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七单元 第18讲.docx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文档编号:1293110 上传时间:2021-04-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七单元 第18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七单元 第18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七单元 第18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七单元 第18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七单元 第18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18 讲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民国初期的经济 1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19121919 年) (1)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海外华侨大规模 投资国内工商业。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如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 提倡国货运动。 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概况 新建厂矿企业和资本增加,

2、速度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一定发展。 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 实业家:张謇(南通大生纱厂)、周学熙及荣宗敬。 (3)特点 发展速度快。 “春天”短暂,昙花一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 速萧条。 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行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平衡、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4)影响 政治上 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思想上 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经济上 为民主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2.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迅速

3、萧条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 中国面粉业等行业迅速陷入困境,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2)认识: 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根本因素, 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正常发展。 二、民国初期的社会生活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服饰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并行。 (2)习俗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辛亥革命后,

4、社交礼仪用西方的握手、 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 称呼上采用平等的“先 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民国政府还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 元旦等新节日。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铁路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 通。 (2)公路 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天津、上

5、海等城市又出现了有轨电车。 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航空 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4)通讯工具 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3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 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20 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 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等政 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电影事业: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 3040 年代,诞

6、生 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构图解史 制约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 考点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和历史作用 1“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 (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 中小资本。 (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 的资本。 (3)“官僚资本”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官僚资本正式诞生于 1927 年,以四大家族为代表,1949 年 新中国成立后被没收,成为国营经济的一部分。 2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是以发展

7、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一种经济思想。 在 19 世纪后期相当长的一段 时间里, 始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存在, 在中国近代众多的社会改革方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以张謇为代表, 盛行于 20 世纪初。 该思想表达了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 挽救民族危亡的美好愿望,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促 进 因 素 列强侵略 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 条件 政府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 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

8、广泛的 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 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 量源泉 与时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 展的因素 阻 碍 因 素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的主要因素 自身因素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 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 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 能形成独

9、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政局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历史作用和启示 (1)特点 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从产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较少。 从产业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 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 主要形式。 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制,发展繁荣时间很短,具有曲 折发

10、展的特点。 (2)地位和作用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政治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上: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 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处境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没有摆脱外国资本 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3)启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步履艰难。 要

11、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华的统治,取得民族独立。 针对练 1 (2018 荆州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题,17)据统计,中国近代棉纱进口占全部进口总 值的比重,18911893 年为 14.6%,19011903 年为 18.6%,此后,棉纱进口大幅度下降,且 棉纱开始出口。中国近代棉纱进出口的变化说明(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B列强逐步扩大对华商品输出 C国内资本主义商业市场形成 D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19011903 年此后,棉纱进口大幅度下降,且棉纱开始出口”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故棉纱开始出

12、口,故 A 项正确;中 国棉纱开始出口不能说明列强扩大对华商品输出,故 B 项错误;棉纱开始出口与国内资本主 义商业市场形成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故 D 项错 误。 考点二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指人类社会的生活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人类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 的活动。狭义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内容 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穿、住、 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广泛领域。 针对练 2 (2018 资阳

13、一模,30)在江西兴国县,过去一桩亲事须费 200 银元左右,相当于中 农的全部家产,为了讨亲而欠债的很多。1931 年当地政府规定婚姻自由,结婚不许定聘金, 已定聘金一律禁收。当地政府这一举措( ) A废除了农村落后的婚姻陋习 B否定了宗法血缘的传统观念 C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 D促使当地社会习俗有所改变 答案 D 解析 A 项表述中“废除了”错误, 故 A 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 宗法血缘的观念始终存在, 外在形式的否定并非对传统观念的否定,故 B 项错误;聘金只是买卖婚姻的外在表现形式之 一,其社会基础是当时的儒家封建思想,故 C 项错误;聘金属于当地社会习俗,政府禁收聘 金属于对

14、当地社会习俗的改变,故 D 项正确。 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 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 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 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

