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三专题十三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目 录 考点帮必备知识通关 考点1 哲学是什么 考点2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考法帮解题能力提升 考法1 哲学及其作用 考点3 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法2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目 录 高分帮“双一流”名校冲刺 通方法解题指导 方法 1 引文类试题 方法 2 观点选择类试题 考情解读 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 的异同。说明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表达无神论立 场。 哲学是什么哲学与具体科 学的关系 2019江苏高 考,T26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改革开放的指导 意义,增强对我国社会 主义制度的认
2、同,坚定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信念;树立唯物 主义世界观,坚持正确 的方法论,科学把握哲 学与时代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 和基本派别 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 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认识 2018全国卷, T23 2019天津高考, T9 高考怎么考 基础性:主要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派别、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等基础知识。 综合性: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认识论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命 题。 应用性:多选取科技进步与人类关系的素材创设情境,贴近考生的日常 生活,主要考查考生在真实情境中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
3、本派别以及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创新性:引用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等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基本 问题的理解。 知识体系构建 考点1 哲学是什么 考点2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考点3 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点帮必备知识通关 考点1 哲学是什么 1.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 追问和思考。(注意:不能说哲学源于思考) (2)生活需要哲学。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指 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1)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世界观哲学 区 别 含义 人们对整
4、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 观点。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主体 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通过系统学习获得,不是人人都有。 特点 零散的、朴素的。理论化的、系统化的。 联系 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以世界观为 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方法论 区别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 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 方法论。 (3)小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
5、关系 2019江苏高考第26题 哲学具体科学 区 别 研究 对象 整个世界。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 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 律。 揭示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 领域的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 方法论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 方法指导。 联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是对具体科 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 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高考链接 1.2017天津高考,9,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2.2017天津高考,9,D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
6、() 3.2018江苏高考,26,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 () 4.2018江苏高考,26,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 5.2016江苏高考,25,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 答案: 1.(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只能说哲学是关于世 界观的学问。) 2. 3. 4. 5.(哲学不能凌驾于科学之上。) 4.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哲学也是经 济、政治的反映。经济和政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 时代的经济
7、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 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3)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 思想。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 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哲学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 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特别提醒 哲学并不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 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只有那些不同程度上反映了 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
8、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 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5.全面把握哲学的作用 (1)从一般哲学角度理解。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 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 指导。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 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它可 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9、,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 求美好的未来;它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 质力量。 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2)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 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帮助我 们正确地看待自
10、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 和实践,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特别提醒 哲学对社会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1.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 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 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它还可以动员和掌握 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不管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有多么巨大,归根到底它都不是起决定作 用的。决定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考点2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2020江苏高考第27题
11、(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 从社会实践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 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从哲学自身派别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 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 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 区 别 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地位 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哲学基本问题中从属的方面。 意义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
12、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 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 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 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对这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 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 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 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 践活动证实。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 正确地反映存在。 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 联系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问题的解决是第二个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第一个方面的展开和深化;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 问题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个方面问题的彻底解决。 名师点拨 物质与意识
13、的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即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 题。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与意识关系问 题的科学阐释和进一步发展,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 识,二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正确回答了物质与意识何者为本原的 问题,也正确回答了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说明了世界的可知 性,还进一步揭示了思维的能动性。 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2019浙江4月选考第26题 旧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不 同 点 世界 本原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 质形态(如水、火、土、 气
14、等)把复杂问题简单 化了。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 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 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 质的属性。 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 自然 观 朴素论、唯物论,没有科 学依据。 唯物的,具有机械性、形而 上学性,缺少辩证法思想。 既唯物又辩证。 社会 历史 观 唯心史观。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 机,而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 因,抹杀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唯物史观。既承认社会历史 的客观性,又充分肯定人民群 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旧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
15、 不 同 点 物质 与意 识的 关系 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缺少辩证法思想)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 有能动作用。 历史 使命 解释世界。 实践性是其最主要、最显著的特 点。不仅说明和解释世界,更重要 的是变革和改造世界。 相同点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含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 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 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 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 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
