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卖家):tdj2000 文档编号:1625100 上传时间:2021-08-01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14.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册教学反思全册教学反思 一、准备课一、准备课 1、数一数数一数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数一数”一课时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 习数学的重要性,我一上课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 教学中我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数数活动,吸引刚刚走入课堂的学生和其注意力,激 发学生兴趣。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数了生动活泼的主题图中的事物,再抽象出数, 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发现:许多学生没入 学前就会数数,情境图中的数数难不住这些学生们。但也有出现个别学生数错的 情况。 2、比多少、比多少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要重点利用教材情境图,以

2、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 德教育。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多少, 重点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在教学中有令人欣喜的地方,如在学习“同 样多”是,学生的观察能力真令人佩服,课上学生除了说“小兔和萝卜同样多, 小猪和苹果同样多。”还观察到“桥和房子同样多”。 二二位置位置 1、上、下、前、后上、下、前、后 教学反思: “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一般学生在 6 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可 能很多老师都能会觉得,既然学生在生活照都经常接触,应该懂得了。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

3、,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根据研究,儿童在掌握空间方位的过程中,首先把不同的方位与自己身体的一定 部分相对应,建立起以下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左 面是左手,右面是右手。一般学生在 6 岁以前就能完全正确辨认“上、下”、 “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并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 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为标志为中心 进行辨认。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置了三个任务: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 含义;2、学会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3、体会上下前后位置 的相对,而体会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

4、,虽然整堂课很流畅,但是总感觉这堂课还是欠缺火候,孩子 们的积极性虽然高,却表现得有些浮躁。首先谈一谈这节课我的两点做法: 一、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 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在教学上下的时候,设置了指一指游戏, 问学生鼻子的上面是什么,让学生指一指,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又让学生排队, 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 动脑,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 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二、来源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

5、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 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可以使学 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如:教学上下的时候,出示大桥 的情景,同时让学生看看教室的上面是什么,教室的下面是什么,当有学生说出 有垃圾的时候,又可以进行讲卫生的教育。教学前后,通过排队的情境,既能让 学生感受到前后的相对性,又能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但是,这节课虽然学生说得很好,讲的流畅,学的欢快,却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 方 1、参照物的概念要讲吗?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 相对性,但是这感受是什么程度呢?但教师提问,为什么火车一会

6、在上面一会在 下面的时候,学生是很难讲出来参照物不同的,我觉得只能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 体会到相对性就可以了,不用加以总结, 2、为什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而作业却错误百出呢?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巩固 练习中,动物游泳比赛,有部分学生填了上下。说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没有 完全理解。而在楼层问题中,学生的第几层的概念没有发展完善,最高的一层有 部分学生会认为是第一层。特别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对学生来说也是 难点。 2、左右、左右 教学反思:当我问到“老师与学生都举起右手,为什么老师举起 的与同学们的右手不一样?”有部分同学说: “因为老师转过来了。” “因为你与我们面对面。”有的学生说得比较完整:

7、“因为老师所对 的方向变了,右手边也跟着变了,所以不一样”。也有的认为左手变 成了右手。我就举着右手转动给学生看。为了训练这个环节。我特意 组织全班同学举着右手走楼梯。让孩子了解上下楼梯总是靠右走。使 学生明白了“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从而突出难点。 三、三、15 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认识和加减法 1、15 的认识及书写的认识及书写 教学反思: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 方式。 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 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 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

8、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 直接经验。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 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习题的内容上 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点点人数,看 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亲近 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2、比大小比大小 教学反思: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 学时我先复习 1-5 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 列, 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 方法比

9、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3、第几第几 教学反思: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只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 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 知识。第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 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左边起涂 4 个灯笼,学生可能只涂了第四个。 4、分和合、分和合 教学反思: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自己比较紧张,也由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验 不够丰富,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是不够灵活。由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

