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6 飞向蓝天的恐龙飞向蓝天的恐龙 【课前解析】【课前解析】 关注语文要素:关注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在前一课琥珀 “提 出不懂的问题”基础上,本课要求“写下不懂的问题”,继续引导学生记录和梳理问题。 关注体裁特征:关注体裁特征: 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说明性文章。语言特点是逻辑清晰,准 确严密,形象生动,常常综合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本文在逻辑讲述上,最典型、最鲜明的是采用了“先总体概括,再具体分说”的“总分” 结构。如第四自然段,围绕“形态各异”介绍恐龙的庞大家族从体态、体表、习性等方面, 讲猎食性恐龙身体发生变化。 语
2、言表达准确、严谨是本文的又一特征,作者多处使用了表程度、表估计、表范围的副 词,例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中的“一支”和“漫长”,“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 体逐渐变小”中的“一些”,“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全面”等, 要适时引导学生对比辨析。 文本涉及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20 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作比较 (它和小狗一般大小) 、 列数字 (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 重达数十吨) 、 打比方 ( 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使得描述对象形象 具体,生动传神,更具说服力。 关注策略指导:关注策略指导: 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
3、多角度提出问题,一方面还要引导他们以“自主、合作、探 究”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 关注学法指导:关注学法指导: 本文就是一篇训练学生信息提取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复述讲解能力的好素材。教师可 以引导学生捕捉关键句,圈画关键词,从而理解每一段的意思;还可以借助关键词这一“支 架”,条理清晰地进行讲述,从而助力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认识“钝、仅”等 12 个生字,会写“笨、钝”等 15 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 14 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能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能体会课文准确的表达,学习用对比、
4、列举的方式介绍事物。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记录整理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认识“钝、仅”等 12 个生字,会写“笨、钝”等 15 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 14 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梳理并试着解决。 3.通读全文,了解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5、。 1.话题导入:同学们,提到“恐龙”,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谁来说说你对恐龙有哪些了 解? 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作答。 2. 教师追问:那你听说过“飞上天空的恐龙”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 题目叫作飞向蓝天的恐龙。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 1: 3.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 2: 学生思考,提出质疑。 板书(提出问题) 预设:恐龙怎么会飞上蓝天呢? 板书(恐龙 ? 鸟) 如果是真的,它是怎样飞上蓝天的? 发生了什么事情,促使恐龙要向天上飞? 恐龙若想飞上蓝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最后飞上了蓝天的是哪种恐龙呢? 恐龙为什么要向天上飞
6、,难道不可以向海里游吗?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入手,通过对比、质疑,引发学生探 究学习的强烈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1.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看你能不能通过自读找到答案,或者在读 文章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3 3: 2.学生默读全文,进行独立思考,并将问题写在学习纸上。 3.小组合作交流,互助解决问题,把仍旧无法解答的问题标注出来。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4 4: 4.全班汇报: (1)你提出的疑问,哪些解决了,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 预设 1:“中生代”“后裔”“茹毛饮血”这些词语不理
7、解,我们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 了它的含义。 预设 2:读课文时,我对那只那只长羽毛的恐龙特别感兴趣,想知道它叫什么。后来通 过翻阅课后“资料袋”,知道了原来有羽毛的恐龙不是一种,而是许多,例如“小盗龙”和 “中国龙鸟”。 预设 3:我想知道经过了多久,恐龙才最终变成了鸟呢?我们是在第四自然段中找到了 答案 教师小结:看来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课后“资料袋”、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找到答 案。其实在平时,到互联网上搜索或向身边有经验的人询问,也是不错的方法。 板书(多 种方法解决问题)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5 5: (2)哪些问题虽然同伴间进行了互助讨论,但也没能找到答案呢?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6 6:
8、 预设: 作者想说鸟类和恐龙有亲缘关系,可为什么开头却说它们似乎“毫不相干”呢? 为什么猎食性恐龙会逐渐演化成鸟类,而植食性的恐龙不行呢? 在树枝间跳跃、滑翔,我能想象,但奔跑的时候学会飞翔,我还是难以理解 【补充说明:补充说明:如果学生提问的角度单一指向“内容”,教师要适当启发,如写作方法、 探究启示等。】 教师小结:从大家提出的问题就能看出,你们真的是在用心思考:有的问题指向词语理 解,有的指向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作者的表达方式,还有的则辐射向课外。大家还能积极主 动地寻求答案,解决问题,非常了不起!板书(多角度)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7 7: 相信随着我们深入地学习,你一定有更大的收获。 (
