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5练)含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1654370 上传时间:2021-08-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5练)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5练)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5练)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5练)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5练)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第 3535 练)练) 基础题组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 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 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 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 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 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

2、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 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 材料二: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 近平同志强调, “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 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源泉” 。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 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 宏大丰富,

3、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 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 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 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 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 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 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 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

4、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 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 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 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 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 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 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 还是 20 世纪 80 年代那批经历

5、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 都是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 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 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 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 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 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 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

6、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 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 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 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学和艺术,照亮和雕刻 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 材料三: 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 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在鲁 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

7、神,不仅是一 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 值标准。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 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 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 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 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 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 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

8、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 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 神至上的思想倾向。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 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C. 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 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

9、乐和消费需求。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 结构和本质内容。 B. 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 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 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D. 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 少而精,凝聚共识。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 鲁迅的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

10、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体现了他的“精神至上观” 或“精神至上主义” 。 B. 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 为信仰的正统家庭。 C. 鲁迅脚踏着丰厚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 系。 D. 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 ,忘记“人的 因素” 。 4. 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5. 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源头活水。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

11、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 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 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 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 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 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 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 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的哲人身上啊!庄子

12、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 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 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 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 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 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 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 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

13、的情景它使我 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 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 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 , 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 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 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 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成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 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及 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

14、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 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 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 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 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 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

15、夜唳 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 ,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 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 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 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 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的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 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

16、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 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 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 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 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 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 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 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原文有删改) 6. 下

17、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落崖惊风是作者告诉我们读一篇美文 的感受。 B文章引用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是为了表现庄子拒绝楚使的聘请,不愿意做官,追 求自由。 C.文章引用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直钩钓鱼,其意在钓文王的故事,目的在于表现作者对他 的不屑一顾。 D.文章从作者阅读庄子的感受开始,到对庄子才智的评价结束,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 索和联想空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段多采用整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口,强烈表达了庄子的卓绝才 华和永恒魅力。 B文章引用胡文英评价庄子的话

18、,强调庄子哲学内外两面的特点,体现了庄子的哲学 困境。 C.曳尾于涂中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子宁处恶劣环境,追求自由自在 生活的特点。 D作者写庄子,发思古之幽情,表达对庄子的推崇。语言风格委婉含蓄,深沉典雅,朴 素无华。 8.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品读文中划线句子。 (4 分) (1)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赏析句子) (2 分) (2)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理解句意) (2 分) 9面对无路可走的人生困境,古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屈原投江,陶渊明归隐,项羽放 手一搏人生道路不总是一帆风顺,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可能面临许多困境,文本中庄 子的选择给我们怎

19、样的启发?(6 分)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绿色消费是近些年来颇为流行的一个概念。那么,什么是绿色消费?目前国际上关于绿 色消费的定义约有 30 多种,大多指的是要求提供绿色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需求,提 高生活质量。我国消费者协会提出的几个层次的绿色消费中,第一个就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 时选择未被污染的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由此可见,人们关注的绿色消费主要是消 费质量,是消费对象的绿色、消费效果的绿色、也包括消费过程的绿色。概括起来说,绿色 消费是一种新的理性消费模式,是科学消费的重要内涵之一。 绿色消费概念是针

20、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可持续危机而提出来的。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 破坏,与人类的消费方式密不可分。马克思认为,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终点,也是生产的起点; 消费不但实现生产,而且反过来促进生产,同时也影响交换和分配。消费的重要地位,决定 了人类要摆脱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必须从改变导致对自身生存环境破坏的消费模式开始。 于是,绿色消费概念应运而生。 绿色消费不仅是消费无污染、质量好、有利于健康的产品,更是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 然关系的体现。发展绿色消费,优化消费结构,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要,而且可以 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而生产与消 费的良性循环,又能

21、够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改变消费观念,使企业在生产过 程中、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自觉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 然关系的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消费,必须从消费的主体消费者开始。绿色消费行为来源于消费者的绿色 意识,绿色消费的实现离不开绿色消费意识的确立。消费者应不断学习有关绿色消费和绿色 产品的知识,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内涵,充分认识到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为主旨的。 绿色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符合人的健康需要,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 生命健康,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的生活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推行绿色消费,首先

