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一 部 分 自 然 地 理 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地 理理 内 容 索 引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自主诊断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本身,主要包括地球运 动旋转能和引力能,以及地球内 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等 、岩浆活 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 能 风化、 、搬运、 沉积等 地壳运动 太阳辐射 侵蚀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地球的岩石圈可划分为 大板块,分别是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太平洋
2、板块、 、南极洲板块。 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碰撞,或者相邻板块彼此分离。 六 欧亚板块 印度洋板块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撞挤压(图甲):发生碰撞或俯冲,形成巨大山脉、 、岛 弧等不同的地貌类型。 板块张裂(图乙):形成 或发育为海洋。 海沟 裂谷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与地表形态 类型 岩层形态 最初形成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背斜 一般向上 山岭 向斜 一般向下弯曲 山岭 拱起 谷地 谷地 (2)断层与地表形态 断层位 移方向 形成的地表形态 以垂直 方 向为主 图示 类型 地垒 地堑 断层位 移方向 形成的地表形态 以垂直 方
3、 向为主 岩层运 动方向 一侧岩体相对 另一侧岩体相对下降 地表 形态 常形成 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举例 、庐山、泰山 吐鲁番盆地、 、 汾河谷地 上升 断块山 华山 渭河谷地 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为什么我们开采油气时一般选择背斜,开采煤、铁等矿产时往 往选择向斜? 提示 油气一般保存在背斜构造的顶部;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 矿石很可能会被侵蚀、搬运掉,而向斜中的矿石则容易被保留下来。如下 图所示: 3.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1)火山喷发:地球内部能量强烈的释放形式,岩浆 即为火山喷 发。 (2)火山喷发的类型:根据喷发状况,可分为 喷发和 喷 发。 喷出地表 裂隙式 中心式 三、外
4、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 、水、大气及 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风化作用分类 物理风化: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 化学风化:伴随着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 生物风化:生物参与下的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的。 温度变化 生物 2.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水蚀作用 侵蚀类型 作用形式 主要发生地区 作用结果 下切侵蚀 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 侵蚀 多发生在构造 抬升的山区 加深河床或沟床,常 形成深切的 谷 溯源侵蚀 因流水冲刷作用加剧, 受冲刷的部位不断向 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 河流或沟谷底 部地形变
5、陡之 处 使沟谷或河流的长 度不断增加 V形 侵蚀类型 作用形式 主要发生地区 作用结果 侧向侵蚀 受横向环流的作用,弯 曲河段的凹岸不断受 到侵蚀而崩塌后退,形 成陡峻的河岸 河流弯曲河段 山区:河谷不断展宽 平原地区:形成 带,最终形 成 曲流 牛轭湖 (2)沉积作用 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规律:河流流速较大时,可挟带比较粗的碎屑颗粒; 河流流速较小时,只能挟带比较细的泥沙。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 变 。 在构造稳定区或构造沉降区,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开阔的冲积平原,在 河口地区出现三角洲。 细 3.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蚀作用 概念: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 类型 类 型 概
6、念 作用特点 作用 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 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 造成地表物质的损 失,使地表遭到破坏, 从而形成各种 地貌 磨蚀作用 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 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 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 吹蚀 风蚀 (2)风积作用: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 关键能力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整合突破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规律规律深化整合深化整合 考向一考向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或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
7、垂直于地表,使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或凹 陷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 原等地貌 举 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脉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 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 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板块运动 张裂(相离 运动) 相撞(相向运动)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 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 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 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 或海洋 形成巨大山系和高 原
8、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 例 红海、大 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 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 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边界类 型 图 示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3.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 例 岩浆 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或喷 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 成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 夏威夷群岛、五大 连池 变质 作用 岩石受温度、压力等 因素的影响,其成分、 结构发生改变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 形态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思路思路典题透析典题透析 【典例1】 (2018全国卷,67)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 表明湖水深
