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1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第五五单元单元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 1515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能描述出植物、动物的主要特点。 2.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3.初步认识生物和非生物的密切关系。 4.丰富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对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分析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维恩图、课件、校园一角或自然界某个场景的放大照片。 学生分组材料:探究学习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 1.出示课本 45 页的一首小诗: 土壤是蚂蚁的家, 山林是猴子的家, 草原是马儿的家, 高原是牦牛的家, 池塘是蝌蚪的家, 海洋是鲸鱼的家, 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 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她! 2.学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这首小诗主要讲述了地球为所有生物提供了一个家。 3.地球为哪些生物提供了家呢?他们的家又分别在哪里? 蚂蚁的家在土壤中,猴子的家在森林中,马儿的家在草原上,牦牛的家在高原上,蝌蚪 的家在池塘中,鲸鱼的家在海洋中 4.大家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家在哪里吗? 小草的家在泥土中,蚯蚓的家在泥土中,鱼儿的家在河流中 5.教师引导: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有自己的家,不同的生
3、物有不同的家,他们的家在不同 的环境中。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6.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番茄、黄瓜等植物,了解了蚊子、蜜蜂等昆虫,小鸡、 小猫等动物,这些都具有生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是什么呢?(生物。) 7.相对于生物来说,世界上还有一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是什 么呢?(非生物。) 8.大家知道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物和 非生物。 9.板书课题:15 生物与非生物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总结植物和动物的特点,概括生物的共同特点 1.地球上生活着无数的动物,也生活着无数的植物,这些统称为生物,大
4、家能概括出生 物的共同特点吗? 2.出示课本 46 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分别想一想动物的共同特点,植 物的共同特点。再想一想生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全班交流,预设: 植物的共同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不能运动,需要水、阳光、空气等等。 动物的共同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能运动,需要食物、空气、温度、阳光等等。 生物的共同特点: 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点: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需要营养; 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3.出示课本 46 页中间的一句话: 有生命的物体又称为生物。 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有生命的物体又称为生物。 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
5、,会繁殖会繁殖, ,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 应应, ,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 4.学生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点。 活动二:判断石笋、青苔、地衣等是否是生物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分别了解了动物、植物的各自特点,又概括了生物的共同特点, 下面我们就可以根据生物的共同特点来辨别一种物体是否是生物。 2.出示课本 62 页下面石笋和青苔的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这两幅图片 上的物体是什么,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介绍,了解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再想一想,他们 是否是生物,为什么。 3.全班交流,预设: 石笋不是生物。石笋会“长高”
6、,但不是靠自身吸收营养长高;会长出小石笋,但不是 大石笋生出来的,也不是种子长成的;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是石笋反射不同颜 色的光形成的,并不是它自身发生了变化。 青苔是生物。青苔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会生长、繁殖,会对环境变 化作出反应,具备生物的特征。 4.讨论交流: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呢? 预设: 要想知道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首先要查找资料,了解这个物体的特点,然后依据生物 的共同特点进行分析判断。 5.教师引导: 要想知道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 首先要了解这个物体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然后才能辨别他是否是生物。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方法来辨别一下地衣、松萝
7、、水绵这 三种物体是否是生物? 6.学生分小组活动,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地衣、松萝、水绵这三种物体的有关资料,然 后辨别这三种物体是否是生物。 7.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小结,预设: 这三种物体都是生物。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的植物,形状有枝状、叶状、壳状,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 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松萝生于深山的老树枝干或高山岩石上,呈悬垂条丝状,适合阴暗潮湿的环境,需要阳 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水绵分布于池塘、沟渠、河流等地方,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 备生物的特征。 活动三:观察大自然的某个画面,认识画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8、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1.教师引导:在大自然中,生物和非生物种类多样,数量繁多,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 分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以大自然中的某一个地方来分析一下。 2.出示课本 47 页下方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这幅图片的 内容。 3.提出要求:识别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分别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写下它们的名称,判 断哪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关系,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将它们连线。 4.学生分小组活动, 识别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并且思考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醒,要仔细寻找,将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能够标注出来,还要仔细思考,将与 生物有关的非生物都能够用线连起来。 5.全班交流
9、,预设: 生物有松树、山羊、青草、鱼、乌龟、老鹰等等。 非生物有岩石、高山、白云、阳光、空气、雪、溪流、土壤等等。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与松树有关系的有岩石、高山、白云、阳光、空气、雪、溪流、土壤。 与山羊有关系的有白云、阳光、空气、溪流、土壤。 与青草有关系的有阳光、空气、溪流、土壤、白云。 与鱼有关系的有阳光、空气、溪流。 与乌龟有关系的有岩石、阳光、空气、溪流、土壤。 与老鹰有关系的有高山、白云、阳光、空气、溪流。 6.教师小结:这里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些非常复杂,他们有的是直接的关系, 有的是间接的关系。不管是哪一种关系,我们都要把他们找出来,不要遗漏。 三、课堂总结 1.