10、一个 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 的切入点,加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 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才能落实教学任务。这也是我平时 教学中的困惑,是我在教学中进一步需要加强之处,这也是对我的另一启示。 5、加法加法 教学反思:1、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虽然开学到现在,我很注 重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 但在本节课中还是有出现个别同学在老师没说完或同学没回 答完时,就急冲冲的把答案说出来。 6、减法的认识减法的认识 8、0 的认识的认识 教学么思:在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

11、习,鼓励学生多说上面, 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 就是教学 0 的第二含义时浪费了很多时; 特别是忽略 学生的实际能力,导致课间容量过大,学生难以掌握。以为只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让学 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 的角色。因此我觉得,目前,我面临的是一群刚入学的小学生,我们根本没有驾驭大容量课 堂的能力,不能总是想把学生的思维定在自己设想的圈子中,要了解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 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更好的运用知识。 9、有关有关 0 减法减法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理解有关 0 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展开教学。在新授 环节中,我

12、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理解图中的含义,并发挥想象看图说故事。这样一来就调 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此的兴趣都很浓,吸引住了他们的眼球。但是,在这里让学生说 的太少了, 因此没有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平台来表达, 也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 力。这是一个不足之处。在学生看图列算式的时候,我让小朋友们利用摆小棒来理解算式中 数字的含义,尤其是对于 0 的认识,再让他们说一说算式表达的含义。 认识立体图形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反思: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教 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 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

13、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 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单元: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共 19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6 和和 7 的认识的认识 教学反思:这节课里,我利用教材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了观察、操作的 活动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学习和相互交流合作的积极性,让他们 在活动中全面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6 6 和和 7 7 的组成的组成 课后小记:学生对这些数字非常熟悉,因此学起来很轻松。 6 和 7 的组成是在学生学习了 25 的组成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教学中我让学生运用学习 25 的分解与组成方法进行自主探究 6 和 7 的分解与组成, 学生根据已有

14、知识和经验能 很快得出结果。从学生的汇报中,了解到学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分解的,这点做到了教 参中要求渗透的“有序”思想。而且学生能根据分法写出式子。但教学中要求渗透“推想” 思想,要求根据一个组成式子推想出另一种式子,而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分法得出式子的。因 此在教学中我让同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重点观察一种摆法, 让学生能从一种摆法得出两个组 合式子,从而渗透“推想”思想。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地方。如:对于 6 和 7 的分解与组成在课堂中可以要求学 生按顺序以及推想的方法进行记忆,对学生进一步渗透“有序”与“推想”思想。另外熟记 之后可以为学生进行 6 和 7 的加减法计算打好基础,

15、学生可以运用 6 和 7 的组成熟练地进 行加减法计算,提高计算速度。(特别是 6 可以分成 4 和 2,7 可以分成 4 和 3 要加强记 忆。)因此,今后在教学 8、9、10 的组成时自己要注意这一点。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6 6 和和 7 7 的加减法的加减法 课后小记:有以前学前教育的基础,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仍有几个学习困难的同学理解 有困难。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 我们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由小动物 在草地上荡秋千的画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

16、 1 只小鸡和 5 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 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 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并让学生 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 同的算式。 2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 我们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 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在秋千数量不变 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几只小鸡和小青蛙,并看着自己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这样便出现了两组 6 的加法算式,加上同位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

17、步提高 了学生合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这样处 理, 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 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字意识。 可能是让学生合作得多了, 加上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 有些孩子开始开小差, 乱说, 今后, 还要加强这些学习习惯的培养。 3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第三个环节,便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 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遵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4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我把 6 和 7 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

18、学减法进行巩 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在最 后的练习中, 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 使学生能够整体、 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 如: 在综合练习中, 出现了四道看图列式。 由于难易程度不同, 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图, 进行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学习选择机会,而且练习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照 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5活动形式多样化,语言贴近学生生活。 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a.你还想让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秋千,自己摆一 摆;b.你们草地上的小动物也累了,你想让哪种小动物先回去呢?c.综合练习让学生在这四 幅图中