16、现实的 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代表人 物及其 观点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眼开则 花明,眼闭则花寂(王守仁);我思故我 在(笛卡儿);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朱熹);世界的发展 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黑格尔);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联系 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 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名师点拨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 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 2.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的唯
17、心主义全盘否 定。 3.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唯心 主义。 4.不能认为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 性。 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2020海南高考第15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区 别 研究 问题 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即世 界的本原。 回答的是“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即 世界处于怎样的状态。 划分 标准 凡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都属于唯 物主义;凡认为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 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 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 题,属于辩证法;用孤立、静止、片面 的观点看问题,属于形而上学。 地位 哲
18、学中的基本派别。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联系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对世界本原问题的 认识规定了认识世界状态的方向;对世界状态的认识会影响对世界本原问题的认 识,如果不能正确揭示世界的状态,就会制约人们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深入认识。 方法技巧 图示法解读“两个对子”的关系 考点3 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产生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自然科 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 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意义 实
19、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本质特征)。 名师点拨 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 哲学的基本特征,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 征。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发展过程 理论成果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马克 思主 义中 国化 的理 论成 果 毛泽东思
20、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精 髓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 自主。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理论 体系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 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 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1)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人与周围的世界,实现了唯物主 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2)在历史观
21、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存在和发展,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 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在认识论方面,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 与革命性的统一。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 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指导中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 考法1 哲学及其作用 考法2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考法帮解题能力提升 考法1 哲学及其作用 命题 分析 高考对哲学及其作用的考查较少,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哲学与 具体科学的关系,有时还
22、会结合哲学的概念等进行综合考查。背景材料一 般选取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科学预测等具体事例以及名人名言等,主要考 查考生的科学精神核心素养。备考时,要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或者 具体科学的发展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已考 视角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作用 预测 视角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 2019江苏高考,26,2“基因编辑婴儿”“人工智能作 恶”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健康、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出 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为此,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技术伦 理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进行反思,希望科学技术能够真正造福人类。材料 启示我们 A.哲学源自于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
23、考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具体科学每一次进步都推动哲学的发展 D.具体科学需要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对科 学发展进行反思”是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的表 现,D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哲学的来源,A不符合题意;世界观和方法 论都属于哲学范畴,二者的关系未体现具体科学需要哲学的指导,B不 符合题意;材料说明的是哲学在具体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具体科 学每一次进步都推动哲学的发展”反映的是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C 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考法2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命题 分析 近年高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考查较少,
24、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重要作用,考查考生的科学精神核心素养。备考时,要 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已考 视角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预测 视角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2 2018全国卷,23,4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生20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 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极 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 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来自于它 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设
25、计 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 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真理 A.B.C.D. 解析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是基于其代表了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题意。 马克思主义并未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错误;马克思主义 并没有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排除。 答案 B 解后反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现成的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代的步伐 保持密切联系,要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和僵化的 倾向。 通方法解题指导 方法1 引文类试题 方法2 观点选择类试题 高分帮“双一流” 名校冲刺 方法 1 引
26、文类试题 题型解读 该类试题主要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以引文为题干,题肢为基本 理论知识(如2020年全国卷第23题;2019年全国卷第23题);第 二种是题干规定了基本理论知识,题肢为成语、俗语等引文(如2020 年海南高考第15题);第三种是题干和题肢都是名言、成语和俗语等 引文,要求考生找出与题干包含的道理相同或不同的题肢(如2020年 江苏高考第27题)。 解题指导 (1)准确理解引文的内涵实质,明确题目主旨。将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既 要把握引文中心意思,又要抓住关键词。把引文放在恰当的语境或环境 中去理解,不能用不合材料情境或不合常规思维的方式去解读引文材料。 (2)划分材料层次,回扣
27、教材,找全基本观点。 (3)判断题肢正误及题肢与题干有无关系。首先,依据题干中的名言警句 等引文,将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和说法绝对的题肢加以排除。其次,仔细 推敲各题肢与引文的内在联系,初步选出符合题干引文主旨的题肢。最 后,仔细推敲不能确定的题肢,作出正确选择。 1 2021湖北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 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 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 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 了。”这告诉我们 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人类必须无条件尊重自然
28、界固有的规律 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建立与自然界的联系 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实现向自身的回归 A.B.C.D. 解析 本题属于第一种情形。“每一次胜利发生完全不同的、出 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这说明违背规律必然受 到规律的“惩罚”,同时也是在强调要在正确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 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符合题意。人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建立与自然 界的联系,但必须以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依据,错误。否 定之否定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实现的是事 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而不是“回归”,错误。 答案 A 2 2020海南高考,15哲学史上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
29、法 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下列选项能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结成一 对的是 A.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B.天地之间,惟气而已 C.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D.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解析 本题属于第二种情形。“天不变道亦不变”意思是天是永恒不变的, 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会之“道”,也是永恒不变的。这是形而上学的观 点,与之结成一对的是辩证法。“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认为“心灵”是 主宰,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不符合题意。“天地之间,惟气 而已”认为“气”是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不符合题意。“万 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30、”认为“理”是永恒的,属于客观唯心 主义观点,C不符合题意。“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意思是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临,强调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用发 展的观点看问题,属于辩证法范畴,D符合题意。 答案 D 3 国家主席习近平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宋代文学家、政治 家苏轼。他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名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 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 救。”下列诗句与苏轼的名言所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A.B.C.
