师: 奥秘被你发现了。 这是简单的重复吗?这样, 我把重复的词语全部去掉: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有的是玻璃的, 有的是牛角的, 有的是纱灯; 有的各形各色,有的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
42、事。”感觉怎么样?与原句 比,节奏还一样吗? 生:生:不一样。 师:师:有看都来不及的感觉吗? 生:生:没有。 师:师: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吗? 生:生:没有。 师:师:原来“重复”是一种美!这就是曹禺所说的美不胜收。 师:师:你还从哪个地方的描写感受到那一片火炫而美丽? 生:生: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 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师:师:这个句子也写“灯”,但是和上句写“灯”,很明显的区别在哪儿? 生:生:这个句子写得很简洁。 师:师: 刚才不是说重复是一种美吗?那么这个句子如果也加进重复的东西:“家 中也有灯:有的全是走马灯,有的清一色是宫灯,有的是各形各色的
43、纸灯,还有 无数的纱灯,里面有无数个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感觉好吗? 生:生:不好。 19 师:师:原来“简洁”也是一种美,这也是曹禺所说的美不胜收!让我们读 出小孩子玩灯时的快乐、天真、潇洒,我们一起读。 (师生一起读。) 师:师:那天还必须吃元宵吧,元宵是什么样的,什么馅儿的,什么味的,大人 和小孩吃元宵时分别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写了吗? 生:生:没有。 师:师:老舍虽然没有写,我们却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生:看到了元宵的样子,看到了人们吃元宵的情景。 师:师:原来“留白”也是一种美!这也是曹禺所说的 生:生:美不胜收! 赏析:赏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着学生对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文
44、字细细品 味。这种文字的品味过程经历了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从感受出发,层层深入, 进入语言的核心, 去触摸老舍语言的内质作为语言大师的老舍玩味语言的无 限的贴切:那份不惜笔墨的重复,点到为止的简洁,引人遐思的留白等。在教学 过程中,文本语言表达的特点,不是由教师直白地告诉学生,而是一个引导学生 “寻幽探胜”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读、品、 议、写等语言实践活动。 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年味很浓,不论是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 儿、吃零七八碎儿,还是逛庙会、骑毛驴、赛骆驼都透露着老北京过年时浓 浓的年味。 读 北京的春节 , 仿佛同作者一起享受了一次在北京过大年的狂欢。
45、 我想,教学此课,应该领着学生在语言的密林中美美地感受年味。教学中,我让 学生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表达时借助情景,尊重学生 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自由表达想法。这种建立在尊重学 生个性基础上的文本理解是多元的、是丰富的,有利于学生在了解老北京过春节 的习俗中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思想、情感熏陶。 20 2 2 腊八粥腊八粥 文文 本本 分分 析析 腊八粥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 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后的满足,表现 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达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 亲情的
46、眷恋。在内容上,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展现了腊八节浓 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气息。在写法上, 本文主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 格特征。在本文中,人物的对话贯穿全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地询问,到 与母亲讨价还价,到看到腊八粥后的惊讶,都展现了八儿的天真和童趣。 同时,本文以八儿的心理活动为主要线索,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 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教师在教学 的过程中要以朗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八儿的心理变化这条线索, 重点揣摩描写八儿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八儿的性 格特点。
47、 教教 学学 目目 标标 1.会写 13 个生字,重点理解“腊八粥、搅和、甜腻”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 方法感悟课文内容。 3.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性格特 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4.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教 学学 重重 点点 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中人 物的心理变化线索,品析人物的 性格特点。 教教 学学 难难 点点 品味语言, 感悟作 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八 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课课 时时 安安 排排 2 课时 1.会写“腊、粥、腻”等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甜腻
48、、搅和、可靠、腊八 粥”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梳理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 21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线索。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几种熬制腊八粥的主要材料及腊八粥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导语:导语: 同学们, 在上一课中, 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体验了老北京的春节。 在腊八那一天,老北京人家家户户要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制腊八粥, 那犹如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的腊八粥有没有引起你的兴趣呢?在你们的印象 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学生自主发言。) 2
49、.出示课题,引入新课。(教师板书:腊八粥。) 过渡:过渡:同学们,看来大家对老舍先生笔下的那碗腊八粥记忆犹新啊!从大家 的发言中我也似乎品尝到了各种富有家乡味道的腊八粥,让人回味无穷。今天, 我们将跟着沈从文先生一起去品尝一碗令八儿朝思暮想的腊八粥。 二、 初读课文, 检测预习 1.简单介绍作者。 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 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924 年开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 地方色彩,体现出乡村人民特有的风韵与神采。由于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 “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的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 传记丁玲湘
50、行散记烛虚等。 2.学生默读课文,交流并自学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语自学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 腊 l 八 粥 zhu 腻 n 腻的 咽 yn 口水 汤 匙 ch 搅 jio 和 浓 稠 chu 嘟 d 囔 肿 zhn 胀 熬 o 粥 褐 h 色 染 缸 n 脏 zn 水 22 方法拓展:方法拓展:“粥、匙、褐、缸”等字可以结合相关图片来进行理解;“腊、 搅、稠、脏”等字可以利用形近字来区分,“腻、咽、嘟”等字可以联系生活实 际来理解。 形近字示例:形近字示例: 腊(腊月) 搅(打搅) 蜡(蜡烛) 觉(感觉) 稠(浓稠) 脏(肮脏) 绸(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