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旧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4地壳运动规律.doc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1155692 上传时间:2021-03-0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3.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旧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4地壳运动规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22年(旧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4地壳运动规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22年(旧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4地壳运动规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22年(旧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4地壳运动规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22年(旧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4地壳运动规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 构建网络整体认知 考点一 巧学内力作用与地貌,落实“地理实践力” 考情报告 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岩石圈的 物质循环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常以重大工程建设、地质事件、典型地貌景观图 为背景, 侧重考查地质构造图的判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侧重考查考生的综 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9 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 M 之 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 M 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 N 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1)(2)题。 (1)界面 M 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 N 的是( ) A沉

2、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 (2)该区域( )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 (1)D (2)C 1地质构造类试题的解题思路 2落实地理实践力,掌握地质剖面图类试题解题技巧 (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也可以通过岩层之 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若为背斜(如图三乙处)则两翼新中间老; 若为向斜(如图三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 若有侵入岩体(如图二),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

3、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一 M 处)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三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图一河流发育在背斜,M 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 纵列分布; 图三甲处有石灰岩分布, 结合地表形态可知, 该地有喀斯特地貌分布, 图三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若地层出现缺失, 形成原因可能有: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 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侵蚀作用,地壳隆起 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4、 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 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 成的。 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 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 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考向 1 岩石圈物质循环原理 浙江省的桃渚风景区是典型的玄武岩地貌区。 图一为桃渚石柱景观图, 图二 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 13 题。 1图示石柱形成的主要物质来源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图示石柱位于玄武岩地貌区,玄武岩是岩浆岩。一般认 为,岩浆最可能发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故 B 项正确。 2石柱的岩石类型是图二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A 解析 根据

5、材料可知,石柱的基岩是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图二中,甲是经 过火山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为喷出岩;乙是经过侵入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为侵入 岩;丙是经过沉积物堆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为沉积岩;丁是经过变 质作用后而形成的岩石,为变质岩。故 A 项正确。 3形成石柱景观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作用 固结成岩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由于石柱景观所在地区的基岩为喷出岩,因此,有岩浆活动;图示地 区为山地,说明此地经历了地壳运动,再根据石柱及周围的景观,可以推断出该 景观经历了风化、侵蚀作用。故 C 项正确。 考向 2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

6、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1图中( ) A断层形成时间早于地层 B形成的内力作用相同 C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岩层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答案 D 解析 地壳运动使得地层发生了断裂位移,断层形成时间晚于地层, A 项错误。是变质岩,其形成的地质作用为变质作用,是岩浆岩,是由岩浆 冷却凝固形成的, 内力作用为岩浆活动, 故形成的内力作用不同, B 项错误。 是岩浆喷发形成的山地,C 项错误。岩层断裂之后相对下降,D 项正确。 2图中区域( ) Aa 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的储水条件 Bb 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c 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 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 D 解

7、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a 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具有良好的储油、储气条件,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A 项错误。b 处属于喷出型岩浆岩,为玄武岩,B 项错 误。c 处位于断层处,地质结构不稳定,不适宜建坝蓄水,C 项错误。d 区石灰 岩广布,易形成喀斯特地貌,D 项正确。 考点二 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河流和喀斯特地貌 考情报告 河流地貌的发育、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和类型是高考的高频考 点。常以典型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地貌特征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题型灵活多样。 (2019 全国卷)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 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

8、 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 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3)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 (1)B (2)C (3)C 1河流地貌发育的判断技巧 (1)利用河谷形态判断所处河段,如图所示: (2)利用堆积地貌类型判断河段,如图所示:

9、(3)利用堆积地貌形态景观图判断河段,如图所示: (4)河漫滩 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一般位于凸岸,堆积。 洪水期流水携带泥沙堆积,被淹没;枯水期裸露。 (5)河口处地貌特殊变化的推理过程 2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类型 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 峰林、 峰丛、 溶蚀洼地等; 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 地下河等。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岩石条件 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气候条件 气候温暖湿润 地下水条件 地下水循环通畅 考向 1 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 在河流发育的过程中, 相邻的两条河由于侧蚀或溯源侵蚀, 导致“低位河” 越过分水岭袭夺“高位河”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河流袭夺前后的

