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卖家):tdj2000 文档编号:1643357 上传时间:2021-08-1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二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二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注重联系学生 的生活实际,通过探索性操作,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 的启迪。长度单位我基本上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 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教师的精心准 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必须得完成一个教学难点,就是 “总长度与标准量的关系”,这个似乎和高年级的“商不变性质”有点相像。 呵呵!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

2、得 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 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 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 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 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 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 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

3、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 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 厘米有多 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 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 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 找出“1 厘米”,并且知道从 0 刻度到 1 刻度之间就是 1 厘米。然后让学生找 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 识 1 厘米的长度。 3、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

4、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 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 联系起来。 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100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 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 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 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 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下面就谈谈自

5、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 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 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 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 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 “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 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 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 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

6、通过比较优化,最 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 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 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 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 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 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 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 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们三位老师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

7、的正确定率不高。一 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 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 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 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习,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探讨 吧!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 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 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 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8、 1、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还很模糊、抽 象,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 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 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 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在找折摸说做画几个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 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9、,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 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让学 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 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 T 字形的角。这里学生 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 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我在这时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 角是指哪个,问就这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 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数 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 的数学知识

10、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 会学习 四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表内乘法四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表内乘法( (一一)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 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 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 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 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 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 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

11、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 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 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 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 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 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 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 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的教学反思 观察物

12、体看一看(一)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 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 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 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 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 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 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

13、、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 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 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 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 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 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 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 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

14、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 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 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 出现以上问题了。 2、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 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 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 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 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习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 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

15、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 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 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 要。 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二教学反思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二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 7-9 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 1-6 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 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 7-9 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 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我于是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 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 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 生观

16、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 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利用教学插图及教学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口决的编制学习过程中。 2、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编制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 1 到 6 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小数在前 面,大数在后面,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 习,自己编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用 加法计算等一些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3、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这单元教学

17、,我认为还有一个闪光的地方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 合作的愉快,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当然也存在着不 足,我认为我的评价语言过于苍白,针对性不强,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评价 语言的运用,让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 4、多种形式练习 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 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送绕口令“数枣”、利用规律记 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二年级上册看一看,摆一摆教学反思二年级上册看一看,摆一摆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和掌 握,以及应用。本课是由“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

18、用小棒拼摆图形”两部 分内容组成,在第一节小组教研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次教案。再次教学时收到 了良好的效果。 1.内容生动有趣,激发学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实物玩具,将“看”和“摆”两个不同的数学 活动内容结合起来,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全面的调 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思想,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 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 生主动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去尝试和探索,并尽量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 展示的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情感教

19、育 课件都是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增强学 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象的感知“只有多 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的生活道理。 二年级上册统计二年级上册统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 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 理数据,初步认识了 1 个格表示 1 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二年级这节统计课最大的变 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个格字代表 2 个单位。在本节课 教

20、学中,我原意是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喜欢的可爱的小动物出发,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 全过程。本节课自我感觉最好的就是真正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但更 多的是遗憾,具体地说有以下这些不足之处: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 自觉接纳的知识的程序就越高,课中我以最喜欢的动物导入新课,但思考得十 分不足,课件做得吸引力不够,所以从一开始学生的积极性就没调动起来。使 得很多平时发言积极的学生在之后的课中都保持沉默。 、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前面 数据的收集、整理都已到位,但数据

21、的描述还不够,低年级是十分重视口语表 达、观察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时特别强调描述和分析,分析有学生自己分析以 及教师对作品的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并未实施到位。主要原因是对教案不 熟、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总之就是不够勤劳。 3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意料 之外。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如在教学中, 学生会问那么三格该怎么表示呢,这一问题我首先已作好思考,也就是要涂半 格,会出现两种情况:竖着涂半格;横着涂半格。但思考的还不够充分,就是 到底哪种是合理的。自认为两种都可以。后来课后通过其他老师的帮助才认识 到应是横着涂半格才是合理

22、的。 4一节课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课中老师应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又要使 学生的学习有效。原因有二:语言不够精练;可能还不够细心。使得时间的有 效性没把握住,课还没完就匆匆结束了课。 以后的措施: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多阅读有关教学的书,提高教学能 力;多练练语言方面的技能,时时注意。 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反思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的教学内容。这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其目的在于试图将重要的排列、 组合教学思想以上及其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 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

