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姓名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填写时间 学科学科语文语文年级年级/ /册册六六/11/11教材版本教材版本部编版部编版 课题名称课题名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5.长征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1. 受诗歌本身体裁特点的限制,全诗将长征中的艰难险阻浓缩在 56 个字之中, 要感受其宏达的场面,体会诗人赞扬红军英雄气概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2. 长征故事与学生生活距离太远,没有相关资料的补充,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1. 学生生活条件较为优渥,对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
2、很难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影 响对诗中赞美红军精神气概的理解 2. 大量的长征资料的补充,容易造成一定的记忆负担,降低学生学习诗歌的积 极性。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 通过多媒体资料的补充,对长征途中的困难有更深刻的了解; 2. 抓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这一关键词的对比,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一、一、背景导入,奠定情感基调背景导入,奠定情感基调 (课件出示: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图片,配乐)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这就是长征途中的红军战士们。 (出示长征背景资料) 1934 年 10 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3、 ,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其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生死考 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 七律长征就写于长征即将胜利时。 那么,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呢?让我们进入诗歌去看一看吧! 知识讲解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难点突破) 二、二、初读古诗,体会长征之难初读古诗,体会长征之难 师: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认真地读一读古诗,毛主席只用了一个字来描写长征,你能找出来吗? 师:对,就是“难”字。长征,是一段难以想象的艰难历程,你能从哪些词句中读到红军长征时的艰 难呢?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三到八句,诗中提到红军战士三次拔山,两次涉水,是长征路上历经千山万 水的小小缩影。 (图片出示五
4、岭、乌蒙、岷山) 师:五岭绵延千里,乌蒙高大险峻、岷山冰雪漫山,红军就行进在这样高海拔、空气稀薄、连绵不断 的大山里。再看看他们的装备(出示图片) ,身上穿的是单薄的布衣、草鞋,吃的是野草,喝的是雪水, 还要忍受饥和敌人的突袭,这样的长征是多么艰难!再来看两次涉水(课件补充巧渡金沙江、飞夺泸 定桥资料) 师:1935 年 4 月 28 日,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抵进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 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红军避敌锋芒、仅凭 6 只渡船在 7 天 7 夜间,2 万多人的红军部队全部渡 过金沙江。 红军历尽艰难险阻来到泸定桥,国民党反动派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掉了,只有光
5、滑的铁链,前面有敌 人,后面还有追兵。红军领导立刻组织了冲锋队向对面冲过去,但是红军将士们奋勇前进,死伤惨重, 越过了传说中的泸定桥。 师:首先是自然环境恶劣,其次是战斗的惨烈,可谓九死一生,这样的长征何其艰难,相信此刻你的 心中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再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古诗)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难点巩固) 三、三、对比阅读,初悟红军精神对比阅读,初悟红军精神 师:面对如此艰难的长征,红军怕了吗?(停顿)是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在英勇无畏的红 军面前也只能“等闲” 。我们再来读一读“三次跋山、两次涉水”的内容,你从哪里看出来红军把这些 困难险阻当“等闲”了呢? 师
6、:是呀,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却成了“腾细浪” ,磅礴的乌蒙就像在走小小的泥丸。金沙水、大渡 桥,虽然每一项都惊心动魄,但回头再看,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 一读这四句话: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从一“寒”一“暖”的对比中,我们能感受到“远征难” ,更被红军“只等闲”的这种大无畏的英 雄气概深深地打动着。 小结小结 四、四、情感升华,体悟长征精神情感升华,体悟长征精神 师:长征是充满艰难险阻、异常悲壮的,但整首诗给我们呈现的却是乐观向上、激昂豪迈的。我们来 读一读最后两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课件补充资料) “喜”的是:红军从敌人的重 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基本实现了红军战略大转移的目标。 师:然而,在今后的革命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危险在等着他们,为什么还能如此喜悦和自豪呢?(停 顿)是的,就是红军战士这种顽强、乐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让他们不惧长征的艰险,为革命事业 抛头颅洒热血,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课下再次诵读,并背诵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