22、要有绿色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因此,突破绿色产品的供给约束是普 及绿色消费的前提。企业是产品的生产者和营销者。面对绿色消费的兴起,企业应该由传统 生产向绿色生产转型,及时改变技术攻关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绿色产品的开发, 在原材料采购以及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保管和运输等方面坚持绿色标准,加强对生产、加工、 销售环节的控制,为消费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产品。 培育和促进绿色消费,政府责无旁贷。应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推进绿色消费发展。将绿 色产业列入国家支持性产业政策范围进行扶持,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投资,提高企业的科研与 开发能力,促进绿色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鼓励投资绿色企业,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清洁生

23、产设备;完善绿色奖励政策,使绿色企业享有减免税、优惠贷款等优惠政策。扩大绿色生产, 应该实行多产业、多领域齐头并进的政策。赋予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以浓重的“绿色” , 逐步实现制造业生产的清洁化和农业生产的无污染化。基础设施、建筑业、商业、现代服务 业等,也应当逐步实现“绿色”发展。 (摘编自什么是绿色消费 ) 材料二: 陋习往往与不良的传统消费观念相关,在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因素中,所谓非理性消费 也在此列。革除陋习不仅要靠法律强制,而且要靠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念,在生态文明思想指 引下,使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绿色消费是党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或服 务。

24、有学者运用排除法对非绿色商品进行了类型化列举;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 使用来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原料的商品;生产中涉及对动物进行残酷或不必要剥夺的商 品;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利影响的商品。显然,滥食野生动物与这些排除要 素完全吻合。又如,使用高污染高排放的汽车、没有合理回收措施的一次性用品、不自觉实 行垃圾分类、浪费能源资源等各种不良消费行为,尽管有些并非法律所禁止,但本质上都属 于陋习之列。 革除陋习最关键的是引入绿色消费的理念和机制。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绿色 GDP 考核、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等绿色发展道路,重点都是放在经济领域并侧重生产环节。 实践证明,作

25、为短板的消费领域问题不解决,绿色发展就落不到实处。特别是某些人长久以 来形成的消费陋习已到了非革除不可的时候。 绿色消费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的健康与安全保护结合起来,使公众的消费权益与环境保 护和生态安全高度地融为一体,同时也为绿色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必将得到公众的积极响 应。 (摘编自周珂绿色消费助力除陋习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就是绿色消费,它不仅关注消费对象的绿色,还关注消费的过程 与效果的绿色,追求消费的质量。 B. 绿色消费的概念,是人们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可持续危机提出来的,它来源于马 克思主义的生产与消费关系原理。 C

26、. 绿色消费能够为绿色发展提供动力,既有利于保障人民健康,提高生活水平,也能够 使生活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D. 绿色消费对消费者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消费者具备超前的意识、不断学习的能力、较 强的理解能力和较高的认识水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的消费方式影响着自身的健康安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实现 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积极行动。 B. 消费能够实现和促进生产,因此生产与消费要想形成良性循环,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绿 色消费,还需要优化消费结构。 C. 培育和促进绿色消费, 不仅要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意识, 还要突破绿色产品的供给约束, 加强政府的管理

27、、扶持。 D. 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念, 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 人们就会自觉改变不良的传统消费观念, 杜绝非理性消费,革除陋习。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绿色消费”范畴的一项是() A. 购买环保电池B. 尽量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C. 不吃野生、珍稀动物D. 尽量购买耐用品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绿色消费”下一个简要定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旧城市 范晓波 (1)我热衷于 寻找旧城市的蛛丝马迹 。 (2)比如它的触手旧马路。旧马路,单是这个词组的书面效果就是我喜欢的,更何况它的 对应物七八十年代

28、的沙子路和更晚些的柏油路。沙子马路除了音响效果不错的沙石、硝 烟般的尘土,还有解放牌汽车的缓慢,只是没有马和马车。柏油马路则对应着 18 岁之后的日 子。现在从外地回县城,还能不时在城郊的水泥公路一侧看见柏油路的残破身躯,黑亮起伏, 宛如 失去磁性的旧唱片 ,只有安静的鹧鸪和八哥鸟徐步其上。 (3)在别处城郊,也能偶尔遇上这样的沙子路和柏油路,目光一瞥间,心情也会随着路面 的弧度而起伏。这样的路或许只剩 删节号 似的几小段,却仍然可以通往更多和旧城市有关 的意象。 (4)法国梧桐在南昌消失十多年后,我才查到这个树种和名字的由来。它是上世纪初由上 海的法国租界最先引进种植的,故得名。在此后近一个