19、任意选一幅图,喜欢哪一幅就做哪一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习灵活地选 择,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孩子们的学习兴致较高,只是由 于放得太开了,有的孩子说不到点上 第四课时第四课时用数学用数学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手 让学生大胆探索,明确大括号所表示的意义。 第五课时第五课时综合练习课综合练习课 课后小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数学的解决问题,有些不会分析并理解,不知道有些符号是什 么意思,要多练习并巩固。 第六课时第六课时8 8 和和 9 9 的认识的认识 教学反思:8 和 9 的认识,这节课以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操作为主,

20、让学生在 活动中建立 8 和 9 的概念。本节课上后个人感觉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 虽然同事们都给予了肯定,但我个人还是不太满意的。下面作出自我反思: 1、本节课拖堂 5 分钟,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可能是教学内容较多, 在新课中就有许多练习, 整体上时间已经比较紧凑了。 第二,在两个环节上个人认为还处理不当,导致时间浪费过多。一是学生收集的 信息中有一个关于 8 和 9 的小故事,这在试教时是没有的,因为两个班学生收集 的信息不同。我觉得这个题材不错,于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读了一下,也浪费了 1 分钟时间,虽然感觉这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在时间如此紧凑的前提下,也只能 放在课后让学生去了解。

21、另外, 在处理 8 和 9 的序数意义时, 我怕读题太费时间, 但结果学生由于识字量有限,对这一题解决得并不理想,也许读一读题目,效果 会好很多,毕竟这是一年级的学生。由于我对低段教学经验不足,总是忽略这个 问题,这是今后应十分重视的问题。 2、8 和 9 的书写环节应该调整在揭题之后。 这是吴老师给我提的第一个建议,我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很明显,但自己之前却没 有考虑到,而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看到课本上的顺序是这么安排的,就这么死 板地去教,可见自己处理教材上还应考虑得更周全些。 吴老师的建议让我觉得豁然开朗,比如在理解 8、9 的基数和序数意义时,我是 通过数花朵一题来完成的,但由于没有读题,

22、学生反馈情况不太理想,吴老师建 议我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如请从左数第 8 个学生站起来,请从右数 8 个学生站起 来。这样的方法既直观又生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几和第几”,从而突破 难点。 遗憾的是我只能将吴老师的建议带回我平时的课堂深化下去,感谢的是有 这么多专家及同事给出中肯的建议, 让我学到更多! 包括黄校长, 亲临我的试教, 悉心指导;还有吴老师的谆谆指导,总是让我受益匪浅,而面对这所有的一切, 我只有更快地改正自己的不足! 个人觉得自己此次准备仓促,也暴露出了自己在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设 计上,还没有特别创意的设计。又如以往对于教研课,我都至少试教 2 次,而本 次只教了 1

23、 次,所以也足以看出自己的功底还不够,以后应朝着“精教”的方向 去努力。 另外, 本节课我都采用保护环境这个主题, 后面的练习设计也都在 “花” 上下功夫,但给人的感觉却有些视觉疲劳,可见我的情境没有连贯好。借着此次 机会给自己提出一个忠告:不要忽视每一节课,不要因为这是一节普通的教研课 而不够重视,我需要的是初上讲台时的那种执着和不懈的努力。不要给自己找任 何的借口,正视不足,不断改之,方为上策! 教研小结: 今天是我们两位新来的老师上公开课,第一节是曹老师上的认识平面图 形,她的课很生动,也很扎实,作为同教材的老师,我要向她学习的还有很多 很多,比如她的课堂调控能力、语言上的感染力、扎实的

24、教学风格、灵活的教学 设计、丰富的教学经验等等,都是我该学习的。 第七课时第七课时8 8、9 9 的组成的组成 这一次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首先,分圆片不再跟前几节课一样,自己一个这一次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首先,分圆片不再跟前几节课一样,自己一个 人完成了人完成了,而是小组合作而是小组合作。学生觉得比自己一个人分学生觉得比自己一个人分,一个人说一个人说、记有趣多了记有趣多了。 通过动手活动通过动手活动,还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还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学生完成学生完成 8 8 的组成后,再及时抓住不同层次学生所展示出的不同想法,即此处的的组成后,再及时抓

