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硫酸 硫酸是化学六大无机强酸(硫酸、硝酸、盐酸(氢氯酸) 、氢溴酸、氢碘酸、高 氯酸)之一。 物理性质 硫酸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浓硫酸稀释时应该“ 酸入水,沿器壁,慢 慢倒,不断搅。”若将浓硫酸中继续通入三氧化硫,则会产生 发烟 现象,这样含有 S O 3的硫酸称为 发烟硫酸 。 1 0 0 % 的硫酸熔沸点: 熔点 1 0 沸点 2 9 0 但是 1 0 0 % 的硫酸并不是最稳定的, 沸腾时会分解一部分, 变为 9 8 . 3 % 的浓硫酸, 成为 3 3 8 (硫酸水溶液的) 恒沸物。加热浓缩硫酸也只能最高达到 9 8 . 3 % 的 浓度。 化学性质 1 . 脱水性 就硫酸而
2、言,脱水性是浓硫酸的性质,而非稀硫酸的性质,即浓硫酸有脱水性 且脱水性很强。 脱水性是浓硫酸的化学特性,物质被浓硫酸脱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反 应时,浓硫酸按水分 子中氢氧原子数的比(2 1 )夺取被脱水物中的氢原子 和氧原子。 可被浓硫酸脱水的物质一般为含氢、氧元素的有机物,其中蔗糖、木屑、纸屑 和棉花等物质中的有机物,被脱水后生成浓硫酸的腐蚀性了黑色的炭(炭化) 。 浓硫酸 如 C 1 2 H 2 2 O 1 1 = = = 1 2 C+1 1 H 2 O ( 4 ) 黑面包反应 在 2 0 0 mL 烧杯中放入 2 0 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 后再加入 1 5 mL 质量分
3、数为 9 8 % 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可以 看到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 2 强氧化性 跟金属反应 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加热时,浓硫酸可以与除金、铂之外的所有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硫酸盐, 本身一般被还原成 S O 2 C u +2 H 2 S O 4 ( 浓) = = ( 加热) = = C u S O 4+S O 2 +2 H 2 O 2 F e +6 H 2 S O 4 ( 浓) = = = =F e 2 ( S O 4 ) 3+3 S O 2 +6 H 2 O 在上述反应中,硫酸表现出了强氧化性和酸性。 跟非金属反应 热的浓硫
4、酸可将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氧化到其高价态的氧化物或含氧酸,本 身被还原为 S O 2 。在这类反应中,浓硫酸只表现出氧化性。 C+2 H 2 S O 4 ( 浓) = = ( 加热) = = C O 2 +2 S O 2 +2 H 2 O S+2 H 2 S O 4 ( 浓) = = = =3 S O 2 +2 H 2 O 2 P+5 H 2 S O 4 ( 浓) = = = = 2 H 3 P O 4+5 S O 2 +2 H 2 O 跟其他还原性物质反应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实验室制取 H 2 S 、 H B r 、 H I 等还原性气体不能选用浓硫酸。 H 2 S+H 2 S O 4
5、 ( 浓) = = = =S +S O 2 +2 H 2 O 2 H B r +H 2 S O 4 ( 浓) = = = =B r 2 +S O 2 +2 H 2 O 2 H I +H 2 S O 4 ( 浓) = = = = I 2 +S O 2 +2 H 2 O 3 难挥发性(高沸点) 制氯化氢、硝酸等(原理:利用难挥发性酸制易挥发性酸)如,用固体氯化钠与 浓硫酸反应制取氯化氢气体 N a C l (固)+ H 2 S O 4 (浓)= = = = N a H S O 4 + H C l ( 常温) 2 N a C l (固)+ H 2 S O 4 (浓)= = = = N a 2 S O
6、 4 + 2 H C l (加热) N a 2 S O 3 + H 2 S O 4 = = = = N a 2 S O 4 + H 2 O + S O 2 再如,利用浓盐酸与浓硫酸可以制氯化氢气体。 5酸性:制化肥,如氮肥、磷肥等 2 N H 3 + H 2 S O 4 = = = = ( N H 4 ) 2 S O 4 C a 3 ( P O 4 ) 2 + 2 H 2 S O 4 = = = = 2 C a S O 4 + C a ( H 2 P O 4 ) 2 6 . 稳定性:浓硫酸与亚硫酸盐反应 N a 2 S O 3 + H 2 S O 4 = = = = N a 2 S O 4 +