31、D. 解析 本题属于第三种情形。材料中“太平”与“祸患”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强调要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 徒”是说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 说有沉沦”是说船到了“平流无石处”,驾船者却往往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经常导致船翻 人亡。都体现对立统一的观点,与苏轼的名言蕴含哲理相同,入选。“天行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 的暴虐而改变;“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指的是“道”是具体事物的“道”,没有 具体事物也就没有抽象的道理,
32、强调抽象的道理离不开具体的事物,都体现了物质是 客观存在的,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苏轼的名言蕴含哲理不一致,排除。 答案 A 方法 2 观点选择类试题 题型解读 此类试题往往以“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你赞同哪种观 点”“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等进行设问,在文化生活试题或生活与 哲学试题中较常见。 解题指导 1.一般来说,这类试题的论点不具有唯一性。只要不涉及是非性论题,考生一般可以自 由表述自己的观点,既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 2.答题要注意“观点+论据”。首先要明确观点(从评分细则看,只要写出观点,并给出 分析就可得分,这是考生考试中容易忽略的地方)。其次,根据材料中另一方的观点
33、针 锋相对地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再次,围绕观点从模块知识中提取有效原理加以论证, 建议论据至少要有3个,且3个论据要从不同的方面说明,语言要规范,逻辑要清晰。 3.这类试题往往是等级式得分,要注重知识运用准确完整,语言表述规范,逻辑线索清晰。 4 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创新,一直存在“回归本体”(技艺、剧目、演 出样式、艺术流派)与“精神传承”(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博弈与争论。 有学者认为:中国戏曲一直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变和发展,从宋元 杂剧的兴盛到京剧的兴起,无不贯穿着适者生存、革故鼎新、变革发展这 条主线,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精神,中国戏曲才得以不断发展;同时,每个时 代都会出现一批超越前人
34、的艺术巨匠。据此,有人认为,中国戏曲“精神 的传承”比“技艺的传承”更重要。 有人认为,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比“技艺的传承”更重要。 对此观点,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阐释理由。 解析 回答本题,无论你赞成还是反对,都要结合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阐释理由。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精神的传承”与“技艺的传承”的指向性。“精神 的传承”主要指向的是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技艺的传承”主要指向的是文化 继承和传统文化自身。 如果赞成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比“技艺的传承”更重要,则应侧重 分析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从文化创新的角度看,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 与活力的重要
35、保证。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是继 承的必然要求。 如果反对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比“技艺的传承”更重要,则应侧重 分析传统文化自身和文化继承的重要性。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继承是 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等角度来回答。 答案 示例一赞成。理由: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失去了创 新能力的传统戏曲,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是没有前途的,只有在创新中,传统戏曲才 能焕发生机、充满活力和历久弥新。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是继承的必 然要求。精神是文化的结晶,传统戏曲“精神的传承”是对“技艺的传承”的最好 传承,是真正的“回归本体”,否则就会陷入文化的“守旧主义”。 示例二反对。理由: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在世代相传 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过分强调“精神的传承”,会损害传统戏曲的基本内涵和基 本特色。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技艺是精神的载体,漠视技艺,就会失去“精 神的传承”的根基,走向“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