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依据最新高考历史课程内容调整说明。依据最新高考历史课程内容调整说明。删除删除现行现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一目一目】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的特点与男耕女织的模式 第 2 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领先世界,多种经营,是农业经济的补充 第 3 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不断发展,是农业经济的补充 第 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封建土地制度与维护自然经济的政策 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的产生) : 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最早培植水稻、粟; 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
2、种(工具:石刀、石斧) 2、早期农业生产的进步: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耜耕”或“石器锄耕” 商周:少量青铜农具,掌握开沟排水、制肥、灭虫技术。 西周: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 3、结论: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 (犁耕的改进)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逐渐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两汉时期改进和进一步推广 耦犁(西汉赵过,两牛三人) 、犁壁 东汉时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耕犁相当完善江东地区曲辕犁、犁评 2、耕作技术: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西汉时
3、期代田 法(赵过) ; 连续耕 种土地 定居 迁徙 曲辕犁曲辕犁 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南方的水田耕耙技术。 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 (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 南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制。 3、农业灌溉: 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水力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4.耧车: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如图)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1、井田制和集体劳作 商周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集体劳作(原因: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 2、小农经济的形成 (1)形成条件:
4、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 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生产目的: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特点: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 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评价: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 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以后的中国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古代经济(封建经 济)不断先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其经营规模很小。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常
5、破产流亡,小农经济十 分脆弱; 也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到明清之际更是阻碍了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 四、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 (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农业技术: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精耕细作 3、基本模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为主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4、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并占主导地位。 练习题 1.“鞭打春牛”是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节目。春牛不是活的 耕牛,而是泥捏纸粘的 假牛,也 叫“土牛” 。据考证,这一风俗 在周代已经出现, 周礼月冷中的“出土牛以 送寒意” 就是最早的记述。 “鞭打春牛”的习俗,反映了( D ) A我国古代
6、对牛的高度重视 B牛耕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并推广 C是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的标志 D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巨大影响 第 2 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 夏、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为代表,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都收归官办 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不 在市场流通。 3、世界领先的冶金、制瓷、丝织等。 分分 类类 冶金业冶金业 制瓷业制瓷业 丝织业丝织业 青铜铸造青铜铸造 冶铁业冶铁业 时 期 成 原社 晚期 掌握冶铜技 术 西周 晚期 有铁器 商 朝 原始瓷器 四 五 千
7、养蚕织绸 就 年 商周 时代 繁 荣 时 期 (司、四、 三) 春战 铁农具开始 使用、推广 东 汉 成熟青瓷 商 代 有了织机,丝织 品 商周 繁荣时期 两汉 高炉炼铁和 炒钢技术 北 朝 成熟白瓷 西 周 斜纹提花织物 东汉 杜诗水排, 水 力鼓风冶铁 唐 朝 南 青 北 白 格局, 起输 国外 西 汉 长安东西织室 有数千工人 魏晋 南北 朝 灌钢法 宋 代 瓷 窑 遍 布 全国, 五大 名窑 唐 朝 轻盈精湛著称, 吸收波斯的织 法和图案 16世 纪前 钢铁冶炼技 术产量领先 世界 明 清 种类丰富, 青花瓷、 彩 瓷 、 珐 琅 彩, 明宣德 青 花 瓷 为 珍品, 瓷都 景德镇。
8、宋 朝 品种多,织锦吸 收花鸟画写实 风格 明 清 苏杭织造局生 产丝织品超过 前代,苏杭宁是 丝织业中心、缎 成为清朝丝织 品的代表。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分类: 家庭手工业特点:纺织为代表,作为农产的副业,主要 民间手工业 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总结: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管理方式 产品产品 流通方式流通方式 地位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大作坊 军用品和官府贵 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 通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 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 水平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
9、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 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 售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 活中 2、民间手工业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开始发展,民营手工业受鼓励。 如商鞅变法规定,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匠人如墨子的弟子、鲁班木匠祖师。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到隋唐恢复发展。 (4)两宋以后,曲折中艰难发展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 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5)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 占主导地位。
10、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朝中后期 (1)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 出现: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资 本主义萌芽” 。 (3)缓慢发展: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4)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产生 (5)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6)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由于受封建制度的束缚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丝绸:西汉始远销世界,称中国为“丝国” 。运送产品的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 2、瓷器与制瓷技术西传及影响: 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
11、之路,瓷器外销量更大。 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 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 从 17 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的特征 1、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并受农业制约。 2、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 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享誉世界。 4、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民间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第 3 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历程 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商人”的
12、来历:商朝人善于经商,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 。使用贝为货币。商 业由官府控制。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 人。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尊为祖师。 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 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原因: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 概况:秦汉到隋唐,经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 展。 3、隋唐商业的发展 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还包括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 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概况: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
13、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 起来。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4、宋元商业繁荣 两宋: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 的纸币“交子”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思考:两宋商业空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思考:两宋商业空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纸币的出现便 利了商业活动。水陆交通的便利。 元朝: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 概况: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A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 为