7、 H 2 O + S O 2 盐酸 盐酸,学名氢氯酸,是氯化氢(化学式:H C l )的水溶液,是一元酸。盐酸是一 种强酸,浓盐酸具有极强的挥发性,因此盛有浓盐酸的容器打开后能在上方看见 酸雾,那是氯化氢挥发后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产生的盐酸小液滴。盐酸是一种 常见的化学品,在一般情况下,浓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在 3 7 % 左右。同时, 胃酸的主要成分也是盐酸。 2 0 时 1 0 1 . 3k P a 下的数据主要成分:H C l 含量: 工业级 3 6 。 外观与性 状: 无色或微黄色易挥发性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一般实验室使用的盐酸 为0 . 1 mo l / L p H = 1 一般
8、使用的盐酸p H在2 3 左右(呈强酸性) 熔点( ) : - 1 1 4 . 8 ( 纯 H C l ) 沸点( ) :1 0 8 . 6 ( 2 0 % 恒沸溶液) 相对密度( 水= 1 ) :1 . 2 0 相对蒸气密度( 空气= 1 ) : 1 . 2 6 饱和蒸气压( k P a ) : 3 0 . 6 6 ( 2 1 ) 溶解性: 与水混溶,溶于碱液。 禁配物: 碱类、胺类、碱金属、易燃或可燃物。 其酸能与酸碱指试剂反应,紫色石蕊 ( C 7 H 7 O 4 N ) n 试剂与 P H试纸变红色,无 色酚酞 C 2 0 H 1 4 O 4 不变色。 强酸性,和碱反应生成氯化物和水
9、H C l +N a O H=N a C l +H 2 O 能与大部分碳酸盐和碳酸氢盐(H C O 3 -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 K 2 C O 3+2 H C l =2 K C l +C O 2 +H 2 O 能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 生成氢气 F e +2 H C l = F e C l 2 +H 2 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生成盐和水 Mg O + 2 H C l = Mg C l 2 + H 2 O 实验室常用盐酸于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C a C O 3 + 2 H C l = C a C l 2 + H 2 O + C O 2 能用来制取弱酸 C H 3 C O O N a + H
10、C l = C H 3 C O O H + N a C l 另外,盐酸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氯化银不能溶于水, 产生沉淀。 H C l + A g N O 3 = = = H N O 3 + A g C l 电离方程式为:H C l = = = H + + C l - 其他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C l 2+H 2 O= = C l - +H +H C l O C l 2+2 O H - = = C l - +C l O - +H 2 O C l 2+2 O H - = = C l - +C l O - +H 2 O C l 2+2 I - = = 2 C l - +I 2
11、C l 2+H 2 S O 3+H 2 O= = 2 C l - +S O 4 2 - +4 H + C l 2+H 2 S= = 2 C l - +2 H +S C l 2+2 F e 2 += = 2 F e 3 +2 C l - (向 F e B r 2溶液中通入少量 C l 2 ) 3 C l 2+2 F e 2 +4 B r - = = 2 F e 3 +2 B r 2+6 C l - (足量 C l 2 ) 2 C l 2+2 F e 2 +2 B r - = = 2 F e 3 +B r 2+4 C l - (当 n ( F e B r 2 ) / n ( C l 2 ) = 1
12、: 1时) 8 C l 2+6 F e 2 +1 0 B r - = =6 F e 3 +5 B r 2+1 6 C l - (当 n ( F e B r 2 ) / n ( C l 2 ) = 3:4时) C l 2+2 I - = = 2 C l - +I 2 C l 2+2 I - = = I 2+2 C l - (向 F e I 2溶液中通入少量 C l 2 ) 3 C l 2+2 F e 2 +4 I - = =2 F e 3 +2 I 2+6 C l - (足量 C l 2 ) 4 C l 2+2 F e 2 +6 I - = =2 F e 3 +3 I 2+8 C l - (当