9、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 成下列各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素养解读】【素养解读】本组题以贝加尔湖及周边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考查贝 加尔湖的成因,主要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思路导引】1.材料信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 大”,说明该地有断层活动,且该地地壳继续
10、 。 下沉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图示信息: 下降 上升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1)A (2)C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典例2】 2020全国卷,37(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 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 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 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 分布的原因。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素养解读】【素养解读】本组题以我国西南地区的地形图为载体,考查学生的读图能 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和综合
11、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思路导引】 印度洋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 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 育。 (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题组题组训练突破训练突破 角度1 地壳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多分布在平坦的地方。但在黄河河口以下的晋陕交 界地区,近似环形的河床则深深嵌入岩层之中。下图示意乾坤湾河道及局 部景观。读图,完成第12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12、1.推测乾坤湾形成的原因是( ) A.地壳上升,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B.断裂下陷,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C.地壳上升,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D.断裂下陷,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2.甲岸地带被当地村民称为“风水宝地”的原因是( ) A.水流较缓,方便取水,土壤肥沃 B.三面环水,利于防御,交通便利 C.河谷地带,降水丰富,热量充足 D.地势较高,利于防洪,光照充足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断裂下陷形成的是洼地,而乾 坤湾地势较高,故其是地壳抬升而成,之后流水沿地表裂隙不断侵蚀,最终 形成乾坤湾。第2题,读图并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示甲河岸位
13、于河流凸岸, 以沉积作用为主,水流较缓,水域较浅,便于取水,且土壤肥沃,便于耕作;位于 河流凸岸,水域较浅,不利于航运,交通不便;与周边地区相比,热量和光照条 件差异不大。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角度2 板块的边界类型 读太平洋东部某地大洋洋底岩层年龄分布图,完成第 34题。 3.甲板块可能位于( ) A.非洲板块 B.美洲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 4.关于乙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示边界类型会出现深海沟 图示海底可能形成海岭 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冰岛的成因与此一致 A. B. C. D.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此图为太平洋东部某地大洋洋
14、底岩层年龄分布图,图中乙地附 近洋底岩层年龄为07百万年,向两侧逐渐增加,说明乙地附近为岩浆喷发 生成的新岩层,那么该地应该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该生长边界应该是太平 洋海岭,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之间。该生长边界位于甲板块的东 侧,甲板块可能位于太平洋板块。C正确。美洲板块西部为消亡边界,印度 洋板块东部是消亡边界,非洲板块远离太平洋。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乙 处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海底可能形成海岭,深海沟出现在消亡边界, 错误,正确。冰岛位于大西洋,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出露海面形成 的,冰岛位于板块生长边界,正确。D正确。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角度3 变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 下图
15、示意华山地区地质概况。华山地区出露花岗岩和片麻岩。片麻岩由 距今27亿年前的火山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据此完成第56 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5.片麻岩形成于( ) A.沉积环境 B.变质环境 C.冷凝环境 D.熔融环境 6.对图中地质概况的形成,推断合理的是( ) A.沉积作用压实、固结地壳抬升 B.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熔化作用 C.地壳抬升外力作用熔化作用 D.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5.B 6.D 解析 第5题,“片麻岩由距今27亿年前的火山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下形成”,由此可知,片麻岩形成的环境是变质环境。第6题,图中的岩石为 岩浆岩和
16、变质岩,所以首先会经历岩浆活动,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出现变 质岩;地下的岩浆岩和变质岩在地壳抬升的作用下逐渐到达地面,在外力作 用下裸露出来。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规律规律深化整合深化整合 考向二考向二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与断层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 方法 岩层形态 向上拱起 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 沿断裂面发生明 显的位移 岩层新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 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 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构造 地貌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 地 断层相对上升的 一侧
17、,常成为块状 山或高地;相对下 沉的一侧,常形成 谷地或低地;沿断 层线常发育成沟 谷、河流,有时形 成泉、湖泊 侵蚀后 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产 生裂隙,常被侵蚀成 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 不易被侵蚀,常形 成山岭 图示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主要 有褶皱(向斜、背斜)和断层。 (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 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 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考向一 考向二
