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7 讲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 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2手工业 (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3)纺织业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
2、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 (1)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特点 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 (4)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易错易误 “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魏晋时
3、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现了“三教合一”的 局面,但这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2科技 (1)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等。 (3)农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 作。 3文化 (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繁荣原因 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科举制度的促进。 代表诗人 初唐:王勃、陈子昂。 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中唐:白居易创作大量讽喻诗。 归
4、纳总结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2)书法 阶段:魏晋前处于自发阶段,以后进入自觉阶段。 成就 类别 特征 代表人物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 值高 魏晋钟繇、 王羲之; 唐朝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等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 情,审美价值高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等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 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东晋王羲之
5、、唐朝颜真卿 轻巧识记 书体演变及其特点 (3)绘画 时期 特点 成就 魏晋 总结出精辟的绘画理论,注重“以形 写神”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 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展子虔的游春图 、阎立本的步辇 图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 1) 1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 (4)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2内容 措施 具体内容 意义 均田制 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 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三长制 设
6、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 责检查户口,征发徭役和兵役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 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整顿吏治 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 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吏治有所好转 迁都洛阳 493 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 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经 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 远离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 移风易俗 易服装、 说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 3.作用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加速了北方各族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
7、基础。 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屯田制(曹魏时期) 国家以军事强制形式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屯田制对 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 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 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均田制的推行是以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为前 提的,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保证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 家的佃农,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8、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 被废止。 针对练 1 (2018 广东高考适应性考试)根据北魏的均田制, 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 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 上(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强了皇权的衰落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答案 D 解析 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限制兼并的作 用,但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结论,故 C 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均田
9、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 的私产,故 D 项正确。 1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 (1)原因 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 术。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统治者的政策:南方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江南经济发展: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 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中唐以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
10、渐 赶上并超过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特点 (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3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海外贸易 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 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 城市发展 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人口分布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 增长 人才教育 促进
11、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民族关系 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生态环境 南方某些地区被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 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此时期,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 老子 庄子和周易 “三玄”的研究。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 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主要代 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1)佛、道盛行,冲击儒学,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
12、通过援佛道理论入儒家学说来发展自己,最终发展为 “三教合一”。 (3)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 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 针对练 2 (2018 昆明质检)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 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 要表明( )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 答案 B 解析 三教合流趋势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 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说明统治
13、者通过政治手段加强思想影响,故 B 项正确;此时,儒学 地位受到冲击,故 C 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 家国情怀让传统文化浸润时代人心 从成语大会到诗词大会,近期汉语文化类节目的火爆,充分展示出年轻一代在传承传统文化 方面的理想、情怀和能力。古典诗歌热潮的兴起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 感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也必将有效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材料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 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
14、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 千户法置”。 要求:从材料中找出唐后期与前期在市的设置上有何调整? 信息:_ 答案 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的建置制 度有所调整。 材料 长期的战乱、分裂、民族杂糅,中原价值观,尤其是儒学价值观被破坏。继续开 展儒学复兴运动。它和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样,采取的相同方式,越过汉唐诸儒,回复到 先秦儒典,去重读圣贤著作。这个复兴,不是单纯的一种回复它确实和先秦时代的儒学 有很大的不同。摘编自彭永捷漫谈唐宋儒学复兴运动 发现问题:儒学复兴运动不是先秦时代儒学的单纯回复。 思考:分析材料,指出儒学复兴运动的
15、特点。 试答:_ 答案 采用复古方式,重视传统经典价值;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实现思想文化创新;适应社 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等。 史料一 汉代灌溉区分布示意图 史料二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地区 时间 工程类别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灌溉 98 29 23 938 辨析史料:“汉代灌溉区分布示意图”和“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为后人根据古代典籍绘 制,反映出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也能看出经济布局的变化。 应用:(1)对以上史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因是后人所制,主观性强,不具有史料价值 B反映出汉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C可用来研究汉唐的土地制度与