13、n ( F e I 2 ) / n ( C l 2 ) = 3:4时) 2 C l - +4 H +Mn O 2 = = Mn 2 +C l 2 +2 H 2 O C l - +A g += = A g C l C l O - +H += =H C l O ( 有漂白性) 2 H C I O = = (光照)2 H C I + O 2 C l O - +S O 2+ H 2 O= = 2 H +C l - +S O 4 2 - C l O - +H 2 OH C l O+O H - 3 C l O - = = = 2 C l - +C l O 3 - ( 加热时的 C l O - 的歧化反应)
14、 硝酸 硝酸(球棍模型)硝酸(n i t r i c a c i d )分子式 H N O ,是一种有强氧化性、强腐蚀 性的无机酸,酸酐为五氧化二氮。硝酸的酸性较硫酸和盐酸小(P K a = - 1 . 3 ) ,易 溶于水,在水中完全电离,常温下其稀溶液无色透明,浓溶液显棕色。硝酸不稳 定,易见光分解,应在棕色瓶中于阴暗处避光保存,严禁与还原剂接触。硝酸在 工业上主要以氨氧化法生产,用以制造化肥、炸药、硝酸盐等,在有机化学中, 浓硝酸与浓硫酸的混合液是重要的硝化试剂。 存在与制备 自然界 自然界中的硝酸主要由雷雨天生成的一氧化氮形成。硝酸性质不稳定,因而 无法在自然界长期存在,但硝酸的形成是
15、氮循环的一环。自然界中硝酸的形成按 如下步骤硝酸一氧化氮的生成 N (g )+O (g ) 2 N O (g ) 二氧 化氮的生成 N (g ) +2 O (g ) 2 N O (g ) 2 N O (g )+O (g ) 2 N O (g ) 生成的二氧化氮溶于水中生成硝酸 3 N O (g )+H 2 O (l ) 2 H N O (a q )+N O (g ) 工业合成 氨氧化法 硝酸工业与合成氨工业密接相关,氨氧化法是工业生产中制取 硝浓硝酸酸的主要途径,其主要流程是将氨和空气的混合气(氧:氮 2 :1 )通 入灼热(7 6 0 8 4 0 )的铂铑合金网,在合金网的催化下,氨被氧化成
16、一氧化 氮(N O ) 。生成的一氧化氮利用反应后残余的氧气继续氧化为二氧化氮,随后将 二氧化氮通入水中制取硝酸。稀硝酸、浓硝酸、发烟硝酸的制取在工艺上各不相 同。 4 4 N H (g )+5 O (g ) P t - R h 4 N O (g )+6 H 2 O (g ) 2 N O (g ) +O (g ) 2 N O (g ) 3 N O (g )+H 2 O (l ) 2 H N O (a q )+N O (g ) 其它 工业上也曾使用浓硫酸和硝石制硝酸,但该法耗酸量大,设备 腐蚀严重,现基本停止使用 N a N O (s )+H 2 S O (l ) N a H S O (s )+
17、 H N O (g ) 化学性质 酯化反应(e s t e r i f i c a t i o n ) 硝酸可以与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对应的硝酸酯,在机理上,硝酸参与的酯化反应 过去被认为生成了碳正离子中间体, 但现在许多文献将机理描述为费歇尔酯化硝 酸反应(F i s c h e r e s t e r i f i c a t i o n ) ,即“ 酸脱羟基醇脱氢” 与羧酸的酯化机理相同。 硝酸的酯化反应被用来生产硝化纤维,方程式见下 3 n H N O + C 6 H 7 O 2 ( O H ) 3 n C 6 H 7 O 2 ( O - N O 2 ) 3 n +3 n H 2 O 硝化
18、反应(n i t r a t i o n ) 浓硝酸或发烟硝酸与脱水剂(浓硫酸、五氧化二磷)混合可作为硝化试剂对一些 化合物引发硝化反应,硝化反应属于亲电取代反应(e l e c t r o p h i l i c s u b s t i t u t i o n ) , 反应中的亲电试剂为硝鎓离子,脱水剂有利于硝鎓离子的产生。 最为常见的硝化反应是苯的硝化: P h - H+H O - N O P h - N O +H 2 O 氧化还原反应(r e d u c t i o n - o x i d a t i o n r e a c t i o n ) 硝酸分子中氮元素为最高价态(+ 5 )因此
