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6 散步散步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训练朗读语气、节奏的技巧。 2.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体会作品中的人 性美。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自我,加深对亲情、社会责任的理解。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文章中展现的亲情美。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师:家是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疲惫时给我们依靠;家是人生的加油站,当我们感到沮 丧时,它
2、总是给我们前进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的散步 ,走进他笔下温 暖的家。 1.初识作者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2.明确写作背景 资料助读: 课件课件出示:出示: 本文写于 1985 年。莫怀戚的父亲刚过世,照料父亲多年的母亲一下子生活没有了目 标,身体也不好。做医生的弟弟私下说母亲处于丧偶综合征中,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 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同时,作者在和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流的时候发现 他对中国人的敬老爱幼大加赞赏,认为是“文化的精髓” ,因此在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 步的时候产生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 这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 与陪伴相伴的
3、, 是作者对 “生 命”的感受和思考。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以比喻导入新课,自然而贴切。资料助读,既能让学生随堂巩固对作者 信息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又能让他们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朗读悟情,整体感知二、朗读悟情,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文中找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预设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探究学习 比较:下面改写后的句子和原句相比,哪个更好?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 预设第(1)句更好。 “我的”重复出现,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主体,一
4、是突出“我” 在家庭中的重要,二是突出“我”与“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和儿子之间的至爱亲情。 师小结:开头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交代了事件、地点、人物,而且从朗读中我们初 步感受到了这一家四口三代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3.思考:请概要地说说散步的过程 预设散步的起因散步的快乐产生分歧分歧圆满解决。 4.对比中明确感情基调 比较:与秋天的怀念相比,本文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预设 秋天的怀念沉痛、感伤、压抑、深沉,结尾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 散步愉悦、温馨、舒缓。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将朗读技巧的指导与对课文的理解感知和学生的朗读体验有机结合,突 出了朗读教学与文章感情基调之间的联系。 三、品
5、读明情,感受亲情三、品读明情,感受亲情 1.从人物关系的角度读“亲情” 师:散步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但在莫怀戚的笔下,却处处显现出它的不一样。那么, 作者一家人这次散步与我们平常的散步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散步 的过程体现人物关系的角度(母子、父子、夫妻、祖孙) ,分组谈论阅读中的发现。 (小组讨论后,从人物关系角度,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预设从文中的“散步”一事,我读出了家人之间的关爱、尊重,读出了祖孙之间的 和谐、谦让,读出了儿子对母亲的孝顺。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引导学生从人物关系的角度,通过分组品读赏析,体会一家人之间的亲 情,于细小之处见真情。 2.赏析课文第 2、
6、3 段 学生默读第 2、3 段。 (1)小组讨论:你从这两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了母子情深? 预设第 2 段几个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充分展示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 儿子的诚恳、孝敬,跃然纸上。第 2 段最后一句回环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 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把母子关系倒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 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 (2)重点研读,体会第 2、3 段中字词句的韵味。 “熬”字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预设好。 “熬”字说明母亲已经老了,身体十分虚弱,度过冬天艰难,暗示“我” 能与母亲相处的时日已不多了。 文中除了母亲,还有谁也在饱受着煎熬呢? 预设“我”也
7、饱受着煎熬。因为“我”担心母亲会突然去世,就像“有一些老人挺 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 。 第 3 段中,当春天来了的时候,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预设担忧。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 ”欣慰。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 “总算” 体现出作者对春天的期盼,春天来临时的轻松,还有母亲终于熬过严冬时的欣慰。 第 3 段中“又”字大有深意,仔细品一品。 预设“又”体现了母亲的身体是极不好的,说明每个严冬对于母亲来说都是煎熬。 因为在父亲离开人世后,母亲最需要儿女陪伴。这个时候,莫怀戚的四兄弟决定轮流陪伴 母亲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孝心可见,感人至深。 师小结: 文章在朴
8、实亲切的叙述中, 在如话家常般的语言中表现出作者十分关心母亲, 珍惜与母亲在一起的每一刻。这就是文章举轻若重的体现,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大家可以 再朗读这两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短句、回环句进行研读赏析,同时通过朗读训 练加深感悟,融情于读。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体会文章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重点词句,探究作品的语言特点及以小见大的手法。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自我,加深对亲情、社会责任的理解。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前后连贯一、复习回顾,前后连贯 师: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作
