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五年级上册语文同步备课资料包(教案) 部编版 14.木笛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学会 11 个生字及新词,认读 6 个字。 2.默读课文,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 祖国的历史。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情节变化,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明确故事主题。 3.探究合作,在严肃氛围中明确主题。 4.体会文章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5.激发学生情感,弘扬民族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
2、导学生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历史。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精品教育资料文库。精品教育资料文库。 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演示、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2.查阅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 趣味导入趣味导入 一个叫朱丹的木笛手到乐团去参加最后一轮考试,这是经过几轮激烈 的竞争之后的终试。但是在考场上,朱丹却放弃了考试。而当晚又被破格录 取,这是
3、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回到 12 月 13 日这一天,来看看当时的情景 吧! 二、初读感知二、初读感知 1.简介南京大屠杀: 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丧心病狂的侵 略者悍然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30 万以上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遭到屠杀,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痛 的一页,也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章节。屠杀持续了 40 多天,近 1000 个小时,大约 60000 分钟。遇难同胞超过 300000 人,大约每 12 秒钟就有 一个生命消失。为了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同胞,南京市政府于 1985 年修建了南京遇难同胞纪念馆。每
4、逢 12 月 13 日这一天,上午 10 点,南 京城里警报长鸣,提醒人们永远记住这个悲惨的日子。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读完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自学生字词,并弄懂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意思。 2.生字认知/词语理解。 (1)出示生字: k ji jn gu j 苛 阶 襟 苟 鞠 gng ji ling bi yn pin 躬 疚 谅 碑 焰 翩 同桌之间互相读,教师从旁指导。 (2)区分形近字: 重点生字出示:苛 苟(字形区别) 组词:苛刻 不苟言笑 (3)出示生词: 晕染 冷峻 悲戚 歉疚 翩然 苦涩 如泣如诉 曙色萌动 蓓蕾初绽 悲凉凄切 脉管滴
5、血 正襟危坐 不苟言笑 找学生领读,检查识记情况。 (4)理解词语: 晕染:光影色泽模糊的部分。 悲戚:哀痛忧伤。 如泣如诉: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曙色萌动:破晓时光的景色,从天边弥漫开来。 蓓蕾初绽:花儿刚刚绽开花骨朵,即将开放。 悲凉凄切:悲哀凄凉。 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课文主要写了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到乐团参加终试时,因为当日是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资格, 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感人故事。 ) 4.课文以 “
6、进入终试拒绝吹奏, 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 为线索,32 个自然段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12 自然段)写乐团招考条件苛刻,经过激烈竞争,木笛手朱 丹进入终试。 第二部分(323 自然段)朱丹抽到了演奏欢乐的乐曲卡片。为悼念南京 大屠杀遇难者亡灵,他拒绝吹奏,被取消终试资格。 第三部分 (2428 自然段) 写的是朱丹站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 冒着漫天大雪吹奏悲凉凄切的乐曲,悼念遇难者亡灵。 第三部分(2932 自然段)写的是主考大师也来到纪念碑前,听完朱丹的 吹奏后,告诉朱丹他已经被乐团破格录取。 三、精读领悟三、精读领悟 1.品读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7、(2)写乐团招考条件苛刻,经过激烈竞争,木笛手朱丹进入终试。 2.品读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2)朱丹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了考试?为什么放弃? (朱丹已经进入到终试了,他抽到了演奏欢乐的曲目,但 12 月 31 日这 一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袍纪念日,他不想演奏欢乐的曲目,而被取消 考试资格。 ) (3)从这部分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在朱丹的心里,这是一种永远的痛,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感受 得到的耻辱的痛。 ) (4)就是这样的日子里,当朱丹接到这张卡片时,他是怎么说的?请你读 一读有关段落。 (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 鞠了一躬,然后抬起