10、示意 图。据此完成 13 题。 1关于甲、乙两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河流量大袭夺甲河 B甲河地势高袭夺乙河 C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 D甲河的河道平直袭夺乙河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示水流箭头, 甲河的水从图示中部河段流入乙河。 说明乙河侵 蚀力大,袭夺甲河,C 项正确。乙河流量不一定大于甲河,A 项错误。在发育的 过程中,是低位河流具有较强的侵蚀力,袭夺高位河流,甲河地势高,不能袭夺 乙河,B 项错误。是乙河袭夺甲河,D 项错误。 2M 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 ) A上游水量减少,泥沙堆积严重 B河道两侧岩体崩塌,泥沙堆积严重 C河道变窄,泥沙堆积严重 D地转偏向力作用致其堆积严重

11、答案 A 解析 M 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河流袭夺导致上游水量减少,水流减慢, 泥沙堆积严重, A 项正确。 河道两侧岩体崩塌, 与水量减少、 泥沙堆积加重无关, B 项错误。泥沙堆积易导致河道变浅,水量减小后,河道变窄,C 项错误。地转 偏向力不是堆积严重的原因,D 项错误。 3有观点认为,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 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图中哪个河段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即原来河道宽大,袭夺后,水量减 小,河道变窄。图中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的为河段,是河流袭夺后留下 的河段,B 项正确

12、。A、C、D 三项错误。 考向 2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 图中各岩层均为不同时期形成的沉积岩。 据此完成 12 题。 1图中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流水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流水侵蚀沉积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地壳抬升沉积作用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分布在石灰岩广布的地区。图示 岩石为沉积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形成后,在地壳抬升作用下,出露地 表;在流水侵蚀作用下,逐渐形成喀斯特地貌。 2图中溶洞及其所在岩层( ) A最早形成的岩层为 C1 B各岩层都含有化石 C最晚形成的溶洞为 D发生过明显的断层 答案

13、A 解析 读图可知,溶洞最大,说明溶洞所处岩层(C1 岩层)形成最早,故 A 项正确;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但不是所有岩层都含有化石,故 B 项错误; P1 岩层也有溶洞发育,其形成时间比溶洞晚,故 C 项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出 现明显的断裂错位,说明图中岩层没有发生过明显的断层,故 D 项错误。 考点三 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分析风沙、海岸和冰川地 貌 考情报告 风沙地貌的类型、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判断是高考的高频考 点。常以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地貌特征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侧重 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题型灵活多样。 (2016 全国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

14、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 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 标志着海岸线位臵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 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臵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 入海口( ) A位臵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臵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臵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臵多次变动,泥沙

15、沉积量大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 (1)C (2)B (3)D 1风沙地貌 地貌类型 分布 形成条件 常见地貌 风蚀地貌 干旱地区,在我国主 要是西北地区 多沙漠和戈壁,风大 而频繁 风蚀蘑菇、风蚀柱、 雅丹地貌等 风积地貌 沙漠地区、多沙的河 谷地带、植被稀少的 沙质湖岸和海岸 风沙堆积作用形成 新月形沙丘等 2风积地貌与风向的关系 (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颗粒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 如下图: 3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 考向 1 风沙地貌的形成过程 白龙堆雅丹地貌位于新疆罗布泊东北部的白龙堆沙漠中, 是在以灰白色沙泥 岩夹石膏层

16、为主的河湖相沉积物基础上发育而成,高 1020 米,长 200500 米以上,弯曲延伸,远望就如蜷伏在大漠上的白色巨龙。读图,完成 12 题。 1白龙堆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下沉岩层沉积地壳抬升湖水干涸地面龟裂风力、流水侵 蚀 B地壳抬升岩层沉积地壳下沉湖水干涸地面龟裂风力、流水侵 蚀 C地壳下沉岩层沉积地壳抬升风力、流水侵蚀湖水干涸地面龟 裂 D地壳抬升湖水干涸地面龟裂地壳下沉风力、流水侵蚀岩层沉 积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 白龙堆雅丹地貌是在河湖相沉积物基础上发育而成, 地 壳抬升不利于沉积,故排除 B、D 两项;雅丹地貌是在地表龟裂的基础上受侵蚀 形成,排除 C 项;河

17、湖抬升后,湖水干涸,地面出露,受风力、流水侵蚀作用 的影响,最终形成白龙堆雅丹地貌,故 A 项正确。 2推测白龙堆雅丹地貌区的盛行风向主要是( ) A西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 白龙堆雅丹地貌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区域。 其 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应一致, 成因应是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原前缘的东北风 影响,故 B 项正确。 考向 2 海岸地貌 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 岛上多石灰岩低丘。 著名旅游景点“蓝窗”分布 在该国戈佐岛西北角,该景观已于 2017 年 3 月 8 日上午坍塌。读图,完成 12 题。 1形成“蓝窗”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排序正确的是(