25、住不同层次学生所展示出的不同想法,即此处的“点睛之点睛之 笔笔”:“8 8 的组成为什么只记的组成为什么只记 4 4 种?种?”让这部分层次高一些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想让这部分层次高一些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想 法法,通过讨论通过讨论,使所有的学生明确使所有的学生明确,更使分了更使分了 7 7 种的学生悟出种的学生悟出:不用全部分完不用全部分完, 只用分出、记住前只用分出、记住前 4 4 种,就可以记住全部种,就可以记住全部 7 7 种种“8 8 的组成的组成”了。从而在学习了。从而在学习“9 9 的组成的组成”时时,能贯彻这一思想方法能贯彻这一思想方法,从从“9 9”的的 8 8 种组成中挑出种组成中

26、挑出 4 4 种记忆种记忆,并并 能从这能从这 4 4 种衍生出全部种衍生出全部 8 8 种。种。 今后,应加强小组合作交流,应该让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避免时间的今后,应加强小组合作交流,应该让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避免时间的 浪费,提高学习效率。一年级学生动手时课堂纪律乱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情,有浪费,提高学习效率。一年级学生动手时课堂纪律乱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情,有 时怕乱都不敢放开,可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尽量的去尝试放手让学生去探时怕乱都不敢放开,可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尽量的去尝试放手让学生去探 究。究。 第五课时:8 和 9 的加减法 8、9 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重

27、点 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 7 以内的加减法和 8、9 的认识的 基础上安排的,是进一步学习 20 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本单 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一开始,复习和巩固了 8、9 的组成,为今后熟练地 口算打基础。在新课环节,我用孩子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来设立三 关,在学生闯关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我通过让学 生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一图四式”。由于学生已经 有了看一幅图列出两个算式的基础, 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对容易 一些,而列出减法算式则是这部分的难点。利用老师的语言和动 作引导,让学生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搜集相关数据,初步感知根据 一幅图可以列出四道不同的算

28、式。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 作,通过摆小棒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四式”,并掌握 了 8 和 9 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接着直接出示算式 5+3、3+5、8-3、 8-5 计算,提问: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鼓励学生说出多种计算 方法,使计算方法多样化(如:数数、想数的组成与分解、调换 加数的位置、算减法想加法等)。最后,通过送信游戏和课堂练 习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体 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学习 习惯,特别是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指导学生从小养成善于发现 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的良

29、好习惯, 并通过学生说三句话以及算式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 意思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加减法的算理。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第一个环节,让孩子说 的还是不够,8,9 的组成不够熟练,在教学中,引导得多,放 手让孩子自己自主思考的时间不够。 8 和 9 的加减法教学反思范文二: 有关8和9的加减法的安排是由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过渡到 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重点应放在“一图四式”,且要注意教材 中的安排意图。慢慢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看图说话能力,及语 言表达能力。首先是复习前段时间的口算题,可以采取游戏的形 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拍掌、猜数等各种形式。在新授 时用蓝猫引入, 直接出示主题图, 然

30、后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 显得有些脱节,使学生不知道怎样回答。应注意提问的有效性, 引导学生按老师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在动手摆图片过程中,应 注意摆的过程,摆的思路,应让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操作中思 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多采取不同的形式的教学,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做到并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教,而是传授思想和 方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 8 和 9 的加减法,使学生感知加减法之间的 相互联系,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 维能力。 让学生在经历合作交流与想象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学习 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特别是数学语

31、 言的表达能力。指导学生从小养成善于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 问题,并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良好习惯。在课堂 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尽量多的锻炼机会。通过前面加减法的学 习,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加减法计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师应适 时指导,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好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不用借助学 具,直接看着算式写得数。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 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8 和 9 的加减法教学反思范文三: 在8、9 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将教学目标定 为:让学生掌握 8、9 的加减法,通过经历“一图四式”初步感 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并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善于发现数学信 息,提出数学问题

