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三 部 分 区 域 发 展 第十二章 认识区域 地地 理理 内 容 索 引 素养导读 体系构建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 素养导读素养导读 体系构建体系构建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 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 1.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综合思维) 2.结合案例材料,能够说明区域的类型。(地理实践力) 3.结合材料,准确判断区域的特征。(综合思维) 4.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知识构
2、建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自主诊断 一、区域及其类型 1.区域的基本特性 特点 含 义 举 例 整体性 区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 构成的一个整 体 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 现如下: 相互影响 特点 含 义 举 例 差异性 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 ,它 既来自区域内各要素,也来自区 域整体 我国东部季风区中,南北方的差 异;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内陆地区 的差异 开放性 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 种 比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北煤南 运、西气东输等,都属于区域间 的联系 动态性 区域的类型和范围是可以 的 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 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不 同,可得到不同的划分方案 特性 联
3、系 变动 2.区域的类型 类 型 含 义 分 类 自然区域 是指一定范围内各 (地貌、 气候、水文、生物、土 壤等)具有相对一致性 的区域 综合自然区: 、自然地区、 自然区 部门自然地理分区:地貌区、气候区、 水文区、土壤区、植被区、动物区 行政区域 是指国家为了进行行政 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的 地域单元 我国基本行政区划三级制: (自 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 乡(民族乡、镇) 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大区 省 类 型 含 义 分 类 经济区 域 是在 基 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 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 综合经济区、部门经济区 文化区 域 是指 、文化现 象、文化体系所覆盖或呈现 的区域,
4、由具有某种共同文 化属性的人群所创造,在政 治、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 独特功能 东亚区、南亚区、东南亚区、中 亚区、东欧北亚区、西欧区、 西亚北非区、撒哈拉以南非洲 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区、太平 洋区、北美区、拉丁美洲区 劳动地域分工 文化事物 二、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1.区域的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内部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 阶段特征 以传统农 业为主的 初级阶段 区域内部发展差 异不大,缺乏高水 平的 , 交通运输线路分 布 占有 较大比重,工业处 于起步阶段,以 和 产业 为主体 开放程度较 ,进出口 贸易规模偏小,典型的 特征,人 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比较微弱,区域处于低 水平的
5、状态 中心城市 稀疏 传统农业 劳动密集型 资源型 低 自给自足 均衡 发展阶段 内部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 阶段特征 以工业化 为主体的 成长阶段 区域内部发展差 异大,内部 大为 加强,出现一系列 规模较大的中心 城市和工业基地 以 为主 要特征,工业在国 民经济中比重不 断上升;第三产业 呈现 的 趋势;产业结构渐 趋复杂 率先发展, 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大 幅度增强,交通运输建设 加快,区域开放程度提高。 问题日益严重, 人地关系明显不协调 集聚作用 工业化 加速发展 中心城市 环境 发展阶段 内部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 阶段特征 以结构优化 和整体提升 为主体的转 型阶段 区域原有优势
6、逐 渐丧失,经济增 长 甚至停 滞 传统工业 ,区 域产业进行调整,科 技含量高、经济效益 好的 开始发 展 区域经济整体萎缩、 衰败,带来 、人 口减少等社会问 题 以创新驱动 为主的高效 益综合发展 阶段 经济发展表现为 的 转变和增长动力 的转换 以创新为引领,以 、生态化、 智能化、循环化为路 径 注重经济、社会、 环境的协调发展 和 缓慢 衰落 新工业 高失业率 经济发展方式 信息化 可持续发展 2.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1)衡量区域发展的指标 常用指标: 、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等。 人文发展指数:以预期寿命、 和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 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2)发展水
7、平划分:根据衡量指标,可将区域划分为 地区与发展中 地区,或高收入地区、 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地区生产总值 教育程度 发达 中等收入 三、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1.区域联系 (1)联系形式: 、能量和信息等形式。 (2)类型:区域自然地理系统的联系、区域人文地理系统的联系。 2.区域协调发展 (1)意义: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对于缩小 ,实现区 域 ,具有重要意义。 物质 区域差距 可持续发展 (2)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合作 特 点 内 容 成效明显 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 长 合作项目 不断增多 西部地区 发展较快,与东部地区的合 作项目不断增多,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国家
8、对西部 的政策支持和 加大 科技、信息和 的联系 日益密切 在合作中,东部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 西部地区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口帮扶 招商引资 投资力度 人才 特 点 内 容 在合作中相互发 展,实现“双赢” 在合作中,东部地区企业在输出 、技术、管 理等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尤其是通过 合作,西部地区丰富的 得到了合理 利用 资金 自然资源 关键能力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整合突破 考向一 考向二 规律规律深化整合深化整合 考向一考向一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 1.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
