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七年级上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 1 页 共 755 页 第一单元 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 审美感情和审 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 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
2、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 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 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 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 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第 2 页 共 755 页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 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 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 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 表现出
3、了雨 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 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 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 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 抱负。次北固山下 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 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 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 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 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 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
4、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 审美感情和审 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 第 3 页 共 755 页 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 养成好的语感。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3.将整体感知与抓 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5、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5.注重品味语言。 春一文的语言十分优美,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 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理解,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 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 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 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济南的冬天宜采取多种形式反复阅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范读、 齐读、散读等。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 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 文章用诗化 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在学习此
6、文时,应注意有感情地朗读训练。 古代诗歌四首的阅读要按照诗词的特点进行,首先要结合注释疏 通诗句,初步感知句意。其次,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情感。再次, 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想象,体会诗词意境。 第 4 页 共 755 页 第 1 课 春 2 课 时 第 2 课 济南的冬天 2 课 时 第 3 课 雨的四季 1 课 时 第 4 课 古代诗歌四首 2 课 时 写作 1 课 时 第 1 课 春 1.易错字 酝酿 (ning) 黄晕 (yn) 应和 (h) 涨 起来( zhng) 宛 转(wn) 戴着笠 (l) 抖擞 (su) 第 5 页 共 755 页 2.多音字 涨错误错误! !
7、未找到引用源。未找到引用源。 散错误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未找到引用源。 晕错误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未找到引用源。 和错误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未找到引用源。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安静 没有声音,没有吵闹 和喧哗。 含有“静得安宁”的意 味,侧重表示没有喧 哗,不混乱,多用于口 语。 “静得安宁”用 “安静”; “静得舒适”用 “恬静” 。 第 6 页 共 755 页 恬静 褒义词,形容环境或 生活安静。 含有“静得舒适”的意 味,侧重表示没有声 音,显得舒适,多用于 书面语。 5.词语释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文中指各种
8、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卖弄:炫耀。 花枝招展: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 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 欧游杂记等。其 散文代表作品有背影 荷塘月色 绿等。他的散文素朴缜密、 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文题解说】 “春” 是季节名称,是四季之首。 “春” 是作者描写的对象,独字为题, 简明平实,概括宽泛,富有美感和韵味,给人以清新、简约、明丽之感。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本文 大致写于 1928 年至 1937
9、 年。 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 第 7 页 共 755 页 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因彷徨苦闷 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做田园牧歌式的抒情, 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 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 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春 以清新优美的诗歌笔调,描绘了作者故乡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色。 文章结构细腻,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 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
10、着我们上前去” 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作者抓住 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 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学 时,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 理解。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 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 味道的。这一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语句深入体会。 本课为 2 课时。 第 8 页 共 755 页 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
11、达作用。 3.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画面的特点。 4.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3.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浓郁的情味,培养学生热 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点】 1.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2.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图画的特点。 3.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难点】 1.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第课时 1.积累文中
12、的重点词语。 第 9 页 共 755 页 2.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4.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导入字词、文学常识初读感知朗读、思路朗读体验 导入一:关联型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古诗,在头脑中勾勒出 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在此情境下引出课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情绪的调 动。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
13、出一派充满诗情画 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 在多少诗人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现在让我们再读一篇描 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 导入二:意境型 设计意图 用一段抒情性的文字,流露出对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第 10 页 共 755 页 为学习本文创设情境。 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束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 清脆的鸟语,阵阵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 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 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 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
