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礼林所有1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简答) 15 曲阜简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是有区别于教育学的,是一种自古就存在的 现象,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了相关的理论学说和研究。 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 育实践的一门学科。(总括)(名词解释)10 江苏, 10 中山, 10 西南, 11 扬州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 整个教育过程中,凡是已经看到的,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就是一种现象,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而衍
2、生成一种 问题,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 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趋势。 教育价值观念:是主观的,不与规律的客观性矛盾,我们追寻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引领和规 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联系:规律展示发展可能性,价值观念引领方向。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 第一章 教育学概念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
3、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 教育学的生产与发展 萌芽时期 独立形态时期 多样化时期 理论深化时期 代表人物及著作、主张、评价 杨礼林所有2 可能性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教育艺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通过创造性的组织方式,且充满灵感,富有感情,且与众不同,易于被 人接受, 这个活动过程就会演变为艺术性的教育活动。教育艺术是我们整个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追求的 最高目标和灵魂。(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发展不能仅仅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它只是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任务。指导实践是实然 的一种状态,教育学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教育学是游刃于实然和应然之间的。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乐正克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也叫雄辩术原理),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特点:教育学的思想零星的散落在哲学、政治、文化的著作中; 关于教育的论述停留在描述经验的层次上,抽象概括的层次较低。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代表人物: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德国康德,在大学开始将手教育学,这是教育学首次列入大学课堂的开端。 德国特普拉,这是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教育学研究,西方历史
5、上第一本以“教育学”命 名的专著,标志着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基本形成。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的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法国卢梭,爱弥儿,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特点:研究对象上: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使用概念和范畴上:有了专门的概念; 研究方法上:有了专门的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上:有了专门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结构上:有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杨礼林所有3 1、实验教育学(名词解释 / 简答 / 论述) 10 安徽, 14 扬州, 14 首都简, 15 江苏, 15 华中论 代表人物:德国梅伊曼,
6、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成为“实验教育学”; 拉伊,实验教育学。 基本观点: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 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将教育实验划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 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 学制、课程和教育方法的依据。 基本评价: 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当涉及到人文, 人性时是不能完全量化的,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局限性。 2、实用主义教育(名词解释)12 河北, 13 曲阜论 代表人物: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基本观点: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
7、长 教育即个体经验的不断成长 从做中学 学校即社会 儿童为中心 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评价: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就是解放儿童的教育,这是教育的现代转向的重要体现,产生了世 界性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实用主义教育学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批判教育学(名词解释)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尔迪尔 杨礼林所有4 主张: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
8、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 正的工具;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决定学校教育机构,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 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从大环境) 社会大众对这些不公平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批判教育的目的就是揭示看似自然的事实背后的 利益关系, 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以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因素敏感起来,即对她们进 行“启蒙”,已达到“意识”解放;(从细节上) 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 法。 评价:批判教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 他们更注意站在弱势群体角度上思考问题;
9、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代表人物: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三个评价,掌握教学模式。 内容: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的层次,排列 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认知目标: 情感目标: 动作技能目标: 优缺点: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地9 去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为教学提供了框架,可以直接参照。 操作性强,适用性广,具体化 未说明应该怎样促进学生心智能力的发展,对情感、动作技能阐述不够深入 机械性,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加入自己的思维。 第二章 教育的概念 第 一、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特征) 二、教育的基
10、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中介系统 杨礼林所有5 第一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特征)(名词解释/ 简答) 11 江苏简答, 14 华南论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征有哪些?/ 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 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它动物界是没有的。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界没有人类特有的高度发展的语言 与思维,既不会有意识地制造工具、认识与改造自然,积累生产和生活的经验,也没有语言可以用来传
