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二单元1-8课教案汇编.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1661402 上传时间:2021-08-17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二单元1-8课教案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二单元1-8课教案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二单元1-8课教案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二单元1-8课教案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二单元1-8课教案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66 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第 1 1 课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石器时代主要的文化遗存,概括早期文明起源和分布的特征。 (2)了解夏朝的建立,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 (3)掌握商和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分析奴隶制时代的社会发展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 (2)通过视频图片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通过实物、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早期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4)引用相关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理解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早期文明起源,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加深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 体发展趋势的认识。 (2)通过学习早期文明的演进,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体会唯物史观的科学性。(3)通过了 解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认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3、。 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旧新时期时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对比;母系、父系氏族社会的对比;夏商周中典型的政治经济文化之 制度。 难点:认识了解原始人群、氏族社会、阶级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三、课前准备三、课前准备 结合实际情况,本课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 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深长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 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人往往自称“炎黄子孙”,说起中国的历史,我们常说“上下五千年”。 第 2 页 共

4、 66 页 大家是否知道“炎黄”这一称呼的由来?“上下五千年”的时间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1:中华儿女至今仍然以炎黄子孙自居,最早有记载的历史除了神话故事里的女娲、伏羲神农之外,就是 原始部落时期的蚩尤、轩辕黄帝和炎帝,自从黄帝炎帝联军打败蚩尤统一之后,炎黄便成为中华的代名词。 生2:五千年是一个约数,时间划分大概是从公元前3000年,以及公元后2000多年至今。 整个历史的大致时间线如下:约公元前3000年之前:原始社会,无文字记录,仅存创世传说。约公元前3000 前2100年:原始社会时期、三皇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100前221年:封建社会时代。家天下制度确 立,王位世袭,夏商周朝代更替。

5、公元前2211911年:帝国时代。秦王扫平六国,一统天下,首创皇帝 制度,中国进入绵延2000年的帝国时代,直到满清覆灭,彻底结束了皇权制度。公元1911年至今:近现代。 师:(点评、总结)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从黄帝那时算起,但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实则远超五千 年。 (展示图片:从猿到人的演进图) 我们知道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早在二三百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经过漫长岁 月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早期文明,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么,远古时期的人们是如何生 产、生活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新课讲授、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

6、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中华文明的起源 请大家参考课本中的插图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何特征? 第 3 页 共 66 页 生:讨论回答分布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特别是大江大河流域如黄河、长江流域。师:总结特征: 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核心地区。 2、旧石器时代 (1)定义: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依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 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 代。旧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一般认为这段

7、时期在距今约 250万年约1万年前。 (展示图片:旧石器与新石器的对比图) 大家仔细观察这两组图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发言 师:(总结) 制作方法:砸打与打磨结合 形状:简单、粗糙与光滑、钻孔、有造型 用途:剥去动植物的毛皮、果皮与种植农作物的农具 名称:旧石器与新石器 两者的区别从距今1万年左右开始 (2)特征 观察以下图片,总结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的生活特征? 第 4 页 共 66 页 生:原始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师:归纳总结: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中期 出现了骨器:晚期已经能制造简单的

8、组合工具,而且开始形成了母系氏族,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新石器时代 (1)定义: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 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2)特征 师:观察以上图片,大家思考相较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有了哪些进步? 生: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和养畜业;修建村落,生活稳定,开始 了定居生活。 师:归纳总结:获取食物是维持生存的第一要务,采集和狩猎具有不稳定性。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种植 谷物,饲养家畜,有了比较稳定的可持续的食物来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

9、聚族定居, 第 5 页 共 66 页 形成最初的农耕部落。人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精神文化的生产,可见先民们丰富的文化生活。 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组织关系,在二三百万年的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 氏族、父系氏族社会3个阶段。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必须共 同劳动,成果共享,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群体的生存。新石器时代的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出现社会贫富分化 和不平等现象。 大家再看(展示大汶口墓葬中的贫富差别图片) 注释:墓葬有大、中、小型之分,随葬品也极不均衡。有的墓穴仅能容尸,空无一物:而大型墓中随葬品 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有精美的

10、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这些说明氏族社会内部已出现了明显 的贫富分化。 请大家思考:为什么大汶口墓葬中会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生:讨论发言 师: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一一贫富分化 (3)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一标题,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代代表时间地区特点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约170万年云南渔猎、采集、使用自 然火 北京人约170万年北京周口店渔猎、采集、人工取 火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到7000-5000 年黄河中上游地区彩陶、粟 大汶口文化约7000-5000年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约7000-5000年长江下游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 第 6 页 共 66 页

