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比较类材料题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题型特点 比较类设问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或者人物观点等放在一起, 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 行比较”等。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 1.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 同点,或者是异同点. 2.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 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 影响等方面思考。 3.对于比较类设问的解答应注意两点。 (1)比大不比小。比较的切入点,应该
2、是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 内容不作比较。 (2)解答时,要逐点对应比较,而不能把甲事物笼统地写一段,再把乙事物笼统地写一段,造 成比较项不明确、答案模糊。 高考真题高考真题 1.(2020 全国卷41 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 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 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 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 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 70 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 ,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 年
3、 10 月,两国外长 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 系的变化。 【答案】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 【解析】 (1)材料一“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 ,60 年代“中国与民主 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 ,可见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中国与联邦德国关系 的变化,材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 , “1972 年 10
4、 月,两国 - 2 - 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可 见中国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 2.(2020 全国卷41 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12 分) 【答案】 (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 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解析】 (1)第一小问西周时期的都城特点,根据材料一“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 子弟,拓殖建城
5、 , 国人居于城内”得出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由材料一“都城必置 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得出建有宗庙和社稷;从材料一“他们都享有一定 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依 据材料一“建高墙”得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第二小问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人 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得出公民享有 参政权;由材料二“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 心”可知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从材料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 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
6、得出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3.(2020 全国卷45 节选)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 口额的 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 1822 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 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美国,由于工业 急需金属, 机器和设备, 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 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 18611865 年的 730 万卢布增加到 18761880 年的 4680 万卢布。到
7、90 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 加 2 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 (6 分) 【答案】 (1)变化: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嚣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进口关 税税率降低。 【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使进 口机器的支出由 18611865 年的 730 万卢布增加到 18761880 年的 4680 万卢布”可归纳出 - 3 - 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器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由材料“由于工业急需金属、 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
8、”可归纳出进口关税税率降低。 4.(2020 江苏卷,21 节选).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 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 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 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 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 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 所部郡县官吏实行
9、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答案】 (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 县);秦统-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解析】 (1) 演变: 根据所学可得出周朝实行分封制; 根据“春秋时代, 郡县制开始荫芽。 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可得出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 地设置郡县);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得出秦统一后在全 国推行郡
10、县制;根据“郡县制为汉代沿用”并结合所学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到 东汉时, 刺史已有固定治所, 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 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 可得出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5.(2020 山东卷16 节选)图 1、图 2、图 3 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 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4 -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分别提取图 1、图 2、图 3 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图 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 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
11、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1 为 东汉(永和五年) 。 图 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 。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 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2 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 。 图 3: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 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3 为唐代(天宝元年) 。 【解析】图五中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差异明显,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说明此 时政治经济中心应该位于北方,而南方地区开发程度不高,由此判断图五应该是东汉时期, 此时经济重心尚未南移,人口分布符合此时的社会状况。图六中人
12、口分布密度发生变化,人 口密度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南北人口分布较为均衡,南方隐隐多于北方,这种情 况的出现应该与明代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江南经济发达有关,且此时政治中心也位于 南方的南京,由此可判断图六应该是明代洪武年间;图七相较图五在人口分布上南方开始增 - 5 - 多,人口密度较高的是关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这种情况应该与唐代首都位于长安,经济重 心逐渐南移,南方得到开发有关,因此形成了南北两个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由此判断图七 应该是唐朝天宝年间。 6.(2020 浙江卷28 节选)古语有之:“顺乎天,应乎人!”其实问题的指向端在于“民生” 二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
13、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 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 人民之利。 引自墨子 (1)“三表法”是墨子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仔细阅读材料一,分析指出墨子上述认识的立足 点。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孔子及其后的屈原与墨子价值立场相近的理论主张与思考。 【答案】 (1)立足点:人民立场(或“小生产者”或“百姓”) 。主张与思考:仁学德治思想; 关心爱护百姓;美政。 【解析】 (1)立足点:根据“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可得了出其代表人民立场。主张与思 考:材料体现的是墨子的立足点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因此结合所学知识
14、可知,孔子主张仁和德 治的思想、关心爱护百姓和屈原主张美政的思想均与墨子思想接近。 7.(2020 天津卷17 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 70、80 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 200 余人。留学生 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 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材料二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 1905 年,留日学生达 8000 余人,其中多为自费。 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 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
15、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 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留学生留学和归国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 背景。 (10 分) - 6 - 【答案】 (1)变化:从主要学习技艺到全方位向西方学习;从服务于晚清政府到投身于社会 革命;由政府派遣到多渠道留学,人数由少到多。 背景:洋务运动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高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可以从学习内容、留学渠道以及归国后的去向等方面分析,据
16、材料一“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以及材料二”他们中涌现出 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可知,学习内容从主要学习技艺到 全方位向西方学习;据材料一”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 200 余人“以及 材料二”留日学生达 8000 余人,其中多为自费“可知,留学渠道由政府派遣到多渠道留学, 人数由少到多;据材料一”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以及 材料二”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可知,归国后的去向从服务于 晚清政府到投身于社会革命。第二小问历史背景,据材料一”19 世纪 70、80 年代“这一时间
17、背景可知,洋务运动的发展;据材料二”甲午战后“可知,民族危机加深;据材料二”在孙 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可知,资产 阶级革命高涨;据材料”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可 知,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8.(2019 全国 II 卷 41 节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 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 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 税率总计 10%左右。 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 ,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