11、授个体活动的 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动物养育幼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 实践能力。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除教育之外,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活动也影响着人的发展,不能称为教育活动,因为这些活动的 直接目的不在于培养人,他只是间接地影响人的发展。(书本上蜘蛛和建筑师、看电影受到教育,铁杵磨成针的事例)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单个出名词解释,可整体简答)10/12 浙江简, 15 湖北大学简 1、教育者 定义:凡是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
12、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是教育者。除教师之外, 杨礼林所有6 父母、社会教育中的师傅以及起到教育作用的其他人员,都是教育者。 地位: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作用: 教育者要自觉地、有意识地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和水 平发展, 才能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而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 就不存在完整的教育活动。 2、受教育者11 河南, 13 华南 定义: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专门从事学习的人,是学习者, 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 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地位: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主体。 作用:教育活动是教
13、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 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就只能是教育者的独舞,不会有好的效 果。 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受教育者个性素质的发展,均依赖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构建和自我努力。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是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动性的启发、引导、培养和规范,以 利于他们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3、教育中介系统 定义: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联系和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它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 教育活动方式两个方面。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精挑细选的、最有教育价值 的和适
14、合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结晶。(信息载体、环境、教育者自身) 教育活动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在 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活动方式是教育活动本身。更广泛地看,还应该包括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 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四个基本环节,一是教育活动的实际目的,其中包括教育者的活动目的和受教育 者的活动目的;二是与教育内容、活动目的相适应的心理的和行动的活动方法与方式,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 方式和方法;三是对教育活动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其中包括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活动的评价和受教育者个性素质所获 发展与提高状况的评价;四是教育者和受
15、教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 4、三者联系 不能缺少受教育者,他是教育活动的对象,缺少他,其他东西就形同虚设,没有任何价值。不能缺少教育者,教育者 在主导在主导立场上,否则教育活动就是灌输式,填鸭式,无意义。没有中介系统,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无法施加影响。 所以三要素是必备的,互相联系的。 杨礼林所有7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1、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 生活起源托马斯沛西能 教育起源于人的本能的活动,种族发展的需要 心理起源孟禄教育起源于人的无意识的心理模仿 劳动起源杨贤江起源于生产和生活的劳动需要 2、古代教育发展的特点(简答)14 西南简 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在原始
16、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地下,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 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这是古代教育的基本方式。 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制度化教育)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在奴隶社会,出现了专 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在夏朝已有名为“庠”,“序”,“校”的施教机构,殷商和西周,又有“学”,“辟雍”,“泮 宫”等学校设立,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到了封建社会,学校的教育对象、规模和种类都在逐步扩大和增
17、多。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到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者,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 所占有,所有的学校都是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他们自己的子弟的场所。在封建社会,教育阶级性进一 步强化。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奴隶社会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与对立的状况,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脱离。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从历史的观点看是不可避免的,它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教 育事业的发展方面都起过积极作用。也正是这个分离是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长期相脱离,并逐渐形成 了一种教育传统。 随着社会生产和文化的发展,这一传统越来越成为限制社会
18、生产和技术发展、限制教育发展与人的 发展的消极因素。 3、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简答)(注意区分现代学校 教育的特点)10 宁波论, 10 青岛简, 11 福 杨礼林所有8 建论, 13 北京简, 13/14 浙江简, 13 湖南简, 13 华南简, 15 山东简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义务教育普及过程 早在 16 世纪,德意志就颁布了普及教育的法令,但不具有强制性质; 1852 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义务教育法,普及教育开始发展且具有强制性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普及了初等教育; 20 世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完成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和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国家
19、开始普及义务教育; 我国已经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快速地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学校教育的普及是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将古代的少数人垄断的学校教育转变 为现代的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学校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 他既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又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了人的解放。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受教育权的阶级性比较明显,主要为新型的资产阶级服务,不反映或很少反映 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随着大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对教育权的争取,随着现代社会管理方 式的变化, 受教育权的阶级垄断越来越不合时宜,越来越受到来
20、自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方面的批 判。 在此情形下,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成为社会的公共话题,也成为政治家们优先考虑的社 会问题。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加强 在现代社会,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就需要有一定的科 学知识和技术。 这就决定了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既要培养统治和管理人才,又要培养大量的劳动者; 在教学内容上增加科学技术教育的分量,提高科学技术的教育地位,使之成为现代教育的中心;在教 学方法上,要采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演示、实验、实习等方法。这样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 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逐步结合,促使现代教育成为劳动力再生