10、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和非生物,了解了生物的共同特点,知道所有的生物都 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等等。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根据生物的共同特点来辨别一种东西是否是生物,还初步了解了一些 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2.课后,请同学们观察校园一角或者菜园一角、小河一角,看一看这些地方有哪些生物 和非生物,想一想这些生物和哪些非生物之间存在关系,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1616 动物的庇护所动物的庇护所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 2.能列举动物依赖非生物材料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3.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性
11、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 4.设计并制作一个鸟巢给鸟儿安家,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 教学重点 能理解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 教学难点 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相关教学课件、视频资料、动物庇护所图卡。 学生分组材料:寻访调查记录表、鸟巢设计图纸、树叶、树枝、草茎、棉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家,我们住在家里可以看书,可以游戏,可以休息,与家人享 受幸福生活时光,不怕风吹雨淋日晒。那么动物他们有家吗?他们的家在哪里?又有怎 样的特点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动物的家。板书课题
12、:16 动物的庇护所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观察并交流野生动物的家,发现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非生物 1.教师引导: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家。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动物的家? 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尽可能多的讲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的家。 预设: 狗熊的家在山上的树洞或石洞里; 蛇的家在泥土洞里; 野兔喜欢栖息在低矮干燥的灌木丛中; 野鸭常在堤岸附近的洞穴、大树的树杈间、倒木下的凹陷处筑巢; 麻雀一般在屋檐下、管道处、空调外机、外接线盒上筑巢; 蚂蚁的家在土壤巢穴里。 2.那么大家见过这些动物的家吗? 3.出示课本 48 页上面 4 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四幅图上的动物分别是什么? 他们的
13、家又是什么样子的? 全班交流,预设: 松鼠在树木主干的松软处挖一个洞,主要用来储存食物、躲避天敌、遮挡风雨。 燕子在农家屋檐下营巢,巢多是将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黏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 羽 毛、破布等,还有一些青蒿叶。 黄鳝常在稻田、 小溪、 池塘等处的淤泥里自己打洞或在天然的泥洞、 石洞中穴居和冬眠。 蜜蜂会用蜂蜡筑造成六角形的巢房,然后拼合成蜂巢,以便蜂王产卵、储存蜂蜜、养育幼 虫等。 4.讨论交流:这 4 种动物把他们的家分别安在不同的地方,大家想一想,这 4 种小动物 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安家而不是在别的地方安家呢? 5.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出示课本 48 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14、: 大自然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气、温度、阳光和土壤大自然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气、温度、阳光和土壤, ,还为动物提供安还为动物提供安 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这些非生物。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这些非生物。 6.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明白动物们把家安在这些地方是因为这里有他们需要的各 种安家材料和生活资料。可以这样说动物建起的这些家,既能够为动物提供生存所需要 的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等,还能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的各种材料。 活动二:设计寻访调查记录表,寻访一个动物的家 1.同学们,校园里、池塘边、大树下、草丛里,到处都是动物的家,各种动物在自己
