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语故事的教育启示(一) 2017-06-21 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成语,一些成语的背后对应着一个故事,它们从或 正或反的方面来教育后人。仔细体会,发现这些成语除了具有道德教育的 功能外,也给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一些启示。 一、拔苗助一、拔苗助长长:干涉取代成:干涉取代成长长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 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他疲惫不堪地 回到家里,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 许多! 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谁如果违背规律蛮干, 就必然受
2、到惩罚。 把上面的故事概括一下:种下禾苗发现苗长得太慢拔苗 苗“变高”苗死 从上面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宋人之所以拔苗,是因为他认为只有高 度增加了,禾苗才叫成长了,他把“变高”(而不是“长高”)作为衡量的唯 一标准。我们来分析一下其行为实质:第一,禾苗的变高不是他施肥、除 草、喷药的结果,不是禾苗生命活动本身带来的,而是人以外在的力量强 行的取代性干涉的结果。这就像一些不法商人的做法:西瓜本来没有熟,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们给西瓜注射催熟剂,让它们看上去熟了,而这种瓜 是不能吃的。当然,禾苗与西瓜是无法拒绝和反抗的。第二,对生命成长 的标准定位错误生命的成长只表现为高度的增加目标直接转变为 对生
3、命施加的措施上,以为一定的行为一定就能带来相应的结果,达成预 期的目标。这种错误反映在教育上,揭示出教育教学的误区就是:学生的 学成为教师教的附庸。 有论者提出所谓的“教学双主体”,即: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 主体。其实呢?所谓“学的主体”完全是处于被动、附庸的地位。实际情况 是,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完 全是按教师的规划来进行的。上课上什么,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完全规定 好,学生不管喜欢不喜欢,都得按照老师的意图接受;课怎么上,也完全 是由老师决定的。其结果就是:当学生的“学”围绕着教师的“教”进行时, 学生则完全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内容、方式
4、完全由老师所 预先规定时,就变得僵化、机械、刻板。 宋人之于禾苗的关系应该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施肥、除草、喷 药,这些是宋人该做的,而怎么长(成长的过程)应完全由禾苗自身来完 成。同样,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真正(且唯一)主体,“学” 才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和教的基本过程。只不过,由于他们还未成熟(就像 禾苗),所以需要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引导着。学 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完成,目标必须 由学生自己去实现(而不是学生配合老师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他人无 法替代。形象一点说,教师只是“服务生”服务于学生。我们常说“授人 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就算是“授人以渔”,也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打 渔的方法,而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怎样打渔,否则给他们每人发一本打渔 秘籍就可以了。教育不是天龙八部中的无涯子直接把内功传给虚竹 那么简单。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当然不是直接把他们扔到游泳池 中由他们瞎折腾,教练还是要从旁指点、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