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爆发(18401912 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 步形成并日益加深时期,是中国近代化起步并日益发展时期。 政治上: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清朝中央机构日益半殖民地化, 并开展新政、预备立宪和教育改革等自保活动。农民阶级先后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 动,给中外反动势力沉重打击。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失败后,民主革命日益成 为救国的重要选项。 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动。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并被纳入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并有了初步发展。中国经济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上: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 成为主流思想。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改良思想、三民主义相继产生。 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习俗、交通、 通讯、大众传媒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第 13 讲讲 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 一、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 18 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清朝政治腐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推行闭关锁
3、国政策。 (2)直接原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端发动侵略战争。 2过程 (1)爆发:1840 年 6 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扩大:1841 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3)结束:1842 年 8 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 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2)1843 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
4、 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3)美国、法国于 1844 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攫取了更多的侵 略权益。 4影响 (1)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 (2)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1856 年,英军进攻广州;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1858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 (3)186
5、0 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时间 1858 年 1860 年 内容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 通商口岸 (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4.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
6、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教材补缺 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向“不平等条约体系”转变 1“朝贡体系” 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 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 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不平等条约体系”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 1842 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 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
7、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深渊。 三、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2)1894 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 2过程 (1)丰岛海战: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2)平壤战役:清军失败,退回国内。 (3)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日本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 年签署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 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大大
8、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产品运 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战争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清政府的“大国形象”扫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洋务运动破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 野心,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之中;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编练新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知识界和 各阶层民众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鼓励创
9、办实业)。 (2)对日本的影响:日本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占领台湾,获得 2.3 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 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日本很快跻身帝国主义强国的行列。 (3)对朝鲜的影响:清政府战败后,日本将清政府的势力排挤出朝鲜,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 并逐渐将朝鲜变为自己的殖民地。 (4)对远东政局的影响: 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英、 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 形成了英、 俄、日争夺中国的新格局。 四、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2)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 (
10、1)爆发:1900 年 6 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津、北京。 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 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加重了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 人居住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 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 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被置于列强 的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 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 质的组织 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
11、中国的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4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五、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反割台斗争 (1)原因: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经过: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 日军。 (3)结果:1895 年 10 月,台湾全部沦陷。 (4)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2义和团反帝运动 (1)原因:19 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 1899 年
12、底,袁世凯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 廊坊阻击战,抵抗八国联军,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清政府对各国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 (4)意义 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捍卫了民族尊严。 特别提示 正确认识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 考点一 两次
13、鸦片战争 1领事裁判权 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攫取的一种特权,即它 的侨民在当地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它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 律审判。这种特权亦称“治外法权”,严重侵犯了所在国的司法主权。 2租界 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给他们“居 留和经商”的地区。在该地区,该资本主义国家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因此, 租界也被称为“国中之国”, 严重破坏了半殖民地国家的司法主权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针对练 1 (2018 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8)近代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
14、海租界为 蓝本,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该局 具有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共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 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这表明,近代中国的“租界”( ) A已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B凸显了浓厚的半封建色彩 C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中国 D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 厅的双重职能”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由此得出答案为 D。A 项说法错误,排除。B 项缺乏材料依据。“租界”并不是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中国,而 是西方列强
15、利用“租界”进行侵华,排除 C 项。 3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 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以条约为 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把 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 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社会政治 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社会经济 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 场;自
16、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 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阶级关系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 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社会思想 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 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 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社会生活 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 活的近代化 2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1)从目的看,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从战争
17、过程看,侵略者的数量由英国变为英、法、俄、美等国,侵略时间由两年延长为四 年,侵略范围由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侵入天津、北京。 (3)从影响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 各省,并伸向内地;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 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家国情怀鸦片战争中民族意识的萌发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先 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考点二 甲午中日战争 1半殖民地半封