9、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阅读中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通过不同方式解决”是本单元的训练重 点。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提问的具体内容,更要关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合并整理,去 粗取精,帮助学生提炼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筛选保留最具研究价值的核心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习字词。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习字词。 1.通过几次读文,你发现作者介绍了关于“恐龙飞上蓝天”的哪些内容呢? (1)出示学习提示,明确任务要求。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8 8: (2)指导点拨学法,梳理概括段意。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9 9- -1212: 第 1 段:先找到关键句,再圈画出关键词“恐龙、演化、鸟儿”点明鸟儿是从恐
10、龙 演化而来。 第 2 段:同样采用找关键句、圈关键词的方法,概括段意为介绍观点的提出者,举 例说明科学家找到了化石证据。 第 3 段:(过渡段)引发思考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第 4 段:(学法同上)科学家假想恐龙演化成鸟的过程。 第 5 段:(学法同上)科学家希望全面揭示演化的历史过程。 (3)追问:请同学们思考,以上 5 段哪些内容联系比较紧密,可以放在一起呢? 师生一起归纳合并,将文章划分为三大部分。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313: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
11、生先宏观再 微观:找到重点句,再找关键词,从而理解句子后再回归到段落,以此来培养学生捕捉信息 的能力和掌握基本概括方法的能力。) 2.学习字词,交流方法。 (1)朗读课文,识字学词。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414: (2)带拼音读词语。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515、1616: (3)去拼音认词语。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717: 3.认读生字,交流方法,强调书写: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818- -2424: 【比一比】 钝吨 【加一加】 太+心=态 【形旁表意】肉月旁 膨、肢 【字理识字】颅(页字旁,表示人的头部) 隧(左耳表示山,引申为崎岖不平的地方) 【书写规则】翼 上面的“羽”去掉勾,下面主
12、笔横拉长。 视频演示书写过程,学生在字帖上描一写二。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朗读全文,纠正字音,识记字词,点拨方法,有效地为下一步的细读、品 读扫清障碍,做好铺垫。在认读字词环节,适当对某些词义进行解释,可以减少第二课时理 解课文内容的压力。交流记字方法,既夯实了生字学习,又触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科学识字 的思维品质。) 【补充说明:补充说明:如果在第一板块学生提出了字词方面的疑问,可适时随机解决,不强求集 中识记。】 四、四、课后作业课后作业 1.生字描一写二,每个字再组两个词语; 2.阅读“资料袋”,结合本节课所学想一想:关于“恐龙飞向蓝天”,你都知道了哪些? 还有什么困惑?下节课我们继续
13、交流。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525: 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多角度 提出问题 恐龙 ? 鸟 多种方法 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学习用对比、列举的方式介绍事物。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质疑。一、谈话导入,引发质疑。 1.明确研究方向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集思广益,提出了不少问题,也通过同伴互助、查阅资 料或研读上下文解决了一部分,但大多是围绕“内容”的一些知识性问题,对于“写法”有 所忽略。这节课就让我们聚焦“写法”,
14、深入研究作者是怎么把这样一个专业学术知识 讲得清楚明白又生动有趣的?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626: 2.教师示范启发 出示第 1 自然段并提问:作者想说鸟类和恐龙有亲缘关系,可为什么开头却说它们似乎 “毫不相干”呢? 预设 1: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把“恐龙”和“鸟类”放在一起,强调它们之间的巨大 差异,让人感觉“毫不相干”。板书(对比)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727: 预设 2:“似乎”一词非常重要,它告诉人们“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少了这个词,意 思变成绝对的就错了。只有加上“似乎”,表达的意思才能准确。板书(准确)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828: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提问只有多角度,才能全面深
15、入地理解文章。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关注“写 法”并进行提问,力求读出作者表达上的精妙之处。) 二、学生思考,自主探究。二、学生思考,自主探究。 1.过渡:请同学们细读全文,找找看在“写法”方面你有什么发现,或是产生了哪些困 惑?简单记录在学习纸上,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929: 2.学生读文,记录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组内交流,研讨收获;教师参与,适时点拨。 4.全班汇报:本组内的阅读发现,问题思考以及研讨结论。 要点(一):恰当的说明方法要点(一):恰当的说明方法 预设 1:第 2 自然段“19 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20 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宁 西部”举了两个具
16、体的例子,第一个例子引出了“假说”,第二个例子增强了“假 说”的可信度。板书(举例子)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3030: 预设 2:第 4 自然段“它和小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和我们生活中 熟悉的“小狗”作比较,描述了“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和外形,让人感觉形象又生 动。板书(作比较 形象 生动)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3131: 预设 3:第 4 自然段“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体重只有几千克。” 用列数字的方式,对比介绍了两种恐龙的身形、体重。板书(列数字)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3232: 预设 4:第 2 自然段“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 之笔。
