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人民版(老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讲义: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1223047 上传时间:2021-03-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人民版(老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讲义: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2届人民版(老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讲义: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2届人民版(老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讲义: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2届人民版(老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讲义: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22届人民版(老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讲义: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 2 2 讲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知识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代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察举制、刺史;(2)隋唐三省六 部制、科举制;(3)宋代二府三司制、通判;(4)元代中书省和行省制。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2)清朝设立军机处。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必备知识微点拓展 一、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 朝 代 君主专制的演化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 汉 设立由亲信近臣组成的“ 中朝 ”, 拥有决策权,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 “外朝”权力受到削弱 西汉初年实行 郡国

2、并行制 ,后引发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 强 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尚 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在边境重镇设 节度使 ,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平叛后出现藩镇 割据的局面 宋 实行“ 二府三司制 ”,二府即中书 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负 责财政。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派文臣做地方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又设 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 同时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地方权力大大削 弱 元 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 创立 行省 制度,全

3、国分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 单列的行政区划:“腹里”和宣政院辖区。行省之 下设路、府、州、县 教材补遗 外戚干政 外戚亦称外家,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外戚干政是指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 而把持朝廷政权。外戚干政现象是君主专制下皇权专制的结果,往往会造成政治黑暗或朝廷内部 矛盾争斗。 轻巧识记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二、选官制度的演化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1)含义: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举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 (3)评价:察举制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无论从考选的对象

4、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 来看,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以 九品官人法 为基础选拔官吏。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 “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 依据,这使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场。 4.科举制: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开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1)积极意义: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消极影响: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

5、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 八股取士 , 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 教材补遗 征辟制 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吏的制度,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所征之人不拘一 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演进 秦代 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分别设御史大夫和监御史负责监察 汉代 中央: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地方: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汉代以 后 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 2.作用 (1)积极方面:

6、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消极方面: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思维启迪 晋书记载:(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 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据此分析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并指出 其弊端。 提示 以门第出身为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下层出身的人才没有出头机会,社会矛盾易激 化。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探究点一 从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化 史料实证 史料 1 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 也。” 史料 2 朱子语类云:“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

7、,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 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读史引领 史料 1 是汉代皇帝的言论,其中“辅朕之不逮”揭示出汉代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这有利于避免皇帝决策失误,也说明秦汉时期,君主的权力受到相权一定程度的制约 史料 2 主要反映出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史料运用 1.依据史料 1、2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演变的趋势。 提示 皇帝通过削弱、限制、分割宰相的权力,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2.依据史料 2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 提示 减

8、少行政决策的失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史论归纳 从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相权逐步被削弱,君权逐渐强化。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 权力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的缩小及权威的下降。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 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探究点二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加强 史料实证 史料 1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 汉有厚

9、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史料 2 宋代地方行政机构示意图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 困弱。 朱子语类 史料 3 元史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 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读史引领 1.史料 1 主要介绍了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其中信息“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 是指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这加强了中央集权。 2.史料 2 中的文字信息“路”“通判”说明宋代对地方行政进一步细化。宋代将地方的军、 政、财、刑罚等权力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的威胁。 3.史

10、料 3 中信息“凡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反映出行省具有地方上的财政、军事、行政、 司法等事权;“与都省为表里”表明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元朝通过创设行省制度,有 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史料运用 1.依据史料 1、2,分析封建国家地方管理体制演变的特点。 提示 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2.元代行省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综合以上三则史料,谈谈你对中 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演变的认识。 提示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但如果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绝对服从中央,不利于 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史论归纳 一、历史解释从汉到元地方

11、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员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 弱,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行省制)。 2.影响 (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 安秩序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 发挥管理的实

12、效。 二、唯物史观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明性 1.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和选官制度具有开明性:选官任官的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 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的。例如,汉代察举制以孝廉为标准,通过 乡举里选、中央政府策问考核等程序选拔官员。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其 标准都是依据地方舆论和公共意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这就体现出一种开明性。 2.某些决策方式也具有一定开明性: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唐朝,唐朝皇帝发布的命令叫作“敕”, 但是起草敕令的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皇帝在敕令发布前“画敕”即同意,此后敕令还需经过门下 省给事中审核,如果门下省不同意此敕令