9、者一家在平常的散步中所表现出来的浓厚的亲情、感人的 孝子之心。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二、品读明情,明确主题二、品读明情,明确主题 1.读出“生命” (1)快速读课文第 4 至 8 段,找出文中两处景物描写。 预设第 4、7 段。 (2)指名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 4、7 段,读出美好、愉悦之感。 (3)在这样的田野里,看到这样的景色,作者自然联想到什么? 预设生命。 (4)这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这些景物描写很好地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递出春回大地的生命感慨, 还表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烘托了一家人的幸福心情。 2.读出“责任” 师:幸福的一家人也难免在生活中产生分歧,这次散步
10、过程中发生的分歧让我们看到 了怎样的一家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 6 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面对分歧,这一家四口分别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预设一开始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当我决定委屈儿子而走大路时,母亲又 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2)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出来了她“要走大路” 。儿子顺从了她,她又“变了主 意” 。这是因为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预设母亲改变了主意是因为她不想让儿子为难,更是对孙子的疼爱,还有小路那边 有美丽的景色。 (3)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预设因为一切取决于“我” , “我”正好处在家庭的核心地位,上有老、下有小, “我” 的选择、 “我”
11、的行为都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家庭和睦。所以“我”感到中年人 的责任重大。 (4)分组研读并讨论:文中的几个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预设“我”孝顺稳重;母亲慈爱亲切;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 (5)再次齐读第 6 段,体会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担当。 师小结: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因为亲情是永恒的情感,所以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 了一个重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从景物描写的作用及解决分歧的角度分析,引导学生品读明理,多角度 理解文章内涵,突出重点。 三、品析语言,积累学习三、品析语言,积累学习 师:这篇文章感染力强,是因为它的语言。如果我们细细咀嚼
12、、品味,会感受到它的 非凡魅力。下面请同学们赏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 因。 1.选好品析的角度 可引导学生从遣词、修辞、句式、情感表达等角度品析。 2.学生交流展示 交流时请用上“我喜欢的句子是,因为”或“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 它”等句式。 预设我喜欢的句子是“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 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因为这句话描绘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 “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与疼爱。 3.师引导、点拨并展示重点句子分析 课件课件出示:出示: 写景的句子写景的句子 (1)这南方初春
13、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 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预设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 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 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2)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 粼粼的鱼塘。 预设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与 疼爱,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课件课件出示:出示: 对称的句式 (1)有的浓,有的淡。 (2)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
14、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4)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5)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 他高大的父亲。 (6)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7)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 也很轻。 预设作用: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4.总结语言特点 师:读完这些句子,大家总结一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预设语言朴素亲切,多用短句,如话家常;用写景烘托渲染;使用对称句与 回环句增强语言的诗意美。
15、师小结:这里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这里有崇尚美德的人,这里更有动人心弦的情。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选择合作探究的方法,赏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 在交流展示中,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语言美并积累语言。 四、深入探究,突破难点四、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1.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下面课件出示的最后一段的几句话, 说说对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 个世界。 预设这句话揭示
16、了文章的主旨。文中“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给我们以生 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我和母亲,妻子和儿子,两对母子三代人,我和妻子肩负 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 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和婴孩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 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理解“大词小用” 不少名家评论这篇散文时都提到两个词: “大词小用”和“小题大做” 。请结合课文谈 谈你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预设文中“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是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 “分歧” , “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处是把
