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可怜天下为父心 执教者简介 杨 XX,四川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获全国第三届初中群文 阅读现场课大赛特等奖。 执教年级 七年级 群文议题 于“三读”中知家风 群文篇目 诫子书帝范卷一君体第一朱子治家格言(精选) 教学目标 学生比、对、读、议三篇典范家训,探寻家训的文化内核,触摸家训 的动人情怀,感知家训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家训,传统文化的亮丽风景 同学们,翻开历史的文卷,从先秦到明清,三千多年的历 史长河,家训卷帙浩繁,源远流长。三千多年前,周文王为儿 子周武王遗命保训,开创家训文化的先河。自此,一道亮 丽风景线就徐徐铺展开来,家训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中的 动人篇章,它们流淌着先辈的智慧和深情,诉说着父辈对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殷殷期待。今天,老师将带着 同学们一起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古代的家训、家风。 二、读文:“修齐治平”的文化内核 (一)家训中的父辈期待 请大家默读三篇家训,看看三篇家训里,三位父亲各自期待他们的儿 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默读、寻读,师生交流过程中朗读(齐读、男女 生对读) (二)从三篇家训中发现这些期待的相同之处 共同的文化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是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三、读人:人生智慧的真诚传递 三篇 家训,三 位伟大的父亲, 三个不同的儿 子, 三种不同的期 待。 三篇
3、家训 中, 三位父亲对 儿子的期待 为什 么有那么大的不同呢? 请大家阅 读材料,探究原因。 (一)小组合作,探究下面两则材料与家训诫子书的关系 1. 出示材料 材料一 亮躬 耕陇亩, 好为梁父吟。身 长八尺,每自 比于 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 许也。惟博 陵崔州平、颍川徐庶 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 诸葛亮 17 岁时,离开襄阳,来到隆中隐居 10 年,白天躬耕陇亩,晚 上挑灯夜读,闲暇之际拜会名士,结交朋友。 2. 学生探究 教师点拨:立志,静学,苦修,是诸葛丞相辉煌人生的基石!诫子 书里的训诫就是诸葛贤相自己一生最宝贵的人生经验。 (二)学以致用,透过帝范卷一君体
4、第一和朱子治家格言(精选), 你能感受到唐太宗和朱伯庐怎样的苦心? 1. 学生探究交流 2. 教师讲述补充材料 3. 总结:家训是先辈人生经验和教训的真诚传递 四、读家风:“忠”“孝”“义 ”的家风传承 (一)多面的家风 家训凝聚着父辈们的智慧与深情,正是有如此用心良苦的训诫,有 如此美好的传承,才形成了我国的国风、家风。 “家风”,又称“门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 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 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里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为家族其他成员所 宗仰追慕,其言行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传承 进而形成。古代的家风具有榜样性、社
5、会性、传承性的特点。 1. 我们一起来看看诸葛家族家风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 (结合家训) (1)诸葛瞻和诸葛尚英勇战死的视频忠。 (2)诸葛村对家风的继承(看图说话),谈到杨家我们想到的也是“忠” 精忠报国,谈到关羽的关家,我们想到的是“义”义薄云天,现在 请同学们自行思考另外两则家训背后最突出的家风特点,看能不能也用一 个字来概括,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2.帝范卷一君体第一帝王家风:义(“义”,原指扬善惩恶,后引 申为仁道、公正、正义) 3.朱子治家格言(精选)普通读书人:孝 在家行孝,在国尽忠。孝忠一体,伸张大义。孝忠义都是儒家先贤提 倡的做人的根本,是儒家文化,也是家训文化中的精髓。 (二
6、)批判性传承 同学 们,中国 文化成就了家训 ,家训也点亮 了中 国文化,家训 成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动人 的篇章,生生不息的家训传递着生 生不息的 中国文化,这正是一种文化传递的生命活力。 1. 三篇家训中,你感觉有没有不适合传承的地方?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古代是男权社会,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 习惯上认为女子说的话不在理,现在时代变了,要与时俱进,只要说得有 道理的,无论男女都可以参考和采纳。还有一些关于“三从四德”的家训也需 要辩证地去接受。 2. 活动设计:写书签 传家风的三篇家训中,你认为最值得传承的是哪一句? 大家可以从今天所学的古代家训中找出自己喜欢或者对自己有帮助的 一句话,作为座右铭,写在书签上,送给自己,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 身上得以传承。 (发书签,写座右铭) (学生写作,师生交流分享,点评) 结语 真 正 的 智 慧 是 可 以 穿 越 时 空 的 ,祖 辈 们 的 智 慧 在 那 浩 繁 的 家 训 中 闪 耀 着 夺 目 的 光 辉 。 希 望 大 家 用 今 天 学 习 的 “ 三 读 ” 家 训 的 方 法 , 更 多 、 更 深 入 地 了 解 家 训 文 化 , 将 凝 聚 深 情 与 智 慧 的 家 训 文 化 更 好 地 传 承 下 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