15、 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 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 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 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 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

16、、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 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3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1)特点: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 发展。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列 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 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17、。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 的不平衡。 (3)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 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家国情怀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中西文明碰撞的结果 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 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向中 国社会发挥其巨大影响, 促使中国物质生活、 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 变化过程中既有

18、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材料 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从无 到有,工艺从落后到先进,资本从薄弱到增强,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 要求:“从材料中找出支撑中国近代火柴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信息:_ 答案 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材料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 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 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 工业增长率在 1912 年到 1920 年

19、间达到 13.4%。吴晓波历史经济变革得失 发现问题:19121920 年间,中国出现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种提法颇有新意。 思考:中国近代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是什么? 试答:_ 答案 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以轻工业为主;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 材料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要求:分析材料,论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移植性、变异

20、性、传承性特点”。 论证:_ 答案 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 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留。 全国卷考题统计 年份 考题 2018 年 卷,41(1) 上海近代化的发展 2017 年 卷,29 上海习俗的变迁 2014 年 卷,30 中国电影业的发展 1(2017 课标全国,29)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 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 场面整

21、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 B 解析 婚礼上既有中国传统的“喜字纱灯”“蓝袍黑褂”等, 又有西方的“钢琴曲、 白纱”, 这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门户 出身等信息,排除 A、C 项;社会习俗的变迁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影响,不是由政 府主导的,材料中上海市政府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D 项说法错误。 2(2014 课标全国,30)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 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

2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51 甚至 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 A 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 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 B、D 两项。 1(2018 临汾市模拟)1913 年张謇说:“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 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谓我国铁 业发达之日,即日本人降伏于我国旗之下之

23、日”。材料反映出( ) A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实业救国成为民国时期的思想潮流 C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实业家们的共识 D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备 答案 B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 1914 年,故 A 项错误;“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 织厂是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为了救国图存发展实业,故 B 项正确;张謇个人的观点无法说明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实业家们的共识,故 C 项错误;近代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 D 项错误。 2(2019 黄冈质检)荣家企业史料中记载:近年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我国洋庄销路 早已绝迹, 而美国、

24、阿根廷、 加拿大等处均庆丰收, 所产面粉销路甚滞, 美国面粉售价极廉 广东、汕头、福州、厦门等处华粉销路悉数被侵占。材料反映了( ) A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B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面粉业陷入了萧条 C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涌入了中国市场 D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近年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可知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资本 主义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受到打击,故 B 项正确。 3(2018 大同模拟)蒋立文认为,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开办银行,为工商业提供贷款服务; 裁撤厘金、苛税;劝用国货、抵制洋货等。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

25、程度上( ) A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 B推动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 C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D促使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得出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 和发展,故 A 项正确;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故 B 项 错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故 C 项错误;这些政策有助于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但不能说促使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故 D 项错 误。 4(2018 山东省名校联考)1923 年中共中央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强调:

26、“凡能与工人接 触之党员当尽力用前锋 新青年 向导 社会科学讲义等材料,使用口语,求其通俗 化。”这说明中共早期报刊( ) A已经失去通达民情的作用 B无法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 C遭遇理论化与通俗性的尴尬 D没有认识到普通民众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要求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体现了中共早期报刊理论性太强,即遭遇到了理论化与通 俗性的尴尬,故 C 项正确。 课时作业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 (2019 宜宾模拟)观察下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示意图, 指出这一时 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

27、侵略 B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发展资本主义扫除了一些障碍 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D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答案 A 解析 从示意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相比于 1912 年,1921 年外资在华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 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 A 项。 2据统计,18951913 年,资本在 10 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 549 家。18941913 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 15%。出现这一现象的因素不包括( ) 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实业救国”的推