18、 ) A沉积、地壳抬升、海水侵蚀 B地壳抬升、沉积、海水侵蚀 C海水侵蚀、沉积、地壳抬升 D地壳抬升、海水侵蚀、沉积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蓝窗”景观是由石灰岩构成的。石灰岩属于沉积岩, 是在温暖湿润的浅海环境下沉积形成的;受地壳抬升的影响,露出海面;地处沿 海地区,受海水侵蚀作用的影响,形成“蓝窗”景观。故 A 项正确。 2“蓝窗”坍塌的首要原因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人类活动 答案 C 解析 地处沿海地区,受海浪侵蚀作用的影响,“蓝窗”坍塌,故 C 项正 确。 微专题 4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地形类型农业类型(在气候条件允

19、许的情况下, 平原区适合发展种植业; 丘陵、山地因坡度大小和海拔高低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坡度小于 25 可修筑梯 田,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 25 发展林业或畜牧业)。 (2)地势高低起伏气候特征的水热差异农业分布及范围、农业结构(类型 多样化和单一性,如“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 式)、机械化程度(大型/小型或高/低)。 2地形对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的影响 (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与形状:丘陵、山地交通运输线一般分布在地势 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形态上一般呈“之”字形; 平原地区交通运输 线呈网状分布。 (2)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

20、,而后才是 铁路。 (3)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 区。 (4)影响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山区交通网密度小,平原地区密度大。 (5)影响交通效能: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自然障碍较少,不仅交通运输方式 可选择性大,而且速度快,运输量大,交通运输效率要高。山区地形起伏大,地 质灾害较多,运输线路在建设和维护时成本较高,而且在运行时要确保安全,相 对而言,交通运输效率较低。 (6)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新疆和内陆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 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 就经过多个垭口。 (7)许多工程建设也需考虑地形和地质因

21、素:如水库需要避开断层,坝址多 选择在峡谷处,隧道多修筑在背斜下方等。 3地形对人口、聚落、旅游的影响 (1)地形影响人口的分布:一般而言,海拔越高,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 热带地区人口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 平原、 盆地、 丘陵的人口密度较大; 山区、 高原的人口密度较小。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地形影响聚落形态:平原地区多为群居式,聚落规模较大,呈带状(河流 较多的平原区)和多边形(河流较少的平原区); 山区聚落多为散居式, 聚落规模较 小,多分布于河流阶地、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谷。 地形影响聚落分布:平原地区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场所,聚落较多;山区聚 落较少,多分布于地势较低的河

22、谷(半山腰,防洪水淹没)。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 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如西北地区,沙漠广布,多分布在绿洲上;青藏高 原,高原波状起伏,多分布在河谷地区;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多分布在山间盆 地;北方平原地区,平坦广阔,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南方 丘陵山区,地形复杂,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3)独特的地形地貌本身就是旅游资源。 浙江西南山区有许多保存着传统风貌的古村落。 读该区域松阴溪流域古村落 分布图,完成(1)(2)题。 (1)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多分布在( ) A鞍部 B盆地 C溪谷 D山脊 (2)北宋状元沈晦曾在松阴溪畔吟唱出这样一首诗“西归道路塞,南去交

23、流 疏。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根据诗句判断,该流域古村落多保存完好的主 要原因是( ) A交通比较闭塞 B自然景观优美 C旅游开发落后 D开发历史悠久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 (1)C (2)A 微专题特训 4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选择题(共 11 题,每题 4 分,共 44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 求)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阳宁县境内的野王村(行政村), 蒲河经五道弯曲贯穿全 村而过,村中整体地貌呈“S”型奇特分布,各自然村星罗棋布,被蒲河分割包围, 自成一体。野王村整体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傍山依水,水依山而娇美,山傍水而 奇险。如图示意野王村“S”型地貌局部。据此完成 13