29、世纪内,法国梧桐向上海之外的其他 城市蔓延,成为中国大多数城市的行道树。 (5)我早年对城市的第一印象,就是法国梧桐簇拥的街道和街面上随地滚动的深褐色落 叶。我们县城一到秋天就是这样,把环卫工人累得没有停歇,电影上的大城市也是如此。那 时城市题材的电影十部里九部有这样的镜头:男女主角表情深沉地并肩踱步在法国梧桐交叠 的身影下,枯叶一片一片地落在飘曳的米色风衣和红色围巾上。 (6)法国梧桐沉积的叶片下,掩埋着上个时代的时尚与浪漫。 (7)大约从 90 年代初期开始,行道树随着城市的急遽升级而品种翻新,以求更美观更环 保。北方我不太了解,在我们江南,四季常绿、清香弥散的香樟树取代法国梧桐成为城市主

30、 要的行道树品种,法国梧桐成为远去了的旧城市的植物标签。 (8)前几年在深秋路过南京,傍晚时走在一条不知名的街道,发现两侧全是高大浓密的法 国梧桐,暮色里呈无限绵延之势,这给我强烈的错觉,似乎我到达的是一座 80 年代的都市。 我不舍得离开,在那条街上走来走去,时间在飞旋的梧桐叶间向后流转。 (9)旧城市的建筑标签有水塔、烟囱和三四层的单位宿舍等。 (10)像碉堡一样蹲踞在城市四周的水塔,陈旧、沉默,塔身大多油漆成军绿色并用土黄 色绘出波状水纹。我少年时不了解这种碉堡状设施的真实用途,那时只知道水是从水龙头里 流出来的,水龙头里的水是从河里抽上来的,而这种建筑确实太像电影里的高脚碉堡。等我 知

31、道水龙头里的水需要压力才能放出来,水压就来自这种比当年一般房子都高许多的水塔时, 碉形水塔已经逐渐被其他更先进的储水设施取代,现在,只有很落后的偏远小城才零星地保 留着这种模样古怪的建筑。 (11)烟囱也是如此,高耸入云的巨型烟囱也是当年城市的重要标签性建筑。那时的新闻 纪录片祖国新貌 、香烟盒子,甚至语文课本上常出现冒着白烟的大烟囱,并不加掩饰地透 露出对烟囱和它呼出气体的敬仰之情。那时,烟囱不仅是城市的标签,也是工业和经济现代 化的标签。 (12)我们现在都知道巨型烟囱呼出的云朵是二氧化碳、苯、二氧化硫等各种工业废气, 这样的烟囱因此也被严格限制并迁出城市。不过正因为如此,我对那个崇敬烟囱

32、的年代抱有 好感,烟囱对大气的危害被忽略至少说明,那是个空气质量很好的年代,好到了可以不计较 几管大烟枪的奋力污染。 (13)相比而言,那种一二层或三四层高的旧宿舍在新城市里的残存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 在大多数中小城市,可以通过对这种旧宿舍的打探来回望旧城市的许多生动细节。 (14)水泥墙面,或者裸露着红色砖块。阳台只够摆几盆仙人掌,不用防盗栅栏。木窗框, 漆成墨绿或猪血红。空间是低矮的,地面是水泥的。少数还附带着不规则的小院子,种着蓬 勃的蔬菜和生机盎然的向日葵。有年夏天去乐平讲课,在化纤厂的宿舍区就看见大片这样的 宿舍。好像是中午,大人在屋子里打鼾,小孩在屋檐下玩泥巴,向日葵披挂着阳光扭着

33、头仰 望发光源。 (15)还有一次,在赣南某县城,和一伙人去看一处古书院,途经一排旧宿舍。他们登上 远处书院的高台阶后,我仍在偷窥宿舍里一家人的厨房。主人不在厨房,一锅骨头汤在煤球 炉上懒散地炖着,香味从窗口漫出来,滋养着一支缘墙攀上来的南瓜花;阳光则从窗口泻进 去,呈斜框状躺在地上。几只苍蝇明星似地趴在斜框里摩挲着翅膀晒太阳。 (16)他们在书院研究字画时,我继续蹲在人家的厨房窗下,研究从厨房流出的小泔水沟。 沟壁缀着灰色的茸毛,茸毛上粘着白色的饭粒。但泔水清冽,在阳光下波动着晶体般的暗流。 气味有点臭,却是那种让我一见倾心的臭,饱含着柴米油盐的平易与亲切。我在旧厨房外足 足看了一二十分钟,