28、动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 对华经济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 3(2018 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三模,29)下图是中国兴业烟草公司在申报(1919 年 5 月 17 日)上刊载的一则“泰山牌”香烟广告,其商品命名别具深意。该广告表明( )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 申报以弘扬爱国主义为己任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D民族资本家对时事的策略性利用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中国兴业烟草公司“泰山牌与青岛之关系”的广告可知,民族资本家在宣传产 品时利用了反对日本占领

29、青岛的时事,故 D 项正确。 4 (2018 重庆三模, 28)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 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 1881 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 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 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 ) 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答案 D 解析 19 世纪末,清政府调整政策主要出于马关条约赔款、为扩大税源的需要,再结合 19 世纪末清政府统治风雨飘摇,故 D 项正确。 519141924 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

30、第 二次工业化浪潮。对这次工业化浪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的结果 B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 C仍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D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答案 A 解析 抓住材料“19141924 年间”来分析,当时应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甲午战争 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 6(2018 三明二模 28)20 世纪初,中国商办银行相继出现,全国有 15 个省成立了商办铁路 公司,纺织、采矿、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迅速。从社会发展进程看,它们对中国 影响最深刻的是( ) A民族经济发展进入繁荣阶段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推动了

31、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型 D改变了中国经济附庸的地位 答案 C 解析 随着 20 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出现,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无产阶级 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型,故 C 项正确。 71919 年侯德榜参加天津永利碱厂纯碱的设计工作,掌握了氨碱法制碱技术,突破改进了 国际流行的苏尔维法,经过与长期垄断中国纯碱市场的英国洋碱公司的斗争,最终占领全国 市场。作为民国时期民族企业中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永利碱厂的优势在于( ) A资金充足 B技术先进 C政府支持 D价格低廉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

32、知永利碱厂 的优势在于“掌握了氨碱法制碱技术”的技术优势,故 B 项正确;依据所学,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剥削和压迫,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掌握了 氨碱法制碱技术,突破改进了国际流行的苏尔维法”可知,永利碱厂的优势在于技术而非价 格,故 D 项错误。 8 (2019 宜昌模拟)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 曾表示: “富强之策, 全藉铁路交通, 拯宜从速兴筑。”不久辞职,全力从事铁路建设,接受了“筹办全国铁路全权”的铁路督办 职务。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成立时,又亲自担任会长。1918 年秋,他在实业计划中,提出 了修建 10 万英里铁路的计划。这说明( )

33、A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孙中山是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的先行者 C铁路是最普及、最受青睐的运输方式 D近代中国开展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富强之策,全藉铁路交通,拯宜从速兴筑”以及孙中山担任会长,提出修建 计划等都说明他对铁路的重视,即体现了铁路的重要性,故 D 项正确。 9 (2019 张家口调研)竹枝词中写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 “不须鲤寄与鸿传, 电线音驰万里天。 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近代通讯技术传入中国 C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事物与经济结构无关,故 A 项

34、错误;从材料“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 言传顷刻”等信息可以判断是电话,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衣食住行的内容,故 C 项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新鲜事物是洋务运动引进的,故 D 项错误。 10 上海洋场竹枝词称:“欲将生意扩充谋,任职人员选女流,自古招牌宜用活,尽将蜂 蝶共追求。”这说明当时( ) A男女平等深入人心 B崇洋媚外渐成风尚 C新旧观念出现冲突 D儒家伦理遭到否定 答案 C 解析 材料提及近代以来商业雇佣女职员的新现象,并未提及男女平等观念,故 A 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对外来事物的态度,故 B 项错误;传统商业宣传靠招牌与近代的靠女性工作人员 宣传有所不同,故 C 项正确;材料

35、未提及儒家伦理,故 D 项错误。 111919 年,中国一些知识妇女仿照男人剪了短发,她们的短发样式被称为“拿破仑”头、 “华盛顿”头。这反映了( ) A知识妇女最先思想解放 B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 C知识妇女接受了新思潮 D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 答案 C 解析 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思想的解放, 但不能推断出是“最先”, 故 A 项错误; 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出她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因此不能推断出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 及,故 B 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要求冲破传统思想,接受了新思潮,故 C 项正确;知识妇女对新思潮的接受,不能推断出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故 D 项错误。