19、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其还原产物因硝 酸浓度的不同而有变化,从总体上说,硝酸浓度越高,平均每分子硝酸得到的电 子数越少,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主要为二氧化氮,稀硝酸主要为一氧化氮,更稀的 硝酸可以被还原为一氧化二氮、 氮气、 硝酸铵等, 需要指出, 上述只是优势产物, 实际上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浓度逐渐降低,所有还原产物都可能出现。 硝酸有关电势图见下(标况 E / V ) H N O 0 . 7 9 8 . 9 N O 1 . 0 8 H N O 1 . 0 4 N O 1 . 5 8 2 N 2 O 1 . 7 7 N 0 . 2 7 N H + H N O 0 . 9 7 N O H N O 1
20、. 2 5 N 2 O H N O 0 . 8 8 N 以下提供一些典型反应 浓硝酸: C u (s )+4 H N O (a q ) C u ( N O 3 ) (a q )+2 N O (g )+2 H 2 O (l ) P (s )+5 H N O (a q ) H 3 P O (a q )+5 N O (g )+H 2 O (l ) 环己酮 +浓硝酸 1 , 6 - 己二酸 (6 0 % ) 稀硝酸: 3 C u (s )+8 H N O (a q ) 3 C u ( N O 3 ) (a q )+2 N O (g )+4 H 2 O (l ) F e (s )+4 H N O (a
21、q ) F e ( N O 3 ) (a q )+N O (g )+2 H 2 O (l ) 3 Z n (s )+8 H N O (a q ) 3 Z n ( N O 3 ) (a q )+ 硝酸 2 N O (g )+4 H 2 O (l ) 4 Z n (s )+1 0 H N O (a q ) 4 Z n ( N O 3 ) (a q )+N 2 O (g )+5 H 2 O (l ) 4 Z n (s )+1 0 H N O (a q ) 4 Z n ( N O 3 ) (a q )+N H 4 N O (a q )+3 H 2 O (l ) 6 K I (a q )+8 H N O
22、 (a q ) 6 K N O (a q )+3 I (s )+2 N O (g )+4 H 2 O(l )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 N a O H ) ,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因另一名称 c a u s t i cs o d a 而在香 港称为哥士的, 常温下是一种白色晶体,具有强腐蚀性。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 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氢氧化钠是一种极常用的碱,是化学实验室的必备药品 之一。它的溶液可以用作洗涤液。 制作少量氢氧化钠 可以寻找一些碳酸氢钠( 小苏打) (如果有碳酸钠更好),再找一些氧化钙(生 石灰) (一般的食品包装袋中用来做吸水剂的小袋子中有) 。 把生石灰放于水中, 反应后取
23、上层清液倒入空的干净的杯子中,把碳酸氢钠加热一会儿倒入杯中,待 其反应一会儿直到杯中不再产生白色沉淀, 滤去沉淀, 剩下的清液就是氢氧化钠。 如果需要纯一点可以加热一会儿,蒸发一部分水,这样可以得到比较纯的氢氧化 钠。 C a O + H O = = = = C a ( O H ) N a H C O +C a ( O H ) = = = =C a C O +N a O H +H O (碳酸氢钠) C a ( O H ) + N a C O = = = = C a C O + 2 N a O H (碳酸钠) N a O H的化学性质 1 、N a O H是强碱,具有碱的一切通性。氢氧化钠标准滴
24、定 (1 )在水溶液中电离出大量的 O H : N a O H = N a + O H (2 )能和酸反应,N a O H + H C l = N a C l + H O (3 )能和一些酸性氧化物反应, 2 N a O H +S O ( 不足) = = = =N a S O +H O N a O H +S O ( 过量) = = = =N a H S O ( 生成的 N a S O 和水与过量的 S O 反 应 生成了 N a H S O ) 2 N a O H +S O = = = =N a S O +H O 2 N a O H + 3 N O = = = = 2 N a N O + N