18、 考向三 思路思路典题透析典题透析 【典例3】 (2018江苏卷,56)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 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纪 B.石炭纪 C.二叠纪 D.第四纪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素养解读】【素养解读】本组题以某区域地质简图为载体,考查背斜、向斜的特点及 岩层的新老关系,主要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思路导引】 下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1)A (2)
19、A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题组题组训练突破训练突破 角度1 背斜、向斜的判断及形成的构造地貌 地理工作者通过钻探对M岩层(沉积岩)进行研究。下图示意钻探区地形及 获得的钻探数据,下图中数据包括M岩层底面的海拔和埋藏深度。据此完 成第13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1.a、c两条等高线的海拔分别是( ) A.260米、280米 B.280米、260米 C.270米、280米 D.280米、270米 2.图示区域的地貌是(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向斜谷 3.下列四条线路,出露地表的岩层由老变新的是( ) 从钻探点到钻探点 从钻探点到钻探点 沿等高线b向西北 沿等高线b向西
20、南 A. B. C. D.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1.B 2.B 3.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处岩层底部海拔为150米,埋藏深度为119米, 所以地面高度为269米;岩层底部海拔为150米,埋藏深度为120米,地面高 度为270米;岩层底部海拔为150米,埋藏深度为130米,地面高度为280米; 根据等高线分布规律,a为280米,b为270米,c为260米。第2题,读图可知, 处岩层底部海拔为198米,较两侧的150米高,所以岩层中间向上弯曲,为背 斜,而该地地面高度为255米,两侧分别为269米()和270米(),说明地势中 间低,两翼高,应为谷地,所以该地为背斜谷。第3题,
21、读图,结合上题分析,该 地地质构造为背斜,背斜构造岩层自中间向两翼由老变新。从钻探点到 钻探点,为自中间向两翼;沿等高线b向西北,也是自中间向两翼。故 所示线路岩层由老变新。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角度2 断层的特点及形成的地貌 (2020北京延庆一模)下图为我国庐山地质地貌剖面图(图1)和五老峰景观 图(图2)。读图,完成第45题。 图1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4.五老峰( ) A.峰丛林立,山体高大 B.山峰如尖角,岭脊如刀刃 C.悬崖壁立,相对高度大 D.东坡陡险,西坡和缓 5.庐山“五峰四谷”中( ) A.大月山、虎背岭为褶皱隆起形成 B.东谷为背斜侵蚀形成 C.五老峰断裂抬升形成
22、单面山 D.七里冲属于断裂下陷形成谷地 图2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4.C 5.C 解析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五老峰为断块山,悬崖壁立,相对高度大;峰丛 林立为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山峰如尖角,岭脊如刀刃,为冰川地貌的特点;庐 山在长江以南,图示长江在庐山左侧即北侧,不能确定五老峰的东西坡度特 点。第5题,虎背岭处为断层;东谷为向斜;五老峰断裂抬升形成单面山;七里 冲属于向斜谷地。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规律规律深化整合深化整合 考向三考向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堆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3、3.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 域 自然环境特点 主导外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风力作用 湿润、半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 流水作用 高山、高纬度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强烈 海浪作用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思路思路典题透析典题透析 【典例4】 2020全国卷,37(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下图所 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 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 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
24、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 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素养解读】【素养解读】本题以玄武岩台地为载体,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思路导引】【思路导引】 1. 平坦 较大 越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图示分析: 较长 早 台地 较短 较晚 最差 最晚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
25、的玄武岩、构成台 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 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 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 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题组题组训练突破训练突破 角度1 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2020山东潍坊模拟)石环是一种特殊的地表形态。图1为石环形成过程示 意图,图2为某地石环景观图。据此完成第13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1.石环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冻融作用 B.流水搬运作用 C.冰川沉积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2.
26、砾石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可能是( ) A.冬春 B.春夏 C.夏秋 D.秋冬 3.下列四个地形区中,最可能有石环景观的是( ) A.华北平原 B.四川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东北平原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1.A 2.D 3.C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地下砾石上升到地面是石环形成过程的关键环节, 而该环节是土层中的液态水结冰后体积膨胀顶托砾石实现的,因而石环形 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冻融作用。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砾石上升是因为土 层中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砾石上升,秋季到冬季气温下降幅度大,且土壤 中含水量较大,结冰时砾石上升幅度最大。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石环形成 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冻
27、融作用。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温和, 冻融作用不明显;图示石环由粗细不等的砾石和沙土组成,华北平原和东北 平原为河流冲积平原,土壤物质组成较为均匀,不会形成该地貌;柴达木盆 地戈壁广布,土层中颗粒大小不均匀,且冬季寒冷,最可能有石环景观。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角度2 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侵蚀基岩表面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 挟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下图为贵州绥阳阴河洞壶穴的 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形壶穴形成阶 段、“倒 ”形壶穴发育阶段、“锅”形壶穴发育阶段。据此完成第45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
