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育才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三单元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1584656 上传时间:2021-07-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育才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三单元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教版育才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三单元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教版育才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三单元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苏教版育才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三单元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苏教版育才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三单元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育才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育才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_数学数学_学科教学案学科教学案 年级三主备人课型新授课时13 单元第二单元课题认识千克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秤,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 j 去;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估、数一数、说-说等活动,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 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千克作单位称简单的物品有多重,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 质量。 2.使学生体会认识千克是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在感受物体有多重的 活动中,联系常见的 1 千克实物有多少,感受 1 千克的轻 重,初步形成单位质量千克的观念,积累数学活动和估计物体有多重的初步经验。

2、3.使学生在参与感知物体有多重的活动中,联系具体的实践,体会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作用,增强 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千克,建立单位质量千克的观念。 2. 了解 l 千克有多重和估测物体重多少千克 资源的整合与撷取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获得了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 曾经借助支架比较两个物体谁重谁轻,初步感受了“物体的重”,这个问题能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大部分学生知道用手掂一 掂,或用秤称一称。 技术选择 主要依托实物投影适时呈现各思维层阶的“大任务单” 也可截图

3、做成 ppt,根据课堂随即发生的节奏适时切入 课堂实施集体分享个性修改 教学基本 流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 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 第 1 页 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 它的单位 (2)千克常用字母 kg 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 1 千克,指针指着数字 1,也 就是说这袋红

4、枣重 1 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 2 千克、3 千克、4 千克、5 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 1 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 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 1 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 1 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 1 千克到底有 多重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 1 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1 2.想想做做 2 3.想想做做 3 4.“你知道吗?”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的设计 重点设计优化算法,探究规律。 一、【教学内容重组】 1、学生课前对千克的认知基础。 2、教

5、材资源。 3、课堂生成性资源。 二、【基础保障】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 位千克 2、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 三、【重难点突破】 秤面上有0。托盘里没有物品,指针指着 0:放上物品.指针就从 O 开始转动,表示有 多重,这I就表示 1 千克。小朋友看一看,秤面上你都 能看到些什么? 说明:这1表示 l 千克,接着的2表示 一(2 千克),还有一一一(3 千克,还可 以称出 5 千克。 提问:现在称红枣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袋红枣重一(l 千克 四、【创新尝试】 利用托盘认识“千克”,通过掂一掂,拎一拎等活动感受一千克有多重 第 1 页 五、【评价反馈】 1、认识千克,建立单位质量千克的观念。 2

6、. 了解 l 千克有多重和估测物体重多少千克 六、【导引留白】 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 1 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 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学的设计 重点设计感受 1 千克 (1)感觉 l 千克有多重,(指名两人掂一掂,一人-袋) 你俩对 1 干克有感觉吗?再掂着这袋红枣,现在给你俩都加上一袋食盐,比 1 千克怎样了? 拿掉这袋食盐再掂一掂,现在感觉到 1 千克了吗? 老师为你拿走这袋红枣,手里空了,还有感觉吗?再放上去,又感觉到这 l 千克多重了吗。 (2)拎一拎。 这次要学会先称再掂了。请看大口袋里有大米,请

7、每个小组组长负责,从里面称出 1 千克 大米用小口袋装好;其他小朋友看称得对不对,有不对的要及时指出来纠正。 (3)再体验。 引导:几本数学书大约重 l 千克呢?我们来称一称看:拿几本数学书放在台秤托盘上称一称, 称出大约 1 千克的数学书。每个小组都称一称。(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作业 设计与展示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3)()千克可以用符号 kg 表示,它又叫做()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 称一称 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 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 1 千克。 第 1 页 育才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育才小学国家课

8、程校本化_数学数学_学科教学案学科教学案 年级三主备人课型新授课时23 单元第二单元课题认识克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小型电子秤,通过括一掂、称一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学会用克作单位称 简单的物品有多重,会用克表示物体的质量;认识千克和克之间的进卒,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体会称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需要认识克;在感受物体有多重 的活动中,联系现实的克实物有哪些,感受 1 克是计量 轻重时很小的单位,初步形成单位质量克的观念;能用简单推理说明简单换算及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感知物体有多重的活动中,联系具体的实践,体会数