13、可将其批注送回,这称为“封驳”。由此可见,唐朝皇帝 下发一道命令的审核程序如此严密和复杂,这体现了唐朝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中国古代实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实质上是通过分散宰相的权力来加强君主专制的,可以 说是“皇权之下的民主”。 探究点三 选官制度的演进 史料实证 史料 1 (先秦)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 惰。 史料 2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 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史料 3 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

14、 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它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 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摘编自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读史引领 史料 1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说明先秦时期推行的是世官制,难以选拔出 真正为国所用的人才 史料 2 “德行”“学通”反映出察举制下选拔官吏把道德、品行、才学作为举荐标准。这在一 定程度上可以选拔出一批有才能的官员,但由于教育的不公平,真正的寒门子弟几乎没有 被选中的机会 史料 3 “扩大了”“冲破了”指出了科举选官的范围、标准的变化

15、。“开放性”指的是科举选 官原则的变化,反映出官吏的来源基础扩大。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 据,体现了“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 史料运用 1.依据史料 1、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官制、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弊端。 提示 世官制与察举制都是以官举士,难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2.伏尔泰曾经高度评价中国行政机构的和谐与完美,认为:“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 好的政府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据此综合以上三则史料,分 析科举选官的积极作用。 提示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 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

16、固与发展。 史论归纳 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发展的影响 1.选官标准从注重家世门第到注重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 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的权威,又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为国家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二、唯物史观辩证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整合社会功能 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转化、流动,具有公开、 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

17、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 交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 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 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 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 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禁锢思想 强化了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传 播和发展; 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18、 真题感悟模拟演练 1.(2019 课标,25,4 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 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朝廷规定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由朝廷制作的“皮 币”来置放礼物,而一张“皮币”的价格约相当于当时一个“千户侯”两年的租税收入,极其昂贵。 朝廷这种做法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选 C 项。“皮币”本身不是货币,该做法并

19、不会加强货币 管理,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思想上的统一,故 B 项错误;此做法有利于削弱地方诸侯的经 济实力,但材料无法说明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故 D 项错误。 2.(2018 课标,26,4 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 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 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 C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以大大降低宰相专权乱政的风险,有利于皇帝更全面地控 制朝

20、政,故 C 项正确。武则天改变了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并未扩大其职权,故 A 项错误;材料体 现的是中枢机构名称的变化,与为官员晋升提供机会无关,B 项错误;D 项中“强化”表述有误。 3.(2018 课标,25,4 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 A.控

21、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对唐代后期中央集权统治特点和影响的理解。观察表格,从唐朝“安史之 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等基本情况看,除河朔型 藩镇公开与唐中央对抗外,其他几类藩镇至少在表面上仍服从唐中央的政令,说明唐朝“安史之乱” 后,虽然藩镇林立,但各种势力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平衡的关系,延续了唐朝的政治统治,故选 D 项。从材料看,不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镇占大多数,但并不能据此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朝廷财 政收入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藩镇之间的争战,B 项错误;藩镇

22、割据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统 治,C 项错误。 已考角 度 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中枢制度的变革,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中央与地方的关 系,从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角度考查科举制度 热考角 度 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汉代加强对地方控制、唐宋加强中央集权 和中枢制度的变革 高考风 向标 从汉至元中枢制度变革(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中央集权)和选官 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的意义),是高考命题三大热点,复习备考中既要做好“点”的复 习,又要加强对“线”(趋势)的掌握 1.(2020 河北石家庄高三阶段性训练)汉文帝采取贾谊以亲制疏及众建诸侯少其力的建议,分齐国 为七,分淮

23、南为三。到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诸侯王子封侯者甚多。据此可知 ( ) A.汉文帝是分封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 B.汉武帝时期郡国并行的局面得以结束 C.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 D.汉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C 根据材料可知,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从汉文帝开始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到汉武帝时 期通过“推恩令”继续削弱诸侯国势力,历经多年,这表明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故选 C 项。 2.(2021 河南郑州高三阶段性考试三)开元十一年(723 年),中书门下体制正式确立后,三省与宰相 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虽直接指挥诸使、诸郡、诸军执行皇帝的命令,但决策权仅表现