34、始终没有看见它的主妇或主夫,在这样的空档里,我看见了 80 年代无数 五口之家的庸常幸福。 (17)1995 年之前,我们家先后住过土产公司、鄱阳一中、鄱阳中学三处单位宿舍。没有 单独卫生间,没有液化气灶,当然更没有热水器。在父亲的呵斥下用手工做煤球,用斧子劈 干柴。在众目睽睽之下到门口的空地淋澡,在闪烁的星空下睡咯吱响的竹床乘凉。这样的日 子有许多不便与压抑,这样的日子里也停驻着许多现在已无可挽回的东西。这些随着旧日子 的远去统统消失了,但它在我的惦念中,却得到不断的擦拭与保鲜。 (18) 对旧城市的反复探寻和沉入,仅仅是怀旧这个简陋的词所能解释的吗? (19)相对于我对旧城市的情感深度,我

35、觉得随意地使用怀旧这个滥词的人是有些轻佻的。 6、作者在文中从哪些方面“寻找旧城市的蛛丝马迹”?(5 分) 7、文章第(2)段和第(3)段将“旧马路”分别比喻为“失去磁性的旧唱片”和“删节 号” 。试分别说明这两个比喻的表达作用。 (4 分) 8、简要概括第(13)段至第(17)作者所描写的“旧宿舍”的生活特点及作者的感受。 (4 分) 9、从文章思想内容角度考虑,作者为什么说“对旧城市的反复探寻和沉入,仅仅是怀旧 这个简陋的词所能解释的吗”?(6 分)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答案与解析 (第(第 3535 练)练) 基础题组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

36、读 I I 1.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 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 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 概念等。 A 项, “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理解有误,材料 二第二段说的是“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 C 项, “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错,从材料二第四段中“一个普普通通 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 们认识现实

37、、理解时代的依据”来看,选项采用因果关系分析这两者的关系是错误的。 D 项, “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错,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娱乐和消费也 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来看, “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人民群 众精神文化需要有全面认识, “无须考虑”不符合文意。故选 B。 2.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的能力。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 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 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 项, “少而精”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是“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

38、问题” ,没有提到“少” 的问题。故选 D。 3. 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首先要明确材料三阐释是“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 A 项,与材料三的连接更紧密,更能体现鲁迅的精神至上主义。 B 项,说的是鲁迅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信仰儒家传统的正统家庭,强调的是鲁迅的文化环 境,不是说他的“精神至上主义” ,所以,该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

39、的观点。 C 项,说的是鲁迅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强调的是鲁迅的与民族 传统的联系,不是说他的“精神至上主义” ,所以,该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D 项,讲的是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和“人的因素” 。该项不是说他的“精神至上主义” , 所以,该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故选 A。 4. (1)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2)首先提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接下来从“机遇” “挑战”两个方面指 出当前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 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

40、地位,应该“从 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 。 (3)最后强调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目标是把精品提供给 人民群众,以此来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 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 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首先要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第一节提出了“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第 二节从“机遇” “挑战”两方面指出当前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第三节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 碑的碑文,用典型事

41、例来论证在今天,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现实, 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该“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 。第四节讲的是 作家要和某人民建立情感关系,其创作与更广大的人群相关。第五节指出新时代艺术家是要 把精品提供给人民群众,以此来凝聚精神上的认同。然后对段意进行合并,第二、三、四段 段意合并为:从“机遇” “挑战”两个方面指出当前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引用了人民英雄 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 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该“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 。 最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2、的思路,按照“首先提出的问题, 接着,最后”的模式回答论证思路回答即可。 5. 示例赞同。 (1)文学及艺术作品固然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但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以人民为 中心,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2)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创 作的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接下来是读者、观众、听众的再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才 能使作品获得最大的丰富与完善。 (3)扎根人民同样意味着以文艺为人民服务,正如鲁迅, 他着眼于国人思想意识的改变,力图通过文艺达到振兴疲敝旧中国的理想,这正是扎根人民 获得创作活水的实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具体步