23、合数,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一、创造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 首先,由“参加森林运动会”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 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 了两个问题:站跑道和握手祝贺。 二、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 此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本节课以森林运动会贯穿全过程,为学生创设了 4 个实践操作的机会:找号码 布、握手祝贺、选道路、购买汽水。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

24、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 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本堂课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学生参与的面比较 广,这种童话式的数学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 趣。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发现了只有按照规律有顺序地排一排,才能不会落 也不会多。另外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1)原本预设让学生从比较中得知按规律排的好处,但是学生直接出示了 两种好方法,学生了解方法的好处,但没能让学生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加深印 象。这种预设与生成的不同,在我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好 生成性的资源。 (2)数学实践活动课的

25、知识目标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虽然学生意识 到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 规律来排,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促进课堂的效率, 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 100100 以内的加减法以内的加减法( (二二) )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在教授“100 以内的加减法(二)”这部分知识时,原来我的设计是这样 的:出示 36+8=44 后,问:“这个 4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先让学生自己 想,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在我班教学时,学生中 产生了许多种算法:(1)用计数器算;(2)列竖式算;(3)从 36 起连加

26、8 个 1; (4)把 36 看成 40,40+8=48,48-4=44;(5)把 36 中的 6 和 8 里的 4 凑成 10,左 边变成 40,40+4=44;(6)把右边的 8 和左边的 2 凑成 10,左边变成 34, 34+10=44;(7)把 8 看成 10,36+10=46,46-2=44;(8)6+8=14,30+14=44;(9) 摆小棒算教师在学生说不同算法时适当点拨竖式的计算方法,与以前所学 的不同之处在于:满十进一。 可是,在上课的前一天见这里的学生时,我出了一道 12+13 这样的不进位 加法题,看看他们平时是怎么算的,结果全班竟然只有两种算法:即个位加个 位、十位加

27、十位和列竖式计算。我想,也许这种方法对孩子的影响太深了,所 以我临时改变了教学策略。上课时,这个班级的学生果然没有说出其他更多的 算法。所以,我只能牵一牵,放一放,努力去适应学生了。 另外,通过这节课我感到要注意培养学生平日的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摆 小棒的训练等。 还有,我觉得本课中用 30 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这个设计很符合儿童的心理 需要。如果这一环节只让孩子们凭空想像着买东西,效果并不一定好。因为孩 子们的实际生活还不太丰富,所以不如设计出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电脑图 画,让他们感到更有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如果在通过摆小棒讲清竖式的算理之后,再回过头来对照着黑板上 的竖式一

28、一对应地讲一下,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 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 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难了 点。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 1 厘米 和 1 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 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 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 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

29、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朋友的这一 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 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 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 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 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 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 1 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 度大约为 1 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

30、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 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 1 厘 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 1 厘米的长度。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 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 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 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 0 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 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 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 法。 在建立

31、米的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 组合作完成,如:两人合作,用 10 厘米的学具摆出 1 米,再进行观察比较,认 识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时,一人测量,另一人记录。以此建立起良好的 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 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 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 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 维。而这些活动对于

32、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二年级上册加减法估算教学后反思二年级上册加减法估算教学后反思 二年级是初次接触估算问题,关于估算,课标中有明确的说明,它是 这样描述的:“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两点:计 算、解释过程)在前两册教材的有关练习中已经渗透了有关估计、估算的内 容,这儿是第一次正式教学。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 鉴于此,我做了以下思考: 1、估算与生活联系紧密。为了体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材中直入 正题,安排了妈妈带 100 元钱买商店里的生活用品。在上加减法估算之前,学 生刚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法笔算,一直强调计算的精确性。估算却

33、与精确性计算 形成了一个反差,由于前面几节课学习的都是精确的计算,又加上这里都是两 位数的加减法,所以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影响了学习的 积极性与思维的展开,不能很顺利的产生估算的需求,本人在教学时只好自己 说明“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估计一下大概是多少就可以 解决问题”来引出估算的需要。课后我想:如果在引入新课之前对估算情境先 做一些铺垫,让孩子在认知与心理上有个逐步适应与认同的过程,这样可能会 好些。如:“猜人数”、“猜价格”,让学生感受关键词“接近”、“大 约”,从而再拉开估算的帷幕。 2、估算不能让学生再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只知道四舍五入一种方法。估算有 “