25、O + H O (4 )氢氧化钠溶液和铝反应, 2 A l +2 N a O H + 2 H O= = = =2 N a A l O + 3 H ( 而且,在 N a O H不足量时 发生 的反应为 2 A l + 6 H O = = = ( N a O H ) = = =2 A l ( O H ) +3 H ) (5 )能强碱制取弱碱,N a O H +N H C l = = = =N a C l +N H H O (6 )能和某些盐反应,2 N a O H +C u S O = = = =C u ( O H ) +N a S O (7 )N a O H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8 )N a O
26、 H能吸收二氧化碳。反应过程如下: 2 N a O H +C O = = = =N a C O +H O (C O 少量) N a O H +C O = = = =N a H C O ( C O 过量) (9 )N a O H能与二氧化硅反应,S i O +2 N a O H = = = =2 N a S i O +H O (故 使瓶塞与玻璃瓶粘和,不易打开) (1 0 )能与指示剂发生反应,碱的通性:遇无色酚酞变红( 过浓的氢氧化钠也会 使酚酞褪色) ,遇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过氧化钠 化学式:N a O 过氧化钠是白色或黄色粉末, 摩尔质量为 7 8 g / mo l ,常用 7 8 g /
27、mo l 相对密度为 2 . 4 7(水1 ) 相对分子质量为 7 8 熔点 4 6 0 (不分解) 化学性质 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 (1 )氧气浓度较低:4 N a + O = = 点燃= = 2 N a O (氧化钠) (2 )氧气浓度较高:2 N a + O = = 点燃= = N a O (过氧化钠) 过氧化钠不是碱 性氧化物,但也可与二氧化碳,酸反应,反应过程中均有氧气放出,化学方程式 分别为: 2 N a O 2 C O 2 N a C O O 2 N a O 4 H C l 4 N a C l 2 H O O 与水反应,生成氧气: 2 N a O + 2 H O 4 N
28、a O H+O ,反应放热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2 N a O 2 H O 4 N a O H O 与次高价气态非金属氧化物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盐,但不放出氧气,如: N a O C O N a C O N a O S O N a S O 与最高价气态非金属氧化物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盐,放出氧气,例: 2 N a O 2 C O 2 N a C O O 2 N a O 2 S O 2 N a S O +O 用途 可做供氧剂, 强氧化剂, 具有漂白性。 它能与 C O 作用, 放出 O 。 2 N a O 2 C O 2 N a C O O 根据这个性质,可将它用在矿山、坑道、 潜水或宇
29、宙飞船等缺氧的场合,将人们呼出的 C O 再转换成 O 2 ,以供呼吸之用。 它还可以用于消毒、杀菌和漂白。 ( 多用 K O ,而不用 N a O ) 它具有强氧化 性,在熔融状态时遇到棉花、炭粉、铝粉等还原性物质会发生爆炸。因此存放时 应注意安全,不能与易燃物接触。它易吸潮,遇水或稀酸时会发生反应,生成 O 。 过氧化钠可用来除去 O 中的 H O和 C O 杂质。 它能与 C O 作用,放 出 O 。根据这个性质,可将它用作供氧剂,用于矿山、坑道、潜水或宇宙飞船 等缺氧的场合,将人们呼出的 C O 再转换成 O ,以供呼吸之用。 过氧化钠还 可以用于消毒、杀菌和漂白等,在工业上常用做漂白
30、剂、杀菌剂、消毒剂、去臭 剂、氧化剂等。 熔融态的过氧化钠是非常好的氧化剂,可以把 F e 氧化为高 铁酸根,甚至可以在常温下把有机物转化为碳酸盐。 氯化钡 B a C l 2、 式量 2 0 8 。剧毒,熔点 9 2 5 ,沸点 1 5 6 0 ,相对密度 3 . 8 5 6 2 4 ,溶于 水,微溶于盐酸和硝酸,难溶于乙醇和乙醚,易吸水,需密封保存。作分析试剂、 脱水剂,制钡盐,以及用于电子、仪表、冶金等工业 硫酸铜 硫酸铜为天蓝色或略带黄色粒状晶体,水溶液呈酸性,属保护性无机杀菌剂,对 人畜比较安全。化学式 C u S O 4 。一般为五水合物 C u S O 4 5 H 2 O ,俗名
31、胆矾; 蓝色斜 方晶体; 密度 2 . 2 8 4克厘米 3 。 硫酸铜是制备其他铜化合物的重要原料。 同石灰 乳混合可得“ 波尔多” 溶液,用作杀虫剂。硫酸铜也是电解精炼铜时的电解液。 化学品英文名称:c o p p e r s u l f a t e 硫酸铜结晶水合物的俗称:蓝矾、 胆矾分子式:C u S O 4 (纯品),C u S O 4 5 H 2 O (水合物) 相对分子质量:1 5 9 . 6 8 外观与性状:蓝色三斜晶系结晶。 熔点( ) :2 0 0 ( 无水物) 沸点( ) :高温分解 相对密度( 水= 1 ) :2 . 2 8 溶解性:溶于水,2 5 时水中溶解度为 2