21、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学知识再 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现代教 育具有明显的生产性。 杨礼林所有9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在现代教育兴起以后,特别是在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以后,随着学校大量增加,需要确定一定的规范 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于是,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措施应运而生,促使现代教育向 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促使现代教育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现代教育的早期以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 出现了制度化教育的端倪;教育系统的形成,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制度化”的进程;教育 研究和教育改革的进展,教育经验的积累,使“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
22、。 制度化有两个特征:划一性,及标准化,是正规教育变得“机械死板”;封闭性,是正规教育变得 “保守狭隘”。 第四节教育概念的界定10 首都, 11 南京, 12 苏州, 13 四川, 15 华中 (一)广义教育(名词解释)10 扬州, 11、15 华南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 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他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 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目的性,育人性) (二)狭义的教育(名词解释)10 聊城, 11 陕西, 12 西南, 15 东北 狭义教育主要指专门组织的教育,特别是
23、学校教育。它包括全日制学校教育、半日制学校教育、业 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等。 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 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无论回答狭义还是广义都加上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进行深入的阐述 学校教育(名词解释)10 河南, 10 青岛, 10 宁波, 10 安徽, 10、12、14 华中, 11、15 杭州 ,12 华南, 12 南京, 14
24、西南 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 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 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第五节 补充相关知识点,超纲部分 1、教育先行(名词解释)11 华东、 14 华南论, 14 陕西 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是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 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人才培养上要 杨礼林所有10 兼顾社会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
25、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当超前。 教育先行是现代科技、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 然要求。 2、素质教育(名词解释)10 东北论述, 10 青岛论述, 12 陕西 定义: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 目的, 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 育。 注意问题:首先,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旨在通过素质教育纠正那种把考试当作目的地错误教 育思想; 其次,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 的统一。 怎么办:实施素质教育要:
26、第一,充分认识到课程、教材、教学方面的改革是推进苏教育的核心, 当做重点来抓;第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根本取决于是否有一定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的教师队伍,要求不仅有崇高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还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第 三,通过改革升学、考试以及评估制度,逐步淡化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分数概念,减轻学校和学生的 压力。 3、义务教育(名词解释)10 宁波、 11 首都、 12、13 东北 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 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 迫教育和免
27、费义务教育。 4、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简答)10、安徽简, 12 福建简 学校教育自产生时起,就区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独自的特点,具体包括:1)组织的严 密性; 2)职能的专门性;3)内容的系统性:4)作用的全面性:5)手段的有效性;6)形式的稳定 性。总之,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独特特点,而正是这些特点保证了学校教育的高度 有效性,使其占主导地位。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 述 1、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类 个体 广义 狭义:生理、心理、社会,三者相互作用 2、人的发展的特点:未完成性、 能动 3、人的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整体性 杨礼林所
28、有11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含义 (名词解释)10 苏州、 12 华南、 12 扬州简 1、人类:人类的发展或进化,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 2、个体: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3、个体发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儿童的发展。 4、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 经、运动、生殖等系统功能的逐步完善;二是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认识的发
29、展, 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三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 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适应并促进 社会发展的人。人的发展的三方面,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十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人的发展过程形成相互制 杨礼林所有12 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2、人的发展的特点 (一)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人的器官没有片面地 为了某种行为被定向。从远古就未被特定化,自然没有对人规定他应该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这也说明认识不完善的 动物。 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
30、完成性,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 ,潜在 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人的未完成性及其蕴涵的发展的潜能,充分说明人的需教育性和人 的可教育性。 (二)能动性 :人在发展过程中还会表现出人所有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 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以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 的不同, 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为教育提供了合 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简述教育工作应遵循儿童身心
31、发 展规律 /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要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 10/11/11/13华中论述, 10 天津简, 12/13 福建简, 13 扬州论, 13 浙江论, 10/14 南京简, 15 北京 简 (一)顺序性 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 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是教育的发展着 眼于“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脱离实际,又要
