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日练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1.7.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 一一 7 题。题。 材料一材料一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都可 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细 心看事物,总可以发现些缺欠可笑之处,及至钉着坑儿去咂摸,便要悲观了”。其实, 只要稍微细心,就不难发现,老舍的幽默招牌之作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日 ,不全 是可笑的,里边也有叫人落泪的悲。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因而,“所 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老舍的我怎
2、样写(老张的哲学) 道出了他一出手就避不开幽默的原由:“我自幼 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 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 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 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的。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 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穷人的狡猾也是正义,还是我近来的发现;在 十年前我只知道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 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猫 城”无甚差异,可笑!大学生不读书以胡
3、闹为荣,可笑!响马摇身一变走马上任管地方 治安,可笑!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奢淫逸,虚伪矫饰, 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换言之,老舍是想以幽默之笔来写时代的悲 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默。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用意,“为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 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摸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己的爱憎判断看透宇宙间的各种可 笑以后的悲观与恐怖”。 当老舍以成熟的悲剧家的姿态把幽默挥洒在小说里, 艺术上的拿捏也是那么准确到 位 时,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出现了。“它的幽默是出自事实 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到骆驼祥子达 到了
4、炉火纯青的地步。 老舍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 会诸 相的折射。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盛出一道 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取材于傅光明老舍的幽默 ) 1下列语句中“笑”的含意,不符合老舍幽默主张的一项是(3 分) A只为逗人哈哈一笑B-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C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D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 2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造就老舍幽默之笔的原因有哪些。 (4 分) 材料二材料二 老舍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 短篇小说断魂枪 我这一辈子和中篇小说月牙儿等杰作
5、,代表着二十世纪中 国文学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 一个作家能够为他的世纪贡献如此多的杰作,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更何况他连同这 些杰 作,贡献了一系列具有大家风范的艺术法则。 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他初入文坛时,旅居英伦,写的却是 北京, 一出手就发表了老张的哲学 赵子日和二马 ,为中国现代小说立了开拓之功。 他自述是受了狄更斯小说的影响,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野”。其实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 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及对这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 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较解剖,为本民族性格中那些庸俗、怯懦 和苟且