24、题。 1穿越野王村而过的蒲河蜿蜒曲折,其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侧蚀作用 B流水下切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流水搬运作用 答案 A 解析 穿越野王村的蒲河蜿蜒曲折,其主要原因是流水对河床的侧蚀作用, A 项正确。 2该地河流对自然村落形成提供的有利条件是( ) 深厚肥沃的土壤 便利发达的航运 较高的平坦地形 充足的水 源供应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河流为自然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平坦的地形, 并为村民的生存提供了水 源。土壤主要影响农业生产,该地河流航运价值小。 3野王村的各自然村落一般坐落在( ) A河流凸岸 B河流凹岸 C河流阶地 D河流两岸 答案 A 解析 河流凸岸为河流的沉积岸,地

25、势较平坦,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 也节省建筑投资,故 A 项正确。 (2020 广西桂林十八中期中)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 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 来的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 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 水渠和梯 田修筑得非常坚固。读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和古印加文明梯田景观图。完成 45 题。 4上图中 a、b 两处流水作用不同,其差异是( ) Aa 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Bb 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C两处均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D两处均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答案 B 解析 图中显示,a 处为河源地区,流经安第斯山脉,地势陡峭,流速快, 侵蚀作用强,该处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排除 A、C

26、两项;而 b 处流经亚马孙平 原,流速缓慢,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B 项符合题意,排除 D 项。 5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以用石块垒成的梯田为主,修筑这种梯田主要目的是 ( ) A降低气温,增加光照 B降低山地坡度,方便居民出行 C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 D提高植被覆盖,改善局地气候 答案 C 解析 古印加文明主要分布在山区,山区因地形崎岖,土层浅薄,且容易受 到流水侵蚀,一般不适宜开辟耕地,但是通过用石块垒成梯田,改造地表状况, 可以增加土层厚度,同时防止土壤流失,以便于发展种植业,C 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据此回答 68 题。 6该聚落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27、 ) A青藏高原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 答案 C 解析 读图知该地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排除 A、B 两项;南方地区为了适 应降水量较大的气候,聚落建设要利于排水,故选 C 项。 7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关于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聚落建在丘陵北坡地带,多地形雨,坡状尖顶利于排水 B聚落适应地势特点修建,便于排水 C位臵临近河流,便于取、排水和出行 D多植被覆盖,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答案 A 解析 根据夏季风风向,可判定该聚落建在丘陵南坡、夏季风迎风地带,多 地形雨。 8影响该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湖泊 答案 B 解析 由上题分

28、析可知,影响该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为地形。 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 称之为转场。 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 场, 由于草场随山地海拔不同而具有分带性, 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 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转场时,牧民们携子女及亲属,组成驼队,带 着帐篷、生活用品,赶着畜群一起大迁移,逐水草辗转而居。据此回答 911 题。 9牧民转场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路线,一般来说,春季在_放牧 ( ) A山麓、阳坡 B山麓、阴坡 C山腰、阳坡 D山腰、阴坡 答案 A 解析 冬季, 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 冬季在山麓 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

29、季在(林带及以上) 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图中 甲为冬季牧场位臵, 乙为春季牧场位臵, 丙为夏季牧场位臵, 丁为秋季牧场位臵。 春季牧场海拔比秋季低,位于山麓地带,C、D 两项错误;春季气温仍然较低, 应该在阳坡放牧,光照较强,气温较高,A 项正确,B 项错误。 10放牧时,牲畜抓膘增壮的最佳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B 解析 夏季转场到山地高处森林、草甸、草原,一般海拔在 2 0003 500 米,这里气候凉爽,风光秀丽,水草丰美,牲畜生长条件好,是牲畜抓膘增壮的 良好场地,B 项正确;夏天一过,天气很快冷下来,高山开始下

30、雪,春、秋、冬 季节温度较低,水草欠佳,不是牲畜抓膘增壮的最好季节,A、C、D 三项错误。 11与山地四季牧场形成关联度最小的因素是( ) A山地所处纬度 B山地相对高度 C山地岩石类型 D山地坡向 答案 C 解析 山地所处纬度决定基带的植被类型, 新疆位于中纬度内陆, 因此和纬 度有关,A 项不符合题意;山地相对高度大,森林带之上有高山草甸带,适合放 牧,其海拔高于山麓草原带,因此和山地相对高度有关,B 项不符合题意;山地 岩石类型对植被影响较小,和四季牧场无关联,C 项符合题意;山地坡向对气流 有影响, 进而影响降水, 山地坡向会影响四季牧场的形成, 因此和山地坡向有关, D 项不符合题意