17、” 这种修辞手法在说明文中就是打比方, 会让语言更形象、 更生动。 板书 (比喻 打 比方)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3333: 要点(二):用词的准确严谨要点(二):用词的准确严谨 预设 1:第 1 自然段“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为什么非要说“一支”和“漫 长”,直接说“恐龙经过演化”不可以吗?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3434、3535: 不可以。“一支”指的是恐龙中的某一个分支,不是全部;“漫长”指演变经历了相当 长的时间,而不是一下子就变化而成的。这两个词语都不能去掉,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了, 不准确了。这两个词语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板书(准确) 预设 2:第 2 自然段作者在写科学
18、家的推测和努力时,用了“很可能”和“应该”这样 表示不确定的词语。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 3:第 4 自然段开头作者说第一只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为什么要 说“大约”?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3636: 可能、应该、大约是表“估计”和“推测”的词语,加上它们,反而体现出作者的 严谨。板书(严谨) 要点(三):“总分”结构句段要点(三):“总分”结构句段 预设 1:我们小组发现,作者在第 4 自然段,使用了“先总体概括,再具体分述”的方 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3737: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两张表格,理清内容,体悟作用。 表格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作者连用六个“有的”,分三组
19、介绍了庞大而多样的 恐龙家族:第一组是从形态、行走方式写的;第二组是从身型、体重写的;第三组是从性情 和食性写的。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3838、3939: 预设 2:猎食性恐龙关注“标点”,即冒号前面是总说,冒号后边是分述,并用分 号隔开,是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猎食性恐龙身体发生的变化。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40:40: 教师小结:总分结构的表达方式,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晰,角度更多元、更具体、更全面。 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把事物讲清楚、说明白。 【补充说明:【补充说明:以上预设应以“链接”方式随同学生汇报的内容灵活出示,教师要善于及 时捕捉和梳理归纳。】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析
20、文本说明的准确、表达的生动,从而对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 点有更深的认知和感悟,渗透科学严谨的思维品质。) 三、创设情境,介绍演化。三、创设情境,介绍演化。 今天,恐龙博物馆正在招收“红领巾志愿解说员”,负责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 鸟类的过程”。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彩排,一会儿可以派代表发言,也可以小组分工,合作 讲述。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4141: 在进行解说时,还有一些事项提醒大家注意。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4242: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段是全文最核心的重点段,信息量大,让学生一下子把四百余字的段落, 条理清晰地讲述出来,难度实在不小。有针对性的建议,将任务分化,学生的常识认知和思 维逻
21、辑清晰而有条理,讲述也就顺理成章了。) 四、再次质疑,引向课下四、再次质疑,引向课下 1.提问:看来鸟儿是由恐龙演变而来,这已经没有什么争议了,但是请你仔细读读最后 一段文字,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前文说已经找到证据, 可为什么结尾处说 “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越来越近” 呢? 难道愿望还没实现吗?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4343、4444: 这说明科学家们还在继续搜索更多、更充分的证据,漫长的演化过程并没有完全揭示。 许多未解之谜也等着我们去探寻、去发现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文章末尾不是盖棺定论、板上钉钉,而是延伸出一个发散研究话题,设计 拓展延伸形式的学习最和谐、最“般配”。) 2.2.既然
22、有飞向蓝天的恐龙,那有没有潜入水底的恐龙,有演变成其他物种的恐龙吗?更 多关于恐龙的猜测、推测,等着你去探索! 五、课后作业五、课后作业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4545: 六、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 列数字 (对比)(比喻) 准确 严谨 形象 生动 先总后分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飞向蓝天的恐龙 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 2 课,介绍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 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得问题,并试着解决”。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二 课,是建立在上一课琥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写下不懂得问题”。 根据以往经验,“恐龙”话题在学生中具有得天独
23、厚的优势,同学们不但不陌生,而且 有一部分甚至是超级发烧友,对恐龙知识几乎如数家珍。然而,本篇课文在学习过程中是有 难度和障碍的:一、进化知识远不及恐龙故事吸引人;二、学生普遍缺乏考古认知;三、课 文较长,以点带面不易把握;四、质疑提问的思维训练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是 学生的弱项。 基于以上认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力争体现三个原则: 第一, “学生主体”原则。即学生思,学生说,学生画,学生演,学生写,尤以学生“思” 更为明显,且贯穿始终:从开头的对课题提问,预习时对课文提出并写下不懂的问题,结尾 处首尾关照引发质疑,处处将学生思维推在前面,力求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第二,“文体特征”原则。科普说明文既不同于童话故事以情节取胜,又区别于一般的 科学论著,它兼具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生动。所以第二课时每一部分都在双线并行,让学生 在理性思考的同时,也能获得感性感受。 第三,“能力训练”原则。本篇文章在中年级属于偏长的课文,课上时间有限,不能面 面俱到。因此全文要把握重点段,段内要关注重点句,句中要提取关键词。教学中,教师反 复引导学生捕捉关键词,从而形成准确理解和整体概括的能力。 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本节课遗憾有二:朗读进行得不够充分,读写结合没能有效开展。 “读”和“写”这两点,如何自然融入教学流程之中,不显突兀不割裂,是需要继续思考和 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