15、需 要的地方建造自己的家。课前,老师让大家寻访一个动物的家,然后完成好学生活动手 册上的记录单。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同学们寻访到的动物的家。 2.出示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寻访调查记录表。 3.学生分小组活动,说一说自己寻访的是什么动物的家,自己寻访调查的动物的家的位 置、形状、大小、材料、搭建方式以及周围环境对动物的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 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针对小组成员的寻访调查记录表,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 己的见解,并且推选出优秀的寻访调查记录表。 4.全班交流,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展示自己的寻访调查记录表,并对自己的寻访调查记 录表作适当的讲解。 提供一个范例: 我观察了我观察了 蚂蚁蚂蚁
16、 的家的家 位置位置 筑巢于地下或树上,有着良好的排水、通风措施。 大小大小 地下巢穴的规模非常大,包含一系列彼此 du 连通的地下小室,与地面 经通道连通。 地下小室包含育儿室,食物贮藏室,交配室等。 材料材料 野外蚂蚁基本都是挖洞,还有用树叶的。 搭建方式搭建方式 蚂蚁窝由工蚁们负责建筑和维护, 由工蚁从地表开始一粒粒地把泥土、 沙搬开,慢慢挖出一下地底世界。平时,工蚁们将窝里小颗粒状的脏 东西叼到出口附近,形成常见的蚂蚁窝“土堆”。 周围环境对周围环境对 动物的影响动物的影响 蚂蚁建巢是根据周边环境进行建造的,只有周围的环境有利它们生存 才会进行筑巢类 5.教师引导:刚刚大家交流了自己寻
17、访调查小动物的家的结果,下面请大家回顾自己寻 访调查动物的家的过程。说一说自己从这次寻访调查中获得了哪些体会? 学生说一说自己寻访调查的体会,预设: 在调查寻访过程中,要慢慢的接近小动物的家,静静的观察,不要惊吓和伤害小动物。 如果到校外寻访,一定要注意安全,最好有大人陪同。 要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下来,以免忘记。 还要及时的查阅一定的资料,解决自己在寻访调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补充自己对调查 寻访小动物的知识方面的了解。 7.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我们从调查寻访中能够获得知识,但是如果仅仅止 于调查寻访,那么所获得的就非常有限了,我们要把调查寻访和查阅资料结合起来,才 能获得更全面的
18、知识,取得更好的效果。 8.讨论交流:老师通过寻访和查阅资料发现一个问题,蚂蚁和蚯蚓同样是在土里生活, 燕子和麻雀都生活在自己的巢里,但是蚂蚁生活的土和蚯蚓生活的土不一样,燕子的巢 和麻雀的巢也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认真思考,并且交流,教师引导并小结: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 不同,虽然蚂蚁和蚯蚓同样生活在土里,燕子和麻雀同样生活在自己的窝里,但是它们 的生活习性是不一样的,所以对家的要求也不一样。 9.通过寻访和刚才的讨论交流,请大家想一想,动物们为什么会把家建在这些地方?他 们会一直住在家里吗? 预设: 动物们之所以把家建在这些地方,是因为这些地方有适合动物们生存的环境条
19、件,比如 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还有充足的食物,有利于躲避天敌等等。但是动物们 不会一直住在家里,他们总是忙忙碌碌,会出去寻找食物,寻找配偶,寻找安家的材料, 季节变化时有些动物还会迁徙到别的地方。 活动三:根据寻访记录,设计并动手搭建一个鸟巢 1.教师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鸟, 大家知道鸟儿一般把家安在哪里? 他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又是怎样搭建起来的呢? 2.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出示课本 50 页上面的几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鸟儿的家, 想一想这些鸟巢是哪些鸟的家?他们有哪些特点?又是怎样建造起来的?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预设: 左边一幅图是喜鹊的窝,是
20、用树枝搭建的支架巢。 中间上面一幅图是金丝燕的巢,是用羽毛、苔藓或海藻等混合唾液胶结而成的杯状巢。 中间下面一幅图是织布鸟的巢,是用草茎、纤维在树杈或树枝上编织成的吊巢。 右边一幅图是,是用芦苇和水草在水面上搭成的浮巢。 4.总结起来看,鸟儿的家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预设: 鸟儿的家一般安在屋檐下、庭院树木的枝头上、大树的树杈间等隐蔽的地方。 鸟儿的家一般用枝条、草茎以及毛、羽等材料搭建。 鸟儿的家都比较舒适,适合鸟儿自己的需要以及鸟儿生活的特点。 5.教师引导:我们已经认识了鸟儿的家的一些特点及搭建的材料,假如让同学们给鸟儿 安个家,你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下面我们来试一试给鸟儿安个家。 6.出
21、示课本 50 页下面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图片上的内容,并且读一读旁边的相关 文字介绍,想一想给鸟儿安一个家,需要哪些材料和运用哪些方法步骤?还要注意些什 么? 7.全班交流 所需材料:小木棍、细树枝、树叶、草根等等。 方法: 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用类似真鸟巢的材料和搭建方法搭建一个巢。 检查搭建的鸟巢是否安全、牢固。 观察搭建的鸟巢是否有鸟儿入住。 如果没有鸟儿入住,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吸引鸟儿,然后再试一试。 8.讨论交流:为鸟儿安一个家,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预设: 要考虑鸟巢是否安全、牢固。 要考虑到我们搭建的鸟巢是否有鸟儿入住。 要考虑到搭建的材料是否是鸟儿容易找到的。 9.学生分小
