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万教育资源文库 】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答案解析 一 、 1【答案】 D 【解析】 “镌”应读 jun;锒锒上口 朗朗上口。 2【答案】 C 【解析】 根据上联“冬尽梅花点点”中的“冬”确定下联应写“春”,排除 A、 B 两项。因为上联的尾字“点”是仄声韵,所以下联的尾字应是平声韵;并且根据下文“春联寓意吉祥”可知, C 项更符合语境。 3【答案】 A 【解析】 题写:书写 (标题、匾额等) ,强调特定作者、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事务。题签:原指为书籍、卷册封面题写标签,指题写的书名或书签。根据语境,应选“题写”。内涵: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
2、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蕴涵:包含。根据语境,应选“内涵”。吟咏:有节奏有韵调地诵读(诗文)。涵泳:深人领会。根据语境,应选“吟咏”。 4【答案】 D 【解析】 A“限于四言和六言”错,对联没有字数的限制; B“讲究对仗和押韵”不准确,对联对押韵不做要求; C对联并非“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比如挽联。 5【答案】 C 【解析】 兵马未动,粮草 先行: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不合语境。 6【答案】 C D 【解析】 C“做出认真的指导”不得体,不宜对邀请的对象(尤其是名人、大家)提这样的要求。 A疑问句式,语气显得生硬。 B“足下”“家父”
3、显得太过正式,与午宴的场合不符。 C双重否定加反问句式,语气显得强硬。 7【答案】 B A B 【解析】 A“霜影”指月亮,“十轮霜影转庭梧”意思是说一轮明月慢慢移过院中的梧桐树。 C“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的“玉盘”指月亮,意思是说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D“宝镜”指月亮,“皓魄当空宝镜升”意思是说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像一面宝镜般升起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A“烟笼寒水月笼沙”也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迷离的月色及轻烟笼罩 的寒水和白沙。 “冷月葬花魂”一句意境优美,宛若天成,“冷月”“花魂”,绝美却凄凉,一个“靠”字,优雅却充满哀愁,正是林黛
4、玉的人生写照。 二、 【 ;百万教育资源文库 】 8【答案】 夫虑熟谋审 /力不劳而功倍 /作事可以为后法 /一宜书 /不苟一时之誉 /思为利于无穷 /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 /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 /三宜书 /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解析】 语段中三处 “ 宜书 ” 为应断处;根据文言发语词 “ 夫 ” 、虚词 “ 而 ”“ 可以 ” 可以断开前三句;根据虚词 “ 之 ” 、动词 “ 思 ” 、连词 “ 而 ” 可以断开中间三句; “ 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 ” 做主语,带谓语 “ 纪 ” ,可以断开 。 9【答案】 B 【解析】 虞:忧虑,担心。 10【答案】 C 【解析】 “
5、 易 ” 应译为 “ 改变 ” ,全可应翻译为 “ (各级官员)都不能改变滕侯的具体策划 ” 。 11【答案】 C 【解析】 “ 滕子京请欧阳修作 偃虹堤记 ” 不准确,从文中内容来看,应该是岳州百姓请欧阳修写的。 12【答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 具 ( 俱 ) 兴 。 13【答案】感悟角度 : ( 1)以天 下为己任,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 ( 2)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 , “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 。 ( 3)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姓谋利,有所作为。 三、 14【答案】 C BE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
6、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 : 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 【解析】 “ 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 错,本诗描写的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 当年燕子知何处 ” 和 “ 韦曲杜陵文物尽 ” ,均是在感慨当初的繁华 如今已不再,其余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的单纯景物描写。 四、 15【答案】 D 【解析】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可以推知,横线所填内容应与 “应用 ”有关。故 D 项正确。 16【答案】 AD 【解析】 B 强加因果, “ 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 ” 和 “ 并网发电 ” 不构成因果关系; C “ 有抵御灾害的能力 ” ,其原因是 “ 各个组成部分相对密闭,且在生产时大都进行
7、了抗强风、暴雨、地震 、雪压等极端恶劣自然条件的试验 ” ,而不是因为其组成; E,“ 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十分成熟 ” 无中生有。 17【答案】 B 【解析】从文章着重写光伏发电的特点、运用,光伏发电的过去和现在,光伏发电在中国等内容可知, “ 光伏发电纵横谈 ” 做标题较合适。 五、 18【答案】 AD 【 ;百万教育资源文库 】 【解析】 A对作者写作目的的分析不当,作者引用现代汉语词典中 对 “ 废墟 ” 的解 释,只是为了说明人们对 “废墟 ”的理解有偏差。 D “ 有利于 修旧如旧 文物保护观念的普及 ” 有误,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是反对 “ 修旧如旧 ” 的。 19【答案】指含有历