31、。 二、综合题(共 2 题,共 56 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 分) 山地的地貌特征影响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线路分布和延伸方向。 下面是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对比表和某地交通线示意图。 (1)在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上,山区为何优先选择公路?(6 分) (2)在该幅交通线示意图中,a、b 两处弯曲是否合理?为什么?(8 分) (3)说明线路通过丙处的合理性。(6 分) (4)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交通线绕道甲、乙两地的原因。(6 分) 答案 (1)成本低,施工难度较小。 (2)a 处弯曲不合理,地势平坦,通往大城市应选择最短线路;b 处弯曲合理, 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32、减小坡度。 (3)丙处为鞍部,地势相对和缓。 (4)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公路的最大限制坡度是 7%9%,铁路的最大 限制坡度是 3%,在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上山区优先选择公路是因为公路建设对坡 度变化适应性大于铁路,成本低,难度小。第(2)题,读图可知,a 处地形平坦, 交通建设应坚持少占耕地的原则,且通往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弯曲不合理;而 b 处地形陡峭,在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沿着等高线方向延伸,减少坡度的 影响,同时减少施工的难度。因此弯曲合理。第(3)题,读图可知,丙处为鞍部, 地势相对和缓,适宜交通线布局。第(4)题,由于山区人口主要

33、集中在山间盆地 和河谷地带,公路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说明人口 和聚落的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因素。因此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多地 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 集散。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0 分) 历史上, 茶马互市主要在甘南地区, 易马的茶叶取于川蜀。 茶树具有喜温暖、 好雨雾、怕积涝、耐酸怯碱的特性。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 的方式,经西域等地向中亚、西亚等国输送。下图为甘肃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1)简析四川盛产优质茶叶的自然原因。(8 分) (2)试从地理位臵的角度简析历史上甘南地区茶

34、马交易兴盛的原因。(6 分) (3)分析祁连山北侧城市分布较多的原因。(8 分) (4)简要分析黑河下游径流量较小的原因。(8 分) 答案 (1)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盆地地形,多云雾天气;多低山丘 陵,利于排水;酸性红壤,利于茶树生长。 (2)位于亚热带与温带,湿润区、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干旱区交界地带; 为农耕区与牧区交界处;其以南产茶叶,以西以北产马匹。 (3)海拔较低,气候较为温暖;多冰川融水(多河流),水源较充足;古丝绸之 路经过,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 (4)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小;流经干旱区,蒸发量大;沙质土壤,下 渗强;中上游地区引水截流。 解析 第(1)题,结合四川

35、自然特征和茶树生长需要的条件回答即可。第(2) 题,注意图中甘南地区北部为内蒙古高原、南部为四川,两地分别出产马匹和茶 叶,则在此交易距离都较近。第(3)题,城市分布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 注意西部干旱区,水资源对城市的影响很大;还有材料中提及丝绸之路的影响。 第(4)题,黑河发源于祁连山,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河流下游为沙漠区,气候 干旱,蒸发、下渗多,使之水量逐渐减少。 专题检测四 地壳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共 11 题,每题 4 分,共 44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 求) (2020 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1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 A

36、 B C D 答案 A 解析 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基础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读图 可知, 四处河谷中只有河谷有可溶性的石灰岩, 所以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 是,故 A 项正确。 2图中断层( ) A形成后一直在活动 B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 C导致现代河谷下切 D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 图中断层切断了石灰岩和页岩, 没有再切断后来形成的岩 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之后没有一直活动,A 项错误;断层没有切穿花岗岩,但是 花岗岩侵入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的时间比花岗岩早,B 项错误;现代河谷下切 是由于断层形成之后该地区地壳整体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C 项错误;侵蚀 面覆盖

37、在断层之上,断层没有切穿侵蚀面,说明断层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D 项 正确。 台湾北部海岸有一种外形奇特的烛台石, 该石柱酷似烛台, 顶端保留较为坚 硬的“烛焰”。据此完成 34 题。 3烛台石属于( ) A河流地貌 B喀斯特地貌 C风沙地貌 D海岸地貌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烛台石位于台湾北部海岸,故烛台石属于海岸地貌,D 项正确。 4烛台石奇特外形形成的重要原因是( ) A海浪侵蚀 B海浪堆积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答案 A 解析 烛台石位于沿海地区, 常年受海浪侵蚀作用的影响, 其形态不断变化, 故 A 项正确。 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 20 元背面图,该版面景观为桂林山水,有“山青、