24、在 一般日常政务的处理上。据此可知,当时 ( ) A.三省六部趋于成熟 B.中书门下权力强化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地方事权逐渐削弱 答案 C 中书门下虽成为宰相府署,但“决策权仅表现在一般日常政务的处理上”表明决策权不 断向皇帝集中,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故选 C 项;三省与宰相分离,且决策权不断向皇帝集中,说明三 省六部制不断遭到挑战,而非成熟,排除 A 项;中书门下的部分决策权逐渐向皇帝集中,说明中书门 下的权力不断被削弱,排除 B 项;材料与地方事权无关,排除 D 项。 3.(2020 福建莆田二模)宋以前,谏官隶属门下省,对皇帝称“谏”。到宋代谏垣独立,无长官。谏 官不由宰相任用,由

25、皇帝亲擢,谏官遂变为不纠绳天子,而纠绳宰相。这一变化 ( ) A.加强了谏官的权力 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C.转移了权力的中心 D.造成了对政府的制约 答案 D 从材料宋代谏官由隶属门下省,变为由皇帝亲擢,由向皇帝进谏,变为纠绳宰相可知,宋 代谏官任用方式和职责都发生了变化,成为监督宰相等官员言行的机构,这一变化加强了对整个中 央官僚机构政府的制约,故选 D 项。 4.(2020 湖北武汉高中毕业班 5 月质量检测)元朝地方行政建置大体上分为两部分,一是代表朝廷 监临各地的行中书省和宣慰司,二是直接牧民的路、府、州、县,具有典型的多层级、复式结构的 特征。元朝地方行政设置 ( ) A.适应了

26、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 B.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制度的影响 C.旨在促进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 D.有利于强化大一统的君主专制 答案 A 据材料“一是代表朝廷监临各地的行中书省和宣慰司具有典型的多层级、复式结 构的特征”可知,元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这样有利于适应多民族国 家统治的需要,故选 A 项;材料没有体现蒙古文化对制度的影响,排除 B 项;元朝采取不同的管理措 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为了协同发展,排除 C 项;君主专制涉及皇帝与宰相的关系,材料涉及 的是中央与地方,排除 D 项。 知识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必备知识微点拓展 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

27、明太祖罢除 丞相 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 皇帝 ,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 的。 2.设内阁 (1)设立:明成祖设立 内阁 ,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2)地位:虽然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但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不能正 式统率六部百司,且职权范围不明朗,还受到司礼监的太监的牵制。 概念辨析 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 前者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实际权力,一切听命于皇帝,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后者掌握国家的 实际权力,或向议会负责,或向君主负责。 链接新教材 明代的票拟与批红 明代内阁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 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

28、章,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 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二、清朝设立军机处 1.设立:清朝 雍正 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而设。 2.演变: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3.特点 (1)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 (3)政治决策具有 封闭 性。 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思维启迪 清史稿中写道:“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 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据此指出军机大臣的地位和职能。 提示 军机大臣无决策权,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皇帝的政令。 教材

29、补遗 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 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 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 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 (1)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主要措施 (1)中央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 理藩院 ,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事务。 (2)对于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给予特殊重视。

30、 (3)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 改土归流 ”。 3.历史功绩: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链接新教材 清朝管理西藏的“金瓶掣签制度” 按照格鲁派教规,达赖、班禅采用灵童转世的方法选择继承人。乾隆后期作出规定,转世灵童 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探究点一 明朝内阁 史料实证 史料 1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 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史料 2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 上窃君

31、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史料 3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 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读史引领 史料 1 “彼此颉颃,不敢相压”指六部相互牵制,也揭示出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 史料 2 主要介绍了明朝内阁的职权范围,其中信息“论思顾问”“终以取祸”反映出阁臣仅备 顾问,不具有宰相之权,一旦威胁到君权,还会招来灾祸,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强 化 史料 3 “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表明明朝阁臣只是皇帝的顾问,不具备宰相的权 力和地位 史料运用 1.“

32、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 政。”结合史料 1 分析,明太祖为防止丞相擅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罢除丞相职位,权力分给六部,使六部直接隶属皇帝。 2.依据史料 2、3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与宰相在与皇帝的关系上有何根本不同。 提示 对皇权的制约方面,宰相可制约皇权,而内阁不能。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丞相与内阁的比较 丞相 内阁 相同(相似)点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不同 点 地位 百官之首 仅备顾问,不能统领六部 职权 参与决策 有票拟权,无决策权 影响 制约皇权 无制约力 探究点二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史料实证 史料 1 明太祖有次

33、召见各郡富民时说:“汝等居田里安享富税者,汝知之乎今朕为尔主, 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 史料 2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的专制 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 是恐怖的。”“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 领导一切。” 史料 3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 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读史引领 1.史料 1 中信息“今朕为尔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说明封建王朝对农