34、四舍五入”法、“取整”法、“前后协调”法,这些估算的策略要结合生活 实际。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四舍五入”法,如:一套运动服 58 元,一双 球鞋 43 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球鞋大约需要多少钱?但如果问:买一套运动 服和一双球鞋带 100 元够吗?此时四舍五入就不合适了,得用“取整”法,且 要往大了估。又如:桌子上有 24 瓶矿泉水,箱子里有 34 瓶矿泉水,大约共有 多少瓶?可以采用“前后协调”法来估:把 24 看成 20,把 34 看成 40,大约共 有 20+40=60 瓶。 3、估算重在意识的培养,重要的不是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相差多少,而是 要让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估算要满足不同学

35、生的需求,不要求整齐划一。 由 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 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 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估算是数学学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 对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数感有重要意义,在数学计算 的检验中很有用,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4、不急于估算的书写的教学,以后教材中自会出现。本册教材并没有出现 书写格式,我认为没有

36、必要提前教学书写,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重在解释估 算的过程,结果是多少并不重要。 另外,教材练习中出现了“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 80 大”。显 然像这样的题用以上提到的估算策略,都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我想设计这道 题的意图可能也是为了让学生养成用估计的方法检验计算的正确率吧。此题我 先让学生讨论该怎么估,在学生试着用各种方法去估算后发现都不能很好的解 决时,我再让孩子们先看,算式中各数的十位,如 31+52,十位上的数字和已 超过 80,那么不管个位的和是否满十,它们的和一定比 80 大;又如:90-11, 先看十位 9-1 得 8,再看个位是否够减,这里不够减,必向十位借“1”,因

37、此 它们的差一定小于 80。多数孩子都能用这种估算方法解决此题,但也有个别孩 子怎么也不能解决,有的老师干脆就让他们精确计算去解决。 我个人认为,估算的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这应渗透在以后漫长 的计算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孩子现在没有 掌握,但是我们要交给她们方法,我们可以渗透在平时检查计算的过程中。 二年级上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反思二年级上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通过解答“求 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学生对倍的含义的认识,又能为 以后学习解答“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

38、等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例题出示了“杨树有 5 棵”和“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 3 倍”这两个条 件,要求“柳树有多少棵”这一问题。我先让每位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先在第 1 行摆 5 根小棒表示杨树的 5 棵,再在第 2 行摆小棒表示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 3 倍,这一过程让学生独立操作。巡视中我发现,学生基本上都知道要在第 2 行 一共摆 15 根,但大部分学生都是把这 15 根放在了一起。于是我又提出要求: 怎样摆才能很清楚地看出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 3 倍?在这个要求下,孩子们开 始调整小棒的位置,也就是把每一份中的小棒靠得紧一些,份与份之间离得远 一些,这样才能很清楚地看出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 3

39、 倍。这也是为后面将“几 倍”转化为“几个几”做好准备。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的关键就是将“几倍”转化为“几个 几”。学生摆好小棒后,教师可以结合小棒图讲述: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 3 倍,也就是说柳树有 3 个 5 棵。并让学生看图练习说一说这样的话。整个过程 是由直观操作到抽象思考,引导学生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 几个几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之后的练习也要让学生分析每题的数量关 系,加深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这类 问题的关键是把“几倍”转化为“几个几”去想。 二年级上册统计教学反思二年级上册统计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教学的“统计”是苏

40、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能按 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 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 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 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依照这一理念,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为学生创设生动 有趣的动物王国运动会的情境串,并提供了具有开放性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在 合作、交流、争论、比较的过程中,体会统计的生活意义,抽象出合理的统计 方法。 1、创设故事情境在课的一开始,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这 幅画面既富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又充满了童话的色彩,一下子就使学生产生

41、了 浓厚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想知道什么?”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 2.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 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 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 这样表述,其实是看到了过去我们在教学统计识时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然而,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才算是让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呢?我认为就是要让 学生体验统计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复杂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 策略。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感知 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因为所要解