38、水 秀、洞奇、石美”的特点,闻名海内外。读图完成 56 题。 5该版面景观所表示的地貌是( ) A海岸地貌 B喀斯特地貌 C冰川地貌 D风沙地貌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景观为桂林山水。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 6关于该地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该地貌可以发展旅游业 B该地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C该地貌适宜建大型水库 D利用该地貌的山间小盆地可以发展种植业 答案 C 解析 桂林山水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该地貌多漏斗发育, 不适合建水库, 故 C 项符合题意。 科任村位于福建沿海地区, 该村分布着一种偏红色的细沙沉积物, 俗称老红 砂,是风吹起海岸带的细沙沉积后形成的,其发育过

39、程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下 图示意科任村不同地质时期老红砂沉积过程与海平面高低的关系,海平面 T1 时 科任村老红砂普遍发育,T2 时较发育,T3 时发育受限。据此完成 78 题。 7老红砂堆积的主要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 老红砂是风吹起海岸带的细沙沉积后形成的。 该村落位 于福建沿海地区, 所以该地老红砂主要是由来自海洋的风携带海岸带的细沙沉积 形成的。该地位于季风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故夏季最有利于 老红砂的堆积,B 项正确。 8科任村不同地质时期老红砂发育存在明显差异,直接影响因素是( ) A年均温高低 B降水量大小 C距海

40、岸远近 D海平面高低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 老红砂是风吹起海岸带的细沙沉积后形成的, 所以老红 砂堆积的直接影响因素为风力的大小和距离海岸带的远近,故 C 项正确。读图 可知,T3T1 时期,海平面逐渐升高,使海岸线距离该村越来越近,更利于老 红砂的沉积,故海平面高低为间接影响因素,D 项错误;不同时期,该区域范围 年均温和降水量差异很小, 不是老红砂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 故 A、 B 两项错误。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北部库赛湖的地理位臵及该湖泊中 M 点的湖底沉积物剖 面。据此完成 911 题。 9图中 M 点的湖底粗颗粒沉积物形成的外力作用及季节分别是( ) A风力作用,春季 B流水作

41、用,夏季 C海浪作用,秋季 D冰川作用,冬季 答案 A 解析 库赛湖位于青藏高原,冬季温度低、风力强劲,风力搬运作用使大量 的陆地砂砾在冰面沉积,春季气温回升,湖泊解冻,冰面上的粗颗粒物质沉积到 湖底形成粗颗粒沉积层; 夏季流水搬运的粗颗粒泥沙在湖泊边缘沉积, 细颗粒泥 沙在湖泊中心沉积; 冰川前沿不可能进入湖泊中心形成冰川沉积; 该地距海较远, 没有海浪作用。 10图中湖泊 M 点附近的水深较浅,其主要成因可能是( ) A青藏高原的抬升 B区域降水量稀少 C泥沙的大量沉积 D断层使湖水渗漏 答案 C 解析 湖泊中 M 点位于河流入湖口附近,由于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流 入湖口处沉积,使 M

42、点湖底地形不断抬高,所以其湖水深度较浅。 11近些年连续观测发现,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推测其原因 可能是( ) A青藏高原风力减小 B入湖水量逐渐增加 C全球变暖,气温上升 D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答案 D 解析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 粗颗粒沉积层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湖底粗颗粒 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说明风力侵蚀、沉积作用减弱。青藏高原的风力在短期 内变化不大;全球变暖、入湖水量增加对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影响较小;粗颗粒 沉积层厚度变薄最可能是生态环境改善, 地面植被覆盖增加, 风力侵蚀作用减轻。 二、综合题(共 2 题,共 56 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4 分) 湖泊

43、是流域中物质迁移的重要“归宿”, 湖底的沉积物像“书页”一样记录 了流域内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 洱海位于我国云贵高原西北部, 其西侧的点苍山 森林茂密,众多溪流发源于此,丰富的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汇聚于山前洼地,形 成了云贵高原上的第二大湖泊。 (1)简述点苍山东麓河流的特征。(8 分) (2)推断图 a 中湖岸边的甲地至湖心处的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 并说明原因。(8 分) 历史上流域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增减, 进而影响到 入湖河流所携带泥沙的沉积条件。 因此, 科学家常常利用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 变化推断流域内过往的气候变迁。 图 b 为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与其沉积