14、商品。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C 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D 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 体,叫做“商帮” ,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宋朝以前概况:特定的位置设市,市坊(居民住宅区)分开。设市令或市长, 对市场交易进行管理, 按时开市、 闭市, 闭市后不许交易。 如汉唐长安城设有东、 西 “市” 等等。 宋朝时期概况: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 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草市”也更加普遍。 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2、古代大城市的发展 (
15、1)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 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一批新兴城市兴起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 移等。 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扬 一益二” 。 (3)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多样化和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活跃。 隋唐以后商业城市逐渐兴起,增多,商业性和工业性逐步加强。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逐渐由盛而衰 1、历代对外贸易的繁荣 (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
16、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 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主要特点: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 朝贡贸易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 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走向衰弱: 原因: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只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外贸。出口商品仅占总量 3左右。 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业起源早
17、,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宋元明清时期商业日益繁荣。 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相联系,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从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明清时期逐渐由盛而衰。 第 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 (1)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 转让与买卖;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在贵族封地上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这种土地国有制 度被称为“井田制” 。 (
18、2)实质:土地私有制(归国王所有) 3、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逐渐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 井田制瓦解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 田出现; 周室衰微,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展。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 劳动力减少;井田制逐步瓦解。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过程:春秋时期,鲁国(公元前 594 年)等进行税制改革(初税亩) ,按亩收税 作用: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最彻底的是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 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4、结论:土地制度的演变是社会
19、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化意味着社会转型。 土地兼并问题: (1)原因: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 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2)实质: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3)影响: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财政收入。 (4)抑制兼并: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矛盾激化,巩固统治。增加政府收入。 措施:A、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 地买卖。B、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如鱼鳞图册) 作用: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农抑商政策 商周时期,
20、国家曾鼓励支持商业发展, 1、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战国时期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 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及后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 2、首倡战国商鞅变法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西汉抑制富商的政策: 背景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操纵物价。 政策汉武帝推行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 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5、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后果 (1)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明清统治者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如明太祖的厚本抑末, 清雍正帝王贾皆其末。 明清
21、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2)后果: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以致影响到资萌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 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6、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该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的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封 建经济发展,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 封建社会晚期: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以致 影响到资萌的发展。 三、 “海禁”与“闭关锁国” 。 1、明朝实行海禁: (1)原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 结倭寇,危及统治。 (2)内容: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外贸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2、 2、清朝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政策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限制对外贸易、交往的政策。 (2)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直接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 斗争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3、海禁和闭关锁国的后果: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练习题练习题 1 材料一: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 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 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
23、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 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 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不是政治中心。但对中国 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丝毫未对中 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 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表现:城市商业网点的分布已经打破“坊”和“市”的界限;夜市、晓市、草市的出表现:城市商业网点的分布已经打破“坊”和“市”的界限;夜市、晓市、草市的出 现;海上“陶瓷之路”发展,海外贸易兴
24、盛;出现了聚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现;海上“陶瓷之路”发展,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聚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 2.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 ,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 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 、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其租等优惠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 A ) A増加政府的财政税收 B提高粮食产量 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D维护国家统一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 5 课 新航路开辟 一、 背景(原因和条件) 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社会根源: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 ( 马的影
25、响)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商路受阻引起商业危机。 精神动力: (思想根源)文艺复兴的影响和(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主观条件: (物质条件)西、葡王室支持海外探险,希望获得财富。 客观条件:生产力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 必 然 性 可 能 性 二、过程: 时间时间 人物人物 支持国家支持国家 航线航线 备注备注 1487 年 迪亚士 葡萄牙 西欧好望角 发现好望角 14921498 年 哥伦布 西班牙 西欧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1497 年 达伽马 葡萄牙 西欧好望角印度 第一个到达印度 15191522 年 麦哲伦 西班牙 环球旅行 证明地圆学