18、口通 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 年, 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 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 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 【答案】 (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 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解析】 (1)变化,由材料一“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
19、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 计 10%左右” 、材料二“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 - 7 - 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 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得出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 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由材料一“乾隆时期对浙 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材料二“一 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得出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 降低。 9.(2019 全国 II 卷 45 节选) 材
20、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 ,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 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 25%以上, 政府负担沉重, 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 最终以 30 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 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 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 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 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 8 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
21、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 【答案】 (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解析】 (1)作用,由材料“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 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10.(2019 全国 III 卷 40 节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 1 世纪建立,到公元 4 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 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 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 。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 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
22、,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 国人口约 5400 万,意大利约有人口 600 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 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 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 (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 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 齐民”有 5900 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 - 8
23、 - 百姓,不复以“燕人” “齐人” “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 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 心, “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 ,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 为“汉人” 。 据汉书 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16 分) 【答案】 (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 制度。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 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
24、、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 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解析】 (1)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从公元前 1 世纪建立,到公元 4 世纪末分裂, 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 实施统一制度”可以得出这两个国家都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 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第二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一“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 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材料二“构建起研习 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可得出汉朝郡县严
25、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 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材料一“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 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材料二“虽方言 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可得出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 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材料一“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 化程度很浅”材料二“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得出汉朝 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等,材料一“罗马民族在政治 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 。 ”材料二“ “书同文、车
26、同 轨、人同伦” ,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 ”可得出 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等不同。 11.(2019 江苏卷 22 节选) (13 分)翁仕朝(18741944) ,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 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 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 9 -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 通分五大洲图 ,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 手,自鸦片战争
27、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 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 。 【答案】 (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解析】 (1)第一小问(共同意趣) ,据材料一“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 重要入手”得出他们具有的共同“意趣”是指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12.(2019 天津卷 12 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 “如有用我者, 吾
28、其为东周乎” 。 孟子提出“定于一” ,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他希 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 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8 分) 【答案】 (1)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 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解析】 (1)第一小问异同点,二者的相同点,根据材
29、料一中“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 诸侯,一匡天下”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可知二者的相同点是都主张实现国家 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二者的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孔子企望周之复兴, 如有用我者,吾 其为东周乎。 ”可知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根据材料一中“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当 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可知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第二小问 原因,我们一方面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来作答,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 乱,民心思定;另一方面要结合孔子和孟子所生活的不同时代来分析原因,即春秋时期,周 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
30、不再抱 有幻想。 - 10 - 13.(2018 全国 III 卷 41 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 40 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 ,租界中“华洋杂居” ;60 年代后,上海 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 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 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 年,由市政府主导,建 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 。1949 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 世纪开始, 曼彻
31、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 年已有棉纺厂 99 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 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 19 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 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 年,因过于拥挤,人 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 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 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9 分) (2)根据材料
3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10 分) 【答案】 (1)因素: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条件: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 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解析】 (1)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据材料一上海“依港兴市” , 材料二曼彻斯特“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可得出两者都有便捷的交通;据材料一上海 “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 “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 ,材料二曼彻斯特“逐渐发 展成为工商业城市” ,可得出两者都有工
33、商业的发展;据材料一“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 , 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了曼彻斯特的发展,可得出两者都有工业化的推动;据材料一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上海打破计划经济束缚,发展称为国际化大都市,材料二曼彻斯特“摆脱了封 建管理体制” ,可得出两者都有制度的突破。 (2)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的有利发展条件: 据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 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 , 可得出有着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 据材料一 “1949 年后, 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 , 可得出政府的持续规划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地理位置上,上海位于长江出海口,中西文明 - 11 - 的交汇地;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成为 20 世
