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炼一中(兰州58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大海之歌 文档编号:1162535 上传时间:2021-03-1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兰炼一中(兰州58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甘肃省兰炼一中(兰州58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甘肃省兰炼一中(兰州58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甘肃省兰炼一中(兰州58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甘肃省兰炼一中(兰州58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 兰炼一中(兰炼一中(5858 中)教育集团中)教育集团 20212021 届高三建标考试届高三建标考试 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奶糖的香”涂在手上,将“故宫的美”抹在脸上,让“报纸的墨”秀在身上,使“花 露水的味”掺进酒里 这股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不仅让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还在消费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经典和流行的“头脑风暴”。这股消费新潮流,既满足了时尚 追求,又凸显了文化内涵,和

2、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不谋而合。有态度又实用,有情怀又独 特,有质感又新潮,附着在潮流中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群体认同,让这些充满创意的商 品与品牌收获了庞大的新生代消费群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成功走出一条转型升级之路。 从美食饮品到服装美妆,从电影电视到文创周边,消费新潮流里总能发现老字号的新面孔。 如今,中国品牌的消费人群在不断增加,走出国门、扬帆出海的中国品牌也越来越多,背后 依靠的正是良好的口碑、稳定的质量和创新的态度。告别“土味”“过时”的标签,一件件 情怀与时尚跨界融合的国产商品,一个个跟跑、并跑乃至弯道超车的中国品牌应运而生,自 然令消费者感到惊喜。 纵观今天的消费潮流,不同的流行

3、趋势折射出中国市场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反映着人 们不断升级的消费层次。中国品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同台竞技,让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 “货比三家”,收获最佳的性价比。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是对中国品牌的消费喜好,还是 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选择,他们都是开放的中国市场的受益者。某种程度上,消费既是一种经 济现象,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消费潮流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互通的结果;另一 方面,新的消费潮流的兴起也让更多新生代消费者相信,增强文化自信、保持文化自觉、涵 养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价值,潮流可以土生土长,时尚也能风起本土。 让消费新潮流成为推动中国品牌升级的契机,需要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市场、用好文化资

4、源。需要看到,消费新潮流中的个别品牌与世界一流品牌还存在不小差距。比如,一些现象 级潮牌做工粗糙,制作简陋,只是在包装上做一些表面功夫;有的爆款产品山寨抄袭,过度 营销,缺乏真正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味道。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人们的观感。无论对消费 者还是生产者来说,消费潮流能否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能否良性发展。消费潮 - 2 - 流既要立足本土,也要接轨世界。就此而言,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行 业规范也不可或缺,这些理应成为推动中国品牌健康成长的基础性要素。 今天,世界 500 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 220 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还有相当 一部分都处在微笑曲线的

5、底端。中国品牌,在今天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此为契机,增强 文化自信,加强品牌建设,发掘市场潜力,消费者就能拥有更多选择,中国品牌定能绽放更 多光彩。 (摘编自盛玉雷消费新潮流,发展新机遇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故宫的美”抹在脸上等消费新方式掀起了一场关于经典和流行的“头脑风暴”。 B. 在让“报纸的墨”秀在身上等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里能发现老字号的新面孔。 C. 充满创意的商品与品牌因契合当下年轻人的消费观而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 D. 海纳百川的中国市场使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货比三家”,收获最佳的性价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6、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运用排比句对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展示,吸引力强。 B. 文章第二段旨在介绍中国品牌的创新、升级和国际影响,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感。 C. 文章第四段列举事实论证作者观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让观点更有说服力。 D. 文章尾段说明了成绩和不足,指出中国品牌在发展新机遇中绽放更多光彩的举措。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满足时尚追求、凸显文化内涵的特点使中国品牌告别“土味”“过时”的标签,走出国门、 扬帆出海。 B. 因为消费潮流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互通的结果,所以消费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 C. 只要进一

7、步地培育和规范市场、用好文化资源,就可以让消费新潮流成为推动中国品牌升 级的契机。 D. 如果没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行之有效的行业规范,消费潮流就不能立足本土,也不能 接轨世界。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 3 - C 项,选项内容强加因果。结合“有态度又实用,有情怀又独特,有质感又新潮,附着在潮流 中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群体认同,让这些充满创意的商品与品牌收获了庞大的新生代消 费群体,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成功走出一条转型升级之路”分析, “充满创意的商品与品牌” 之所以“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是因为“有态度