26、说 三、影响: 1、开启了地理大发现时代西葡荷英法等国开辟了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发 现了许多不知道的地方。 2、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结束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 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并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贸易范围扩大,世界市 场雏形开始出现。 3、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 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业革命:贸易规模扩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贸易中心也由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价格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 实力上升。 4、引
27、发了西欧国家的殖民活动,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航海不同的原因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航海不同的原因和 目的目的。 1.原因:西方航海是由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黄金、货币追求及商业危 机影响而起,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2.目的:哥伦布是抢占殖民地,开拓市场,寻找黄金,传播天主教。 郑和航海主要是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扩大明朝影响,宣扬国威,受政治因素 的影响。 3.性质:西方属于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扩张性质;中国:朝贡贸易。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海上马车夫荷兰殖民扩张的概况 1、荷
28、兰殖民扩张的条件: (1)地理条件:濒临大西洋,受新航路的影响。 (2)政治条件:1581 年荷兰摆脱西班牙统治获得独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3)经济条件: 手工业发达,有经商传统,来往于世界各地,商业革命的受益者,成为欧洲最富 的地区之一。 海上贸易的发展: 17 世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掌握了世界商业霸权,有海上马车 夫的之称。 2、荷兰的殖民概况 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建立世界性的商业殖民帝国: 垄断性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等 抢占殖民地 地区地区 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取了马六甲、锡兰,侵入印尼一 带(如巴达维亚即雅加达) 。一度占据我国台湾。
29、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取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3、结果:17 世纪时,荷兰建立世界性的商业殖民帝国。 二、 “日不落帝国”英国建立殖民帝国的过程 1、殖民概况: (1)英国开始进行殖民扩张1588 年的英西海战( “无敌舰队”之战) ,标志着西 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2)17 世纪初英国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等) ,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在 北美和印度建立殖民据点。 在北美:1607 年建立第一个永久居留地詹姆士顿,并发展为弗吉尼亚殖民地,后来 陆续建立了 13 个殖民地。 (3)17 世纪中期,三次英荷殖民战争,打败荷兰,荷兰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英何战争
30、的直接原因: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矛盾激化。 结果:迫使荷兰接受航海条例 ,并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殖民地, 改名为纽约。 (4)英法殖民战争,18 世纪中期,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建立起日 不落殖民帝国。 (在北美,夺取法国手中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在印度,扩大殖民 势力) 2、殖民条件: 思考:英国为什么能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1)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 (2)制度和政策优势: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同时 英国政府一贯重视海外事业。 (3)物质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后,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 (4)武力后盾
31、:资产阶级革命后,大力发展海军力量。 思考:为什么英国能够打败荷兰、法国? 荷兰败:工业资本强大于商业资本;法国败:资本主义制度优于封建制度; 认识:殖民竞争,既是军事的竞争,更是经济和政治实力的竞争。 三、世界市场的拓展: 1、殖民主义的罪恶: 抢掠当地财富屠杀、奴役印第安人贩卖黑奴(三角贸易航程图:欧洲非 洲美洲欧洲)等 2、殖民扩张的影响: 思考:荷兰英国等殖民侵略带来了哪些后果? (1)对殖民地: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贫困和深重的灾难。 (2)对宗主国:殖民扩张和掠夺来的大量财富,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 原始积累。 (3)对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殖
32、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 场建立的主要途径)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含义:18 世纪世纪 60 年代年代,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机器生产开始取代 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生产领域生产领域中、社会领域社会领域中都引起根本性变化。 二、工业革命的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思考: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1、前提基础:1688 年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18 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 展,社会稳定。 2、条件: 劳动力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其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 。 资本资本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资本 技术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
33、发展。 市场市场“日不落”殖民帝国的建立,海外贸易市场扩大 三、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开始标志:机器的发明和使用18 世纪 60 年代珍妮机问世 2、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工业革命的关键)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人类社 会进入蒸汽时代。 (1)动力革新:1785 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2)交通运输的发展:美国人富尔顿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1840 年前后,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4、工业革命的拓展19 世纪中期,法国、美国等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各环节间相互促进关系示意图: 棉纺织部门 纺纱织布 (
34、珍妮机、 采矿、冶金动力(蒸汽机)交通(汽船、蒸汽机车) 骡机水力 织布机) 主要发明(纺织业的见书本) 领域领域 发明发明 国别国别 发明人发明人 新兴棉纺织业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动力革新 改良蒸汽机 英国 瓦特 交通运输工具 汽船 美国 富尔顿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提高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注意:生产工具变革指从手工工具到珍妮机再到蒸汽机。】 2、生产手段、方式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1)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工厂制度出现,工厂成为工 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2)引起社会经济结
35、构变化:工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新兴工业:棉纺织、铁路运输、机器制造、钢铁工业,轻工业为主导) 。 (3)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发展。 (4)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革新的阶级关系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 为社会的两大阶级。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变 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5)引发社会意识(经济思想)的变化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自 由主义理念(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得到传播,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 步伐。 【注意:生产手段方式的变革是指工场到工厂】 3、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9 世纪中
36、后期) 。 4、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思考: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变化:19 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原因:经济上:大机器生产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政治上:资产 阶级的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建立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推销商品,掠夺原料);社会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蒸汽机 车和轮船的出现,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方面: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思想的 传播。 19 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并为最终形成打下基础。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影响:世界市场基本形
37、成的影响: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 家攫取利益;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思考:概括指出当时英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贸易的特点。分析促进英国形成这一特点 的主要原因。 特点: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来自亚非美等地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 往世界各地。 原因:英国最早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 。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含义1870 年以后,科技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被 应用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公司、垄断组织;美 国和德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前提和条件: 1