34、纪 90 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 14.(2018 全国 III 卷 45 节选) 材料 19 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 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 为活跃。1898 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 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 ,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 “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 。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 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 中国近代警察史 (2)根据材料并结
35、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7 分) 【答案】 (2)不同: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解析】 (2)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的不同点,据材料“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 界巡捕制度” ,可得出受西方、日本的影响;据材料“保卫局由官商合办” ,实行官商合办; “其 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 ,可得出成为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15. (2018 全国 III 卷 47 节选)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 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
36、主张“削藩”的李 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 西地区) ,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 年,朝廷发兵讨伐 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 ,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 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 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 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 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 ,史称“元和中兴”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
37、同之处。 (6 分) 【答案】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解析】 (2)唐宪宗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唐太宗的开元盛世,唐宪宗的“元和中 兴”都表现在,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稳定;经济上的恢复与发展。 16.(2018 天津卷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2 -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受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 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 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 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
38、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 (1895 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 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 (1918 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8 分) 【答案】 (1)态度: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 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解析】 (1)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一中“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 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
39、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 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得出答案: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 值;据材料二中“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 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得出答案: 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的出处“严复救 亡决论 (1895 年) ”并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背景,得出答案: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 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据材料二中的出处“严复与熊纯如书 (1918 年) ”并结合所学一战、新文化运动,得出答案:新文化运动
40、时期,对社会现状不 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17.(2018 天津卷 14)2015 年,习近平主席指出: “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 ,但大国之 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 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 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 (1907 年) 材料三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
41、治舞台上, 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 - 13 - 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 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 (1947 年) (3)比较材料二、三所涉及的对抗,其方式有何不同?(2 分) 【答案】 (3)不同:英德竞争最终走向战争,美苏对抗选择冷战。 【解析】 (3)不同,结合一战和美苏冷战的所学,得出答案:英德竞争最终走向战争,美苏 对抗选择冷战。 18.(2018 江苏卷 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
42、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 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 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 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 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 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43、 (3 分) 【答案】 (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 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 ;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 【解析】 (1)不同,据材料一中“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得出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据 材料一中“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得出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据材料一中“西方传教士来到 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得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19.(2018 江苏卷 23)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 1790 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 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
44、黑人、 白人学生分校。 1896 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 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 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 年 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 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 - 14 - 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 ,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 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 25 个司法大案 (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
45、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 判决的不同目的。 (6 分) 【答案】 (2)变化:由肯定变为否定(由合法变为违法) 。 原因:黑人力量(平等意识)的增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官不再固守传统。 目的:第一次:维护种族主义者利益;第二次:缓和种族矛盾。 【解析】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 “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 但平等原则存在”得出由合法变为违法;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 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得出黑人力量(平等意识)的增强,据材料 二“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得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据材料二“最高法院判决,
46、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得出法官不再固守传统; 第三小问目的,据材料一“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得出第一次:维护种族 主义者利益,据材料二“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 “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 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得出第二次:缓和种族矛盾。 20.(2018 北京卷 37 节选)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一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 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
47、的历史。 史记体例 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 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 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 (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 的事迹) 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 (各阶层重要人物、 周边 政权的历史) 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 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 - 15 - 区)列传 (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 西汉社会状况。 (12 分) 【答案】 (1)不同:
48、春秋为编年体; 史记为纪传体。 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 的历史; 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 治、军事活动; 史记还关往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 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历史。 状况: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 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都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 儒林列传:记较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 思想。 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的表述可知二者的体例不同, 春秋为编年体, 史 记为纪传体;根据材料一中春秋 “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而史记 “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得出记载的时间不同,根据材料一中信息得出二者记载 的内容不同;第二小问状况,要结合材料中所列举的西汉的相关史实,选出两个方面,进行 论述,如选择高祖本纪,可结合所学阐述西汉初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选择儒林列传主要围 绕儒家思想的发展进行论述。选择大宛列传主要涉及汉代与西域的往来情况,一定要选择自 己熟悉的内容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