6、偷安的习气焦虑不已,热切地关注着民族性格的健康。直到写四世同堂时, 他仍锲而不舍地剖析着存在于小胡同大杂院中层次丰富的文化, 关注着整个民族古往今 来的文化生命。北京平民生活有如胎记一般烙在老舍身上,他从胎记人生中剖析着民族 文化的生命基因,这就是老舍小说的文化学。 老舍的作品又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他的作品不是设色浓重、油彩重叠 的油 画,也不甚追求巴黎圣母院那种宏伟苍劲的结构框架,而往往是轻松落笔,信马由缰: 以醇厚本色的漫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滋味十足的北平百态图,字里行间弥漫着小胡同 大杂院的喧声笑语和煤烟气。若用画来打比方,他提供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清明上河 图 。若用画风来打比
7、方,它令人联想到丁聪的漫画风格。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 味道俗而不滥,俗得有味。凡是大作家都会给人物画廊提供多姿多彩的形象,老舍小说 最大的主人公是习俗。读骆驼祥子 ,读四世同堂 ,读茶馆也就是说读那 些“最老舍”的老舍作品,都令人感到,习俗是老舍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非主人公的主 人公。 老舍作品还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新文学运动初期的白话文,掺杂着书卷气 的文 言词及欧化的翻译腔。老舍的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语言的根子扎到北京老百姓的舌 头根 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以京味的语言,写带着他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 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是语言,达到新文学语言的新境界。最
8、令人难忘的 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口而出、本色自然的智慧。他开始写小说时,带着“写着 玩,当笑话写”的轻松心态,其后追求当一种“笑的哲人”,“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 于深奥”。他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 老舍的文学杰作和艺术法则都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涵养文学的大家风度,如何创造 文学的大国气象。我们相信,老舍的创作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将滋养我们文学的青春。 (取材于杨义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 3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内容,对老舍作品蕴含的“文化学”加以解说。 (4 分) 4下列对老舍作品蕴含的“小说学”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笔调轻松自由B生活气息浓
9、郁 C风格丑而不俗D以习俗为主体 5下面选自茶馆的人物对话体现了“老舍式的幽默”的哪些特点?根据材料一和材 料二回答。 (5 分) 唐铁嘴 王掌柜!我来给你道喜! 王利发(还生着气)哟!唐先生?我可不再白送茶喝! (打量,有了笑容)你混的 不错呀!穿上绸子啦! 唐铁嘴 比从前好了一点!我感谢这个年月! 王利发 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 唐铁嘴 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 命、 相相面呢?你说对不对? 王利发 Yes,也有这么一说! 唐铁嘴 听说后面改了公寓,租给我一间屋子,好不好? 王利发 唐先生,你那点嗜好,在我这几恐怕 唐铁嘴 我已经不吃大
10、烟了! 王利发 真的?你可真要发财了! 唐铁嘴 我改抽“白面”啦。 (指墙上的香烟广告)你看,哈德门烟是又长又松, (掏 出 烟来表演)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 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王利发 福气不小!不小!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空房,我准给 你留着! 材料三材料三 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 示。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对北京特有的风 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后者通过北京文 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
11、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的反省和痛切的沉思。 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是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蕴涵?显然不是。在我看 来,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它 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观察。对 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活。在这种情境 中, 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 北京人身上的那种随意自然、 纯朴大方、 实实在在、 大大咧咧, 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予里又有一种刚毅、 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