9、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作用,增强 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克,建立单位质量克的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2、把握 1 克的轻重。 资源的整合与撷 取 (学情分析) 克这个东西最大的问题在于不便于感知,1 克有多重,大部分学生说不清楚,所以把 1 克和若干克进行比较,让孩子感知 技术选择 主要依托实物投影适时呈现各思维层阶的“大任务单” 也可截图做成 ppt,根据课堂随即发生的节奏适时切入 课堂实施集体分享个性修改 教学基本 流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 1 千克的大米(出示:1 千克大米)你

10、能说出一 粒大米重多少吗?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 g 表示(板书:克 g) 2认识小型电子秤。 (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 2 分、1 角、1 元硬币重量。 (二)体验克 1.用手掂一掂:1 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 1 克,哪些物比 1 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 “克”这个单位? 3.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 不准。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 千克=100

11、0 克 第 1 页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 1000。注意读法:读作“1 千克等于 1000 克”。 2.口答单位换算 三、实际运用“克” 1.想想做做 1 2.想想做做 2 3.想想做做 4 4.想想做做 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 6 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四、全课总结 教的设计 重点设计优化算法,探究规律。 一、【教学内容重组】 1、学生课前对克的认知基础。 2、教材资源。 3、课堂生成性资源。 二、【基础保障】 1. 认识克,建立单位质量克的观念 2、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

12、位换算 三、【重难点突破】 认识 l 克。 掂一掂硬币,感受 1 克重。 我们先用小型电子秤称一称 2 分硬币和 1 角、l 元硬币,看看大约各重多少克。请每组称 一称,小朋友看好称的结果,并且记下来。 各小组依次称硬币,学生看秤记住结果,再在小组里说说每种硬币大约重几克。 体验:请小朋友把一枚 2 分硬币掂一掂,用心体会 l 克有多重。你左手掂一掂、右手括一 掂.可要感受到这 1 克有多重啊!(学生体验) 追问:大约 1 克的是哪一种硬币?大约 3 克、6 克的呢?(2)数一数,掂一掂 1 克重。 称一称:请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在小组称出 10 克黄豆,再在小组里数 10 克黄豆有多少 粒。

13、 感受:请每个小朋友按粒数数出 l 克黄豆,在手里掂一掂,再感觉一下 l 克的重。 把你对 1 克黄豆拿在手里的感觉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创新尝试】 利用小型电子秤称硬币认识 1 克,通过掂一掂等活动感受一克有多重 五、【评价反馈】 1. 认识克,建立单位质量克的观念,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2、把握 1 克的轻重。 第 1 页 六、【导引留白】 请小朋友有时间到超市去看一看,哪些物品用了千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用了克作单位,好 吗? 学的设计 观察思考,认识进率 出示袋装食盐。 提问: 1 袋食盐重 500 克,2 袋这样的食盐重多少克?(板书:1000 克)那请把这两袋食盐放在台 秤

14、上称一称,看看重多少啕想想你能发现什 么。(在台秤上称食盐) 提问:台秤上称出的是多少?比较两种方法表示的结果,能发现什么?指出:这两袋食盐,用千 克表示结果是 l 千克.用克表示是 1000 克, 可以知道 l 千克就是 1000 克。 (板书: 1 千克=1000 克) 作业 设计与展示 填空 ()大约重 1 克()大约重 1 千克 3 千克=()克5000 克=()千克 7 千克 500 克=()克23 千克-15 千克=()千克 板书设计 克的认识 克g 1 千克=1000 克 第 1 页 育才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育才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_数学数学_学科教学案学科教学案 年级三主备人课型新

15、授课时33 单元第二单元课题千克和克练习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建立单位质量千克和克的观念,加深对千克与克间的进率的认识;能解决有关千 克和克的简单实际问题,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估计。 2.使学生提高千克和克在生活实际里的简单应用能力,能根据实际问 题的条件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正确解答,能运用已有的经验 进行合理估计,提高简单的实践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千克和克的应用 2、根据实际正确选择质量单位。 资源的整合与撷取 (学情分析) 学生

16、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初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基本掌握了千克和克的进率并简单的 运用。 技术选择 主要依托实物投影适时呈现各思维层阶的“大任务单” 也可截图做成 ppt,根据课堂随即发生的节奏适时切入 课堂实施集体分享个性修改 教学基本 流程 一、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 千克=()克4 千克=()克 3000 克=()千克5000 克=()千克 2 千克160 克550 克1 千克 3 千克2500 克10 千克8000 克 二、完成练习五中的习题。 1、第 1 题 (1)出示情景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重? 2第 2 题 (1)提问