34、民实行严酷 的强制措施,以保证地主阶级对农民劳动成果的榨取。 2.史料 2 中“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说明中国古代君主 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3.史料 3 是梁启超对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趋势的论述。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 1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 提示 统治阶级通过强化君主专制以保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维护其政治统治。 2.根据史料 2、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提示 (1)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恐怖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 度的腐朽和衰落。(2)君

35、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 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史论归纳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 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 面。 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设立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方 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 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真题感悟模拟演练 (2020 课标,27,4 分)明万历年间,神

36、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 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答案 A 材料“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和“神宗向户部 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反映了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对皇权的制约,说明 当时内阁权势强大,故 A 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皇权受到内阁的制约,“严重”说法不合适,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内府缺钱,没有反映社会经济凋敝,故 C 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故 当时不存在君权和相权关系紧张问题,

37、故 D 项错误。 已考角度 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明朝内阁制度和明代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从家国 情怀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清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热考角度 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重点考查明代中枢机构的演变及明清制度变化的影响 高考风向标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后一个发展时期,高考命题常着眼于政治文明 的影响。复习备考中,学生应重点复习明代内阁制度、清朝军机处及明清时期对 地方的管理 1.(2020 广东珠海二模)明代内阁大学士多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而到了康熙 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升至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至正一品

38、。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 化 ( ) 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C.表明清前期以文治国 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 答案 B 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为确保皇帝专权,限制内阁大学士的品秩,而到了康熙和雍正年间为 了加强皇权,牵制其他机构如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将大学士品秩提高,故清代内阁大学士品 秩的变化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从侧面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 B 项。 2.(2021 河南洛阳高三质量检测)在清代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巡抚主民政事务,总督主军事。 但实际上,二者的职权具有相当的类似性,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的,且有的督抚间辖地也 有重叠。这一做法是为了 (

39、) A.打破权力垄断以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君主专制以维护皇权独尊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军民分治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 答案 A 据材料“二者的职权具有相当的类似性,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的,且有的督抚 间辖地也有重叠”可知,巡抚和总督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制约,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A 项; 材料说的是地方制度,并不是君主专制,排除 B 项;总督和巡抚政权的相互交织、彼此渗透在一定 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 C 项;军民分治导致地方独立性削弱,排除 D 项。 课堂小结 记知识纲要 背史论术语 1.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历朝皇帝通过变更中央官制,使

40、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3.从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4.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至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君权的绝对胜利而告终。明成祖设内阁, 作为顾问内侍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5.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统一多民族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 展。 一、选择题 1.(2020 广东深圳二模)据记载,汉初,天子和诸侯之相都称为“丞相”,使用黄金之印。此后,又 规定将诸侯之“丞相”改为“相”,使用银印。此规定的目的是 ( ) A.削弱宰相权力 B.加强中央政府权威 C.挑起王国内部矛盾 D.逐步分割诸侯封地

41、答案 B 材料没有涉及宰相权力的变化,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汉初,天子和诸侯之相都称为 丞相,使用黄金之印”“此后将诸侯之丞相改为相,使用银印”可知,此规定将 天子的丞相和诸侯的丞相从称呼和印章上都做了区分,其目的是加强中央政府权威,故 B 项正确; 材料与挑起王国内部矛盾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分割诸侯封地,故 D 项错误。 2.(2020 广东汕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五)别驾本为刺史随员,负责协助刺史处理各类文书,东汉末 年多为各州刺史自行任命;隋以后别驾则由朝廷统一任命,职权也有所不同。这一变化 ( ) A.加强了刺史的监察职能 B.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推动了选官制度的

42、变革 D.打破了士族对政权的垄断 答案 B 材料“隋以后别驾则由朝廷统一任命”反映了别驾的任命权转移至中央,加强了中央集 权,故选 B 项;材料未体现刺史的监察职能,排除 A 项;C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据材料无法判断出别 驾的出身,无法得出打破士族垄断政权的结论,排除 D 项。 3.(2020 山东潍坊质检)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 以为三老,乡一人。”明确县吏重在“牧民”,而三老重在“导之善”。据此可知,三老制度的确 立( ) A.完善了汉代管理民众的行政体系 B.为汉初“王国问题”埋下隐患 C.有利于国家意志的贯彻与执行 D.是儒学独尊向基层渗透的体