32、3 . 0 5 g ,溶于稀乙醇,不溶于无水乙醇、 乙醚、液氨。 主要用途:用来制取其他铜盐,也用作纺织品媒染剂、农业杀虫剂、杀菌剂、并 用于镀铜。 硫酸铜其五水合物又称蓝矾或胆矾。 硫酸铜也经常作为五水合硫酸铜晶体的简称。 硫酸铜及其溶液硫酸铜 C u S O 分子量 1 6 0 (硫酸铜晶体:C u S O 5 H O分子量 2 4 9 . 6 8 ) 深蓝色大颗粒状结晶体或蓝色颗粒状结晶粉末。有毒,无臭,带有金属涩味。 干燥空气中会缓慢风化。溶于水,水溶液呈弱酸性(2 8 8 K时,0 . 1 mo l / L 的 C u S O 溶液 p H 4 . 2 ),不溶于乙醇。晶体受热时会失
33、去结晶水,4 5 左右时失去两 分子结晶水,1 1 0 以上失去四分子结晶水,2 5 8 以上将失去全部水结晶成为 白色粉末状无水硫酸铜,6 5 0 则分解成氧化铜和三氧化硫。无水硫酸铜有极强 的吸水性,把它投入 9 5 乙醇或含水有机物,即吸收水分而恢复为蓝色结晶体。 硫酸铜中的铜离子能破坏蛋白质的立体结构,使之变性。测定蛋白质浓度时常在 蛋白质中加入碱,再加入硫酸铜溶液,此时溶液会变为紫色,这个反应被称为双 缩脲反应。 无水硫酸铜为白色粉末;吸水性很强,吸水后呈蓝色。硫酸铜加热到 6 5 0 时分 解成 C u O :化学反应硫酸铜是制备其他铜化合物的重要原料。同石灰乳混合可 得“ 波尔多
34、” 溶液,用作杀虫剂。硫酸铜也是电解精炼铜时的电解液。 无水硫酸铜加热到 9 2 3 K时, 分解成 C u O C u S O = = 加热= = C u O + S O 或者 2 C u S O = = 加热= = 2 C u O + 2 S O + O 或者 F e + C u S O = = = = F e S O + C u 用于检验硫酸铜 C u S O + H S = = = C u S ( 黑色沉淀) + H S O 硫酸铜溶液电解 2 C u S O + 2 H O = = 通电= = 2 H S O + 2 C u + O 碳酸钠 碳酸钠,俗名苏打、纯碱、洗涤碱,化学式:N
35、 a 2 C O 3 ,普通情况下为白色粉末, 为强电解质。密度为 2 . 5 3 2 g / c m3 ,熔点为 8 5 1 C ,易溶于水,具有盐的通性。 【化学式】N a 2 C O 3 【相对分子质量】1 0 6 【俗名】块碱、纯碱、苏打( S o d a )、碱面、口碱(历史上,一般经张家口和古 北口转运全国,因此又有“ 口碱” 之说。)、碱面(食用碱),无结晶水的工业名称 为轻质碱,有一个结晶水的工业名称为重质碱。 【外观】白色粉末状, 是固体 【相对密度( 水= 1 ) 】2 . 5 3 2 【熔点】8 5 1 【溶解度】2 1 g2 0 【分类】强碱弱酸盐 * * 注意* *
36、(纯碱是盐,不是碱,只是溶液显碱性) 化学性质 在空气中易风化 ( 1 ) 其水溶液呈碱性,能与酸产生一定反应。 N a 2 C O 3 +2 H C l = = = =2 N a C l +H 2 O+C O 2 (酸过量) N a 2 C O 3 +H C l = = = =N a C l +N a H C O 3 (碳酸钠过量) ( 2 )N a 2 C O 3与碱反应。 N a 2 C O 3 +C a ( O H ) 2 = = = =C a C O 3 +2 N a O H N a 2 C O 3与 N a O H不反应。 ( 3 )N a 2 C O 3与盐反应。 N a 2 C
37、 O 3 +B a C l 2 = = = =2 N a C l +B a C O 3 【碳酸钡白色沉淀,不溶于水( 难溶于水) ,但可溶于酸】 3 N a 2 C O 3 +A l 2 ( S O 4 ) 3 +3 H 2 O = = = =2 A l ( O H ) 3 +3 N a 2 S O 4 +3 C O 2 【氢氧化铝白色沉淀,不溶于水,可溶于酸】 ( 4 ) N a 2 C O 3 + H 2 O + C O 2 = 2 N a H C O 3 侯氏制碱法 (1 )N H 3 +H 2 O+C O 2 = = = =N H 4 H C O 3 (2 ) N H 4 H C O