17、: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只小麻雀大约 有多重?一只山羊大约有多重? 3第 4 题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 4第 6 题 第 1 页 (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能算出 2 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怎样算? (3)学生算出 2 号杯中橙汁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 3 号杯和 4 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 5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6全课总结。 教的设计 重点设计优化算法,探究

18、规律。 一、【教学内容重组】 1、学生课前对千克、克的认知基础。 2、教材资源。 3、课堂生成性资源。 二、【基础保障】 1、千克和克的应用 2、根据实际正确选择质量单位。 三、【重难点突破】 做练习五第 4 题。 提问:知道什么条件,要解决哪些问题? 多少袋这样的奶糖是 1 千克?你是怎样想的?(1 千克=1000 克,是 10 个 100 克) 请小朋友列式算一算,买 1 千克应付多少钱。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怎样想的? 追问:你解决这两个问题时,用到了哪些知识?(1 千克=1000 克,10 个 100 是 1000,求 10 个 3 元是多少用乘法) 指出:解决数学问题时, 经常会用到

19、几个方面的知识。 小朋友要仔细思考条件和问题的关系, 想想它和哪些知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再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四、【创新尝试】 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寻找方法在表格里得出结果, 交流:你选择的答案是几倍?你是怎样发现的? 指出:比较天平两边,可以各拿出数量相等的水果(1 个苹果和 l 个菠萝),把剩下的菠萝和 苹果比较,就能发现 2 个董萝和 6 个苹果一样重,推算出 1 个夜萝和 3 个苹果一样重,所以 1 个丧萝的质量是 1 个苹果的 3 倍 五、【评价反馈】 第 1 页 1、千克和克的应用 2、根据实际正确选择质量单位 六、【导引留白】 (1)读一读“

20、你知道吗?” (2)小结质量单位有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学的设计 做练习五第 6 题。 (1)让学生看题说说知道什么.第(1)题要求什么。 提问:求 2 号杯里有多少橙汁怎样算?(教师板书算式)为什么用减法算? (2) 2 号杯里有 60 克橙汁小朋友先估计一下 3 号、4 号杯里橙汁各重多少克,算出连杯重多 少克,填在( )里。 交流结果,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指出:估计有多少,经常会用比较的方法。2 号杯里橙汁是 60 克,3 号杯里橙汁大约是 2 号的 2 倍,有 120 克,加上杯子重应该是 360 克刊号杯里橙汁大约是 2 号的 3 倍,就有 180 克,加上 杯子

21、重应该是 420 克。 作业 设计与展示 1、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雪梨约重 150();一个南瓜重 4(); 一个排球重 450();一包方便面重 100); 小明体重约 30();一头大象重 3000() 一辆货车载重 5000();书包约重 8() 2、 在里填上“”“”或“”。 2 千克2000 克5 千克4900 克 999 克1 千克3 千克3 克 第 1 页 育才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育才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_数学数学_学科教学案学科教学案 年级三主备人课型新授课时15 单元第三单元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

22、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能说出长方形和正 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能体会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尝试反思认识图形 的过程和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图形的初步能 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图形来自现实世界,现实生活里充满几何图形;培养认真观察、比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恃征。 2、形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空间观念 资源的整合与撷 取 (学情分析) 日常生活的许多物体都有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在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

23、的 特点还不太清楚。 技术选择 主要依托实物投影适时呈现各思维层阶的“大任务单” 也可截图做成 ppt,根据课堂随即发生的节奏适时切入 课堂实施集体分享个性修改 教学基本 流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第 1 页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 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 (3)班内交流,总结。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 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

24、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 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1 2、想想做做 2 3、想想做做 3 4、想想做做 4 5、想想做做 5 6、“想想做做”第 6 题。 三、全课小结 教的设计 重点设计优化算法,探究规律。 一、【教学内容重组】 1、学生课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知基础。 2、教材资源。 3、课堂生成性资源。 二、【基础保障】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恃征。 三、【重难