12、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真切的体现。因此,老舍不单纯是市民形 象的代言人,他对市民生活的描写,他对市民诉求的表达,从根本上说是表达他自己内 心深处的东西,是从他自身血液里流淌出来的。 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描写平民世界, 表现平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 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他们的 无助无奈, 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 但更多的是赞扬他们的自信、 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 抱不平”的品
13、性。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生活的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 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 (取材于刘勇老舍及京味文学的中国形象元素 ) 6根据材料三对“平民意识”的解说,指出下面四世同堂片断中钱默吟这一人物形 象所体现的老舍的“平民意识”。 (4 分) 钱默吟平民意识 钱老先生的屋里,除了鲜花,便是旧书与破字画。他的 每天 的工作便是浇花,看书,画画和吟诗。“我是向来不问国 家 大事的人,因为我不愿谈我所不深懂的事。可是,有人来亡 我的 国,我就不能忍受!我可以任着本国的人去发号施令,而不 能看 着别国的人来作我的管理人!” 7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介绍的老舍文学创作的共同特点,总
14、结阅读老舍作品 的方法。 (4 分) 2021.7.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 题。题。 材料一材料一 建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的存在不仅要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 求,还(也)要能够美化生活环境,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增添(增加)美的感受。可以 说,城市建筑的理念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方向和品位(品相) 。无论(不论)是单体建 筑还是群组建筑,都不能只顾建筑本身而忽视建筑所在环境的建设。 一座围墙可以对其所依附的建筑发挥重要影响,但是对主体建筑而言,围墙仍然处 于相对附属的地位。围墙本身的功能,在于能够发挥分隔、保护和美化的作用。因此, 在建设之初,就应该根据建筑功
15、能的差异,因用 制宜地考虑是否需要设置围墙,而不能 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 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同样需要精心设计,不断提高水平。在造型方面,围墙 设计应有高有低,比例适当;有虚有实,色彩和谐;形式多样而又能与主体建筑相生相 宜。在结构方面,围墙作品应该是精心计算的制作,能够满足防风抗震的要求。在构造 方面,围墙建设应该考虑易于施工、便于维修,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 围墙的结构,要根据建设围墙的功能要求来确定。造型样式的区别、建材产地的差 异以及地势条件的不同,都是要考虑的方面。围墙结构类型,一般有砖砌围墙、石砌围 墙、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围墙、钢丝网装配式围墙、铁刺网围墙、砖砌花格围
16、墙、混 凝土预制花格围墙、竹围墙、木围墙、土筑围墙、菱苦土板围墙等等。 围墙的构造,要求其墙基应夯 筑在当地冻结深度以下,如基础过深时可以采取拱型 基础或基础梁。围墙的高度一般以 2 到 2.4 米为宜;作为分区的围墙,其高度可考虑在 1.5 米左右。围墙要考虑排水设施,排水规格要根据降雨量大小和地形条件来确定。围 墙的柱距不应大于 4 米,围墙的花格尺寸不宜过大,注意构造合理,坚固耐久。 当然,区别于上面种种传统的实体围墙,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利用植物生长来构建 墙体以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的“绿色围墙”。这种生机盎 然的“绿色围墙”,不但 占地面积少,省料省工,而且在绿化美化市容市貌、
17、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 方面效果显著,颇受人们欢迎,也成为了一种相当时尚的城市风景。 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围墙都属于建筑小品,在城市建设中也可以有重要的 作用发挥。但是,不顾市容、不分情况和功能要求而多建、乱建围墙,必定要挤掉基建 材料,耗用人力,浪费投资,甚至衍 生出一些让人痛心的城市顽疾,这也是需要现代社 会的人们给予足够关注的重要方面。 (取材于高云舫、宋淑运相关文章) 1“材料一”第一段文字中,黑体字词语不能 用括号中词语替换的一项是(2 分) A也B增加C品相D不论 2根据“材料一”,对“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 的 一项是(2 分) A要
18、考虑围墙的附属地位B要考虑建筑所在环境的要求 C要考虑围墙的多重功用D要考虑多种材料的综合使用 3对“材料一”中下列词语加点部分所作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A因用 制宜(“用”的意思是“运用”)B夯 筑(“夯”是一个会意字) C生机盎 然(“盎”用部首查字时查“皿”部) D衍 生(“衍”的读音是 yn) 4“材料一”中说,“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总体来说,对这种创作有些什么要求? 请根据“材料一”作简要概括。 (3 分) 材料二材料二 试想一下,没有围墙会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造成哪些影响?有人会说,那可不行, 如果没有围墙, 物业怎么管理?陌生人随意进出又怎么办?社区内属于全体业