32、走到发展前面。 (二)阶段性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后 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 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都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阶段理论。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阶段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根据这些特 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阶段与儿童身心发 展的阶段相适应。 (三)不平衡性 杨礼林所有13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同一个体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 熟水平是不同的。 神经系统、淋巴
33、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和最佳期,及 时施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个别差异性 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 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的速度、高度(水平)是千差万别的。 男女性别差异;人的性格差异等; 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 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辟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五)整体性 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不能从整体 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育人。 人的心理、生理
34、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人的 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 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第二节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简答 / 论述) 10/11 东北简, 10 中山论, 10 青岛简, 10 浙 江简, 15 天津论, 15 江西论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1 陕西简, 13 华南简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 能、天赋倾向等。这些遗传的生理
35、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如 果没有这些生理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遗传素质名词解释)15 福建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理潜能。人类的潜能主要是人脑的潜能,人之所以有那么大的 潜能主要在于它的可塑性。 (二)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本身一个成熟与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机能的发 展变化与完善等。如周岁幼儿学走路,青少年身高的剧增,骨骼构造的变化等。 杨礼林所有14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制约着人的发展的年龄特 征。如“三翻六坐,十个月会喊大大”
36、,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 只有当人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生理条件,才学习一定的只是技能提高了可能。不能让 6 个月婴儿学左 路, 4 岁小孩学高数,这些都是徒劳的。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不仅表现在体态和器官的功能(机体) 上,还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性 格情感)上。如生理结构的差异影响人对职业的选择,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差异影响人才能的发展。 这种先天的差异性,使人的后天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尽管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缩小或改变人与人的先天差异,但由遗传而来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发展,也制约着教育 培养人的重点和方向。(
37、重视优生优育的问题) (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渐渐地发生变化,这就说明了遗传素质具有可 塑性。人的生活经验可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能力训练,就可以是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印染技 工,酿酒老工人。 总结 :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素质的作用日 益减弱。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长成什么样, 不决定于人的遗传素质。(遗 传决定论)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0 山东论, 13 华南简 (一)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是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
38、环境和社会环境, 对人的发展其主要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它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环 境提供人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 (二)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是指自然、社会、前人、他人为儿童所创设的环境,对儿童来说是先在的、给定的 、客 观的,儿童是不能选择的。 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 长,其对环境的反作用于相互作用的活动也在逐步增强,这也就是说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 逐步增强。 (三)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杨礼林所有15 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
39、会限制人的选择性,反而激发了人的能动 性、创造性。给定的环境条件部是一成不变的,二者的相互作用蕴涵着着人的多种多样的发展的可能 性。 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能够选择、改造环境以求自身的发展。 总结:尽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他并不能简单地决定人的发展。 一个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能起 到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环境的态度。 即环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我们不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应该正确地认识环 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及其限度。(环境决定论)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的能动
40、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人的能动性是在人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中产生并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和环境所赋予 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实现。所以个体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人的社会生活与活动过程中,为了解决生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始终是作为活动的主体而存在的。人不仅是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和改造自己本身的主体,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的过程中表 现出人的能动性。 教学必须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身心与个性的发展。 (二)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不仅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而且是自身发展的主体。人在自身的发展过