25、点突破】 探索特点。 (1)探索长方形边的特点。 引导:老师事先为大家准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先拿出长方形的纸,用你们喜欢的方法,量一 量或者折一折,看看长度是不是相等。用直尺量的同学注意把量得的数据记下来,再比一比。 (学生用不同方法演示方法,展示具体过程,得出相等的结论,教师适当指导、提示、说明) 引导:刚才几位小朋友有的量、有的折,都发现了长方形边的特点:对边相等 (2)探索长方形角的特点。 提问:长方形的四个角是不是直角,你想怎样验证? 第 1 页 小结:我们刚才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特点的结论:(板书:结论)长方形 有囚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3)

26、探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交流:你是怎样验证正方形的特点的,验证的结论是什么?(学生说明验证方法、边和角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演示说明边和角的结论,学生说明验证边的特点用量、折的方法时,教师进一步指导 折一折的方法:沿对角线对折,让四条边重合,证明四条边相等 四、【创新尝试】 探索正方形特点时利用折一折的方法:沿对角线对折,让四条边重合,证明四条边相等 五、【评价反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恃征 六、【导引留白】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的设计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 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

27、一个正方形。 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作业 设计与展示 1、用一张长 10 厘米、宽 6 厘米的长方形纸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 剩下的部分是(),它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2、最少用()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可以拼出一个较大的正方形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四边相等四角都是直角 第 1 页 育才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育才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_数学数学_学科教学案学科

28、教学案 年级三主备人课型新授课时25 单元第三单元课题认识周长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测量、计算等活动,认识、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指出并测量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初步学会通过测量 简单平面图形的边长计算周长。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到建立周长概念的过程,体会从具体事物中 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 培养观察、综合、抽象等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观,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计算周长不同方法的比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和兴趣,培养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周长的含义 2、测量树叶周长 资源的

29、整合与撷 取 (学情分析)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涉及周长的现象和问题,学生有接触这些现象与问题的机会。如,沿着环形跑道走一圈,所行的路程 是环形场地的周长;给镜子做一圈边框,边框的长是镜子面的周长;给台布缝一圈花边,花边的长是台布的周长所以大 部分学生还是能理解周长的含义、形成周长的概念。 技术选择 主要依托实物投影适时呈现各思维层阶的“大任务单” 也可截图做成 ppt,根据课堂随即发生的节奏适时切入 课堂实施集体分享个性修改 教学基本 流程 一、观察操作,初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 体交流。 2找一找。 3围一围。 第 1

30、 页 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4.教学“试一试”。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2)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 2 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 3 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做“想想做做”第 4 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 加算出周长。 教的设计 重点设计优化算法,探究规律。 一、【教学内

31、容重组】 1、学生课前对周长的认知基础。 2、教材资源。 3、课堂生成性资源。 二、【基础保障】 1、认识周长的含义 2、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三、【重难点突破】 认识周长。 (1)描述概念。 出示例 2,观察主题图里是什么。 引导:你能指一指每张书签的一周边线吗?让同桌学生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一周边线。 指名学生(演示)指一指书签的一周边线。 追问:刚才大家指的都是书签的什么 7(一周边线) 指出:一周边线有长有短。这里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书签的周长。 (补充成板书:一周边线的长周长) 追问:一张书签的周长指的什么? 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指的什么,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吗。(指名学生指一 第 1 页 指

32、,说一说: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是封面的周长)三角尺面的周长呢?(让学生指 一指、说一说) 四、【创新尝试】 通过指一指、量一量、算一算,我们知道了周长是指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要 知道周长,可以把围成图形每条边的长相加,也可以用线围一围、量一量 五、【评价反馈】 1、认识周长的含义 2、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六、【导引留白】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呢? 学的设计 测量计算,加深认识 1.出示例 2 的三角形和四边形。 引导:请看课本上例 2 里的三角形和四边形,你能知道它们的周长各是 多少吗?请你想办法解决,算出周长写在图形下面。 学生测量、计算。 交流: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

33、怎样知道的?你又是怎样知道四边形的周长的,是多少? 提问:算图形的周长,为什么要先测量每条边的长,再相加? 小结:周长是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所以把一个平面图形每边的长相加所得的长, 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 作业 设计与展示 1、一个三角形,它们的三条边分别长 3 厘米,4 厘米,5 厘米,它们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平行四边形,不相等的两条边分别长 5 厘米,3 厘米,它们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一周边线的长周长 第 1 页 育才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育才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_数学数学_学科教学案学科教学案 年级二主备人课型新授课时35 单元第三单元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34、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周长。 2.使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算法,培养初步的 演绎推理能力和几何直观,发展空间观念;能理解周长的 不同计算方法,选择简便的方法计算周长,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里的数学,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周长问题,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意识,及与他人交流 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资源的整合与撷 取 (学情分析) 根据前一节对周长的理解 学生能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和长、 宽有关, 但是