8、又实用,有情怀又独特,有质感又新潮, 附着在潮流中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群体认同”。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 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错误。应该是“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事例论证不能增 强文章的权威性。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项,选项内容移花接木。“满足时尚追求、凸显文化内涵的特点”使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 和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不谋而合;“使中国品牌告别土味过时的标签”,“走出 国门、扬帆出海”的是“良好的口碑、稳定的质量和创新的态度”。 B 项,强加因果。结合“某种程

9、度上,消费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 面,消费潮流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互通的结果;另一方面,新的消费潮流的兴起也让更多新 生代消费者相信,增强文化自信、保持文化自觉、涵养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价值,潮流可以 土生土长,时尚也能风起本土”分析,二者是阐释与被阐释的关系,并非因果关系。 C 项,“如果就”错误,充分条件表述成了必要条件。文中是“需要进一步培育和规 范市场、用好文化资源”。 故选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

10、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 4 -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

11、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在深入调研、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 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 见 (也称“强基计划”) ,遴选部分高校开展试点。20

12、20 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 工作。 据悉,“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 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 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 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 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叶雨婷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 ) 材料二: 强基计划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已经跳出招生的狭隘范畴,着眼于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要, 贯通国家急需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两阶段。在这一点上,强基计划

13、显然比原来的自主 招生站位更高。 限定于基础学科专业:自主招生的初衷就是为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开辟一条特别通道。高 考分数录取有点像招收十项全能选手,著名高校更是需要每科都强或者没有短板。但是对于 那些有某些专长的学生来说,高考显然不够科学合理,甚至会埋没这些专门人才,于是,自 主招生政策推出了。但长期以来,自主招生政策更着眼于招生,这部分有学科特长的学生获 得的更多是降分照顾,而在其就读专业上并没有过多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主招生 的出发点。新出台的强基计划则完全聚焦于基础学科。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弱对关键技术的突 破有着基础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 - 5 - 限定于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缩

14、小招生数量,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 整个贯通培养,而不仅仅是招生。基于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基计划第一批试点高校限 定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这和过去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 90 余所高校数量相比,显然 有大幅缩减。但作为一项重大改革的起步阶段,从小范围开始试点是非常积极稳妥的,也体 现了高等教育为国选材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摘编自中国教育部官网,陈志文“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 ) 材料三: 1 月 15 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即 “强基计划”。这也意味着本轮以义务教育阶段坚决减负、新高考改革这一首一尾相向而行、 共同驱动的教育综

15、合改革,完成了又一项标志性的顶层设计,整体架构更为清晰,导向更为 明确。 应该说,改革走到这一步是漫长教育链条传导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逻辑自身的演进使 然。上游搞素质教育,就要减少耗费在题海战术中的低水平重复性劳动。中游的高中阶段, 就必须建立完备的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为每个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全面发展情况画像。 那么,在下游的大学招生和录取环节有所呼应,建立配套的制度支撑,显然是有必要的。 在教育部本轮出台的文件中明确规定: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 。这意味着高考成 绩在综合评价录取中的比重回升,高校对学生的“合法”选择权的比重有所回落,其实是一 次“再平衡”。强基计划就是改革的 2

16、.0,用来巩固基于高考成绩的、公平公正的综合评价多 元录取的招生改革成果。 (摘编自“澎湃新闻”, 强基计划:用改革巩固高考改革的成果 )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强基计划取代了原先的高校自主招生,只限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及古 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B.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首先在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开展试点。 C. 材料二在材料一的基础上,分析了“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区别,指出“强基计划”与 自主招生完全不同。 D. 材料三认为“强基计划”是本轮教育综合改革所完成的又一项标志性的顶层设计,

17、分析角 度与材料二非常相似。 5.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 6 - A. “强基计划从选拔定位、试点学校范围、招生专业、报考条件到入围高校考核方式、录取 方式及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系统性重塑” B. “强基计划是高校人才选拔培养迎来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作为新高考在新时代的新突破, 集中体现了新高考的改革方向。” C. “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 的评价模式。” D. “强基计划取消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效考核条件的做法,积极探索建立基于能力考察 的笔试、面试,增强选才的科学性。” 6. “强基计划”取代“自主招生”