44、时间的对 应曲线。 (3)概括 13002000 年间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的变化趋势,推断图示地区近 百年以来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并简述判断的理由。(12 分) 考古证据表明,距今 2、3 千年以前洱海西岸地区就有了大量人类活动的痕 迹。当时人类活动的方式主要是砍伐森林、发展农耕和开采矿产。 (4)试推测这一阶段人类活动对湖底沉积物沉积特征的影响。(6 分) 答案 (1)水系特征:流域面积小,河流短小,河床落差大,自西向东注入 洱海。 水文特征:流速快,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2)由甲地至乙地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 河流携带的泥沙是湖底沉积物的主要来源; 河流流入湖泊时流速降低,

45、 所携 带的泥沙逐步沉积; 颗粒大的泥沙先沉积。 因此湖底沉积物的粒径逐渐由粗变细。 (3)变化趋势一:沉积物粒径变化存在波动,但整体保持稳定。 变化趋势二:13001500 年、17001850 年沉积物粒径逐渐减小;1500 1700 年、18502000 年沉积物粒径逐渐增大。 干湿状况的变化:气候逐渐变干燥。 理由:气候变干时,湖泊面积减小,河流入湖处距离湖心更近,湖底沉积物 粒径增大。 (4)沉积物的数量增多;粒径增大;成分改变。 解析 第(1)题,河流的特征从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两方面描述。水系特征 包括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河网密度等;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汛期、含沙量、 有无结冰期等

46、。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湖岸附近,乙地位于湖泊中部。 甲、乙两地沉积物均来自河流的搬运作用,甲地水流速度快速降低,沉积物粒径 较大;乙地水流速度很小,沉积物粒径很小。第(3)题,读图可知,沉积物粒径 呈波动变化, 在不同时段沉积物粒径变化趋势不同。 近百年来, 沉积物粒径变大, 说明沉积物距湖心较近,故湖泊面积缩小,这与气候变干有关。第(4)题,受人 类活动的影响,植被覆盖率降低,流水搬运能力增强,导致沉积物增多,粒径变 大,沉积物成分发生变化。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新西兰东南部(图甲)的摩拉基海滩上约有 50 个圆形巨石(图乙), 最大直径逾 两米,重达数吨

47、,散布于海滩中部百余米的地方。据研究,圆石与珍珠的形成原 因异曲同工,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围绕着核心物质(如贝壳、珊瑚碎片等) 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 层层凝聚而成。 直径两米左右的圆石至少需要 400 万年 到 550 万年的时间形成, 大约要覆盖 10 米到 50 米厚的海泥才足以提供充分的矿 物质。某些圆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会开裂并逐渐形成龟甲状花纹(图 丙)。 (1)推测摩拉基圆石形成后出现在海滩的地质过程。(6 分) (2)说明圆石龟甲状花纹的形成机理。(6 分) (3)有人认为摩拉基圆石奇景终将彻底消失,请从自然地理方面为其提供依 据。(4 分) (4)某游客欲在摩拉基海

48、滩用手机尽可能多且清晰地拍摄圆石,请指出其应 考虑的拍摄条件。(6 分) 答案 (1)圆石存在于海底海泥之中,后来地壳抬升使海底升高,最终圆石 上覆物质被侵蚀而出露。 (2)圆石长期暴露于水面之上易热胀冷缩或脱水收缩,导致圆石表面产生裂 隙,这些裂隙又逐渐被其他物质填充。 (3)圆石遭受风化、侵蚀或搬运作用;海平面上升淹没圆石。 (4)拍摄时机选择在光照条件较好、退潮的时段;拍摄地点选择在高处且避 免逆光的位臵。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早期刚形成时圆石存在于海底海泥之中,后来 地壳抬升使海底升高,最终圆石上覆物质被侵蚀而出露。第(2)题,圆石龟甲状 花纹源于外力的风化、侵蚀、堆积等外力作用。圆石长期暴露于水面之上易热胀 冷缩或脱水收缩,导致圆石表面产生裂隙,这些裂隙又逐渐被其他物质填充。第 (3)题,摩拉基圆石暴露于水面之上易遭受风化、侵蚀或搬运作用;随海平面上 升,可能被淹没,导致该奇景消失。第(4)题,拍摄时机应选择在光照条件较好、 退潮的时段,以便于获取圆石的全貌;拍摄地点选择在高处或避免逆光的位臵, 以获取圆石上的一些细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地理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年(旧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4地壳运动规律.doc)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