35、能想到先算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再乘 2 的学生不会 很多,所以对这种算法的评讲要多一些,使尽量多的学生理解并喜欢这种方法。 技术选择 主要依托实物投影适时呈现各思维层阶的“大任务单” 也可截图做成 ppt,根据课堂随即发生的节奏适时切入 课堂实施集体分享个性修改 教学基本 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 (2)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2教学“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36、 1做“想想做做”第 1 题。 2做“想想做做”第 2 题。 3做“想想做做”第 3、4 题。 第 1 页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教的设计 重点设计优化算法,探究规律。 一、【教学内容重组】 1、学生课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认知基础。 2、教材资源。 3、课堂生成性资源。 二、【基础保障】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重难点突破】 (1)提问: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 呢? (2)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 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算

37、法可能有:(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 28+1543 (米) 43286 (米) (4)提问: 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 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5)四、【创新尝试】 根据周长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就可以推算出长方形周长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方法 五、【评价反馈】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六、【导引留白】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各是怎样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学的设计 正方形的周长。1.交流算法。 出示试一试,说

38、说条件和问题。 引导: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可以怎样算?小朋友自己先算一下。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有不同算法吗? (板书算式)你认为怎样计算它的周长比较简便?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作业 设计与展示 练习与测试 第 1 页 育才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育才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_数学数学_学科教学案学科教学案 年级三主备人课型新授课时45 单元第三单元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练习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恃征,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和理解,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简单的 周长计算实际问题,初步学习周长的估计。 2.使学生加深对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几何直观和形象思 维

39、.提高分析、解决简单几何图形问题的初步能力,发展空 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周长计算在现实中的简单应用.感受数学学习的作用,引发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资源的整合与撷取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长、宽或边长是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本条件,也知道计算方法,但是不太熟练,还有少部分孩子不太理解, 所以还需要加深巩固。 技术选择 主要依托实物投影适时呈现各思维层阶的“大任务单” 也可截图做成 ppt,根据课堂随即发生的节奏适时切入 课堂实施集体分享个性修改 教学基本 流程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

40、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 1 题。 2做“练习六”第 2 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第 3 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2做“练习六”第 4 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3做“练习六”第 5 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重点设计优化算法,探究规律。 一、【教学内容重组】 1、学生课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认知基础。 2、教材资源。 第 1 页 教的设计 3、课堂生成性资源。 二、【基础保障】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

41、法 三、【重难点突破】 梳理周长知识。 (1)提问:什么是周长?谁来指一指上面两个图形的周长?(指名两人指一指周长) 指出:(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周边线)像这样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这个图形的 周长。(板书:周长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 (2)提问:你能看着两个图形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样算比较方 便吗?(板书:长方形周长:先算长加宽,再乘 2 正方形周长=边长 X4) (3)做练习六第 2 题。 明确题意。 先让同桌同学指一指每个图形的周长,再算一算周长各是多少,记录在图形下面。 交流: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一般只要说出连加方法, 相等线段可以用乘 法,

42、如看出可以先用 2X4 和 4X2 算,再相加)第二、第三个图形周长各是多少? 说明:求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算出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长度 四、【创新尝试】 你能估计数学书封面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先想想怎样估,再独立估一估。 交流:你的估计是多少,怎样估的 五、【评价反馈】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六、【导引留白】 如果让你画一个周长相等的不同长方形,长、宽各可以是多少厘米 7 先想想你能有什么画 法 学的设计 1、做练习六第 4 题、第 5 题。学生读一读两道题。 启发:小朋友做题时,先想一想,第 4 题求图中四周的栅栏一共长多少米 实际是求的什么. 第 5 题求线的长又是求的什么

43、;再独立计算。 交流:第 4 题求的是什么。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第 5 题为什么用 9X4 计算?(求这根线的长是求正方形的周长) 2. 做练习六第 6 题。 (1)让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周长是 32 厘米。 (2)让学生按要求画出正方形。 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怎样想的? 追问:知道了正方形的周长,可以怎样知道边长是多少? 作业 设计与展示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 12 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 15 厘米,宽是 12 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第 1 页 育才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育才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_数学数学_学科教学案学科教学案 年级三主备