32、,并能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良 好习惯。但是这一节课上下来,却让我充满了困惑。 困惑一:学生对于数学信息不够敏感。当我出示笑脸图时,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半天也说不到正题 上来,无奈我只好又提示: “你能用带有数字的话来说说这幅图 吗?”才勉强让学生说出图上有 5 个红色的笑脸,3 个粉色的笑 脸。 困惑二:学生不会提数学问题。在上8 和 9 的加减法以 前的教学中,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数学问题的能力,特别是 “一共”“还剩”这类简单的数学问题,但是从这节课 来看, 收效甚微。 学生还是弄不清楚什么是数学问题什么是答案, 即使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却不知道怎样表述出来

33、。 困惑三:学生会计算,却说不出算法。当我出示一张口算题 时,全班同学都会算,但是你要问他是怎样算出来的时,大多数 学生都说:“我是想出来的”,你问他是怎样想的,学生却答不 上来。 总之,这堂课是在慌慌张张中结束的。这节课开始引导学生 提数学问题和说算式的意义,用去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时 间很紧,特别是下课铃声响起之后,尽管这节课还没下课,但是 下课铃声把学生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这时,我也乱了,怕这节 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匆忙之下把不该省略的部分省略了,把 该省略的部分却又留了下来。 课后,我深深的感到,自己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孩子们感知数 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34、自己驾驭 课堂的能力。 8 和 9 的加减法教学反思范文四: 11 月 11 日是光棍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谢老师以及各位 兄弟姐妹能莅临我校进行教研活动,我非常的高兴,遗憾的是未 能献上合格的公开课,在谢老师以及其他老师的点评中,发现了 自己太多的不足,现则其重点简要说明,希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 改进。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9 以内数的认识,7 以内数的加减 法, 以及一图写二式” 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应能顺利的进行 9 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根据一图写出四式, 为后续学习数打下基础。 教学第一个例题(恐龙图)这部分我将课件上的恐龙制作成 了动态的(好像在向前爬行),结

35、果学生将其中一条减法算式理 解成前面两只恐龙离开了视线, 对另一条减法算式的理解造成了 困难。谢老师指出,课件的动静制作应该要充分的考虑,不能单 纯为了课件的美观,我将这里的“恐龙”制作成了动态的,无形 中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无关刺激,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 教学第二个例题的时候, 我提出了一个在教学中应不应该把 如何摆规定死(同颜色摆一起),谢老师指出,这里有三个层次 的作用,第一层次是为了写算式和解释算式方便,第二层次是为 了说明加法的意义方便,第三个层次是渗透集合的思想。经过谢 老师的一番指点,才发现这样一个小小的规定,还存在那么多的 深层含义,以后要勤于思考。 教学第三个例题的时候,

36、有学生在计算的时候是用手指头点 点算出来的。谢老师提出手指头是如何点的,按什么顺序,一问 三不知啊,惭愧。平时自以为很简单的数指头也包含那么多的学 问在里面啊,学生的件件都不应该是小事,要认真对待,到底该 不该让学生继续用手指来计算算式呢? 在后面的 2 个练习中,谢老师指出我缺乏层次性,其实练习 的层次性设计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这节课的 第十课时第十课时综合练习课综合练习课 课后小记: 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由于没有实际的操作,一开始有很多同学没有理解题 目的意思,想到 8 的组成去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一定要有实际材料操作。 第十一课时第十一课时1010 的认识的认识

37、课后小记: 学生第一次写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学写中协调性比较差,写 1 合 0 时都是要求略斜,组合 后写成了尖尖的。问题在于前面写 0 时要求不够严格。 10 的认识和组成,是在认识了 9 以 内的数和组成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围绕课标体现趣,新,活三个特色制作了以下 环节。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但兴趣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为 此,在新课开始时,我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参与的动机,利用听瘦子 1 和胖子 0 的故事, 在引导学生听故事的同时,适时激疑 9 的后面是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10 的认识。这种 设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