41、程中表现出人所特有的 能动性,在学生那里表现为他们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能动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 其表现形式多样: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的形成、开展和转化,学习中的兴趣与努力关系的调节等等。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取决于他在 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和付出的精力,取决于他内在能动性的发挥状况。 (三)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人在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发展起来,因而个体也就能够逐步有目的地、自觉地 影响自己的发展。它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能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 的对象
42、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能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只有达到了这一水平,人才在完全意义上 成自我发展的主体。 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在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现实关系的前提下, 杨礼林所有16 不断地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消极第七代客观条件的成熟;另一方面是人勾勒自己未来前景, 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策划实现该目标的行动,并坚持为实现目的而践行,在践行中不断反思与调整 个人的奋斗目标、策略和行为,不断克服困难和干扰,以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总结 : 我们高度评价个体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它赋予了人在一定条件下主宰自己命运的可能。 人不仅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也是自
43、我选择和自我构建的产物。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 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节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10 东北简答: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 功能 / 教育对个体的作用),12 山西论, 13/14 西南论, 14 华南论, 14/15 四川论, 14/15 曲阜论, 15 苏州简 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简答 / 论述,如,知识的价值)14 福建简 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最重要的社会因素 与资源。 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
44、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涵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多方面 价值。 (一)知识的认识价值 学生掌握知识,意味着他对知识所指的事物的认识,弄清事物是什么,把握事物的特性。学生掌握 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制约着他对事物的视域和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学生掌握知识,意味着他掌握认识的工具。知识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因果关系与逻 辑结果。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也就是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显微镜和望远镜,能见到别人见不到的事实,发现别人发现不 了的问题。 学生掌握知识,还意味着掌握认识的资料和资源。没有知识的资料和资源,仅凭个人直接经验,认识的发 展会非常缓慢。学而不思则殆
45、。 (二)知识的能力价值 知识是心里操作和行为操作的认识结晶。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经历知识的展开过程和知识的发 现过程,对知识进行心里操作和行为操作。这种操作方式的定型和积淀过程,就是学生心理的认识能 力和行为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三)知识的陶冶价值 主要是指知识陶冶人生智慧的价值。知识蕴涵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他们是构成人生智慧的基本 杨礼林所有17 要素。学生经历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体验到以史为据的事实尺度和以人文本的价值尺度, 感悟到人何以生存,为何生存,才能真正形成人的智慧,具有理想,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人。 (四)知识的实践价值 主要是指知识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对社会实
46、践的有用性或时效性。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认 识事物特性,也就获得了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事务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可 能就是强调知识的实践价值。 总结: 鉴于知识的多方面的价值,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尊重知识、热爱知识、主动学习,以此促进学生 的智力、品德和个性都获得发展。知识的价值还只是一种可能价值,要将这种可能价值转化为学生的 个性素质还需要经过适当的教育活动方式。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决定一个人的现代性水平方面,教育是一个首要的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 作用,学生不仅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学到了与他们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未来有关的态度、价值和
47、行为方式。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应当自 觉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总结: 总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在起着作用。一是遗传,他给人的生长已生理基 础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二是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环境,为人的个体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社 会条件;三是教育,它也是一种环境影响,它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四是个体能动性,它源 于遗传,但主要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动性与自主性,每个人的发展离 不开自我的能动选择与建构。上述四个因素都是各具特点与作用,都是人的发展所不
48、可或缺的必要因 素,但任何一个因素均非人的发展的充分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不可以片面夸大某个因素的作用。四个 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必须依据人的发展的具体条件与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四者的作用,使 其在每个人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优化和组合,从而使个人不断获得最佳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重点章节)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2、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的经济功能 杨礼林所有18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单个可出简答,整体可出论述)10 苏州论, 12 华南简, 13 四川 简, 14 北京论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简答或论述)11
49、扬州简 (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杨礼林所有19 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低下,还不可能向社会提供任何剩余产 品,所以就不可能出现学校;古代文明社会的生产力有所发展,开始能够提供剩余产品,所以出现了学校,但其只是 为少数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采用机器生产,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因而导致 学校承担培养劳动者的任务。学校得到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 (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工业发展史来看,利用蒸汽
50、机生产的时代, 要求工人具有初等教育的文化水平。电气生产时代,要求工人具有中等教育水平;自动化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高中 和高等专科以上的文化水平。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 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与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学校 教育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这样,教育为生产而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 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即使培养的人才在总量上富余,但仍会出现结构性失调,即有的部门人才 紧缺,这也会严重影响生产与经济的发展。 (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