9、 从整体把握。 (1)地理位置特征 位 置 内 容 纬度位置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 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海陆位置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 大洋东西岸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考向一 考向二 位 置 内 容 相对 位置 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 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政治地 理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 判断区域的位置 交通地 理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 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考向一 考向二 (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10、 内 容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 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河流特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方面进行分析 植被和 土壤特征 主要从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及肥力状况等方 面分析 考向一 考向二 (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要素 内 容 人口 主要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等方面分析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 (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
11、 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镇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 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考向一 考向二 人文要素 内 容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以及影 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考向一 考向二 2.以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为例说明区域特征及其影响 (1)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向一 考向二 (2)松嫩平原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思路典题透析典题透析 【典例1】 (2020全国卷,911)如下 图所示,乌拉尔山
12、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 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 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 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 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 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 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 成下列各题。 考向一 考向二 (1)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 ) 距水汽源地远 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 地势南高北低 水 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 A. B. C. D. (2)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 A.苔原带 B.森林带 C.森林草原带 D.草原带 (3)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主要
13、原因是南部 ( ) A.沼泽分布少 B.太阳辐射强 C.河流向北流 D.远离北冰洋 考向一 考向二 【素养解读】【素养解读】试题以乌拉尔山脉两侧自然带的图文资料作为主要信息载 体,考查了区域环境的差异。对图示区域周边地理环境的认知,体现了对学 生区域认知的考查,同时对景观差异的原因进行甄别,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 维的考查。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导引】【思路导引】 题号 分 析 第 (1) 题 该地位于60N附近,受 影响,西风从 吹 来,带来一定的 ,与东欧平原相比,西西伯利亚 平原距水汽源地 ,所以降水 ,正确 正确 故D 正确。 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都北临北冰洋,受北冰洋沿 岸洋流的影
14、响相差不大,错误 地势南高北低不是影响西西伯利亚平原降水 的 主要原因,错误 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乌拉尔山脉的东侧,乌拉尔山脉阻 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进入西西伯利亚平原,所以西西 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降水少,正确 西风带 大西洋 水汽 远 少 少 考向一 考向二 题号 分 析 第 (2) 题 A 由于苔原带所处的纬度位置最高,热量条件 ,物种数 量最少,景观较为单一,且乌拉尔山脉两侧热量条件接近,所以 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A正确 B 与苔原带相比,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的 较 好,物种数量较 ,景观较为复杂。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水 分条件差异较大,所以景观、物种组成差异较大,B、C、D错 误 C
15、 D 最差 苔原带 水热条件 多 考向一 考向二 题号 分 析 第 (3) 题 A 沼泽分布少不是造成南部较干的主要原因,A错误 B 西西伯利亚平原由南到北跨纬度较大,与北部相比,南部所处 的纬度位置较 , 较强, 较大,在降 水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南部比北部更干燥,B正确 C 河流向北流不是造成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较干的主要原因,C 错误 D 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故远离北冰洋不是 南部较干的原因,D错误 低 太阳辐射 蒸发量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D (2)A (3)B 考向一 考向二 题组题组训练突破训练突破 角度1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020全国卷,12)地名常