43、骤:首 先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赞同这个观点” 。接下来,结合文本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分析自 己赞同的理由,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我赞同” ,如果已超 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本题,首先回答“我赞同这个观点。 ”然后分析赞同的理由。 第一点, “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 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 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概括为:文学及艺术作品固然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但只有与身处的时 代积极互动,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第二

44、点,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 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 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概括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创作的完成并不说明创 作已经终结,接下来是读者、观众、听众的再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才能使作品获得最大的 丰富与完善。 第三点,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源泉” “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的鲁迅, 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 非他真正的和

45、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 概括为:扎根人民同样意味着以文艺为人民服务,正如鲁迅,他着眼于国人思想意识的改变, 力图通过文艺达到振兴疲敝旧中国的理想,这正是扎根人民获得创作活水的实例。 6.B 7.D 8.(1)比喻,把不屈从于权势的庄子比作一株孤独的树,赞美了庄子在物欲横流,人格 扭曲,道德沦丧的社会中对富贵权势的鄙视,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守护。 解析比喻 1 分,效果 1 分 (2)冷指庄子面对浊世的冷酷犀利;热是指庄子对苍生温柔和怜悯。体现了庄子悲 天悯人的情怀。 解析冷理解 1 分,热理解 1 分。 9.)不屈从权势,不受外在环境所限,不受权

46、势所累,遵从自己的本心,洁身自好, 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守护心灵家园,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 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境,不为外境所惑,淡定自然,心中充满阳光,守护好自己的 心。 解析每条 2 分。第条重在突出外境影响不了庄子,第条重在突出庄子对自己精神 的守护和对人类的情怀,第条结合自己谈感受。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1. 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 “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就是绿色 消费”错,原文说的是“绿色消费是一种新的理性消费模式,是科学消费的重要内涵之一” , 所以不能说“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就是绿色消费” 。B 项, “

47、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与消费 关系原理”错,原文的表述是“马克思认为,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终点,也是生产的起点;消 费不但实现生产,而且反过来促进生产,同时也影响交换和分配” ,并没有说“绿色消费”来 源于马克思主义。D 项,原文是希望消费者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认识、理解,而不是绿色消费 要求消费者具备超前的意识、不断学习的能力、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高的认识水平。故选 C。 2.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 “就会”错误,文章的观点 是“革除陋习不仅要靠法律强制,而且要靠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念,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 使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 D。 3

48、. 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含义的能力。B 项, “尽量使用一次性的餐具”属于 不良消费行为,不属于“绿色消费”的范畴。故选 B。 4. 绿色消费是指消费无污染、质量好、有利于健康的产品或选择绿色服务,以满足人类 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消费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筛选概括文章内容能力。 首先,依据“概括起来说,绿色消费是一种新的理性消费模式,是科学消费的重要内涵 之一”可知, “绿色消费是一种理性消费模式” 。然后依据“绿色消费不仅是消费无污染、质 量好、有利于健康的产品,更是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 “绿色消费行为和消费 方式符合

49、人的健康需要,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生命健康,还有利于 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的生活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可知,这种消费模式的特 点是消费无污染、质量好、有利于健康的产品或选择绿色服务,以满足人类需求,提高生活 质量,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最后加以整理概括即可。 5. 首先指出什么是绿色消费。然后指出绿色消费概念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最后 从三方面指出推行绿色消费的具体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六段,第一段写“绿色消费是近些年来颇为流行的一个概念。那么,什么是绿 色消费” ,指出什么是绿色消费。第二、三段写“绿色消费概念是针对经济发

50、展中出现的 不可持续危机而提出来的” “绿色消费不仅是消费无污染、质量好、有利于健康的产品,更是 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 ,指出绿色消费概念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第四、五、 六段分别从“发展绿色消费,必须从消费的主体消费者开始” “推行绿色消费,首先要有 绿色产品的生产和营销” “培育和促进绿色消费,政府责无旁贷”三方面指出推行绿色消费的 具体措施。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6、 (5 分)旧马路(马路) ,法国梧桐(梧桐、行道树) ,水塔,烟囱,三四层 的单位宿舍(旧宿舍) 。 (答对一个方面得 1 分,答出括号内的词语亦可。 ) 7、 (4 分)“旧马路”和“失去磁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5练)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