14、们用汗水、 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希望、 梦想和追求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 带着憧憬和欣喜,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吧! 导入三:趣味型 设计意图 通过谜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 “考考你”谜语 1: 等得三日人方归,二人有缘终相会。谜语 2: 一日来三人,只有一个大。(打一个两字名词) 这两个词语的谜底都是春天。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一个生机勃勃 的季节。无数文人墨客都写下了赞美春天的诗句。今天,就让我们跟着 朱自清先生,走进他的散文春 。在享受诗情画意的同时,探访他是如 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的。 一、掌握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设计意图 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作者信
15、息,为顺读课文做铺垫、打 基础。 1.字音辨读。 蓑 衣( ) 斗笠 ( ) 应和 ( ) 第 11 页 共 755 页 2.字形辨识。 yn ning( ) 黄 yn( ) 抖 su ( ) 3.词语解释。 (1)欣欣然: (2) :明朗润泽。 (3)酝酿: (4)卖弄: (5) :比喻姿态优美。 明确 1.su l h 2.酝酿 晕 擞 3.(1)欢欢喜喜的样子
16、。 (2)朗润 (3)文中指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 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炫耀。 (5)花枝招展 【以上 13 题教师出示课件,由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互相检查,矫正巩 固,加深印象。 】 4.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教师补充作者相关信息,生构建对作者的完整的知识链 条。 】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散文家、 诗人。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 父亲定居扬州。 他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 春 桨声灯影里 的秦淮河 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作;其中,背影 荷塘月色更 第 12 页 共 755 页 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
17、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 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抗战胜利后,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在身患重病时,仍于 抗议美国扶日 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有 骨气的爱国文化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感知课文,对文本有一个初步印象,同时检验 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 【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准字音,同时思考如下问题,建立对本文的整 体感知。 】 1.文中细致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 明确 草、花、风、雨、人。 2.在这大好的春光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喜爱、赞美。 3.哪些段落直接抒发了这种感情? 明确 第八、九、十自然段。 【学生找出后全
18、班有感情地齐读,注意:读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 情。 】 4.你能找出文中盼春的句子吗? 【女生齐读,注意读出作者的急切和喜悦之情。 】 三、朗读训练,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梳理文章思路,能够让学生建立本 第 13 页 共 755 页 文的架构图,对文章有一个整体认识。 1.朗读训练。 (1)指导朗读要求:基本语调该是轻柔、缓慢的,语句清晰、自然、质 朴,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的。 (2)听读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 重音的把握,学生边听边体味美感。 (3)学生试读。 (4)学生朗读比赛,师生点评。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9、【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怎样划分? (3)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出了什 么样的思想? 【学生回答,明确以上问题。 】 明确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 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 把景物和感受相结合,全面细致地 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 美、力。 第 14 页 共 755 页 文中具体描绘了五幅春景图: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第五自然段 春雨
20、图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第七自然段 3.根据以上归纳,我们看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明确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准确、 生动的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 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体验,读出自我 设计意图 此环节设计了学生的朗读自我体验,鼓励学生敢于动 脑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我审美体验。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标画出认为是“美句”的语句,自己反复诵读; 并体会其“优美”之处,然后将美句推荐给其他同学,并说明理由,教师 点拨。 】 美句示例: 1.我推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叠用“
21、盼 望”足见急切,借“东风报讯”表满怀喜悦。读的时候要用活泼清新的 语调。 2.我推荐:山朗润 起来了,水涨 起来了,太阳的脸红 起来了。 三个动 第 15 页 共 755 页 词排比,写春在山头,春在水边,春阳温暖。三个动词要重读。 3.我推荐:第三自然段,写出了春草的新、力、柔的特点;尤其是 “钻”字和几个叠词用得妙。要读得轻、柔,仿佛陶醉其中。 4.我推荐:描写春花的那一自然段。写出了春花争艳的热闹场面。 还用了不少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特别喜欢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 眨的” ,不仅写出了野花的多,还写出了花的光泽,仿佛看到它那轻盈的 姿态。要读得稍快点,让人产生遐想。 5.我推荐:
22、描写春风的那段。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和 煦清新的特点,要读得慢而柔,仿佛在感受春风一般。 6.我推荐:描写春雨的一段。这一段先写春雨的特征,用几个比喻 写出了雨的多、密、细、柔;再写了雨中的景色,让人感觉很温馨,要读 出喜爱之情。 7.我推荐: 第七自然段。这段由对景的描写转到了对人的描写, 写男女老少在春天的活动,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状态爽。 要读得有 激情,读出力量来。 8.我推荐:最后三句。 作者用三个比喻,诠释了春天的特点:新、 美、 力,读的时候要读出赞美之情。 【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学生发言。 】 示例: 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 我觉得春像一幅山水画。 我觉得春像一
23、阕田园牧歌式的词。 第 16 页 共 755 页 我觉得春像一首节奏明快的歌。 【师小结。 】 我觉得春像一杯蕴含了绵长而清冽的韵味与芳香的醇酒。要 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 中,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真人格的追求。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 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 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1.从修辞来看,本文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找出文中的这些 语句,并体味其表达效果。 2.仿照下面的句子,以“春风”开头,写一个结构相似、语意连贯的 句子。 鼓声如惊雷滚
24、地,似银瓶乍裂,若飞瀑泻来,敲醉了山,敲酥了水 春风 春错误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未找到引用源。 第课时 1.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画面的特点。 2.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第 17 页 共 755 页 3.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4.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5.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情味,培养学生热爱 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难点】 1.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3.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情味,
25、培养学 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前情回顾精段赏读自主探究赏读提升 设计意图 回顾前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梳理对文本的基本认识。 1.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总分总。 2.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春天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用一个词回答。 】 明确 美丽、绚烂、柔情、迷人 一、精段赏读,学习方法 第 18 页 共 755 页 设计意图 通过赏读主要的文段,指导学生赏读的方法,鼓励学生 主动思考、积极发言,有助于学生美读能力的提升。 (一)赏读第一自然段。 【通过自主朗读指导,结合问题引领,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赏析、联 想。 】 1.课文第一部分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盼望着”?  