19、主的公共 空间又如何保证业主的正当权益?应该说,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生活在中国城市中 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 事实上,城市建筑到底要不要围墙,学界至少已经争论了几十年。1977 年,一群城 市规划师相聚在秘鲁印加文明遗址马丘比丘(MachuPichu) ,签署了一份马丘比 丘宪章 ,重点批判了城市建设中那种立足于雅典宪章精神而“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 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次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认可了马丘比丘宪章 ,并 在事实上逐渐以其取代了形成于 1933 年的雅典宪章 。 建设带围墙的封闭式空间,正是马丘比丘宪章批判的“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 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之一。也正
20、因为如此,在今天的世界范围,不设围墙的住宅或单 位,还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比如纽约,或者东京,一幢幢大楼 都是直接朝着大街或小巷,保安坐在大堂里;那些有围墙的,通常是敏感特性相对较高 的部分建筑。 假如说, 城市中各处都是围墙簇拥的建筑, 那么在城市中就会出现一片片封闭空间, 仿佛一个个围出来的“孤岛”,这就极有可能让它们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脱节;“孤岛”制造 出的“隔绝”,还会对街区之间活力的增强形成一定阻碍;另外,如果城市公共空间都被 小区花园之类的围墙圈占,各自封闭的楼盘就会导致整座城市大量缺乏“毛细血管式”的 小路,降低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也就必然造成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浪
21、费。这些都会给日 益紧张的城市发展带来不断扩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城市建设,过去重视单元的区分与独立,围墙是建筑设施中最直接的辅助内 容。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不含住宅)的实体围墙总长达 500 多万千米,可 绕地球 125 圈;这些围墙占地总面积 1100 多平方千米,如果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 死角,甚至达到 3350 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包括某些同为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城市中, 恐怕都难以看到如此“壮观”的围墙! 其实,中国也已经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区”。在宜宾市一个叫做“莱茵河畔” 的“开放式社区”里,整个楼盘内的道路全部向城市开放,住宅的安全防护体系全部后退 至单元门口。在
22、那里,住宅楼单元门直接朝向道路,行人面对的俨然就是巴黎或纽约的 一处处街景。在那里,物业管理不仅没有削弱,其效果甚至帮助社区荣膺“全国物业管 理示范小区”称号,以至于这一楼盘被当地人认为是最好的楼盘,成为当地颇有口碑的 一处风景。 当然,就算是真要推倒围墙,别说是在城市,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目前中国城市区域中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特别是那些美丽的花园和社区专用的公共设 施,还有其存在的真实法理依据。围绕着法理与现实的一系列问题,恐怕还需要一番争 论。但是,社会毕竟在发展和进步,文明社会不应该让人恐惧没有围墙的生活。可以期 待的是,我们虽然还不能像有些地区那样自由出入市政厅,但至少越来
23、越接近了;那些 还把自己圈在围墙里的相关部门,也应该会逐步把安防体系后退到大楼入口。这就正如 马丘比丘宪章在相关章节中所写的一样:“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 市生活的首要因素。”(取材于刘德科、肖和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二”,对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的原因的分析,不 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围墙在中国城市生活中非常普遍B围墙带来的安全感中国人更看重 C围墙显示出业主才有的一些权益D围墙区分出本地人与外地人差别 6根据“材料二”第四段文字,概括围墙在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3 分) 7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或推断,不符合 原文意思
24、的一项是(3 分) A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在要不要围墙的认识上也会产生出一些变化。 B国际建筑师协会支持马丘比丘宪章 ,表明了协会坚决取缔围墙的态度。 C围墙对社区的包围越严密,社区活力的形成就越需要有良好的支持与引导。 D中国过去时期的城市建设的思想,更靠近形成于 1933 年的雅典宪章 。 8 在“围墙的建设”这一问题上, “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认识是一致的?请结合两个 材料作概括。 (6 分) 2021.7.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金箍棒什么样?书 上说:“二丈(一丈约 3.33 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