28、三 4.壶穴形成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乙丙甲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4.B 5.C 解析 第4题,根据材料“壶穴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挟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 基岩河床形成”可知,壶穴主要是由流水侵蚀而成。图示大水潭的枯水期 水位低于壶穴分布区,不可能对壶穴产生影响,因此壶穴形成的季节应该是 河流的丰水期。贵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为丰水期。故选B。第5题, 材料显示壶穴形成演化分为“碟”形、“倒 ”形、“锅”形三个阶段。据图 可知,甲图为“倒 ”形,乙图为“碟”形,丙图为“锅”形,故其形
29、成顺序为乙 甲丙,可推断C正确。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角度3 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辽河三角洲由辽河、大辽河、大凌河等的泥沙沉积而成。晚更新世晚期 以来,辽河三角洲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河口湾)浅海三角洲的沉积 演化过程。读辽河三角洲区域图(下图),完成第68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6.在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海岸线的整体变化过程是 ( ) A.先向北后向南移 B.先向南后向北移 C.向北移 D.向南移 7.辽河三角洲发育时期,导致海退的主要因素是( ) 海平面上升 泥沙沉积速度加快 海平面下降 地壳变动频繁 A. B. C. D. 8.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时,
30、关于河流的推断,合理的是( ) A.入海河流数量最多 B.河流的流量最大 C.河流的含沙量最大 D.河流流程最长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6.C 7.B 8.A 解析 第6题,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经历了河道(湖沼) 滨海(河口湾)浅海的过程,说明海岸线不断后退,结合图中晚更新世晚期 以来最大海侵范围可以看出,海岸线整体向北移。第7题,海平面上升会导 致海进,不会导致海退,错误;泥沙沉积速度加快,陆地面积增大,会导致海 退,正确;海平面下降,会导致海退,正确;地壳变动频繁会导致海岸线不 规律进退变化,错误。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 侵时,入海河流数量
31、最多,河流流程缩短。河流的流量和含沙量不能确定。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专项提升 图形突破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剖面方向、地形及地层的岩性、厚度、年 代及产状,它可呈现出褶皱形态、断层性质、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地壳 运动状况及所受到的地质作用等。 规律规律深化整合深化整合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根据岩层层序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岩层分布的一般规 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如图2中沉积岩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 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
32、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2中 花岗岩(岩浆岩)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和沉积岩。变质岩是在变质 作用下形成的,且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 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断 根据岩层是否连续判断褶皱或断层。如图2中甲为褶皱,图3中丙为断层。 根据岩层弯曲形状或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如图1中M处为向斜,N 处为背斜;图2中甲处为背斜;图3中乙处为背斜,丁处为向斜。 根据地表起伏状况判断地貌类型,如背斜山(谷)、向斜谷(山)、断块山、 断层谷、陡崖等。如图1中N为背斜谷;图3中乙为背斜山,丁为向斜山。 (3)地壳运动过程的判断 根据岩层上下关系。若岩层呈水
33、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 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根据岩层的弯曲。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 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运动。如图2中甲处岩层弯曲说明其受到了 水平挤压作用。 根据岩层的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可能是缺失岩层所代表的时代地壳 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也可能是当时当地气候发生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根据侵蚀面。若上下两层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 形成后,遭受到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以上又出现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 又经历了沉积作用。如图2甲处上部
34、岩层的不完整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 沉积岩的覆盖说明又经历了沉积作用。 根据侵入岩。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 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图2中花岗岩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岩 浆入侵。 思路思路典题透析典题透析 【典例】 (2020全国卷,78)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指断层。据此 完成下列各题。 (1)中最先形成的是( ) A. B. C. D. (2)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素养解读】【素养解读】本组题以地
35、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 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思路导引】 侵蚀 稳定 答案 (1)D (2)C 迁移迁移对应训练对应训练 (2020江苏卷,34)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 A. B. C. D. 2.图中断层( ) A.形成后一直在活动 B.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 C.导致现代河谷下切 D.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溶洞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发育在石灰岩山体之中,结合图例 可以看出河谷分布在石灰岩地区,最有可能发育溶洞;河谷分布区为砂 岩,河谷地区为花岗岩,河谷分布区为砂砾岩,均不可能形成溶洞。第2 题,断层形成后,地表受外力侵蚀趋于平坦,因此断裂面两侧本来产生错位 移动的岩层受侵蚀作用,在地表形态上未表现出断块山和谷地等;从图中可 以看出,花岗岩切断了断层,说明岩浆侵入断层,并且在花岗岩形成之后断 层未活动,使花岗岩保存了其形成时的形态;岩浆侵入断层,说明断层形成 时间比花岗岩更早;从图中可以看出,现代的四条河谷均未分布在断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