38、、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条件: 资本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技术19 世纪 30 年代以来欧美科学家的科学探索,取得丰硕成果(如电磁学) 市场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 电的广泛应用。 (显著成就和主要标志)(显著成就和主要标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1866 年发电机西门子(德) ;电灯爱迪生(美) ;电话贝尔(美)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的创制和使用。 (深远影响的成就)(深远影响的成就)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德)汽车;莱特兄弟(美)发明飞机等。 化学工业的发展,制成包括炸药等化工合成材料丰富
39、人类的生活。 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钢铁时代。 四、垄断组织的出现(19 世纪晚期) 1、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动:诞生了电力、石油、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重化工业取代 轻纺工业。 2、垄断组织的出现: (1)形成过程:第 二 次工 业 革 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生产的社会化趋势 日益加强竞争加剧联合兼并,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市场生产、资本高度集 中形成垄断(垄断组织) (2)原因: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 (3)概况:首先出现的部门:新兴工业部门、钢铁工业 代表性垄断企业:美孚石油公司 程度最高国家:美、德 (4)影响:经济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
40、整。 政治: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垄断资产阶级干涉国家政、经生 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对外:国际垄断组织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紧侵略扩张步伐。 五、世界市场的发展(最终形成)时间: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1、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推动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空前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增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更为密 切。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 质条件。 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列强在商品输出的同时,开始直接输出资 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新兴的民族工业也开始了艰难
41、的发展历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 建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思考点: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从标志性发明、时代;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 产业结构侧重;广度、深度等角度出发。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与科技的结合程度 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产业侧重 侧重于轻工业 侧重于重工业 广度、深度 英国首发,带动他国,但进程缓慢 几个国家几乎同时发生,进程快; 日本等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电力和内燃机 时代 蒸汽时代、纺织时代
42、 电气时代、钢铁时代 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提高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钢铁时代。 2、生产手段、方式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1)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出现了垄断和垄断组织。 (2) 引起社会产业结构变化: 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 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新 兴工业:电力、石油、汽车工业等) (3)社会关系发生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垄断资产阶级干 涉国家政、经生活。 (4)经济思想的变化:一些垄断资本家一定程度上放弃自由竞争原则,控制产品生 产、价格和市场。 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
43、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 界体系最终建立 练习题练习题 1.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 尼德兰革命说,三是“1500 年说”。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第三种观点,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 依据是( D ) A.推动欧洲资本主义政治的发展 B.是世界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C.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使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相互联系的整体 2.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 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 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
44、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 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 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 蛋白。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 世纪 60 年代,豆腐在美国开 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 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至 1910 年,美国已经拥有 280 多个大豆品种。1931 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 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 年,美国成为世界上 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
45、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 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 分) 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 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16 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 发生暂时的波动。从 16 世纪 30 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 16 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 的物价平均上涨了 4 倍多, 法国、 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 2
46、倍到 2 倍半。 这一变化( C ) A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B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C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D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 9 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原因 过程、表现 1、 鸦片战争后, 外国资本主义 经济势力的侵 入 (最直接最主 要的原因) 2、 国内市场的不断 扩大是自然经济解 体的前提条件 洋纱、洋布大量涌入 收购中国农副产品, 操纵市场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 农民 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 (纺与织 分离
47、,织与耕分离)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自然经济解体最为明显地区:五口通商地区。 二、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太平天国的打击和列 强的侵略)向西方学习新思潮萌发。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成为洋务派。 2、兴起:19 世纪 6090 年代,中央以奕訢訢,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 洞为代表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3、洋务派主张和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 的统治。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如何认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体西用”以封建正统思想为根本,削弱了
48、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量,冲击力传统 的保守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体西用”用西方先进的科技来维护清王朝腐朽没落的旧制度,违背了“只有生产 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这一原理,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 5、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6、内容(活动) :前期,旗号“自强”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 主要有: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 津机器局(满洲贵族崇厚)。 企业性质:官僚资本性质 后期,旗号“求富” ,创办民用工业 目的:为了解决各军工企业资金、燃料、运输的困难。 主要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李鸿章
49、);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企 业性质:具有 资本主义性质。 70 年代中期起,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主要有:京师同文馆 7、结果: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8、失败原因:不彻底改革封建制度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近代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 (商品市场,劳 动力市场) 9、评价:不足: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 清朝统治的目的。 积极: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客观 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
50、发展;第一批近代企业产生,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 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 国深造等开了近代教育的先河。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 世纪 60、70 年代 1、条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近代民 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 (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 的诱导。总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兴起: (1)时间、地区: 19 世纪 60、70 年代,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兴办近代工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分布区域东南沿海地区; (2)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