25、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让人 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 上戴的发箍。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 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它还有一个神 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这 个说法很有意思。“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 “定”是“测定”的意思。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 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 度。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
26、,叫做“碇子”或“椗子”。“定”“碇”“椗”,应 该是同一个东西。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 叫“椗”。 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1983 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 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 7.57 米,两头宽分别为 37 厘米和 32 厘米,和古 代的斗大小相当。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 7 厘米。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 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 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 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
27、 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 时平息。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 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传说讲的其实就是郑和随机应变,下令抛锚,化险为夷。海 船遇到台风,靠谱的做法是找个安全地方抛锚。民间把郑和神化了,抛的锚也就化身为 “镇海针”了。 不得不佩服写出“定海神针”的这位作者的想象力:因为是棍子,所以能测水深;因 为和水有关,所以先归大禹管,后归龙宫管,而龙宫又是号称藏宝的地方。作为全书最 重要的道具,金箍棒就这样被安排出不凡的来历。这真是作家匠心独具的功夫。不妨大 胆推测一下,这位作者,恐怕和海洋、水
28、运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不要说古代,即便是 现代,海船上的各种工具,恐怕一般人也多不认识。只有见过这种东西的人,才编得出 这样的细节。 (取材于李天飞李天飞讲西游第三回)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 ”一句中的“定子”,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 是(3 分) A“定子”的“定”是名词,定子是古时候的人用来测量水位深浅的一种工具。 B定子用密度大的材料制成,先沉入水中,再通过测量其长度得知水位深浅。 C古代船上使用定子,后来演变为船锚,增加了使船只在水面上停稳的功能。 D“定子”也可写作“碇子”“椗子”,“碇”“椗”都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2第三段中“惊人的巧合”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
29、括。 (4 分) 3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金箍棒的“箍”B定海神针的“定” C金箍棒的演变D金箍棒的原型 材料二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领非凡,出神入化。可他一旦 丢失了金箍棒,任凭有天大 本领,也难免赤手空拳之忧,只落得垂头丧气。有一句俗话叫“猢狲没棒弄”,立时威风 大减,活画出他那嗒然若丧 的神态。可见这根棒非同小可。 自古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一件兵器,得心应手,所向披靡。关云长的刀,李逵的 斧哪里数得尽!但是却单单让孙大圣选取了一根“金箍棒”,端的是何缘故?它到底 是什么样子?是像今日戏台上镀镍的金光闪闪两头有箍的圆棍儿一条吗?这个棒究竟 是什么呢?它果真是东
30、海龙宫中的“定海神针”吗? 所谓“金箍棒”,“金”就是黄金、金属,“箍”就是两头有箍。这就出现疑问了:那么 厉害的一个棒还得靠箍, 这个棒还结实吗?我曾考证过, “金箍棒”原本是“荆觚棒”。 “荆” 是一种荆条,这个东西最坚最硬;“觚”是觚楞,意思是棱角。中华最古的兵器叫做“殳”, 就是用这种荆条做成的八角棒。这就是最早的荆觚棒,跟“定海”其实没什么关系。 为什么孙悟空的金箍棒又能降妖除怪呢?这跟桃木有关。古人认为桃木是辟邪的, 现在我们过年贴的春联,最初的原型就是挂在大门左右的两根桃木棒,做成荆觚棒的样 子,用以驱邪避怪。荆觚棒在民间传说中讹了音,才变成了“金箍棒”。 这还跟红楼梦有点联系。