11、龙山文化约5000年黄河流域蛋壳黑陶 红山文化约5000年辽河流域玉器、祭坛、神庙 良渚文化约5000年长江下游玉器、祭坛、神庙 生:学习讨论、完善表格 师:完善表格。 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总结 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已经蕴藏着哪些文明的因素? 农业文明的诞生新石器时代和原始农耕: 远古时代的文化传说集体记忆传承文明信息(没有文字的文明智慧) 考古中发现的社会组织管理一社 会等级和政治实体出现的实物证据(国家特征的雏形)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 (1)形成 师: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已经产生,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成员之间 的不平等日益加剧,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

12、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同时各氏族之间的联系 日益密切,大约4000多年前,已经形成较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五帝时代应该 就是这一时期。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分别由炎帝、黄帝领导。在南方,蛋尤领导者一个强大的 部落。 第 7 页 共 66 页 思考:大家知道华夏族的由来吗? 生:黄炎联盟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不断融合临近的部落,构成华夏族的骨干,而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2)禅让制 含义:尧舜时期,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国家一一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展示史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13、讲信修.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 礼记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生: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师:请大家参考课本整理有关夏王朝的史实 生:归纳整理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一约公元前1600年 (2)建立者:禹(最高统治者称“后”) (3)权力继承方式:禹传启,传子代替传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4)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5)地方管理: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史料探究 材料:中国学者吴庆龙等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证实公元前1920年左右,黄河流域的积石峡地区发生

14、了一场特大洪水。他们推测,“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能就来自于此,从而佐证了夏朝的存在。这一结论在学界 引起广泛质疑:首先,积石峡位于青海省,华夏先民没有能力在这里构建水利工程虽然史记夏本 第 8 页 共 66 页 纪中有“导(道)河积石”的描述,但“积石”与堰塞湖遗址所在的积石峡,未必是同一码事;其次,现在最 有可能是夏朝故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上限不超过公元前1750年,和积石峡洪水有约200年的时间差。 思考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对于夏朝是否真的存在,史学界有哪些看法? 生:一种主张夏王朝真实存在:另一种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 思考2:为什么史学界会质疑夏王朝存在的真实性? 生1:主要是流传下来与

15、夏朝有关的史料十分匮乏。 生2:一是文献不足,缺乏记录夏朝史实的文字史料:二是实物不足,缺乏确凿有力的考古实物材料。 (展示图片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 师: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很有可能 是夏文化的遗存,但是未能出土类似甲骨文的记载当时史实的文字材料。 思考3:通过对夏朝历史的辨析,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生:讨论后各抒已见。 师:历史不是戏说,它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反映历史信息的材料有多种形式:例如实物资料:遗址、遗物、 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史料越丰富,越有助于对史实的认识。 三、商和西周 1、奴隶制的发展商和西周的建立 师

16、:夏朝之后,商和西周推动了奴隶社会的继续发展,请大家阅读教材,整理商和西周的有关事实,将表 格填充完整。 生:阅读,整理。 师:归纳、完善。 朝代商西周 时间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年 第 9 页 共 66 页 建立者汤武王 都城殷镐京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 文字甲骨文青铜铭文(金文)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木、石、 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手工业青铜铸造业是主要部门,丝织业,绢帛是贵族的主要衣料。 2、甲骨文及铭文的作用 展示图片甲骨文、青铜器利簋及铭文 观察上面两幅图片,思考考古材料

17、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的作用? 生:考古发现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反映了商朝时期政治、军事、宗教等史实,证实了文献 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3、商朝的灭亡 史料探究 史料一:生则逸,不知稼穡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尚书无逸 史料二: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荀子议兵 上述材料反映了商朝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生:商王的腐朽统治。 师: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灭亡,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京,史称西周。 4、宗法制与分封制 西周是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的井田制,政治,上的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等较为完备。请 大家参考教材,

18、概括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 第 10 页 共 66 页 (1)分封制 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的对象及内容:周王将王縱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口,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及再分封的权利,对周天子有定期朝贡、缴纳贡赋、 提供力役的义务。 作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传播文化 局限:地方有一定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分裂割据。 史料探究 材料一 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荀子记载周初,“(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三宜侯矢铜簋,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思