42、决的问题不同。 比比这些不同就体会到了问题和统计活动是相关的,问题决定统计活动, 统计活动服从于、服务于要解决的问题。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 根据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 程中,解决学生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 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 同,但总数不变。在实践应用环节,我尝试将统计迁移到真实的生活中,“同 学们在参与策划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的同时,积极动脑,表现不错,为自己 的小组赢得了荣誉,这些各不相同

43、的奖章,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统 计吗?”这样做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很好地巩固了新知,根据奖章的颜 色和形状进行统计。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 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 应用。教学后我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在教学中对为什么进行统计的意 识未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而把重点放在读统计图上,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是很 准。其二,虽然也进行了一些为什么进行统计的教学,但是没有把这种教学形 成统计教学的习惯,即教师缺乏这种统计链的意识。虽然按目标达成了对统计 图的理解,但是学生却因为获得统计方面的知识的不完整性,使得学生缺乏应

44、用于生活中的意识。这样看来,要想较好的进行统计教学,不仅要理解课本的 设计意图,还要能够跳出课本,在对相关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寻找 最适合学生的突破口。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 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 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 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角”在低年级学生的画笔下早已出现,但它叫什么?是怎样组成的?角 的形状都一样吗?怎样画角

45、?问题并非人人都懂得。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 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同时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 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发展数学思考。 因此,在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 过创设交警叔叔维持街道上的交通秩序情境,导出生活中的角,用实物 (红领巾、三角板、纸扇、时钟等)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 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 面的图形去追索,去讨论,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一:认识角。 师: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角吗? 生 1:我戴红领巾时,发现红

46、领巾有角。 生 2:我们用三角板时,看见三角板有角。 生 3:我用纸扇时,看见它有角。 生 4:时钟上的分针与时针经常形成角。 生 5:五角星也有角,教室的门窗上也有角。 紧接着,我就创设交警维持街道秩序的情境,(出示本课的街景图)让学 生在图中找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角。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路面上十字路 口,人行横道,路边建筑,标志牌及交警所作的手势等都活动二:感受角。 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纸折角,然后触摸角有什么感受。并在折的角上标 上边和顶点,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 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说说画角的步骤,还出示一 些我课前准备好的图形

47、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活动三: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师: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只不过是这两个角的边长度不一样。(一个角 的两边短,另一个角的两面边长)请学生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生 1:我觉得角 1 大。 生 2:我觉得角 2 大。 生 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生 4:我不同意生 3 的看法。 生 5:我同意生 3:的说法,我也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我说:“请同学们不用争了,还是大家动动手吧!自己制作一个活动角, 然后看看活动角的边张开,角发生了什么变化?边合拢,角又有什么变化?角 的大小和角的两边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忙起来了。不一会儿,许多学生就把手

48、举得高高的。 生 1:两条边张开,角变大。 生 2:两条边合拢,角变小。 生 3:两条边张得越大,角就变得越大。 生 4:两条边合得越紧,角就变得越小。 生 5:教师,我用的是同一个活动角,这个活动角的两边长短不变,角却 会随着两边张开度的大小而改变。我断定: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的大小有关, 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时,班上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点点头表示同意生 5 的说 法。 数学课上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 必要的,这不仅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 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又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

49、9 9 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9 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 1-8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前了 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情况,可以知道,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 1-8 的乘 法口诀,多次经历编写乘法口诀的过程,初步掌握了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基 本具备了自己总结 9 的乘法口诀的能力 课堂的主要部分:编写乘法口诀和寻找乘法口诀表格中的规律,都是通过 学生小组学习进行的。一方面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 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从学生汇报交流 9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来看,学生不仅很好 地归纳出 9 的乘法口诀,而且对于每句口诀的意义表述也非常清楚。我想是因 为我留给了他们

50、的足够时间去思考,又给予了他们充分展示发言的机会。学生 在自主探究、汇报交流中学到了新知识,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自己编 口诀,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新方法,同时他们在编口诀过程中,也会产生了 一种成就感。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 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 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数学 > 人教版(2024) > 二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为本站会员(tdj2000)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