18、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主权部分丧失,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 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 素不断发展,不能理解为政治上半殖民地,经济上半封建。两者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等方面的要素。 2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 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 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
19、代中国的分水岭 角度 表现 列强侵 华特征 甲午中日战争后, 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 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会主 要矛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经济结 构变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阶级关 系变动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 运动高涨 向西方 学习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 应该学习 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针对练 2 (2018 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测试二,
20、10)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 50 多 年,没有人认为我们遇到了危机。事实上中国的变化真正开始是在 1894 年甲午战争后,我们 被日本人打败了。这主要在于甲午战争(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C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D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答案 D 解析 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应是洋务运动,故 A 项错误;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破 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都始于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 ,故 B、C 项错误;对比材料中“没 有人认为我们遇到了危机”“事实上中国的变化真正开始是在 1894 年甲午战争后”反映了 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故 D 项正确。 材料
21、一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 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 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 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1854 年 2 月 13 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要求:从材料中找出推动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因素。 信息:_ 答案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外部市场;英国人对对华贸易的扩展有限而感到 失望;英国希望通过“修约”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材料二 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 骞持不
22、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 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 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 降。 要求:分析材料,找出威海卫之战中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信息:_ 答案 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材料 西方人在封建主义中国筑成几个资本主义的界地,由此也打开了若干窗口,使中国人 得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近代向西方追求真理的先进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如容闳、洪仁玕、 王韬、康有为等,正是首先从香港和租界里获得传统以外世界的第一个直观印象。由直
23、 观而生羡慕,由羡慕而生比较,由比较而生追求,而后才有改革的思潮和实践。香港和租界 里的资本主义,曾给封建制度下的众生以观摩、诱发。与憎恶夷场的情感一样,这也是事实。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观点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 1 西方列强侵略的动机与客观后果的关系 角度 2 西方列强侵略的消极影响 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 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角度 3 西方列强侵略的“积极”客观后果 答案 角度 1: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并不一致。 角度 3:西方列强的侵略激发了中国人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 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西方国家来说,
24、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 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 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 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 果涉及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晚清中国也不断受 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材料中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征论证说明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论证:_ 答案 西方国家把国际法作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
25、,体 现出了欺凌弱小国家和维护侵略权益的两面性。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均是在这样的国 际法指导下,把西方列强的特权强加于中国,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独立。但这一时期的 国际法也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对中国而言,也起到了促进外交制度和外交理 念的近代化的作用;后来也被用作与西方列强谈判与争取权利的依据,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国 家主权。 全国卷考题统计 年份 考题 2018 年 卷,28 甲午战争时期的外交战 卷,28 晚清外交理念的变化 2016 年 卷,29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1 (2018 课标全国, 28)甲午战争时期, 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 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 成野蛮与
26、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 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 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解析 C 对:题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运用舆论和公关手段让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而清政府 对此却无所作为,说明当时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事务。A 错:舆论可以影响战争,但是无 法左右战争进程。B 错:日本想利用舆论为自己争取道义支持,而非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D 错: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日对待舆论的策略
27、或态度,没有反映出西方媒体对中国民主革命 的影响。 技巧点拨 本题没有考查甲午战争的原因、结果和影响等考生熟知的内容,而是另辟蹊径 借用甲午战争考查了近代外交的理念,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 2(2018 课标全国,28)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 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 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 D 解析 D 对:材料中“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
28、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说明当时中国受到了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A 错:材料中未涉及西方列强对日本的帮助。B 错:从材料可知,琉球国仍向清政府纳贡,这说明传统朝贡体系仍然存在。C 错:材料只是 地方官员向皇帝提出建议,并非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3(2016 课标全国,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 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 C 解析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已经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并
29、且取得了较大成效,如北洋、南 洋、福建三支海军及近代军队的建设,故选 C。清政府还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仅仅是“开始”,排除 A;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表明集权制度并不一定有利于作战指挥, 排除 B;西方列强对中日之间的冲突持观望态度,不会进行援助,排除 D。 4(2013 课标全国,29)1877 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 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 清政府
30、从 1877 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 日本等多地设领事馆, 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故 C 项符合题意。 5(2017 海南高考,8)1894 年,在中国的 25 个通商口岸有洋行 552 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 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答案 D 解析 “洋行”是商品输出的表现,甲午战前,对华商品输出比重最大的国家是英国,故 D 正确。 1(2019 日照高三模拟)1834 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 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
31、铜炮之利,可以及 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恃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 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 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恃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 以后势必狡焉思逞”可知,早在这一时期,清王朝中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们就已经意识到 中英之间的差距,产生了相应的防范心理,故 D 项正确。 2阅读下面 18381852 年英国制造品输
32、华值统计图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答案 B 解析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与上图的内容不符, 故 A 项错误; 1842 年以后, 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量显著增加,故 B 项正确;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 代,故 C 项错误;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图表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 3(2018 哈师大附中一模,29)1894 年 7 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 清国商人归 国(11 日)、 袁
33、世凯归国(21 日)、 有七十一名支那人回国(27 日)、 清国公使馆员回国 (28 日)、 支那人归国(29 日)、 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 日),这一系列报道( ) A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 B宣传日本政府亲善外交 C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 D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 答案 A 解析 1894 年 7 月,中国商人、民众、领事相继归国,说明中日之间即将发生战争,故 A 项 正确;这些报道未体现日本政府的外交态度,并且中国人大规模集中离开日本也不能说明日 本外交亲善,故 B 项错误;这些报道的标题反映了战前中国人离开日本的事实,并不能体现 中国人仓皇逃离, 故 C 项错误; 这些报道是民间行