38、学习的动机, 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 达到学习的最 佳境界。 二、结合课本,认识 10,并学会按照顺序去数 结合课本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 10,再认识 10、10 以内数的顺序, 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 10 的组成和写数。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 8、9 的认识主 要有两点不相同:一是没有安排 10 的序数意义,因为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 了; 二是将 10 的组成提前到写数前面, 这样既有利于在教学中利用 10 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比较去更好地突出 10 的组成。 三,摆小棒,学习 10 的组成 让孩子们亲身尽力,通过按照数序把小棒分成两堆来让孩子们理解 10

39、的组成。这样不 仅加深了学生对 10 的组成里理解和记忆,更是培养的学生的动手能力。 当然这节课不足之处及以待改进的地方也有很多: 1数学培养学生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记忆,浮于表面的东 西。在教学由形抽象到点的过程中,我纯粹的让学生看着 10 只鸽子,10 个人画出相对应的 圆点,而没有深层次的去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我应该再增加一个估点子数的环节,让学生 估这是不是 10 个圆点。先画个两个圆点,让学生感知,这比 10 个圆点少了很多,画 20 个 圆点,让学生感知这比 10 个圆点多了很多,从这样的一个比较中,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 10 个圆点。 2对“10”的基数和序数

40、的教学编排不够理想。这里的着眼点是让学生明白第 10 只有一个,10 表示 10 个。我在出题的时候应该给出的数量不一,随时变化,让学生灵活运 用,而不是机械的出示两道类似的珠子图和大象图。 3在 10 的组成教学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把白纸上的 10 根小棒按一定的规律 分成两堆(画一画)。我的想法是,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如果拿实物小棒去分会出现部 分孩子玩小棒,而且分完一种之后,不能把分法保存下来,到最后到底分了几种方法可能学 生并不清楚,通过画可以把每一种分法都很好的记录下来。但问题也随之出来了,通过画小 棒, 学生体会不到总数不变, 也不能很好的体会到 10 可以分成 1 和 9

41、, 9 和 1 是同一种分法, 只是交换了小棒的位置。所以这部分的处理,应该再细致点。 只有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才能 巩固所学的知识,始终保持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样,作为教师,在营造轻松愉悦教学氛围 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让学生从直观认识走向深刻理解,不断增强教学的层次和深度。 第十二课时第十二课时1010 的加减法的加减法 第十三课时第十三课时巩固练习课巩固练习课 第十四课时第十四课时填未知加数填未知加数 课后小记: 整节课课有故事情节贯穿,而且学生之前对数的组成基础比较扎实,教学效果较 好,但学生比较激动,组织纪律还需加强。填未知加数是学生

42、学习的难点,在学 习这个内容之前我设计啦好几套方案,有观察图的,有动手摆学具的,感觉都不 理想, 这些方法都只能让学生在出现的数比较小时知道未知数时几,有的是数图 中的缺少部分,有的时猜出的结果,这些方法都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顺利进行 知识的迁移。我利用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比如 7+()=10 我让 学生说说应该填几大部分学生知道填 3 我想是因为数小,可以凑出来,我问学生 是怎么想的,有的学生说是因为 10 可以分成 7 和 3 所以填 3,我给他们充分的 肯定,我就引导学生观察,那个数十总数,那个是部分数,要求的时什么数,在 学生的描述中,我把问号搭在括号里,学生一看就知道是求

43、总数还是求部分数, 所以用 10-7 来计算,通过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嫩管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类题目, 这样不仅体现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更重要的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 啦不同的发展,孩子们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 第十五课时第十五课时连加连减连加连减 课后小记: 本课时用气球引入,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在一开始教师没有及 时抓住学生的发言:有部分学生认为 4+3 再加 1 的列式教师板书为 4+3=7+1=8应该 列为 4+3=77+1=8;部分为 4+3+1=8,这样可以发前一个列式就是连加算式的计算过程和 思考顺序。没有能很好的加以运用,主要原因是分析学生还不够通彻。