18、后, 都会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B 5. A 6. 强基计划更多参考高考成绩, 使高校选拔录取过程更加公平; 强基计划强调拔尖创新人 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有利于人才成长;强基计划聚焦基础学科,有利于提升 中国科研实力,突破关键技术。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第一步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整体 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 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 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19、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 项,“只限在”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 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是“重点在”这些专业招生,而不是“只限于”。 C 项,“完全不同”说法错误。综合材料二可知,强基计划在实施的目标、试点的高校、面向 的学生方面存在重合。 D 项,“分析角度与材料二非常相似”说法错误。材料三的分析着眼于教育逻辑的自身演进规 律,与材料二从“强基计划”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明显不同。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 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

20、、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 - 7 - 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 项,“强基计划从选拔定位、试点学校范围、招生专业、报考条件到入围高校考核方式、录 取方式及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系统性重塑”,指出了“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本质不同, 最能支撑“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这一论点。 B 项, “强基计划是高校人才选拔培养迎来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作为新高考在新时代的新突破, 集中体现了新高考的改革方向”,指出的是“强基计划”的意义,支撑不了“强基计划不是 自主招生的升级版”这一论点。 C 项,“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确

21、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 生的评价模式”, 指出了“强基计划”的目的, 支撑不了“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 这一论点。 D 项,“强基计划取消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效考核条件的做法,积极探索建立基于能力考 察的笔试、面试,增强选才的科学性”,指出了“强基计划”的具体策略,支撑不了“强基 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这一论点。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问题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把握命题角度。非连 续性文本的事件、人物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对陈述对象可 以先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角度考查;考查的层面也可以从

22、表面的语句到深层的 普适性的意义。其次,要紧扣原文,寻找相关线索。要善于结合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包括任 务单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特征细节描写,发现人物身上体现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 值追求。再次,要整体感知,注意抓个性。要从材料的整体出发,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来分析 文本内容,善于进行个性化解读。最后,要客观准确,注意委婉性。 本题中,要注意题干中提问的是“积极影响”。根据“强基计划就是改革的 2.0,用来巩固基 于高考成绩的、公平公正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改革成果”,可以概括出,“强基计划” 更多参考高考成绩,使高校选拔录取过程更加公平。根据“着眼于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要, 贯通国家急需拔尖创

23、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两阶段”,可以概括出强基计划强调拔尖创新人才 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这样的教育发展逻辑,有利于人才成长。根据“新出台的强 基计划则完全聚焦于基础学科。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弱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着基础性甚至是决 定性作用”,可以概括出强基计划聚焦基础学科,有利于提升中国科研实力,突破关键技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 8 -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 ;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 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 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

24、标题) 。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 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 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 “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 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即:问什 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 排列;要用肯定

25、句,原文中找依据。 ( (三三) )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 个小村。 这条线正式营运后,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 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 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 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

26、,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了一天蒙受的黄土、风尘, 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 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哦,五彩缤紛的一分钟,你饱含 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 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 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 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

27、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 - 9 - 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 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 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 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 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 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

28、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 像是等待迎候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 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 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 车门被人关上了。 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 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 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香雪。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已经把它悄

29、悄塞在了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 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 西。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 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 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 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 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

30、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 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而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鈴铛。她在枕 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台儿沟走去。她边走边想,台儿沟将来一定会是“这样的”台儿 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 - 10 - 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 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 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

31、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 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 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写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冲击,情节曲折多变,矛盾冲突 却并不激烈,有散文化的特点。 B. “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大山如伟大的母亲 一样养育着淳朴善良的山村儿女。 C. 小说的基调清新、婉丽、优美、纯

32、净,但并不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现 实和时代深沉而严肃的思考。 D. 作者选取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 把叙述者定位在局外人的位置上, 以火车为依托展开故事, 突出中心人物,构思精巧。 8. 小说中的“铅笔盒”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 铁凝的作品执着于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讴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香雪对它的追求,表现出她对知识文化 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香雪执意要得到铅笔盒,表现她的倔强、自尊的个性特征。 9. 本文描写了台儿沟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 山野寂静, 树木丰茂, 月明风柔, 充满诗情画意。 本文讴歌山区人们美好的

33、人性:山村的姑娘们活泼、善良、纯朴,有自尊,有追求,读来 让人悄然动容。作者以自然美来烘托人性美,两者交相辉映,表现了作者对台儿沟及其人 们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 项,“情节曲折多变”概括错误。本文矛盾冲突却并不激烈,情节也散文化,就写了孩子们 - 11 - 去车站卖东西的经过,情节简单,并不多变。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对同学的盘问,香雪感到没有铅笔盒的自卑,于是在火车 上看到一位女学生的自动铅笔盒,她便要求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