34、为, 并不代表中日已经断交, 故 D 项错误。 4(2018 东北三校模拟,28)晚清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府对军队采取湘军战时临时征用,战 完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遇到经过德式训练的日本军队 却吃了大败仗。这本质上反映了( ) A湘军的发展方向和军事近代化的方向背道而驰 B湘军的编练方法不能提升清政府军队的战斗力 C清政府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是失败的关键 D清政府政治腐败导致军队训练方法落后 答案 A 解析 “政府对军队采取湘军战时临时征用,战完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但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遇到经过德式训练的日本军队却吃了大败仗”表明清政府在军事近代化方 面走
35、在日本的后面,军队的发展方向和军事近代化方面落后于日本,故 A 项正确。 5(2018 全国卷百校联盟高三联考,9)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 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 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 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辛丑条约的内容,可知列强企图继续保持在中国的特权和地位,故 A 项正 确;列强扶植清政府抵制人民反抗
36、,是表面现象,其主要目的是将清政府作为其控制中国的 工具, 以维护其在华利益, 故B项错误; 从材料中“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 可知列强的主要目的不是瓜分中国,故 C 项错误;修复形象改善和中国的关系是其伪装,列 强的主要目的是将中国作为其掠夺的殖民地,故 D 项错误。 课时作业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 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六,28)据档案记载,1840 年 7 月,中英厦门之战中,清军战 死的 9 名士兵的年龄从 22 岁至 59 岁不等,其中英军无伤亡。据此可知,清军( ) A兵役体制落后 B腐败问题较为严重 C军备废弛严重 D武器装备悬殊较大 答案 A 解析 从题
37、干可以看出,清军士兵年龄大都在 22 岁到 59 岁之间,说明清朝的兵役制度已经 相当落后,故 A 项正确。 2(2019 青岛月考)1839 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 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义律的决定被大鸦片 贩子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 王陛下的圈套”。可见,义律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 C制造中英贸易争端 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 答案 B 解析 鸦片贸易合法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 A 项错误;题干中“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
38、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推知义律代表的官员在寻找开战借口,故 B 项正确; 鸦片是毒品,不是贸易争端,故 C 项错误; 南京条约后的贸易,是英国等西方国家希望 将中国变成原料产地与商品销售市场,故 D 项错误。 3(2018 天津河西区一模,7)清同治七年(1868 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洋泾 浜设官会审章程 ,在租界设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会审公廨设正会审官 1 人,总管公廨 事务,副会审官 6 人,办理刑民案件,另设秘书处、华洋刑事科、华务民事科、洋务科,管 卷室。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这反映出列强在华享有( ) A最惠国待遇 B司法豁免权 C领事裁判权 D关税
39、自主权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可知是领事裁判权,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 的司法主权,故 C 项正确。 4(2019 大庆调研)“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 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B 解析 鸦片战争与材料中“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不符, 故 A 项 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进程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 为夷狄世界”相符,故 B 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材料中“发端于广
40、东 一隅”不符,故 C、D 两项错误。 5(2018 乐山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 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 府部分官员( )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 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进而说明 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 B 项正确。 6.(2019 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28)如图为 19 世
41、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 :拿着十 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 应战。该漫画表明( ) 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 B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 C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 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 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分析可知甲午战争因西方调停失败而爆发,中国面临战争危 机,故 B 项正确。 7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 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直到 1899 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
42、资源。 这主 要是因为( ) A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 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 C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 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 答案 C 解析 日本晚于其他列强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的主要原因应从中国方面总结,甲午战争 中国的惨败及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极大地激发中国人对日本侵略的愤恨情绪,这是 内因,故答案选 C 项。 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 1840 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 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 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 因此而开始
43、。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 B 解析 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由民 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逐步兴起,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发起政治运动,与材 料中“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相符,故 B 项正确。 9(2018 揭阳一模,28)甲午战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等人,纷纷向清 政府上书,希望清政府聘请外国人为顾问,“亟行变通改革”,实行“新政”。这种现象
44、反 映( ) A传教士关心中国政治 B维新变法成了时代主流 C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D英美意图夺取对清政府的控制权 答案 D 解析 A 项表述有违史实,故 A 项错误;B 项表述与题目中“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 教士李佳白等人,纷纷向清政府上书”无关,故 B 项错误;根据题意,并非列强干涉中国内 政,是借用传教士表达自身意图,故 C 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 D 项正确。 10(2018 聊城一模,29)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固 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 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
45、,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 界之思考的结晶。”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 B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C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 D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目“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得 出中国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故 A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并未取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是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会与各战胜国分享胜利果实,故 C 项错误;D 项表述过高估计甲 午之战后国人对世界形势的看法,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
46、。 11(2019 开封开学考试)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 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 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 黄埔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关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 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题干核心内容对应辛丑条约中的“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条款。故选 D 项。 12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
47、士们跟着我们去,他 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 天。”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 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 680 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答案 D 解析 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的内容反映的是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不符, 故 A 项错误; 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是甲午中日战争, 故 B 项错误; 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
48、华北地区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 C 项错误;美国传教士杀害中国无 辜农民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的特 权,故 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8 厦门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 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 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 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 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
49、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 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 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 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昇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 材料二 1842 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 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 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 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 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甲午惨 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 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1901 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 之首。191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