8、头,歉疚地说: “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 目吗?) 引导学生抓住“悲戚“、 ”沉默片刻“、 ”深深鞠躬“等词语,体会朱 丹的难过、矛盾、歉意 练习一、二自然段中“要求苛刻“、 ”竞争激烈“体会机会来之不易。 抓住文中描写朱丹对木笛珍爱的语句,体会对音乐的酷爱。 (5)在考场上朱丹放弃了什么?坚守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放弃了考试、 艺术前途; 坚守了爱国心、 民族魂; 体会到了他的坚决、 勇敢。 ) 3.品读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三部分。 (2)朱丹向主考官鞠了一躬,把他珍爱的木笛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 走了。当他走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 画
9、面? ( “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 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 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 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 ) 这段文字所描写的画面中,你觉得最能感动朱丹的是什么地方? 烛光 幼松林 红烛泪遇难同胞的血泪 这画面也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带着感动再读。 此时此景,朱丹伫立雪中,从绒套中小心地取出心爱的木笛,用笛声诉 说心声。 (3)你们听到的是怎样的笛声? (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
10、火焰温暖着这声 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 )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悟齐读。 4.品读第四部分: (1)指名读这一部分。 (2)朱丹的笛声感动了孩子们,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一位特殊的听众, 他就是(大师) 。请你从课文中找找,大师也被感动的语句。 (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大师说: “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 ” 大师说: “不,应该是我请求你的原谅。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你虽 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 ) (3)大师为什么要向朱丹鞠躬,为什么要请求朱丹的原谅? (大师被朱丹在国耻日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失去考试机会,这种宁折 不弯的精神感动了,
11、这种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就是国魂! ) 四、课堂总结四、课堂总结 木笛这篇课文讲的是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经过初试、复试的激烈 竞争,进入了终试,因为当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拒绝演奏欢 乐的曲子而被取消考试资格;晚上,他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 悲凉凄切的乐曲悼念亡灵,又被在场的音乐大师破格录取。表现了木笛手朱 丹深深的爱国情怀。 五、课堂练习五、课堂练习 1.读句子,填词语。 (1)终试在艺术学院 ji t( )教室进行。考试要求 k k( ),竞 争激烈。 (2)寒冷凝冻着这声音, zh yn( )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 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 pio rn hu x
12、un( )。 (3)考官们个一个 zhng jn wi zu( ),b gu yn xio( )。 2.填空。 ( )地打量 ( )地问 ( )地说 ( )的泪水 ( )的雪片 ( )的笛声 六、作业布置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木笛 国耻(12 月 13 日) 国魂 笛声 如泣如诉 烛光 蕴含希望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木笛是北京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文本故事情节巧妙曲折,语 言叙述精 炼生动,人物刻画细致真切,读中令人心灵震撼。根据课文情感性强的特点,在 教学中, 我扣住描写笛声的句子作为课堂的主旋律,反复朗读感悟,并牵引
13、扣击文章的相 关段落,做了四次回环。第一次,扣住“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 如诉”几个词语读懂笛声的悲凄,朱丹的心声,读出悲凉。第二次,补充南京大 屠杀场面的视频,感受国耻,读出悲愤。第三次,走入孩子们雪中祭奠的感人场 面,感受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读出感动。第四次,体会大师改变主意的原因, 赞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读出悲壮。人物的形象在这一遍遍朗读中越来越 丰满, 学生的情感在这一次次反复中越来越浓烈, 对文本的理解亦是越来越深入。 在学生感悟笛声的“如泣如诉”后,在学生看到同胞无辜被屠杀的血腥场面后, 在学生看到孩子们“自发聚集”祭奠遇难同胞的感人场景后,学生心中肯定情感 翻腾
14、,有许多想说的话,此时安排“这笛声外还有什么声音?这声音在叹息?在 哭诉?在控诉?在呐喊?”的练笔,让孩子们抒发自己的心声,亦是表达对文本 的感悟。课堂中,孩子们的发言很精彩,那是因为情由心生。这是一篇情感性很 强的文章,课堂中,我以木笛曲贯穿在读文、体会、练笔等环节中,渲染了情境,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同时,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离学生较远,我适时补充了 一段视频,向学生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场面,在视觉上引起学生的震憾,在 心灵上产生与人物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在课堂中,有的环节处理得比较粗糙、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 努力提高自 己的调控能力,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让课堂教学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