26、;明确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期盼春天心情的急切。朗读时 语调要上扬。 2.“近”和“盼”有什么关系? 明确 “近”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照应了“盼”字。 3.体会两个“着” 、两个“了”的作用。 明确 两个“着”字给人以非常亲切、柔和的感觉,两个“了” 字又充满了喜悦之情。 (二)赏读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至第七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 第二自然段是总写春景,宏观勾勒;第三自然段至第七自 然段是分写,微观描绘。 2.这一部分是怎样安排写景的层次的? 明确 先总写,从大处勾画春的轮廓;后分写,依次描绘了
27、春草、 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 3.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一切”是总写,山、水、太阳是扣住“睡醒”,从大处 第 19 页 共 755 页 落笔分写,由面到点。 4.体会“刚”字的作用。 明确 “刚”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 。 “近”是说靠 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5.引导学生想象山“朗润” 、水“涨” 、太阳的脸“红”的情境。 明确 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描绘,这时林木抽芽、山川 变绿,使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的情态用 “涨”描绘,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泱泱的样子;
28、太阳 “睡醒”的情态 用“红”描绘,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 6.体会三个“起来了”的作用。 明确 照应“刚睡醒” “张开了眼” 。 7.说明本段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明确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刚睡醒的样子” “张开了眼”, 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 “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 喜地,赋予大自然的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 物也喜欢春天。太阳的“脸红”则更使人感觉到春日的可爱。 (三)赏读“春草图” 。 1.第三自然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 第 1 句是从“点”上描绘;第 2 句是从“面”上描
29、绘;第 3 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 4 句以风衬草,从感 觉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 第 20 页 共 755 页 2.体会“钻”所表现的内容,弄清“偷偷地”在文中的意思。 明确 “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表现了春草旺盛的 生命力。这里的“偷偷地”是“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的意思。 【可启发学生联系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会春 草旺盛的生命力。 】 3.体会“嫩嫩的” “绿绿的”和“嫩的” “绿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 “嫩嫩的”比“嫩的”更嫩,“绿绿的”比“绿的”更绿, 准确地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
30、。 4.体会“一大片一大片”给人的感觉。 明确 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受到春草的勃 勃生机。 5.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游戏?这和写春草有什么 关系? 明确 用了“坐” “躺” “打滚” “踢” “赛跑” “捉迷藏”等动词, 侧面表现了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二、自主探究,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自主赏析探究剩余的几幅图画,培 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用上一环节学习的赏读美文的方法,自主探究“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四幅图画。赏析时,结合问题提示,从修辞的使用 及表达效果,从用词的准确性和精练性,从作者
31、情感的真实流露,从作 者观察景物的多种角度等方面来赏析每一幅图画。 】 第 21 页 共 755 页 (一)自主赏析“春花图” 。 【侧重理解词语的运用、描写的角度。 】 1.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 作者是按“树上” “花下” “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描 写春花的。 2.如果不写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赶趟儿”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 这些句子以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各种花竞相开放,百花争春、 百花争艳的情景,非常形象,把花写活了。 如果不写这些句子,就显得平 淡、呆板,缺少生气。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不能颠倒? 为什么? &
32、nbsp;明确 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 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 4.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 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5.“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表现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 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 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6.写“花下”,则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 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第 22 页 共 755 页 7.“遍地
33、”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 “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8.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 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 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 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 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 。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 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 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二)自主赏析“春风图” 。 【注重赏析写景的角度,