34、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 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心强。 解答作品中物象的作用要从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等方面分析。 “自动铅笔盒”这一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对香雪这一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映衬作用。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对同学的盘问,香雪感到没有铅笔盒的自卑,于是在火车 上看到一位女学生的自动铅笔盒,她便要求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 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 由“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 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

35、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分析可知,香雪收下了铅笔盒,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因为她认为,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 拿过别人的东西,香雪这样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的方式,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心强。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和艺术构思的能力。 (1)从环境角度分析小说对“自然美”的讴歌。“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 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月亮是这样明净, 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而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 树树金鈴铛”,小说描写了台儿沟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山野寂静,树木丰茂,月明风柔。 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36、,展现了台儿沟这地方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 (2)从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对“人性美”的讴歌。“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 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 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 多的尼龙袜。香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 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香雪和台儿沟的姑娘们用地方土特产换回台儿沟少见的 挂面、火柴,以及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体现了香雪等一批年轻 - 12 - 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

37、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 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 西”,香雪用鸡蛋环铅笔盒一事,展现了香雪纯朴善良、不屈不挠的的人性美。 “她边走边想,台儿沟将来一定会是这样的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 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 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 从从容容地下车”,香雪的诸多想法代表台儿沟一批年轻人的想法,她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 力,会改变现在贫穷的台儿沟状况。 综上分析,自然美与人性美不是割裂开的,

38、自然美又烘托了人性美,二者交相辉映,使台儿 沟成为一个和谐美好的整体,表现了作者对台儿沟及其人们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点睛】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首先要关注其自身作用。即他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 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次,要关注他在情节、人物、主题、环境等方 面的作用:(2)“衬托主要人物”是其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 是怎样衬托的。(3)“主题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4)暗示 或交代社会环境。次要人物往往是社会环境的体现者和代表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 (34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

39、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定之,字主静,永新人。幼有异禀。父授之书,日诵数千言。不令作文,一日偶见所 为祀灶文 ,大异之。举正统元年会试 第一,殿试及第,授编修。 京城大水,应诏陈十事,言:“号令宜出大公,裁以至正,不可苟且数易。公卿侍从, 当数召见,察其才能心术而进退之。降人散处京畿者,宜渐移之南方。郡县职以京朝官补, 使迭相出入,内外无畸重。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 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守令牧养为先务,毋徒取干办。群臣遭丧,乞永罢起复以教孝。 僧尼蠹国当严绝。富民输粟授官者,有犯宜追夺。

40、” 疏入留中。十三年,弟寅之与乡人相讦, 辞连定之,下狱,得白。秩满 ,进侍讲。景帝即位,复上言十事。书奏,帝优诏答之。三年 迁洗马。也先使者乞遣报使,帝坚不许。定之疏引故事以请,帝下廷议,竟不果遣。宪宗立, 进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直经筵 。 江西、湖广灾,有司方征民赋。定之言国储充积,仓庾至不能容。而此张口待哺之氓, - 13 - 乃责其租课,非圣主恤下意。帝感其言,即命停征。四年进礼部左侍郎。万贵妃专宠,皇后 希得见,储嗣未兆。郕王女及笄 未下嫁。定之因久旱,并论及之。且请经筵兼讲太祖御制诸 书,斥异端邪教,勿令害政耗财。帝留其疏不下。五年卒官。赠礼部尚书,谥文安。 定之谦恭质直,以文学

41、名一时。尝有中旨命制元宵诗,内使却立以俟。据案伸纸,立成 七言绝句百首。又尝一日草九制,笔不停书。有质宋人名字者,就列其世次,若谱系然,人 服其敏博。 (节选自明史 刘定之传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 子孙/教以韬略/ B. 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 子孙/教以韬略/ C. 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 子孙/教以韬略/ D. 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