38、3+N a C l ( 饱和)= = = =N H 4 C l +N a H C O 3 (平时这样的反应一 般认为不进行,但是由于在某个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低,会沉淀出来, 所以这个反应能够一定程度上进行) (3 )2 N a H C O 3 = = =N a 2 C O 3 +H 2 O +C O 2 即: N a C l ( 饱和)+N H 3 +H 2 O+C O 2 = = = =N H 4 C l +N a H C O 3 2 N a H C O 3 = = =N a 2 C O 3 +H 2 O+C O 2 氨气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氢铵,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
39、: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碳酸氢钠之所 以沉淀是因为它的溶解度较小。 根据 N H 4 C l 溶解度比 N a C l 大,而在低温下却比 N a C l 溶解度小的原理,在 2 7 8 K 2 8 3 K ( 5 1 0)时,向母液中加入食盐细粉,而使 N H 4 C l 单独 结晶析出供做氮肥。 此法优点: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消除了它的缺点,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 9 6 ; N H 4 C l 可做氮肥;可与合成氨厂联合,使合成氨的原料气 C O转化成 C O 2 ,革除了 C a C O 3制 C O 2这一工序。 碳酸钠 碳酸钠,俗名苏打、纯碱、洗涤碱,化学式
40、:N a 2 C O 3 ,普通情况下为白色粉末, 为强电解质。密度为 2 . 5 3 2 g / c m3 ,熔点为 8 5 1 C ,易溶于水,具有盐的通性。 【化学式】N a 2 C O 3 【相对分子质量】1 0 6 【俗名】块碱、纯碱、苏打( S o d a )、碱面、口碱(历史上,一般经张家口和古 北口转运全国,因此又有“ 口碱” 之说。)、碱面(食用碱),无结晶水的工业名称 为轻质碱,有一个结晶水的工业名称为重质碱。 【外观】白色粉末状, 是固体 【相对密度( 水= 1 ) 】2 . 5 3 2 【熔点】8 5 1 【溶解度】2 1 g2 0 【分类】强碱弱酸盐 * * 注意*
41、* (纯碱是盐,不是碱,只是溶液显碱性) 化学性质 在空气中易风化 ( 1 ) 其水溶液呈碱性,能与酸产生一定反应。 N a 2 C O 3 +2 H C l = = = =2 N a C l +H 2 O+C O 2 (酸过量) N a 2 C O 3 +H C l = = = =N a C l +N a H C O 3 (碳酸钠过量) ( 2 )N a 2 C O 3与碱反应。 N a 2 C O 3 +C a ( O H ) 2 = = = =C a C O 3 +2 N a O H N a 2 C O 3与 N a O H不反应。 ( 3 )N a 2 C O 3与盐反应。 N a 2
42、 C O 3 +B a C l 2 = = = =2 N a C l +B a C O 3 【碳酸钡白色沉淀,不溶于水( 难溶于水) ,但可溶于酸】 3 N a 2 C O 3 +A l 2 ( S O 4 ) 3 +3 H 2 O = = = =2 A l ( O H ) 3 +3 N a 2 S O 4 +3 C O 2 【氢氧化铝白色沉淀,不溶于水,可溶于酸】 ( 4 ) N a 2 C O 3 + H 2 O + C O 2 = 2 N a H C O 3 侯氏制碱法 (1 )N H 3 +H 2 O+C O 2 = = = =N H 4 H C O 3 (2 ) N H 4 H C
43、O 3+N a C l ( 饱和)= = = =N H 4 C l +N a H C O 3 (平时这样的反应一 般认为不进行,但是由于在某个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低,会沉淀出来, 所以这个反应能够一定程度上进行) (3 )2 N a H C O 3 = = =N a 2 C O 3 +H 2 O +C O 2 即: N a C l ( 饱和)+N H 3 +H 2 O+C O 2 = = = =N H 4 C l +N a H C O 3 2 N a H C O 3 = = =N a 2 C O 3 +H 2 O+C O 2 氨气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氢铵,这是第一步。 第二