43、现 答案 C 据材料中“三老重在导之善”可知,三老的主要作用在于道德教化,而道德教化的 目标是教人向善,这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政策的贯彻与执行,故选 C 项;三老并不属于国家 行政体系,排除 A 项;材料中描述的是汉初的基层管理,与地方王国问题没有关系,排除 B 项;儒学 独尊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4.(2017 海南单科)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 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 上 (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

44、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答案 B 察举制主要实行于汉代,从题干可知,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依据儒学修养和道德声 望,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容易造成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进而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促使儒学独尊局面出现,故 A 项 错误。郡县制实行的基础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地方推荐人才与郡县制本身没有关系,故 D 项错 误。 5.(2020 湖北武汉质检)曹操统一北方后制定“唯才是举”的选官标准,把评定人才的权力留给豪 强大族,但任免官吏的权力却由政府掌握,对“名人”循名责实后才授予官职。其目的是

45、 ( ) A.废除世卿世禄制维护统治 B.取消九品中正制打击豪强 C.削弱豪强大族以巩固统治 D.完善监察制度以整顿吏治 答案 C 据材料“把评定人才的权力留给豪强大族,但任免官吏的权力却由政府掌握”可知,其 目的是削弱豪强大族在选官方面的权力以巩固统治,故选 C 项;世卿世禄制是先秦选官制度,排除 A 项;此时九品中正制尚未出现,排除 B 项;材料讲的是选官制度而不是监察制度,排除 D 项。 6.(2020 广东汕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四)唐代科举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或礼部 侍郎为主考官,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 考官),并另增派

46、若干人,互相监督。这一变化 ( ) A.有利于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 D.反映了文人的政治诉求 答案 A 根据材料“唐代科举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可 知,唐代科举主考官相对固定,易出现舞弊问题;根据材料“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临时差遣,年 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可知,宋代科举 主考官不固定,且主考官之间互相监督,因此可以尽量避免主考官腐败等问题,有利于科举选官的 公平公正。故选 A 项。 7.(2020 湖南衡阳一模)唐御史中丞宋璟,常常在朝堂之上评论朝廷得

47、失,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 后三次敕璟外任,璟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对此,武 后亦无可奈何。这说明 ( ) A.女性执政受到质疑 B.监察权具有独立性 C.御史制度存在弊端 D.专制皇权遭到削弱 答案 B 材料中御史中丞“常常在朝堂之上评论朝廷得失”且可依制度规定不奉武后旨意,结合 所学可知,御史中丞负责监察,这说明监察权在当时具有独立性,故选 B 项;材料中御史中丞评论朝 廷得失并非仅针对武后一人,排除 A 项;独立的监察权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权力的运行展开监督,减 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贪腐现象,材料中突出的是御史制度的优点,排除 C 项;御史中 丞追

48、根究底还是为皇权服务的,并未削弱专制皇权,排除 D 项。 8.(2019 课标)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 120 多 万人。这一制度 (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 A 材料“兵员最多时达 120 多万人”反映军队规模庞大,庞大的军队开支必然会加重政府 的财政负担,A 项正确;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政策,军队战斗力较弱,B 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军队兵员数量多,与弱化对地方控制、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无关,C、D 两项错误。 9.(2019 广东梅州模拟)元代以前常“

49、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表明元代 ( ) 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 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 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答案 B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犬牙交错”的原则可知,材料讲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任意 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限制地方势力,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 权,故 B 项正确。 10.(2020 湖南郴州二模)明初,翰林学士作为朱元璋身边的秘书,“恒侍左右,备顾问”。丞相被 废除后,朱元璋不堪重负,于是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

50、,选取优秀的翰林官入阁。据明史记载: “当是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明代翰林官的 发展 ( ) A.反衬了殿阁大学士权力消长 B.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C.说明翰林与大学士矛盾尖锐 D.有利于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B 丞相被废除后,朱元璋不堪重负,故选取优秀的翰林官入阁处理政务,明代翰林官的发展 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故选 B 项;殿阁大学士是因“朱元璋不堪重负”而设置的,未涉及 其权力消长,排除 A 项;翰林与大学士都服务于专制皇权,材料未涉及两者间的矛盾,排除 C 项;中 央集权是针对地方而言的,而翰林官属于中央官员,排除 D 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第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届人民版(老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讲义: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