36、 12(2019 泉州模拟)读下图,导致 18981919 年报刊数量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B政府注重舆论宣传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思想政治运动的促进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是 20 世纪初,与材料“18981919 年”时间不符 合, 故 A 项错误; 材料主要反映报刊数量变化, 不能说明报刊的拥有者是政府, 故 B 项错误;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 1919 年的五四运动,与材料“18981919 年”不符合,故 C 项错 误;据所学可知 1898 年的戊戌变法、20 世纪初的辛亥革命、19151918 年的新文化运动、 191

37、9 年的五四运动都提倡创办报刊、宣传思想,故 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 “断发易服”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6 年,天津大公报进行了有关“剪发易服”的征文活动,下面是其中一些观 点:“近据生理学家考求,毛发原为血垢之发表,不剪除以净刷,即于生理攸关。”“今苟 断然行之,则全国之精神必为之一振,而皆知我国实行新政之迫切,则军业、学业、工商农 诸业,各一(以)竞争之心以图前进。” 材料二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 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

38、知凡几。”天津大 公报描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一些“适于卫生,便 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时代服装,如中山装等开始被研求和推广。当时,长袍马 褂、西服、中山装多在城乡上层人士中流行,下层民众以中式衫袄和抿裆裤为主。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 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 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 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摘编自王文泉等主编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

39、括当时社会提倡“剪发易服”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初年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其社会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作者观点的认识。 答案 (1)理由:剪辫易服有利于个人健康;提振士气,改善精神面貌;配合新政的开展,促 进社会进步。 (2)特点: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传统、现代服饰并存或中西兼有;)存在地区和人 群二元化;既有继承,也有改革(或创新)。(也可回答改良长袍马褂、研求中山装之类。) 社会背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散,西方文化(或生活习俗)的传入;政治活动家的提倡(或维新 变法、辛亥革命推动);西装、改良装方便人们生活;社会变革带来的心理变化(或弃旧从新

40、的观念);服饰价格的左右。 (3)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 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要注意保留原来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 14(2018 惠州二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 烽火传军情;驿站送信;“飞鸽传书”;“击鼓通信”。 近代早期 大量灯塔建造,保障海上行船安全。 1850 年前后 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 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 来进行无线通信。 20 世纪初 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创造了一个世界更加密切联系的新时代。 20 世

41、纪中叶以来 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迅速发展, 取代电缆,成为长距离、大容量传输的主要手段。 21 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时通讯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交 友方式。2017 年 8 月,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千公 里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 摘编自刘以林通讯技术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 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一)科学技术推动通讯技术不断发展。 通讯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必然需求。古代社会由于科技落后,通讯只能采取比较落后、原始、 效率低下的通讯方式进行。随着两次工

42、业革命的开展,在电磁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 下,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等通讯技术迅速发展。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信息 技术、网络等促使现代通讯技术迎来了重大突破,通讯更高效、更便捷。未来随着科技的发 展,尤其是科学理论的进一步突破,现代通讯技术将会取得更快的发展。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通讯技术更加高效、便捷、多元。 (示例二)通讯方式的进步促使世界各地联系逐渐加强。 世界各地的联系离不开通讯的发展。过去,人们只能通过简单的通讯方式,如书信、击鼓、 灯塔等传统方式,通讯的范围有限,因此人们的联系只能是区域性的。近代以来,随着电报、 电话等多种通讯工具的出现,通讯方式更加多样,通讯范围扩大,为世界各地的联系提供了 技术支持,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二战后,现代通讯手段越来越被人们普遍采 用,通讯更即时、更多元、更便捷,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因此,通讯方式的进步,加紧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数学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七单元 第18讲.docx)为本站会员(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