8、史文化信息、具有文物价值和美学内涵的建筑遗存。 20【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造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好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想。( 1820 年 “ 断臂维纳斯 ” 的发现)使人们深化了对废 墟残缺美的认知。 21【答案】 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 六、 22【 提示 】微写作材料的选取或来自现实生活的场景或着眼自身真情实感,既贴近考生的日常生活又给予考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如果选择第 个题目,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收获和困惑,也可以谈自己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或者分享自己
9、学习语文的心得体会。如果选择第 个题目,则可以首先亮出观点,或赞成,或反对,接着阐述理由,如赞同家长送考,可以从体现对孩子的爱和关心,让孩子心无旁骛参加考试,增强孩子的信心等角度来写;若不赞同家长送考,可以从束缚孩子的自由,影响孩子的自主性,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压力,不利于孩子水平发挥等角度来写。如果选择第 个题目,则可以书写对未来的 感慨;也可以抒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或者抒写对中学生活的回忆、怀念之情;或者表达对老师、同学真挚友谊的感激等。 23【 提示 】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内容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围绕着 “ 老规矩 ” ,列举了许多例子,既有日常生活的,又有人际交往的,还有社会人生
10、的,而这些都是考生耳熟能详的。第二层,从 “ 老规矩 ”逐渐被遗忘,有网友把它整理出来贴到网上的角度,引发考生的思考。参考立意:可以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 入 手,谈论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或者谈论生活的道理,做事与做人的道理。也可以从 “ 老规矩 ”被遗忘的角度入手,反思传统文化精华式微的原因。也可以从我们对 “ 老规矩 ” 的态度 “ 淡忘 提起 关注 ” 的转变 入 手,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 文言译文 :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人,拿着太守滕子京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 “ 希望(您)写篇记述的文字。 ”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地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它们外面有一个
11、又高 又 长的建筑,叫作偃虹堤。询问建造此堤和为此堤命名的人,(那人)说: “ (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 ” 又问 他(滕太守)这样做的动机和修建的利弊,(回答)说: “ 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湖泊,岳阳又是荆州、潭州、黔州和蜀州四个地方的要道。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有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那些要到州中办事的人需要绕远路并且很疲惫,而且又常常害怕风波兴起,担心船被打翻,人被淹死。现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人,(走的路)又近又没有忧虑。 ” ( 我 ) 询问这个堤坝规模有多大,修建这个堤坝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说: “ (堤)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
12、上二尺。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人力,而且不超过时间 就能完成。 ” (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 “ 州里把这件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一共反复了多次,最后又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决定说可行,(各级官员)都没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张。 ” 又说: “ 这是有德行的人的做法,可以为此写篇文章。 ” 大概为百姓考虑得深远的人,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的时候也精细,所以能够花费较少的精力而取得显著的功效。凭借百步远的湖堤,抵御天下最凶险和最不可预测的忧【 ;百万教育资源文库 】 虑,使当地百姓得到恩惠并且惠及荆州、潭州、黔州、蜀州,凡是往来于洞庭湖的人,不论远近
13、都得到这个 堤坝提供的便利。而且岳阳是四个地方的要道,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 ! 假使堤坝的土石能够侥幸得以保存,永垂不朽,那么滕太守所做的对百姓有利的思惠,可以简单用数字计算吗?事情不怕做不成,就怕容易失败。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保存完好,可是后人倒常常把它废弃。自古以来有才德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它们的遗迹到处都有。假如后人都像刚开始建造的人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可以受到它的恩惠,天下还会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这也是滕太守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滕太守志向远大、才能卓越,在当世很有名。在 朝廷急需用兵用人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重用。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引退下来当一州的太守,并没有用尽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发挥,凭借修筑这个堤坝来惠及百姓。(他)深思熟虑,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行为可以作为后人仿效的法则,这是我该写此记的第一个理由。不只是想着被当世的人赞誉,而是考虑到让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把它)废弃,这是我该写此记的第二个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太守记下这个功劳,这是我该写此记的第三个理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