22、组活动,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试着给鸟儿搭一个家。 10.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搭建的鸟巢,相互评价,指出鸟巢的优点和缺点。 11.各小组针对鸟巢的不足之处再进行修改,教师建议学生将鸟巢完善之后,回家找一 个比较合适的地方挂上自己的鸟巢,看看有没有鸟儿入住。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 我们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庇护所, 知道动物会根据自己需要寻找合适的位置, 建造自己的家。课后,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周围小动物的家,并且查阅资料,进一步了 解动物庇护所的有关知识。 1717 环境变化以后环境变化以后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对比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生物适应季节变化 的方式是不一
23、样的。 2.能举例说出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 3.能举例说出人类的生产、建造等活动引起环境变化,对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坏性影响。 4.能以鱼道的设计为例,依据洄游鱼类的生活习性评估其合理性。 5.能意识到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特别是由此引起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 响。 教学重点 说出生物适应季节更替的方式并说明原因。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分析,评估不同鱼道的工程设计是否合理。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多媒体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这些生物在地球上生息繁衍, 有的已经经历了上万年。 2.当
24、生物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以后,这些生物又会怎样呢?是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还 是因为环境变化而灭亡?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17 环境变化以后 二、学习新课 1.教师引导:我们都知道,生物的生存与非生物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些非生物包括哪些 呢? 预设:阳光、水、温度、土壤等等。 2.出示课本 51 页上面的一段话: 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如温度、降水量等。为应对某些变化如温度、降水量等。为应对某些变化, , 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3.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话,初步了解大自然中的非生物是在不
25、断的变化的,为了适应大 自然,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活动一:交流季节更替和自然灾害对动植物的影响 1.季节更替对生物的影响 (1)同学们,在我们地球上,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因,地球上会有四季更替。当 季节更替时,生物会有哪些方式来适应呢? (2)出示课本 51 页上面的 5 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 5 种插图,了解这 5 组插图 中的动植物分别是以怎样的方式来适应季节更替的? 左边三组图片是动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 图片 1:雷鸟在季节更替时会变换羽毛的颜色。冬天,雷鸟的羽毛会变成白色与雪地的 颜色是一样的。 图片 2:麻雀的脂肪和毛量会发生变化。天气温暖时,麻雀体内的脂肪含量降低
26、,毛量 减少;天气寒冷时,体内的脂肪含量增加,毛量增加,以应对季节的变化。 图片 3:北极狐的毛色和毛量会发生变化。天气温暖,北极狐的皮毛颜色为褐色,毛量 稀少;冬天,为了使自己身体的颜色与白雪的颜色一样,北极狐身上的毛色也会变成白 色,并且毛量增加,以应对严寒。 右边两幅图片是植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 上面一幅图是猴面包树,依靠粗壮的树根蓄水来度过旱季。 下面一幅图是普通的树木,一到秋天,这些树木的叶子就会变黄飘落。 (3)除了这些,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呢? (4)学生列举其他一些动植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教师相机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 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更多的动物应对季