31、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着“除邪祟”,说到这儿,大家 可能就明白了, 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一个老祖宗分下来的, 大小不同, 作用一致:辟邪 。有趣极了,这属于我们的民俗学问。中华民族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 其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小说里面离不开民俗,我们重视、欣赏“四大名著”,原因 复杂得很,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定要加强对我们中华民族基本的理念、知识、道德、 观念的了解,然后再读这四大名著,就会左右逢源 ,更加明白其中的文化内容。 (取材于周汝昌金箍棒的本义 )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金箍棒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兵器,孙悟空本领非凡,全都靠金箍棒
32、。 B现在戏台上的金箍棒,材质、色泽和形状,都与其原型不符。 C金箍棒其实并没有“箍”,如果真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结实了。 D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从金箍棒演变而来的,都有辟邪的作用。 5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一旦:与阿房宫赋中“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中的“一旦”,意思相同。 B嗒然若丧:“丧”读“sn”,意思是死丧。 C辟邪:“辟”与“辟谣”的“辟”读音和意思都相同。 D左右逢源:贬义词,形容办事圆滑,在文中属误用。 6“材料二”中的“猢狲没棒弄”是歇后语的前半句,下列是其后半句的一项是(2 分) A坐不住B空欢喜C没得耍了D坐立不安 材料三 金箍棒是西游记中
33、孙悟空使用的武器,同猪八戒的钉耙、沙和尚的宝杖、唐僧 的袈裟一样,是身份与性格的重要标记,更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金箍棒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作为治理洪魔的英雄,其行为体现着为天下太平 而牺牲的精神,这说明金箍棒本质上蕴藏着定乾坤、安天下的天性,体现着人们消灾、 安居的愿望,这决定了它向善的价值取向。 其次,金箍棒全名“如意金箍棒”,体现着中华文化中万事如意的心理诉求,也暗示 了对自由的渴望。孙悟空是一个石破而生的自然之子,他天生的自由个性与金箍棒相结 合,使他获得了话语权,要与玉帝争天庭,表达了当时的人们要求自由、反抗专制的愿 望,显示了自由精神的宝贵。 此外,被唐僧收为徒弟
34、后,孙悟空运用金箍棒,一路除妖伏魔,这时的金箍棒转变 为除暴安良的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法宝。 金箍棒是孙悟空的法宝, 而套在他头上的紧箍却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一件令他苦恼的 法器。两件器物集于一身,一个张扬自由精神和世俗欲望,一个束缚自由,压抑欲望, 两股相反的力量同在一体。 作者为什么要构思出这么一个限制自由个性的法器呢?从作 者的态度看,他对反叛与自由精神的颂扬是有所保留的,他意识到无限制的权力与欲望 膨胀会扰乱社会秩序,会动摇社会基础,金箍棒的威力不应无限放纵,而当受规约。于 是他巧妙地设置了“紧箍咒”,借唐僧之口管束住了孙悟空。 “既有棒,何有咒?”这恰是西游记的深意所在,作者通过
35、金箍棒和紧箍咒这对 相辅相成的象征符号,表达了一种辩证的思考:个人自由和权力欲望不可任意泛滥,应 当受到限制。 归根到底, 棒咒同体的设置, 主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主导意识“和合”文化意识。 中国文化讲求中和、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对立的消解。 “金箍棒”和“紧箍咒”二者的运用都要有一个适宜的度,才能有和谐社会,太平盛世,这 符合中华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 (取材于杨中举金箍棒与紧箍咒:一对多重文化象征符码 ) 7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西游记中的武器,既是人物身份性格的重要标记,也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 化符码。 B“如意金箍棒”中“如意”二
36、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追求自由、反抗专制 的理想。 C金箍棒象征自由,紧箍象征束缚,两件器物集于孙悟空一身,反映了他对自由的 矛盾态度。 D“既有棒,何有咒?”一句与三国演义中的“既生瑜,何生亮?”一样,表达了 相同的情感。 8关于金箍棒的起源,“材料一”与“材料二”作者观点不同。你赞同哪种观点?请根据 以上三个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6 分) 2021.7.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7 题。 材料一 现在人们提及的碑碣,一般指各种各样的刻石,是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的总称。但 在古代,碑、碣则是石刻家族众多成员中相互独立的两类。 碑是指长方形的刻石。汉以前的碑是无字的,其用途主要有三种:
37、一是立于祠庙门 前,用来拴祭 祀用的牲口;二是立在皇宫中,作为观测日影和计算时间的工具;三是竖 在墓旁,在中间的上部穿一个圆洞,用来把棺材放到墓穴中去。碑上刻字,大概应追溯 到西汉晚期,当时有人在墓前石碑上刻写亡人功绩,便于他人看到。随着此风的盛行, 碑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把刻有文字的石板称为碑,而不刻文字的石板反倒不 能称为碑了。 碣是指圆顶的或形状在四方和圆形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在唐代,碑和碣还是有 区别的。唐代丧葬制度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准许立碑,五品以下官员只能立碣。古代刻 石中,极少有名符 其实的碣。有的是名为碑而实为碣,有的则是名为碣而实为碑,天长 日久,碑碣就成为一个概念