16、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 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 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第12题。 考向一 考向二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 )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与图示区域中出现含“河” “梁” “
17、柳”的地名相关的自然要素应 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结合图示可知,图示区域多河流分布,因此地名中 的“河”表示河流,与之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水文;图示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 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故地名中的“梁”指黄土墚,黄土墚是一种黄土地貌, 与之相关的自然要素是地貌;地名中的“柳”表示柳树,是北方地区常见的树 种,与之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植被。故选A。第2题,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 中“河” “沟” “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说明该区域各地名形成时期当地河流 较多。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图中可以看出,乙 地区河流密度较小,说明乙地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稳定,B错 误,D正确。
18、该区域1 700多个行政村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 位等有关,说明村名与风俗习惯、人口迁徙关系不大,A、C错误。 考向一 考向二 角度2 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馅料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端午节庆食物 之一,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前青塘村地处山西吕梁 市湫水河河畔,享有“海眼”名泉,盛产的粽叶以宽、肥、厚、色泽墨绿而著 称。以青塘粽叶和当地优质江米(糯米)、黄米制作的青塘粽子因“香味浓 郁,软糯可口”闻名于世,每逢端午佳节,供不应求。据此完成第35题。 考向一 考向二 3.青塘粽子“香味浓郁,软糯可口”的主要原因是( ) 原料充足且优质 水
19、源充足,水质优良 传统节庆美食知名度高 制作历史悠久,技艺纯熟 A. B. C. D. 4.粽子馅料丰富多样,各有不同,青塘粽子以当地出产某种农产品为馅料,可 能是( ) A.红豆 B.咸鸭蛋 C.枣 D.火腿 考向一 考向二 5.相比较于中国南方地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而言,前青塘村很少开 展“赛龙舟”活动,原因可能是( ) A.气候较干旱,水域面积小 B.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 C.龙舟制作困难,工艺落后 D.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3.D 4.C 5.A 解析 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前青塘村地处湫水河河畔,且有泉水,水源充足, 水质优良,利于浸泡和蒸煮用水;
20、该地盛产优质粽叶、江米、黄米等原料; 且端午节历史悠久,当地制作粽子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知名度高不是青塘 粽子优质的原因。故答案选D。第4题,前青塘村地处黄土高原,为暖温带, 适合枣树的种植,当地出产的黄河滩枣做成的蜜枣作为青塘粽子的馅料。 故答案选C。第5题,前青塘村地处半湿润地区,相比较于南方湿润地区河 湖众多而言水域面积较小,不利于开展“赛龙舟”活动。故答案选A。 考向一 考向二 规律规律深化整合深化整合 考向二考向二 区域发展差异区域发展差异 1.区域发展指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考向一 考向二 2.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 地
21、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原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 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气候差异的形成 考向一 考向二 地貌差异的形成 考向一 考向二 水文差异的形成 考向一 考向二 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 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 面的差异。 考向一 考向二 (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 因素 差异形成的原因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 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
22、、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 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 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 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 等差异 考向一 考向二 因素 差异形成的原因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 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 等差异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思路典题透析典题透析 【典例2】 2018天津卷,13(1)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我国的攀枝花市与俄罗斯的新库兹涅茨克市都是本国重
23、要的钢铁工业城 市。 两市发展钢铁工业共同的有利条件是靠近煤、铁矿产和水源,不同的有利 自然条件有哪些?请各举一例。 考向一 考向二 【素养解读】【素养解读】试题以我国的攀枝花市与俄罗斯的新库兹涅茨克市为载体, 考查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体现了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思路导引】【思路导引】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攀枝花市:附近河流水能丰富(靠近钛矿)。 新库兹涅茨克市:地形更加平坦开阔。 考向一 考向二 题组题组训练突破训练突破 角度1 区域差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地区及全国的城市化速度的阶段差异。读图,完成第 12题。 考向一 考向二 1.甲、乙、丙、丁依次表示( ) A