27、节更替的方式。 动物: 以卵或幼虫过冬,如蚕卵、蚊子的幼虫等; 储存食物过冬,如松鼠、老鼠、星鸦等; 改变体色、增加毛量、增厚脂肪过冬,如雷鸟、麻雀、北极狐等; 冬眠过冬,如青蛙、蛇等; 迁徙到南方过冬,如大雁等; 夏眠过夏,如蝾螈、青蛙等; 迁徙度过旱季,如角马等。 植物: 落叶过冬,如杨树、柳树等; 树干储存水分度过旱季,如猴面包树等。 2.自然灾害对动植物的影响 (1)教师引导:同学们,动物为了应对季节更替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适应环境的 变化,不过,当出现下面这些情况时,动物和植物们还能适应吗? (2)出示课本 52 页的 6 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图片中的环境发生了 怎
28、样的变化?这些生物还能适应吗?他们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预设: 旱灾使得生物缺水、脱水、生病甚至死亡。 雪灾使得气温极低,冻伤或冻死动植物,动物刨开雪层找食物时容易受伤或找不到食物 而饿死。 土壤沙化使得土壤水分、养分流失,植物的种子被风吹走、幼苗连根拔起、禾苗被吹干, 草场退化,动物缺少水分和食物被迫迁徙甚至死亡。 森林火灾烧毁林木,益兽益鸟减少,甚至造成人畜伤亡,还会破坏土壤,更加不利于生物 生活。 海水倒灌造成土壤盐碱化,土地荒芜,植物无法生长,还会加剧水污染,影响人类生活。 火山喷发影响周围环境,导致气温下降,火山灰影响生物呼吸,产生的酸雨造成危害,导 致生物死亡甚至灭绝。 (3)教师引
29、导:环境的变化除了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以外,还有一些无法预估的灾害性 变化。当这些无法预估的灾害性变化发生时,生物会面临怎样的结局呢? (4)出示课本 53 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变化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变化, ,有缓慢的、有规律的气候变化有缓慢的、有规律的气候变化, ,也有急速的天气变化也有急速的天气变化, , 还有海啸、火山喷发、陨石撞击这些灾害性事件。当生物无法适应这些变化时还有海啸、火山喷发、陨石撞击这些灾害性事件。当生物无法适应这些变化时, ,等待它等待它 们的只有死亡。人们普遍认为们的只有死亡。人们普遍认为, ,恐龙、猛犸象的灭绝就是由于环境的突然变化造成的。恐龙、猛
30、犸象的灭绝就是由于环境的突然变化造成的。 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5)出示课本 53 页的上面两幅图片恐龙灭绝图片和猛犸象灭绝的图片,引导学生 观察这两幅图片,并且将这两幅图片与上面的文字结合起来,进一步体会环境的变化对 生物的影响。 大约 6500 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大量的粉尘,扩散至整个大气层,导 致地球持续数月处于黑暗状态,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灭绝。生物史上的恐龙时代就这 样结束了。 大约 2 万年前,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由于栖息地缩小,草场植物减少,猛犸 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数量锐减,最后灭绝。 (6)教师相机出示一些
31、有关恐龙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恐龙家族的庞大,再结合恐龙 的灭绝,进一步体会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巨大影响。 活动二:了解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1.教师引导:环境的变化除了火山爆发、陨石撞击地球等自然原因以外,还有很多的人 为的原因。 2.出示课本 53 页下面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哪些人类的因素影响了环境的变 化?对生物的生存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预设: 砍伐森林会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物的栖息地。 城市扩张使得土地资源短缺,土壤结构被破坏,生物的栖息地缩小,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 多样性受到威胁。 排放废气使大气受到污染,产生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被破坏,威胁动植物生存
32、,损害人 体健康。 石油泄漏造成海洋污染,导致鱼群死亡、一些珍贵的海生资源丧失。海洋生物死亡后产 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毒害人体。 3.教师小结:这些人为的因素往往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这种破坏往往是不 可逆转的,对生物的生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动植 物和谐共存。 活动三:查找资料,分析评估鱼类洄游时人们设计的鱼道是否合理 1.教师引导: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自然、保护生物的重要性, 因此人们在进行活动时都会考虑到生物原本的生存环境。比如说鱼类。 2.出示课本 54 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的迁徙有些鱼类需要在不