16、租佃关系 D反映出南北方农业经济的区域特色 答案 B (2)汉唐灌溉水利事业发达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_ 答案 统治者的重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央集权体制的推动;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等。 全国卷考题统计 年份 考题 2017 年 卷,26 唐中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卷,26 唐后期的土地制度 2016 年 卷,24 三国时期汉字的演变 卷,26 王羲之书法的地位 2014 年 卷,25 唐代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 1(2017 课标全国,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 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 相继,所在山积
17、”。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 C 解析 南方人喝茶习俗在北方从“被嘲笑”到“道俗皆饮”,体现了南方饮茶文化对北 方的影响,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逐渐上升,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唐朝中期 南茶才开始北运,故 A 项错误;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故 B 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 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发展情况,故排除 D 项。 2(2017 课标全国,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 地( )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 以下 24 17.3
18、%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 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土地规模在 20130 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 74.1%), 说明多数人都能依靠 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自 耕农数量占大多数,C 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 产效率,D 项错误。 3(2016 课标全国,24)如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 文、小篆等三种
19、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 B 解析 统一文字是在秦朝时期,故 A 项错误;材料“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 三种字体刻写”体现了汉字从先秦到秦朝及之后的发展演变过程,故 B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 石经运用的是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并未体现出当时字体的流行状况,故 C 项错误; 商朝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形成相对完整的汉字体系,故 D 项错误。 4 (2016 课标全国, 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 认为其“仅 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
20、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 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 C 解析 从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到唐朝连西州幼童习字都模仿王羲之的书帖可知书法 艺术受到时代的影响;从“无丈夫之气”到“尽善尽美”,体现了个人艺术水平的高低也是 影响书法家历史地位的重要原因,故选择 C 项。皇帝的好恶会影响但不会“决定”社会对艺 术的评价,故 A 项错误。B 项说法过于绝对,D 项不能全面概括题干信息,排除 B、D 项。 5
21、(2014 课标全国,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 居第三;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阐释了唐高祖因姓李,与 老子同姓,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 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答案选 C。 1(2018 大庆二模,26)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
22、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 进程的记载。 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 宋书各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 情况, 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 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 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 ) 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 C 解析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文 化交流加强,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化,故 B 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 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 C 项
23、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史书记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 与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不符, 故 D 项错误。 2(2018 重庆模拟)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 “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 八”。 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 这说明当时( ) 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 B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 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只反映出两地茶叶的种植,没有体现出其在农业中的地位,故 A 项错误;材料两 地从事茶叶种植的人较多,“业于茶者七、八”“召采茶人力百余人”,形成了专业化的产
24、区,故 B 项正确;唐朝农业的耕作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没有发生变化,故 C 项错误;材料 “佣工者杂处园中”表明存在雇佣关系,但没有体现出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故 D 项错误。 3(2018 湖南怀化模拟)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 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 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在此强调( ) A回归儒学本原 B儒释道三合一 C儒学传承断绝 D儒学传统久远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得出作者以儒学传承人自居,回归古代儒学的本原,故 A 项正确。 课时作业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
25、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 求。这主要是因为( ) A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需要 B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 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 答案 A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战乱的环境,君权相对较弱,这一时期士大夫思想追求的转变, 体现的是为自己利益服务的目的,故选 A。 2(2019 宜宾模拟)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然而自东晋 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 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这表明当时( ) A佛教与
26、儒学实现了“两教合流” B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 C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 D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 可知佛教受到儒学排拒从而吸收儒家思想,故 C 项正确。 3(2019 安徽皖北协作区联考)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 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 好地治世。这表明( ) 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 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 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 答案 D 解析 三教合归儒的实现是在宋代,故 A 项错误
27、;文学是当时政治、经济与思想的反映,但 西游记是虚构的神魔小说,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所涉及的三教的并立,并没有凸显道家 的衰微,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记载有道家、佛教与儒学,但是其目的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 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 D 项正确。 4(2018 天津和平区一模,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 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 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
28、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 域传入,故 A 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 B 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 故 C 项错误; 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 故 D 项正确。 5(2019 北京海淀区模拟)唐律疏议规定:均田制下授田有定额,“老、小、寡妻受田各 有等级,非宽闲之乡不得限外更占”(注:占有土地数量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并且只 有受田不足才可以向私人买入。这表明唐代均田制( ) A具有抑制兼并的意图 B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 C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 D没收地主的超额占田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均田制下授田有定额”和“只有受田不足才可以向
29、私人买入”都说明限定土 地数量,抑制兼并,故 A 项正确;据材料“授田有定额”可知材料主要论述授田的数量而不 是赋税的多少,故 B 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均田制分配是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人口增长导 致政府可分配的土地减少,故 C 项错误;据所学均田制分配的是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没有 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故 D 项错误。 6 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 退艰阻。”这说明当时( ) A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 B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C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D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 答案 C 解析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是在宋代, 故