24、.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 B.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C.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 D.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 2.19902000年,丁地区的城市化速度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反差,其直接原 因是( ) A.人口的大量外迁 B.矿产资源的枯竭 C.环境质量的恶化 D.老工业基地衰落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改革开放初期,丙地区得益于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城市化速度增长很快,应为东部地区。改革开放初期,丁地区的城市化速度 增长缓慢,近些年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速度由慢变快,为东北地 区。甲、乙两
25、大地区的城市化速度近年来增加很快,应为中、西部地区。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丁地区为东北地区。19902000年,丁地区的城市 化速度增长缓慢,这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有直接关系。 考向一 考向二 角度2 区域发展差异及其成因 下图是我国西部地区综合产业带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第34题。 考向一 考向二 3.A地区的重点产业可能是( ) A.以钢铁工业为龙头的冶金业 B.以蔬菜、水果为中心的新型农业 C.以旅游业为导向的第三产业 D.以能源开发为主导的采掘业 4.下列关于C、D地区产业发展区位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C地区最突出的区位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 B.D地区传统的区位优势是交通
26、便捷 C.C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能源开发 D.D地区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邻国众多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图中A地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气资源 丰富,有利于发展以能源开发为中心的采掘业。第4题,图中C在三峡地 区,D在云南境内。三峡地区矿产资源优势不明显,但水能资源丰富,可重点 发展能源开发。云南位于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交通不便,交通问题已成为 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但是邻国众多,为其发展边境贸易创造了条件。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专项提升 思路思路典题透析典题透析 规范答题区域特征和差异分析类题目答题思路 【典例】 (2020辽宁高三
27、二模)2019年11月,王老师带领研学小组前往我国 某地区进行考察。考察前,学生们了解到该地年均温为1618 ,年均降 水量为1 0001 300毫米,但冬干旱、春旱、夏涝、秋绵雨,降水年内分配 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考察过程中,学生们发现,该地区 有一些奇特的平顶房,房顶几乎都积满了水。通过采访当地人,师生了解到 这些平顶房的房顶上常年积着满满的“一池水”,房顶四周砌有约30厘米高 的矮墙,房顶和矮墙都做了精细的防水处理。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研学小组发现的这种平顶房最可能位于( ) A.川渝山区 B.华北平原 C.浙闽丘陵 D.关中平原 (2)推测该民居房顶11月积
28、满“一池水”的主要目的最可能是( ) A.平顶屋内保温保暖 B.延长房顶使用寿命 C.增加室外空气湿度 D.存蓄雨水浇灌农田 【素养解读】【素养解读】试题以某区域的民居材料为主要信息载体,考查不同地区的 区域环境差异。通过对这种平顶房的特点的判读,体现对学生区域认知的 考查;通过对房顶“一池水”的认知,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思维。 【思路导引】【思路导引】 题号 分 析 第 (1) 题 B 华北平原位于 地区,年均降水量 800毫米,由 材料“年均降水量为1 0001 300毫米”,可以排除华北平原,B 错误 C 浙闽丘陵距海较近,降水季节变化小,雨季开始时间较 , 故春旱不明显,C错误 D 关中平
29、原位于 地区,年均降水量 800毫米,由 题干提示“年均降水量为1 0001 300毫米”,可以排除关中平 原,D错误 A 综上分析可知,该研学小组发现的这种平顶房最可能位于川渝 山区,A正确 半湿润 小于 早 半湿润 小于 题号 分 析 第 (2) 题 A 11月川渝山区气候较 ,此时屋内不需要保温保暖,A 错误 B 该民居房顶11月积满“一池水”可以防止冬春干旱季节强烈的 昼夜气温变化导致房顶干裂,从而延长房顶使用寿命,B正确 C 11月为我国秋季,川渝山区秋季多绵绵细雨,空气湿度 , 不需要增加室外空气湿度,C错误 D 房顶的“一池水”的水量有限,不能起到浇灌农田的作用,D错 误 温暖
30、大 答案 (1)A (2)B 思维建模思维建模 1.区域自然要素特征和差异分析比较答题思路 2.区域人文要素特征和差异分析比较答题思路 规范规范对应训练对应训练 巴基斯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印度河流经巴基斯坦,印度 河平原是该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图1为巴基斯坦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巴 基斯坦年等降水量线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描述巴基斯坦的地形、地势特征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2)比较印度河流域上下游径流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解析 第(1)题,读图1,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可以判断,巴基斯坦西部和北部的 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东南部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读图2,根据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及数值可以推断,巴基斯坦年降水量大致自 东北向西南递减。第(2)题,印度河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且位于 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并且有冰川分布,所以上游径流量大;下游为热带 沙漠气候,降水少,蒸发量、下渗量大,再加上农业引水灌溉,径流量小。 答案 (1)西部和北部以山地、高原为主,东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北向西南递减。 (2)上游径流量大,下游径流量小。原因:上游降水多,有冰川(雪)融水补给河 流;下游气候干旱,下渗和蒸发严重,人类活动用水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