33、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的迁徙, ,以保证它们的正常繁殖或越冬以保证它们的正常繁殖或越冬, ,这这 种行为被称为洄游。随着人们对河流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种行为被称为洄游。随着人们对河流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用, ,越来越多的隔流建筑物修建越来越多的隔流建筑物修建 在自然河流中在自然河流中, ,如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如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 ,这往往会阻断、 破坏鱼类自由迁徙的洄游通道这往往会阻断、 破坏鱼类自由迁徙的洄游通道, , 大大影响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大大影响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导致鱼类的减少甚至灭绝。 目前导致鱼类的减少甚至灭绝。 目前, ,人们多采用建设鱼道的人们多采用建设鱼道的 方法来缓解这
34、种状况。鱼道是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大坝的人工水槽。方法来缓解这种状况。鱼道是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大坝的人工水槽。 3.学生自由读一读,初步了解鱼类洄游的概念,以及人们针对鱼类洄游应对的办法。 4.提出要求:查找相关资料,分析评估下面哪种鱼道的设计更合理? 5.出示课本 54 页的上面两幅图片,一幅是横隔板竖缝式鱼道示意图,一幅是原生态式 鱼道示意图。 6.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两种鱼道的特点、总体结构,并想一想这两 种鱼道哪一种设计更为合理? 7.学生分小组活动,结合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对两种鱼道进行分析评估,选出设计更 为合理的一种,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预设: 原生态
35、式鱼道将鱼类通行的自然鱼道与人工鱼道相结合,更符合鱼类习性,能提高过鱼 效率。 例如鱼道全长 10 千米,其中自然鱼道 6 千米,人工鱼道 4 千米,两类鱼道有效结合 给鱼类提供了更适宜的水流条件,更接近自然条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横隔板竖缝式鱼道,能以调整过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来适应不同习性鱼类的需要。 其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近代鱼道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8.教师小结:这两种鱼道设计,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在日 常生活中,人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 活动四:拓展活动,在藏羚羊迁徙的路上修建铁路时,应该怎样评估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1.出示藏羚羊的图片,问:同学们,
36、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 认识。 知道他们叫什么吗? 藏羚羊。 大家知道藏羚羊生活的环境吗? 藏羚羊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海、新疆、西藏、四川四省区海拔 37005500 米的高山荒 漠草原。这些区域植被稀疏,并均为高原草本植物。此外,这些区域气温较低,许多地 方年被雪覆盖期超过 6 个月。在青藏高原独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寻觅足够的食物和 抵御严寒,经过长期适应,藏羚羊形成了集群迁徙的习性,并且其身体上生长有一层保 暖性极好的绒毛。 2.教师引导:藏羚羊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现在要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路规划修建一条 铁路,你认为如何评估铁路的修建方案?要从哪些方面去评估呢? 3.全班交流,预设: 尽可能
37、绕避; 根据藏羚羊的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通道,以保障藏羚羊正常 生活、迁徙和繁衍;通道形式有桥梁下方、隧道上方等;听取野生动物专家、环保 部门、当地牧民的建议。 4.下面请大家根据我们刚才考虑的一些方面的要求来设计一条铁路,画出设计方案。 5.学生分小组活动,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地修建一条铁路,画出设计方案。 6.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说一说自己这样设计的想法以及原因,其 他同学进行评价,对设计比较好的方面进行肯定,对设计不太合理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看 法和修改意见。 7.各小组针对同学们的评价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8.全班交流,评出最优设计奖。 三、课堂总结 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人类在利用科技改善生活的同时,也要 采取一定的措施去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