42、/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 子孙/教以韬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进士”, 第一名称为“会元”。 B. 秩满:指古代官员任职期满。唐代诗人孟浩然有“秩满休闲日,春馀景气和。”( 同张 明府碧溪赠答 )的诗句。 C. 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别设置的御前讲席。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 充任或兼任。 D. 及笄,古代女子满 15 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可以婚嫁。举行及笄礼 后也要为女子取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43、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定之天赋极高,科考顺遂。幼年读书,每天诵读数千言,做文章让父亲感到惊异;他参 加会试获第一名,殿试及第,被授予编修。 B. 刘定之体恤灾民,为民请命。江西、湖广受灾,有关官员还在征收老百姓的赋税,刘定之 向皇帝提出减轻赋税的建议,被皇帝采纳。 - 14 - C. 刘定之忧心国事,敢于谏言。京城水灾他应诏陈事,从号令颁布、公卿侍从升降、归降之 人的处置、朝臣晋升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D. 刘定之聪敏博学,文采斐然。他曾经一天起草九份诏书,笔不停地写;有人问他宋人的名 字,他就列出被问之人的世次,像谱系一样。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44、1)公卿侍从,当数召见,察其才能心术而进退之。 (2)定之疏引故事以请,帝下廷议,竟不果遣。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公卿、侍从应多次召见,观察他们的才能、心术而决定(职位)升降。 (2)刘定之上书援引旧事请求,皇帝下发朝廷商议,最终没有派遣。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中,“荐举之法”作主语,“不当拘五品以上”作谓语,由于 整个句子过长,为了和后面谓语区分开,主语“荐举之法”后停顿,排除 A;

45、“朝臣迁秩”为 一句独立完整的话语,“朝臣”作主语,“迁秩”作谓语,其后断开,排除 B;“吏部籍其名 而简用之”中,“吏部”做主语,“籍其名”和“简用之”作连动谓语,其后断开,排除 D。 整个句子翻译为:推荐的制度,不应当限制在五品以上,可以仿照唐代的制度,朝廷大臣晋 升,推荐一个人接替自己,吏部登记他的名字而选拔任用。武臣的子孙,教他们兵法。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 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

46、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 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看清题干要求,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对选项进行 辨析。 A 项,“会试录取者称为进士”错误,录取者称为“贡士”。 故选 A。 - 15 -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 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 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 项,“刘定之向皇帝提出减轻赋税的建议”错。原文说“江西、湖广灾,有司方征民赋。定 之言国储充积,仓庾至不能容。而此张口待哺之氓,乃责其租课,非圣主恤下意”,可

47、见他 是反对在灾年收取赋税,而非“提出减轻赋税的建议”。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数,多次;察,观察,考察;进退,升降(职位) 。 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故事,旧事,老例;下,下发;竟,最终,最后。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

48、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 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 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 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 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 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刘定之,字主静,永新人

49、。幼年时就表现出非凡的天资。父亲教他读书,每天诵读数千 字。不让他做文章,一天(父亲)偶然见到他写的祀灶文 ,非常惊异。考取正统元年会试第 一名,殿试及第,被授予编修。 京城发大水,应皇帝诏令,刘定之陈述十件事。他说:“颁布号令应该从公正出发,以 正道来判断,不能随意改变。公卿侍从应多次召见,观察他们的才能、心术而决定升降。归 - 16 - 降而散居于京城的人,应该渐渐迁移到南方。郡县的职位以京城官员作补充,使他们轮番出 入,朝廷内外没有偏重。推荐的制度,不应当限制在五品以上,可以仿照唐代的制度,朝廷 大臣晋升,推荐一个人接替自己,吏部登记他的名字而选拔任用。武臣的子孙,教他们兵法。 地方官员

50、管理百姓是居于第一的任务,不要只让他们办理事情。群臣遇到丧事,请求永远停 止复官以倡导孝道。僧尼害国应当严厉禁止。有钱人交钱授予官职的,有犯法的应当剥夺官 职。”奏疏呈上被留在宫中。十三年,刘定之的弟弟刘寅之与同乡相互揭发,言词牵连到刘 定之,刘定之被投入监狱,事情得以辩白。任期满后,晋升为侍讲。景帝即位后,又进言十 件事,奏疏上呈皇帝,皇帝以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他。三年,升迁为洗马。也先的使者请求 配遣回报的使臣,皇帝坚决不答应。刘定之上书引用旧事请求,皇帝下发朝廷商议,最终没 有配遣。宪宗即位后,晋升为太常少卿,兼任侍读学士,在御前讲席值班。 江西、湖光发生灾害,有关官员正在征收老百姓的赋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甘肃省兰炼一中(兰州58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大海之歌)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