38、了,并以此来统称刻有文字的石刻。值得一提的是,碑的出 现晚于碣,现存最早的文字石刻就是碣,其形状上小下大,顶部圆形,底下则是平的, 四面近似于四方形,刻辞就刻在这四个面上。 这些刻辞,最初仅是记录墓中人的姓名官位、卒葬年月。后来又加入了有关死者的 家世、生平和事业,以及颂扬和悼念的诗铭,文辞逐渐增多,碑文便成为一篇完整的传 记,路人可凭此详细地了解墓主的情况。这种立于墓前的碑,叫做墓碑。 早期的碑还包括由庙门前拴祭祀牲口的石板发展而来的祠庙碑。 祠庙碑上所刻文字 主要是记述受祭祀者的德行和功绩。早期碑的作用仅此两种,是因为人们都认为碑是用 来纪念过去的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南北朝时,碑成为一个文
39、体名词,一些刻在碑石上 的文章,内容不再局限于纪念人物,开始有了记事、颂扬功绩的成份。从南唐后主开始, 还出现了专门用来保存书法艺术的碑。 至于碑的种类, 到了后代, 人们把凡是文字石刻, 如碣、摩崖、墓志、经幢 等,都包括到广义的碑的范围内。 (取材于谈制论形说碑碣 )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2 分) A、祭祀:“祭”使用部首检字法应先查“示”部,再查六画。 B、追溯:“溯”的意思是“往上推求或回想”。 C、名符其实:“符”不可以写作“副”。 D、经幢:幢的读音为“chung”。 2“材料一”最后一段“仅此两种”中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2
40、分) 。 3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碑”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汉代以前,碑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是实用性的。 B、根据唐代的丧葬制度可知,碑的价值高于碣。 C、南北朝时,碑文已不再用来纪念过去的人物。 D、现在人们所说的“碑”,可以泛指一切石刻。 材 料 二 碑首是碑的最上部分。碑首中间为碑额,是雕刻碑名的地方。早期的碑首和碑面 是连在一起的。唐时,碑首和碑面开始用两块石板刻好后装配而成。此时碑首的宽度、 厚度都比碑身大,使雨雪等不致直接淋至碑身上部,对碑身起到了保护作用。 碑额下面,长方形的一段叫碑面,也称碑阳。其反面则称为碑阴。有些较厚的碑 版,两边也相当宽阔,可以用来
41、刻字,称为碑侧。一块由碑阳、碑阴、碑侧共同构成的 碑版就是碑身。 碑文全篇都刻在碑阳上。碑阴一般刻有出资立碑人的姓名,题名款式包括官职、 籍贯、姓名、字和出钱数。有的碑阴则刻有与碑面相关的文献,这一类碑阴文字,凡与 碑面有关系的,除题名外,都称为“碑阴记”。还有许多碑,碑阴原来没有刻字,后人利 用这块空白石面,或磨灭原来的碑阴文字,另外镌刻新的碑文。这种碑,其实两面都是 碑面,无所谓碑阴了,但做著录时,还应以早先所刻为碑面,后代增刻为碑阴。 有些较厚的碑版,碑侧也常刻有题名。有的碑文过长,碑面刻不完,就在左侧续 刻。但一些名碑的碑侧主要刻着螭龙花草图案,是石刻的艺术装饰。 有些碑碑身沉重,为防
42、止其沉陷,人们就另刻一块长方形或方形的平面石板,刻 成一个突起的槽,把碑石嵌入槽中,竖立在地上,这种底座就是碑座。 碑各部分的大小要根据碑身的尺寸来确定,目的是突出碑身的庄严高大。以碑座 为例,常见的鳌座长度等于碑身宽度的两倍,高度为碑身高度的百分之四十五。 我国碑碣的历史,迄今已有两千年之久了。一些流传在世的碑碣及其拓本不仅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宝贵资料。而且, 这些碑文多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家所书,篆、隶、行、楷各种书体都有,生动展现了中国 文字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这些碑碣大多摹刻精良,神完气足,风格多样,是人们欣赏书 法艺术、临习书法的范本。此外,古代
43、的石碑还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装饰和 图案花纹,使碑刻成为书画俱佳的艺术品。 (取材于谈制论形说碑碣 )来源:Zxxk.Com 4根据“材料二”第段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从河北礼器碑碑阴题名“赵国邯郸宋镇元世二百”可知,此碑为赵国邯郸人 宋镇(字元世)出二百钱捐助而立。 B、 考古发现, 西汉人纪信的墓碑碑阳上有“唐立”字样, 而碑阴刻有记得碑始末 。 由此可推知,此碑为唐人所立。 C、河南论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的碑阴为宋人刻写的重刻记 ,意味着此碑的 碑阳文字已经不是北魏时的原刻了。 D、少林寺翻修殿宇时,发现嵌在墙上的金代石刻观世音画像碑的背面,是唐
44、代的唐太宗教书碑 ,按著录习惯,前者应为碑阳,后者应为碑阴。 5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碑通常是由碑首、碑面、碑座共同构成的。 B、碑首的作用就是保护碑身不受雨雪侵害。 C、碑阴可以刻字,也可以是无字的空白石面。 D、碑侧是用来题名以及雕刻装饰性花纹的。 材 料 三 纪念碑是特定时期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它的安放场地有一定的 特殊性。这种特殊的场所往往能营造出特定的氛围,让参观者感动、记忆,并受到某种 精神感召,实现自我反省,以独特的方式达到纪念的目的。 我国纪念碑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1949 年 9 月, 中