30、 A 项错误; 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 B 项错误;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唐朝初期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故 C 项正确;人烟稀少是当 时北方经济落后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 D 项错误。 7(2019 宝鸡高三统考)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 鼓行、铁行等;而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 由此可见当时( ) A手工业生产分工细 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C商品销售的专业化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不涉及手工业的生产过程,故 A 项错误;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同类商品多集中在一 个区域进行交易,所以不在于突出城市经济
31、的空前繁荣,故 B 项错误;材料突出了同类商品 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体现了其商品销售的区域化,体现了商品销售的专业化取向, 故 C 项正确;材料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无关,故 D 项错误。 8武后时,官员张衡在市场购买食品受到御史的弹劾。唐德宗时,宰相刘宴入朝时在路旁购 买胡饼吃,群僚对此毫不奇怪。这反映出唐朝( )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城市人价值观念的变化 C前后期吏治有天壤之别 D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答案 B 解析 唐朝时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张衡与刘宴均购买食物,但前者 遭弹劾,后者群僚则不觉为怪,说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人已接受到市场购买食物的生活 方
32、式,故 B 项正确;材料与吏治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不足以反映社会开放程度,故 D 项错误。 9(2018 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联考,26)唐代诗人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曾谈到江 淮间的草市,谓“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由此可以获悉( ) A突破政府对商品交易的时间限制 B促进了江河沿岸富家大户的形成 C草市交通便利,政府往往任其发展 D唐朝后期草市已获得了一定发展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得草市突破了商品交易的地域限制,不是时间限制,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可 得江淮草市设在临近富家大户居住地,B 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B 项错误;政府政策在材料 中无涉及,故 C 项
33、错误;据材料可得唐后期已有草市,并已获得了一定发展,故 D 项正确。 10(2018 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模拟)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史料 出处 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铉(炫)卖于市 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白氏长庆集 序(824 年) 中和三年癸卯夏(883 年)阅书于重城之 东南,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浸染,不可 尽晓 柳氏家训序 咸通九年(868 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玠为二 亲敬造普施 1900 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A.文献史料的主观性须甄别使用 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 D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 答案 C 解析 三则材料均
34、体现了唐代雕版印刷现象比较普遍,故 C 项正确。 11(2018 湖北武昌区 5 月调研,25)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 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 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 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 )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C 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 D 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 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
35、人口”,推 知东晋时期政府与豪强、豪强与依附民之间的矛盾,故 C 项正确。 12(2019 濮阳模拟)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 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全期、贺知章、李白、王维、 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 ) 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 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 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 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 答案 B 解析 A 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 A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 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属于书法家,同时“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得出:
36、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 故 B 项正确; 题目并未牵涉到地区之间与全国之间的文艺进步, 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文人画是指书法和绘画合为一体的新形式,题目牵涉的是作诗 之人也同样擅长书法,与文人画不相符,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西汉“开 关梁,驰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 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 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明清时期,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 品经
37、济发达,出现了许多商业新名词,如商帮,票号等。 材料二 晋商崛起于明,兴盛于清初,从清中叶开始转向衰落。晋商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 崇奉关圣的方式,组成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的商帮集团。“合伙”是晋商普遍的经营方式,伙 计不出资,但作为企业经营者,享受分红权利(即身股制)。晋商用乡不用亲,招收学徒必须 有担保人,担保人对被保人的一切行为负责。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山右(山西)巨商, 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凭借政 府特许的贸易垄断权获利丰厚。晋商经商致富后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还家盖房置地的现象 较为普遍。晋商经营方式一般采用东伙合作制(股东与掌柜、伙
38、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经 营者随意改变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资者声明的侵权行为,在身股制下,票号内部易产生论资排 辈现象。 晋商票号实行无限责任的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和总经理负责制, 一旦票号被挤兑倒闭, 出资者也就随之倾家荡产。摘自刘建生主编明清晋商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试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得以 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盛和衰败的制度原因。 答案 (1)表现:大运河开通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房、飞钱出现; 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 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国家政局稳定有利于商业发展
39、;交通 条件的改善便利商品流通;货币的统一和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中央政府相对 开明的经济政策保障了商业的运行环境。 (2)兴盛原因:通过建立股份制的资本运营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扩大企业资本和实力; 通过尊崇传统义利观和道德观,建立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严密的近代金融体制,拥有了很好 的信誉度;通过建立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组织,弘扬家族式的忠诚意识和乡人观念,激发群 体力量和竞争实力;通过利用政府特许的贸易制度,实行垄断经营致富。 衰败原因:官商结合下的垄断贸易,因失去封建统治者的政治依托而衰败;无限责任等经营 方式风险较大;合伙制下产权、经营权不明;封建家族制打压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传统
40、重 农抑商意识制约企业发展等。 14(2018 安徽 A10 联盟最后一卷,42)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卖炭翁 作者: 白居易(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 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 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 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 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 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望海潮 作者: 柳永(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
41、,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音 y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 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提取上表中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可以从唯物史观角度,也可以从其它历 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两个时期城市经济或文学发展状况加以说明。 答案 参考示例 1: 论题:唐宋文学与城市经济。 说明: 卖炭翁中“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描述反映出唐代对市场交换行为 存在严格的时空限制; 望海潮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
42、吟 赏烟霞”的描述则反映出宋代市场分散于宅屋之间,商业经营不再有时空限制。这说明宋代 政府放松对城市的市场交换行为的直接管理,宋代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唐诗宋词的内容反映 了这一时代特色, 说明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以上说明包括史料实证、 史料解释、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参考示例 2: 论题:市民生活与文学发展。 说明:唐诗卖炭翁在形式上整齐划一,讲究格律,题材偏重政治主题。宋词望海潮 的句式参差不一,句法灵活多样,以个人的感受描绘了杭州的繁荣。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 荣,市民数量的增加,词更容易抒发情感,适应了市井的生活需要,这说明文学是社会生活 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以上说明包括史料解释、唯物史 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