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单元冷和热单元概要分析 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 人类生存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幻的自然界中。冷和热是人类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 之一,与冷和热有关的现象称为热现象。热作为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是人类认识 自然,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生活的第一次实践,从而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 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对热的利用。因此,了解、研究有关冷和热的知识, 对于学生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冷和热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普遍对其较为关注,并有探究的
2、欲望,如根据天 气的冷热学生会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乒乓球会重新鼓起来等。 人们对冷热规律的利用,如加热、制冷、散热、保暖等,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容易引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需求,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充分利用实验、 数据、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温度、热胀冷缩、物态变化等科学概念,以掌握热现象中 蕴含的科学道理,也为小学高年级学习热传递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材设计了一系列典型实验活动,这些活动新颖丰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重在培养学 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连续收集数据、绘制曲线图、分析解释、大胆想象等多项科学技能, 以及严谨求
3、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此外,在小学阶段,学生要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 是运动和变化的。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讨论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
4、为 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 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 量单位进行记录。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 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 100 或降低到 0 时,水会沸腾或结冰。 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
5、质。 6.3.1 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 体的冷热程度。 6.3.2 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加热和冷却也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 本单元由冷热与温度热胀冷缩水受热以后水遇冷以后四课组成。第一 课冷热与温度,通过回忆生活经历和课堂操作体验,知道温度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6、,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第二课热胀冷缩,通过实验观察液体、气体、 固体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三课水受热 以后,通过实验观察冰水水蒸气的变化过程,认识融化和沸腾现象,并利用曲线图分 析温度变化规律。第四课水遇冷以后,通过实验观察水蒸气水冰的变化过程,认识 凝结和凝固现象,并利用曲线图分析温度变化规律,进而理解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 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本单元四课的逻辑关系如下: 四、单元教学目标四、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通过实验探究、数据分析,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4)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方法,能合作完成热对物质影响的各 类实验操作。 (5)意识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 五、单元活动导图五、单元活动导图 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 序号 课题 课时 1 冷热与温度 1 2 热胀冷缩 1 3 水受热以后 1 4 水遇冷以后 1 总课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