45、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决议,为了纪念在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 福的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决定在北京建立纪念碑以纪念他们的不朽功绩。 为此, 特别成立了建设纪念碑的专门委员会,并向全国征集设计方案。1951 年 8 月,北京市都 市计划委员会将挑选的三种方案送呈市政府审查。 时任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和北京都市计 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先生正在病中,他认为送呈的方案缺点甚多。于是在病床上写 信给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该方案)无论在整体形体上、台(碑座)的高度和开 洞的做法上,与天安门及中华门的配合上,都有许多缺点。”他认为,天安门是广场上 最主要的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则是一座
46、新的、同等重要的建筑。它们两个都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重要的象征性建筑。因此,两者不宜采用类似的形体,否则,二者不能起到相 互衬托的作用。梁思成还在病床上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北京市政府接受了他的意见 和方案,在纪念碑建设委员会进一步的设计下,完成了纪念碑的设计。纪念碑于 1952 年正式动工,1958 年建设完成。建成的纪念碑碑首采用庑殿顶 【1】形式,碑身高大,用 天然花岗石镶面。它坐落在天安门前的广场中心,正如梁思成所设想的:“可以更好地 与庞大、龙盘虎踞、横列着的天安门互相辉映,衬托出对方和自身的伟大。” (取材于中国小品建筑十讲 ) 注释: 【1】庞殿顶,一种中国古建筑层顶形式。 6根据
47、以上三则材料,概括碑的文化价值。 (5 分) 7下图为天安门与纪念碑的原方案和现方案的对比示意图,请结合此图与“材料 二”、“材料三”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原方案的不足。 (6 分) 2021.7.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6 题。 材料一材料一 从 2008 年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至今,不过 6 年时间,我国 以高速铁路为主骨架,由区际快速铁路、城际铁路及既有线提速线路等构成的快速铁路 网基本建成,总规模超过 4 万公里,基本甲(覆盖/囊括)50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 到目前为止,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已突破 1.6 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一半以上。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中国的方
48、方面面。 现在,乘坐京沪高铁从北京南出发至河北廊坊,最快只要 21 分钟,廊坊经济技术 开发区目前已吸引来自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500 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超过 700 亿元。 高铁的建设和开通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铁路发展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为民生改 善创造了条件。 高铁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可以有效增加钢材、水泥及其他建材的需求,对扩大 就业、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促进消费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按照铁路与相关产业投 资 1:10 比例计算, 其对相关产业拉动效益在 10 亿元以上, 有效带动了基础制造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新一代高速动车组零部件生产设计核心层企业近 100 家、
49、紧密 层企业 500 余家,覆盖 20 多个省(区、市)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高新技术研发制造产业 链。以 CRH380 动车组为例,其零部件数量超过 4 万个,涉及机械、电力、信息等大量 上下游产业,一批关键设备制造企业在产业链中迅速成长。 不仅如此,高铁开通释放了既有线的运能,使全社会物流成本得以降低。我国已开 通运营的高铁可为货物运输腾出 2.3 亿吨的年运力,有效缓解了货运能力紧张的状况, 全社会人流、物流周转明显加快,成本降低。 京津城际铁路通车后,从北京至天津仅需 30 分钟。京沪高铁开通后,北京至上海 最快不到 5 小时,实现了“朝发夕归”。这种“同城效应”在沪宁、杭甬、广珠、沪杭
50、等高 铁沿线相继形成。京广高铁通车后,北京至广州 2298 公里的距离只要 8 小时便可到达, 环渤海、中原、长株潭和珠三角城市群连为一体,进入了跨区域间的“同城化”时代。 现在,上海到南京只需 1 个多小时。在上海上班、南京安家成为一部分人的选择。 昆山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 京沪高铁使它与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时间距离缩短到18分钟 。 高铁带来的全新速度,让原本并不遥远的两座城市变成了一个“社区”,昆山成为上海的 “乙(大本营/后花园)”,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在昆山居住。 高铁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让不同城市的人共享优质社会资源。速度缩短了 空间距离,也丙(催生/滋生)出“星期天工程师”“假日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