44、 第十六课时第十六课时加减混合加减混合 第十七课时第十七课时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课后小记:由于学生对连加连减的意义以计算的顺序掌握比较好,本课时学习比较轻松,学 生从观察中很快迁移了前一节课的知识技能, 得出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 本课时的教学并没 有像备课中的师生对话中来,而是学生在汇报时自己发现了方法。 第十八课时第十八课时整理和复习整理和复习 第十九课时第十九课时综合练习综合练习 教学反思:通过复习,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对原先学过的内容进行更高层次上的 再学习,加深了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11-20 各数的认识 教学反思: 在本节

45、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 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 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120 各数的写法 10 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11112020 各数的认识练习题各数的认识练习题(4 4 课时)课时) 数学乐园数学乐园 教学反思:本节活动课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 10 以内数的基数、序数含 义,数的组成、比较大小;10 以内数的加减法;简单的统计思想等等。尽管教材中将上述 内容安排在一个一个具体的游戏中,但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创意不可能都写进教材。整节 活动课,注意公平地

46、面向每个学生,提问、交流、奖“数字星”等活动教师都尽可能让多一 些学生有机会参与,使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七单元第七单元认识钟表认识钟表 认识钟表是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 学会认整时和半时。 课前,我安排孩子们准备了“钟点学习器”。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猜 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谜底:钟表)然后出示了钟表店里的各种样式的钟表,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 习兴趣。接着,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钟面,认识时针、分针,并加以区分,让 孩子们指出自己“钟点学习器”上的时针、分针。紧接着,通过了解“小明的一 天”去重

47、点认识“整时”、“半时”。在认识整时时,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 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动中与整时相关的主题图,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 验试认钟表,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画面内容。2、集中展示“整时”的 4 个钟面, 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它们的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3、让孩 子们在“钟点学习器”上拨一拨整时时刻。随后的半时教学和整时教学步骤基本 相同。在认识了整时、半时之后,我又出示了电子表计时,让孩子们了解电子表 计时方法, 学会正确用电子表计时方法表示整时、 半时。 最后, 我安排了一组 “认 一认”的练习,要求学生会认,并能用电子表计时方法计时。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孩子

48、们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迁移新知。注重孩子们 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我说你拨”,“我拨你认”,“师拨生认”,“生生 互拨互认”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来。在孩子们认时刻的时 候,还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认的,要求学生完整表述,体现思维的层次性。 整节课下来,大部分孩子都会认、拨整时时刻了。但一部分孩子认“半时”时还 有问题,比如:5 时半,有的孩子容易认成 6 时半。仔细思考后,我发现这主要 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对于钟表上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不清楚, 不能准确判断是过 了几时,没到几时,所以才会出现上述问题。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迅速针 对 “半时” 学习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

49、、进一步认识钟面。2、 出示活动钟表(时 针、分针可以转动的),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即:1234 1212。经过这样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在认半时时有了很大 的进步。3、认、拨几个特殊易混的时刻,如:12 时、12 时半、6 时、6 时半, 让学生进一步区分整时和半时的不同。4、让学生回家试着在真实的小闹钟上拨 整时和半时, 进一步感受时针、 分针的运动轨迹,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后,我还有这样的一个思考:如果课堂上的学具不用“钟点学习器“,而改用 真正的钟表(小闹钟),效果会怎样?当孩子们在小闹钟上拨一拨时,是不是就 自然地观察到了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更利于半时的认识

50、?但同时我又有以下 困惑:1、真实的钟,时针、分针运动时有滴答滴答的声音,是否会转移孩子们 的注意力?2、孩子们本来动手能力就差,在钟上拨整时、半时是否更难? 第八单元20 以内进位加法 9 加几 本节课的设计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力求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学理念, 在教师恰到好处地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1、 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切入。 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然后 根据运动场上的比赛项目,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 的兴趣,启发了思维,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数学 > 人教版(2024) > 一年级上册(旧)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为本站会员(tdj2000)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