34、比喻修辞的运用。 】 1.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把春风写得 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 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补充:五种感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 】 2.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 引用是一种修辞。 “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 (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3.体会“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个比喻给人的感觉。 明确 温暖和柔情。 4.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 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 第 23 页 共 75
35、5 页 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 所特有的。 (三)自主赏析“春雨图” 。 【侧重赏析春雨的特点,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 “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 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 所以,这三个比 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2.体会“斜” “织” “全” “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 “斜”含蓄地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 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了“薄烟” 的情状。 3.为什么
36、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 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4.为什么要先写“傍晚时分”的景象?为什么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 说? 明确 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一直 贯串到末句;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文的“绿” “青”正相接连。 5.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 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 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我们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师概括“情景交融”的特点。 】 第 24 页 共 755 页 前面的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
37、 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一切 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 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四)自主赏析“迎春图” 。 1.体会“城里乡下” “家家户户” “老老小小”表现的意思。 明确 “城里乡下”说明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现人数之 多,“老老小小”表现年龄之全。 2.“也赶趟儿似的”中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是 什么意思? 明确 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 。前 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3.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
38、擞精神” ,如果写成 “舒活筋骨,抖擞精神” , 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 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 得呆板。 全篇用叠字十多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 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 顺畅。 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 如用 “嫩 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拟声词“嗡嗡” 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其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 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 第 25 页 共 755 页 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
39、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 各的一份事去。 ”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 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 然形成欢快的调子。 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 “舒活舒活” “抖擞抖擞” ,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 AABB 式变为 ABAB 式,顿时产生 一种运动的力感。 4.“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 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 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三、赏读提升,研读“赞春” 设计意图 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1.三个比喻句抓住了
40、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 “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 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 “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 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3.研讨这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关系。 明确 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 “美” “力” 。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 想。 第 26 页 共 755 页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借景抒情。作者为什么能将
41、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 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有感而发,才能够恰 当地表达出来。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 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 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 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 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 1.探究活动: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 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结合体验探究此项活动。 2.充分联想,背诵全文。 一、 春之美及其审美教学初探 新城初中 陶建立 喷薄的日出、绚丽的晚霞、突兀的青山、浩荡的江水、春花、秋 叶、夏雨、冬雪多姿多
