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教学方案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教材解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 “观察与发现” 专题进行编排,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三首诗描述深秋时候,黄昏江边的 景色、 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和雪梅的特点, 重点关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作者在古诗 中表达的感情, 三首诗分别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 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 到的启示。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 7 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 13 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蕴含的
2、哲理:观察角度不同, 观察效果不同;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借助学习方法, 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的心境, 把握好朗读的节奏, 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万物都 自己的优缺点。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一、谈话激趣,学法复习,学法复习 1.导语: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 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
3、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2.板书课题。 3.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复习古诗学习的步骤。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播放音频:【情境课文】题西林壁课文朗读【情境课文】题西林壁课文朗读,体会课文情感。 2.解诗题:如何理解题目 “题西林壁”? 3.知诗人,简介苏轼。 4.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缘” 5.学习生字“题、侧、峰、庐、缘”指导书写:“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 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 6.辨析多音字“横”。 7.朗读反馈,划分节奏。 三、三、理解理解诗意诗意,体
4、会诗情,体会诗情 1.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播放视频:【情境课文】题西林壁(诵读版),感知课文整体意境。 2.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 峰。板书:变幻莫测 3.远近高低各 (重读) 不同: 向远处、 近处、 高处、 低处看, 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板书:千姿百态 4.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 在_看到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 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5. 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6.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它启发了人们什么呢? 7.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 诵、表演读、叠诵)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总结全诗。 2.学习王安石登飞来峰。 3. 题西林壁 这首古诗, 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 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 更包含了“当 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