44、人课型新授课时55 单元第三单元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应用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用四个小 方块组成的不同图形拼成正方形或长方形。 2.使学生通过应用周长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数学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体会数学方法的灵 活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作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培 养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应用周长计算解决简

45、单实际问题。 2、联系问题的具体情境灵活应用周长计算方法。 资源的整合与撷取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部分学生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对于用四个小 方块组成的不同图形来拼成正方形或长方形还需进一步探究。 技术选择 主要依托实物投影适时呈现各思维层阶的“大任务单” 也可截图做成 ppt,根据课堂随即发生的节奏适时切入 课堂实施集体分享个性修改 教学基本 流程 一、复习导入。 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呢?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六”第 6 题。 讨论:如何画一个和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 2. 完成“练习六”第 9 题。

46、3. 完成“练习六”第 10 题。 菜地的一面靠墙,可能是哪一面?这样篱笆的长度还有几面?哪一面靠墙篱笆最短? 4. 完成“练习六”第 11 题。 (1)出示第 1 题。 拼成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 2 题。 如何拼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长方形?这个 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又是多少厘米? 5.完成思考题。 三、全课小结。 第 1 页 教的设计 重点设计优化算法,探究规律。 一、【教学内容重组】 1、学生课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认知基础。 2、教材资源。 3、课堂生成性资源。 二、【基础保障】

47、 1、应用周长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联系问题的具体情境灵活应用周长计算方法。 三、【重难点突破】 做练习六第 10 题。 (1)提问: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要求哪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其实是求的什么?这个问题怎 样列式? (2)引导:菜地一面靠墙, 小朋友可以在小组里照这个意思试着画个图看一看, 篱笆可以怎样围, 怎样围篱笆才能表示至少多少米,想想、求篱笆的长是求的什么。画了图在小组里说说你的 想法。 交流:你画的篱笆是怎样围的?还可以怎样画7(在黑板上画出另一种围法)你能看出求篱笆的长 是求的什么吗?(三条边的总长) 引导:从图上看,三条边的总长就是篱笆的长,篱笆至少多长,就是最 少可

48、以围多长的意思。但菜地一面靠墙有几种情况呢?哪两种呢? 想一想,哪一边靠墙时篱笆的长度才能表示至少多少米?为什么?现在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请列出算式算一算。 交流:这里每一步算的什么? 追问:小朋友回顾一下,算篱笆至少多少米是怎样弄清题目的意思、怎样想的? 指出:小朋友先按照题目意思画图,看出当长方形菜地的长靠墙时,篱笆的长才是最短的,也 就是至少要围多少米。 四、【创新尝试】 第 105 页正方形、 长方形的方格纸上拼图, 拼成和原来方格纸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要求每桌同学用不同的拼法拼出相同的图形,至少有两种拼法 五、【评价反馈】 1、应用周长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联系问题的

49、具体情境灵活应用周长计算方法。 六、【导引留白】 我们己经在数学课上认识了许多几何图形, 其实这些图形的应用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早就开 始了。请大家阅读你知道吗,看看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应用的。 学的设计 做练习六第 11 题。 (1)让每个学生用两个边长 3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引导:同桌小朋友看拼成的长方形,想想它的周长怎样算,列出算式计算结果。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你能指着图说说这里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吗?指一指、说一说。 第 1 页 有错误的小朋友说说看,你哪里理解错了? 追问:这个长方形是由两个正方形拼成的,可以用 3X4=12(厘米)先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为什 么? 如果这样算了,接着再怎样算也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能说说计算过程吗? (2)让每个学生用两个长 4 厘米、宽 2 厘米的长方形分别拼成正方形和 长方形,每次按拼成的 图形求出周长。 交流:拼成的正方形周长怎样算。还可以怎样算? 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怎样算呢? 作业 设计与展示 (1)-个长方形的长是 10 厘米,宽比长少 3 厘米,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个长方形的长是 10 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周长是多少厘米? 板书设计 练习六(2) 长方形周长(长+宽)x2 正方形周长边长 x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数学 > 苏教版(2024) > 三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苏教版育才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三单元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