42、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 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对大自然加以讴歌和 描绘,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引领我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朱自清先生的 春一文,是历来备受人们推崇的精美散文。本文试从审美教学的角 第 27 页 共 755 页 度对春一文进行初步的探究。 1.体验春之丰富的审美内涵。 (1)作品呈现出的自然美。 春一文先从总的方面描述春回大地带来的新的气息。在盼望 中,春走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 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接着按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的顺序来写,用几组画面整合的方式来全方位
43、地勾勒出 春天的美。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小草的萌发往往传递 着春的信息,而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草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生命 力旺盛。在人们尚未觉察时它已是嫩嫩的、绿绿的,多么可人的小草! 春天,百花竞放,争奇斗艳。朱自清先生着重写了桃花、杏花、梨花, 它们“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还有许多的野花“散在草丛 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多彩绚丽的春花图,带给人“一种温 柔的喜悦”(车尔尼雪夫斯基语)。春风是温柔的,朱自清先生调动我们 的触觉去感受“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而“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 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44、。 又使我们仿佛闻到了乡村田野泥土的气息和春天特有的味道。春风中 我们还看到鸟儿安家,耳畔听到它们的欢歌和牧童的短笛声,嘹亮悠 扬。清代的魏禧曾指出:面对优美之景,欣赏者的心理反应是“乐而玩 之,几忘其身” “有遗世自得之慕” 。此时,我们正有类似的审美体验。 春天,雨是最寻常的, “一下就是三两天” ,它又细又密又亮,雨中的 “树 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种优美的感受正如英国 第 28 页 共 755 页 的美学家李斯托威尔说的“给我们带来的是纯粹的、无所不在的、没 有混杂的喜悦和没有任何冲突、不和谐或痛的痕迹” 。 (2)春中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自然美赖以存在的自然
45、物具有多种侧面,在不同的季节、气候、地 理环境等背景和条件下,情态万种,景象万千。同时人类的社会生活和 人们的思想感情日益丰富多彩,由于长期的社会实践的作用,自然界与 人以及人类的社会生活建立了广泛而复杂的关系。美的自然事物之所 以吸引人、感染人并能引起审美愉悦,其根本原因在于,由于人类对自 然界的合理改造,它们显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 朱自清先生的 春一文中,人情和人性的美是与自然的美融合在一起的。 春一 文中的美体现在人对自然的体验和感受上。在茸茸的春草上,人们坐 着、躺着、打两个滚,多么自然放松!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好一派春 回大地、乐满人间的景象!“社会实践创造了美,事物的美来
46、自人的本 质力量的对象化” 。 春一文在写春花、春风时作者竭力调动人们的 感觉器官去感受欣赏春之美,并用“闭了眼” “新翻的泥土”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等来点出人们的活动。俄国美学家车尔尼 雪夫斯基有 “美是生活” 的著名论述,中国古典美学中也有 “美在和谐” 的重要思想。 春一文中在写春雨时,写道:“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 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这是一幅多么安详和谐的 美的画面啊。“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 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 着。 ”人的活动和他们的房屋也共同构建了春天的美。在迎春图中,朱 第
47、29 页 共 755 页 自清先生描绘出城里乡下、 老人小孩在春天里精神抖擞,满怀希望地去 做事的情景。文章的结尾朱自清先生把春天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小 姑娘和健壮的青年,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使读者感受到春 天里人们和谐生活的人性和人情的美,又使人感受到人的力量的美。 (3)春一文体现出的文学美。 文学欣赏者在阅读过程中凭借以往的生活经验、语感经验、审美 经验等,在想象中构造和欣赏文学形象。 朱自清先生正是把自己对春天 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自己对春天的审美体验,在春这篇精美的 文章中呈现了出来。 它有力地调动了读者的感知经验和情感积累,使他 们在审美想象中展现出自由广阔的情境。这想
48、象中的情境因融入了欣 赏者的情思而令人神往,推动着欣赏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直至产生 强烈的共鸣。于是,欣赏者为文学形象深深打动,也获得了审美再创造 和自我实现的喜悦。 春一文的语言也特别优美。它的美首先体现在 句式的整齐上。文中多处使用排比的修辞,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 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像牛毛, 像花针,像细丝”等,句式整齐,富有气势,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春天的 美。而文中的叠词“嫩嫩、绿绿、嗡嗡”等,生动富有情趣。全文以短 句为多,活泼灵动,生动别致,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一连串的 短句,一气呵成,勾勒出春天春草带给人的活力。如此的短句在文
49、中比 比皆是,它们与生机蓬勃的春天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还有文中的比喻 句和拟人句,如串串珍珠,俯拾即是。 写春风时,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把春风人格化了,她抚摸着你,似母亲般温柔。 文章最后的三个比喻句, 第 30 页 共 755 页 想象新奇,生动形象,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力。如此种种,令读者久久 陶醉于朱自清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之美中。 2.春一文带来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 春这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教学时该怎样处理呢?我想最突 出的一点,应该是努力做到“美教” 。师生携手,共同畅游在朱自清先生 为我们倾心营造的春的美景中,去感受先生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积极 向上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教师可运用一定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使具体课文成 为学生主体欣赏中鲜活的审美对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 手段,来展现春回大地带来的自然的美好的变化,进入春和春天的 审美境界,使学生在对具体课文的欣赏中获得充分的审美感受和审美 愉悦。与朱自清先生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和文中传递出的喜悦之情产生 深深的共鸣,从而真正用心去感受春一文中的自然美、人情美和语 言美。 在朗读中去欣赏和感悟春的美。语感是语文的审美欣赏和审 美创造所依赖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它的形成只能来自诉诸感觉的语言 训练。诵读是训练语感的最佳方式,是“目治” “口治” “耳治”的统一。 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