44、步是: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碳酸氢钠之所 以沉淀是因为它的溶解度较小。 根据 N H 4 C l 溶解度比 N a C l 大,而在低温下却比 N a C l 溶解度小的原理,在 2 7 8 K 2 8 3 K ( 5 1 0)时,向母液中加入食盐细粉,而使 N H 4 C l 单独 结晶析出供做氮肥。 此法优点: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消除了它的缺点,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 9 6 ; N H 4 C l 可做氮肥;可与合成氨厂联合,使合成氨的原料气 C O转化成 C O 2 ,革除了 C a C O 3制 C O 2这一工序。 氢氧化铝 氢氧化铝(A l u mi n
45、i u m h y d r o x i d e ),化学式 A l ( O H ) 3 ,是铝的氢氧化物。是一 种碱,由于又显一定的酸性,所以又可称之为铝酸(H 3 A l O 3 ),但实际与碱反 应时生成的是偏铝酸盐,因此通常在把它视作一水合偏铝酸(H A l O 2 H 2 O )。按 用途分为工业级和医药级两种。 氢氧化铝与酸反应: A l ( O H ) 3 + 3 H C l = = A l C l 3 + 3 H 2 O A l ( O H ) 3 3 H + A l 3 + 3 H 2 O 氢氧化铝与碱反应: A l ( O H ) 3 + N a O H = = N a A
46、l ( O H ) 4 氢氧化铝在碱性环境中异构反应: A l ( O H ) 3 = = H 3 A l O 3 ( 铝酸) A l ( O H ) 3 O H - A l O 2 - 2 H 2 O 氢氧化铝受热分解: 2 A l ( O H ) 3 = 加热= A l 2 O 3 + 3 H 2 O 氢氧化铝水中两种电离: 1 . A l ( O H ) 3 = A l 3 +3 O H - (碱式电离) 2 . A l ( O H ) 3 + H 2 O = A l ( O H ) 4 - + H + (酸式电离) 其中的= A l ( O H ) 4 - 中学上习惯写成 A l O
47、2 - ,但是实际上这是错误的 氢氧化铝实验室制法 化学方程式:2 A l + 3 H 2 S O 4 ( 稀) = A l 2 ( S O 4 ) 3 + 3 H 2 2 A l 2 + 2 N a O H + 2 H 2 O = 2 N a A l O 2 + 3 H 2 A l 2 ( S O 4 ) 3 + 6 N a A l O 2 + 1 2 H 2 O = 8 A l ( O H ) 3 + 3 N a 2 ( S O 4 ) 或 A l 2 ( S O 4 ) 3 + 6 N H 3 . H 2 O = 2 A l ( O H ) 3 + 3 ( N H 4 ) 2 S O 4
48、 离子方程式:2 A l + 6 H = 2 A l + 3 H 2 2 A l + 2 O H + 2 H 2 O = 2 N a A l O 2 + 3 H 2 A l + 3 A l O 2 + 6 H 2 O = 4 A l ( O H ) 3 或 2 A l + 6 N H 4 . H 2 O = 2 A l ( O H ) 3 + 6 N H 4 A l ( O H ) 3是两性氢氧化物,在常温下它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 A l ( O H ) 3 3 H C l A l C l 3 3 H 2 OA l ( O H ) 3 3 H A l 3 3 H 2 O A l ( O
49、 H ) 3 N a O H N a A l O 2 2 H 2 OA l ( O H ) 3 O H A l O 2 2 H 2 O A l ( O H ) 3受热易分解成 A l 2 O 3 :2 A l ( O H ) 3 A l 2 O 3 3 H 2 O (规律:不溶性碱 受热均会分解) A l ( O H ) 3的制备: a 、溶性铝盐和氨水反应来制备 A l ( O H ) 3 A l C l 3 3 N H 3 H 2 O A l ( O H ) 3 3 N H 4 C l ( A l 3 3 N H 3 H 2 O A l ( O H ) 3 3 N H 4 ) A l 2
50、( S O 4 ) 3 6 N H 3 H 2 O 2A l ( O H ) 3 3 ( N H 4 ) 2 S O 4( A l 3 3 N H 3 H 2 O A l ( O H ) 3 3 N H 4 ) 因为强碱( 如 N a O H ) 易与 A l ( O H ) 3反应,所以实验室不用强碱制备 A l ( O H ) 3 ,而 用氨水 b 、偏铝酸钠与过量二氧化碳反应 N a A l O 2 + C O 2 + 2 H 2 O = N a H C O 3 + A l ( O H ) 3 过量的碳酸不与氢氧化铝反应,保证 A l 全部生成氢氧化铝 硝酸银 有关方程式 2 A g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