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创新教学方法设计 一、设计思路一、设计思路 本实验难度大,而且探究的内容多,一节课时间比较紧,并且原 实验中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因此我们队实验的环节以及材料的获取做 了一些改动,从而使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能完成该实验,并且变得更 安全更卫生。 二、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节内容 是在学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开展的探究活动。 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时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本实验的内容与 学生的生活实
2、际联系紧密,学生有了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对所开展的 探究实验参与的热情较高, 都愿意积极主动地与小组同学开展合作探 究实验,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实验探究能力和创 新能力。 (一)(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 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与同学合作的能力。 2、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创新和分工合作的意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 的乐趣。 2、 体验在探究实验中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二)教学重
3、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规范操作实验器材; 3、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三)实验原理(三)实验原理 本实属于模拟探究实验,通过模拟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 和唾液的分泌,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馒头 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但是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 分解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 最后通过淀粉的一个特性: 淀粉遇碘变蓝, 麦芽糖遇碘不变蓝,验证假设。 三、教法学法三、教法学法 教法:教法: 1、主要采用设问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来进行教学。 2、通过引导学生
4、实验,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归纳来突出重点。通过 创设问题情境,重点环节设问来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学法: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和总结反思法 学习本课。 四四、教法、教法过程过程 主要包括:情境导入、合作探究、应用提升和板书设计等 4 个环节。 1 1、情境导入、情境导入 (1)介绍馒头的成分和特性,奠定必备的知识基础:未加 糖的馒头的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本身无甜味;淀粉遇到碘液变 成蓝色。 (2)提问学生:馒头在口腔中细嚼慢咽后,有什么感觉? (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在口腔内,无甜味的淀粉 为什么会变甜呢?鼓励各小组学生开展合作讨论,并得出了几下猜 测: 淀粉变甜可能
5、与牙齿的咀嚼有关; 淀粉变甜可能与舌的搅拌有关; 淀粉变甜可能与唾液的分泌有关; 主要与哪种因素有关,需要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 2、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先要求学生回忆探究实验的 6 大步骤,并一起说出答案,这样有 利于快速集中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顺利开展后面的实验探究: (1 1)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鼠妇和光合作用的探究 实验,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较快且准确地提出问题, (2 2)作出假设:)作出假设: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 设。随后各小组推举学生代表举手回答。 (3 3)制定计划:)制定计划:本实验为多因子变量对照实验,与前面学习过的 单
6、因子变量对照实验相比,内容更加复杂,难度更大,学生存在知识 和能力上的缺陷,很难快速设计实验方案。针对这一难点,我做了如 下引导: 一是确定实验变量。在确定实验变量的过程中,同学间出现了较 大争议:有同学认为本实验只有 1 个变量,即:唾液的有无。有同学 通过预习教材,查阅资料后认为,本实验有 3 个变量,即:唾液的有 无和馒头的形态以及是否充分搅拌。面对这一争议,我指导学生再次 阅读教材,并作出了如下解释,本实验有 3 个影响因素:牙齿的咀嚼、 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有无,所以也应该有三个变量。通过层层点拨,确 定实验变量这一难点得到了突破,学生设计实验过程的思路也更加清 晰。 二是设计实验方案。
7、全班同学共分 17 个实验小组,各小组分别进 行讨论。3 分钟后,各实验小组推举代表报告实验方案。分析各小组 的实验方案后发现,有的小组忽视了等量的问题,有的小组忽视了适 宜的温度等问题,通过其他小组同学的补充和完善后,实验方案初步 确定。 (4 4)分组实验:)分组实验:各小组各小组分别进行分组实验。分别进行分组实验。因因课堂内容大课堂内容大,探究探究 种类多种类多,时间比较紧迫时间比较紧迫,因此我们对该实验环节做了一些改动因此我们对该实验环节做了一些改动: 1 1、取唾液:原实验中将脱脂棉放入口中,既不卫生又废时间,同、取唾液:原实验中将脱脂棉放入口中,既不卫生又废时间,同 学们还不好意思
8、, 所以我们改成直接含一小口水在口中, 一分钟以后学们还不好意思, 所以我们改成直接含一小口水在口中, 一分钟以后 吐到小烧杯中,既干净又快速。吐到小烧杯中,既干净又快速。 2 2、馒头碎屑:、馒头碎屑:按照常规实验按照常规实验,馒头是用小刀切碎馒头是用小刀切碎,但是这样既浪但是这样既浪 费时间又容易受伤费时间又容易受伤, 所以我们使用隔夜的比较硬的馒头所以我们使用隔夜的比较硬的馒头, 稍微使劲一稍微使劲一 压压,馒头块就成了馒头碎屑馒头块就成了馒头碎屑,方便快速方便快速。 3 3、加热过程加热过程:原实验采用酒精灯加热原实验采用酒精灯加热,温度不好控制温度不好控制,并且容易并且容易 引发安全
9、事故引发安全事故, 因此改用恒温水浴锅加热因此改用恒温水浴锅加热, 温度好控制温度好控制, 并且还安全并且还安全。 4 4、 为了不使馒头碎屑沾在试管口和试管内壁上影响实验结果,为了不使馒头碎屑沾在试管口和试管内壁上影响实验结果,首首 先将试管倾斜, 再先将试管倾斜, 再折叠一个小纸槽折叠一个小纸槽, 用纸槽将馒头碎屑送入试管底部用纸槽将馒头碎屑送入试管底部, 再将试管小心的竖起来再将试管小心的竖起来。 (5 5)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实验完成后,请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分析各 试管中条件的具备以及缺失。并由此获得实验结论。这一连串问题的 分析,都由各小组推举学生代表回答,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
10、究能 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6 6)表达与交流:)表达与交流:鼓励实验结果不明显的小组在课堂上展示实验 结果,并一起分析实验结果不明显的原因。积极总结经验,才能迎来 胜利的曙光。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就是这个道 理。 3 3、应用提升、应用提升 通过对两个问题的分析并回答,使同学们对本探究所学知识有了 更高的认识。 (1)日常生活中,为了让口腔对食物充分发挥作用,我们该养成怎 样的饮食习惯? (细嚼慢咽) (2)平时为什么要少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 (因为唾液中的酶在 37 度时催化效果最佳,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不利 于酶的催化作用) 4 4、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实验变量:唾液、馒头的形态 试管 1 号试管 2 号试管 3 号试管 馒头的形态 A 馒头碎屑 B 馒头碎屑 B 馒头块 唾液与清水 2 毫升唾液 2 毫升清水 2 毫升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加热 37 度 5 分钟 碘液 滴加碘液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