17、自己的话说成是“决定” ,一处是“好像我背 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表现出作者写这 篇文章的深意,作者是在借散步这件事强调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对中年 人在家庭中的责任担当的思考。 师小结:中年一代责任重大,他们既要赡养老去的一辈,又要呵护幼小的生命。有了 他们,我们的传统美德才能得以发扬,我们的家庭才能和谐美好!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 “举轻若重” “以小见大”的手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本环节在之前 对于生命和责任的解读基础上,紧扣主旨句讨论学习,突破难点。 五、联系生活,传承担当五、联系生活,传承担当 师:看看下面课件出示的广告语,
18、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感悟。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广告语:尊敬老人,尊重你的未来。 爱护儿童,爱护你的过去。 尊老爱幼,人间美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生自由发言) 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承担起责任,赡养老人,爱护孩子,珍 惜亲情,珍爱生命,这样每个家庭才能和谐、幸福。让我们齐读下面这首小诗,体会爱是 什么。 课件课件出示:出示: 爱,就是陪父母 在华灯初上的长街漫步 爱,就是为爱人 在阳光和煦的午后端上清茶 爱,就是给孩子 在晨鸟初啼的早上做好餐饭 爱,就是给予、陪伴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选用尊老爱幼的公益广告和爱的小诗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品读中得到熏
19、 陶感染。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情境作文: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 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 200 字左右 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设计亮点】 本次教学设计主要对学生进行审美阅读的启蒙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联想和思 考,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及对称之 美,在朗读中揣摩体会,力求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情味和韵味,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 情感意境之美的体验。 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验远远不是一篇课文所能完成的
20、,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把 学生的关注点和思考点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其一是希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对家庭的理 性认识,能够把自己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其二是引导学生把社会生活作为自己学习的内 容。围绕亲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发现并且将亲情作为思维的一个 载体,启发学生对家庭、人生与社会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素养提升】【素养提升】 如何通过朗读了解人物,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通过朗读了解人物,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徐世荣先生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 , “朗 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 。教学中,要引导
21、学生通过朗读,把握文章中人物的语 气语调,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进而把握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课文中人物语言的描写虽然不多,却突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如文中“我”的儿子,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里运用对称的 句子,以孩子的视角,既写出孩子活泼可爱、聪慧机灵,又表现了一家三代人其乐融融的 生活,朗读时要读出儿童的天真聪慧。还有“我说: 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 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母子的对话很简洁, “我”在面对分歧时态度的果断体 现在“走大路”三个字中,但在果断的背后却是担当和体贴、孝敬。母亲对儿孙的疼爱和 善解人意体现在“还是走
22、小路吧! ” ,朗读时“我”的话用稳健的重音去读,母亲的话用舒 缓软和的音调读。 在简短的人物语言的朗读品味中, 结合上下文让读者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尊老爱幼的情感和中年人的责任。 【疑难探究】【疑难探究】 什么是什么是“对称句对称句”?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好处? 对称句,指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说的句子。从语义表达上来看,对称句增 加了思想内涵的表现力,意味深长,如“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 对称句很好地突出了我和母亲、妻子和儿子,两对母子三代人中,中年人担负的承前启后 的责任。从语音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相互映衬,富有情趣,朗读中凸显语 言魅力。 【延伸
23、阅读】【延伸阅读】 二十年后说散步二十年后说散步 (节选)(节选) 莫怀戚 对这种责任的强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有位加拿大的汉学家,十多年前即 开始关注我们的春节晚会,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只有你们中国人敢于把老人这个包袱背 在背上,这是你们的底气,也是你们的心灵最健全之处。 旁观者清,我相信他说得很真诚。 所以,新加坡教育部选华文教材时,也将散步选了进去这是 1996 年的事。 这说明,全世界都注意到了中华文化这个特点。 其实,说尊老爱幼也罢,说人类的生命规则也罢,并无多大不同。说法本身并不要紧, 关键是你如何行动。从人们的问话里我明白,教师们并没有从“人类生命规则”这个角度 去理解这篇文章。但是,尽管与作者的角度并不完全重合,却毫不影响大家对它的评价。 十几年了,年年选;现在各地自选教材,几乎全国都选,就是证明。 与中华文化对比鲜明的,是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成型于欧洲,在美国达到极致。 “孩子的天堂,青壮的战场,老人的坟场” ,对美国社会的此种描绘,已成共识。不错, 美国很强大,但我不欣赏这种秩序。这种秩序其实是仿生仿动物的,文化含量很稀薄。 而且,就人类社会而言,这秩序差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因素,那就是协调。 协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显著特点。这特点也是一种弱点,就是不适于竞争。但是, 怎么说呢?我相信人类最终要走向的,恰恰正是协调,而不是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