19、考:依据上述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特点:从分封制的对象看,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其他被分封的有功臣、殷商旧族等;从封地分布看, 同姓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从分封的内容看,主要是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 史料探究 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材料二:“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 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即“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史记周本纪 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

20、生:诸侯对周天子有定期朝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保卫王室的义务。 (2)宗法制 第 11 页 共 66 页 宗法制的含义: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 宗法制的目的: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 宗。以此类推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森严的等级制度。 作用:保证贵族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实质: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2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 家就是分封制。 史料探究 材料: 思考:结合上图回答,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 基本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维系;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基本规则: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立嫡以长不以 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师:商和西周的末代君主都是因为腐朽的统治而亡国,相关史料和传说故事非常多,大家可以在课下收集 查阅。 3、课后总结、课后总结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与新石器两个时代,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 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此后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春秋

22、与战国的分水岭在什 么时候? 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 第 12 页 共 66 页 第 13 页 共 66 页 第第 2 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教案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 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 方法,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而非理性的分析。所以需要教 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学会用

23、历史的眼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 观和世界观。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原因、措施及影响,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以及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时空观念:学生通过对春秋战国形势图的解读,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疆域的变化,理解这一时期社 会变革的历史背景。 史料实证:学生通过对春秋战国相关史料的阅读和理解,提取出有用的历史信息。 历史解释: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正确评价商鞅变法和百家 争鸣。 家国情怀:学生加强自身对于华夏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措施 难点:百家争鸣的意

24、义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结合史料分析法、图示法、合作探究法,以及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课时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一)周郑交质 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一段有关于“周郑交质”的历史故事 第 14 页 共 66 页 故事梗概:郑武公、郑庄公原本都是周平王的卿士,但是日渐衰微的周王室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 选择分权给虢公。郑庄公不满,为了证明互信,作为天子的周平王和作为诸侯国国君的郑国公交换了人质, 但是这一手段并没有产生效果。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郑国对此表示怨恨,两次派人收割 了东周王畿内的作物,双方关系急剧恶化。

25、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提问 “同学们,你们能从历史故事中看出当时社会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变动吗?” 设立意图: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新课讲授二、新课讲授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礼乐崩坏 根据导入部分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出现的礼乐崩坏的社会现象。 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式微,诸侯国已不受中央控制,各自为政,互相厮杀,中央集权名存实亡。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子诸侯出 2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前 770前 476 年 战国:前 475前 221 年 用多媒体分别展示春秋和战国形势图 (1)春秋五

26、霸(诸侯国国君) 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又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齐桓公首霸尊王攘夷 2晋楚争霸问鼎中原,城濮之战 3吴越争霸卧薪尝胆 (2)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韩赵魏三家分晋:春秋五霸中,晋国在卿大夫韩氏、赵氏、魏氏战胜智氏后,被三家瓜分; 田氏代齐:齐国被田氏代齐,吴国、越国被楚国兼并,最终韩国、赵国、魏国、田氏齐国、楚国跻 身战国七雄之列 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春秋争霸战国兼并 第 15 页 共 66 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3)诸侯纷争的影响 (教材 P10 史料阅读) “刘向的这段材料描述了战国的纷

27、争,说明了诸侯争霸,战国混乱给老百姓 带来的深重灾难,但是这段历史有没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呢?”答: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统一 ; 促进了民族融合 ;加强了集权的趋势 。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财富,相互争战,给广大人民带来深 重的苦难,人民怨恨战争,渴望统一。另一方面,争霸战争的客观后果是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性 的统一,加强了集权的趋势,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同时又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 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战争又客观上促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加强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应兼顾动机与效果, 辩证统一地观察分析争霸战争。 3 “华夏”的出现和发

28、展 “我们可以看到从春秋到战国,经历了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的时期,诸侯争霸一方面造成社会混乱、 民不聊生;却也意外的促进了四周戎狄蛮夷与华夏的民族大融合,民族斗争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华夏族的 稳定与繁荣。那么到底何为华夏?为何我们常自称为华夏民族?同学们可以翻到书本第十页的历史纵 横进行了解” (1) “华夏”的含义(教材 P10 历史纵横) (2)过程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 ,以此区别于戎狄蛮夷。 战国时期也有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华夏民族进一步扩大。 设立意图:激发学生们的华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虽然说,有

29、争霸有混战,但是经济上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这一时期经济 发展的表现。 ” (1)农业:展示展示关于铁犁牛耕的和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材料,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这一时期农业发展 的主要原因。 材料: 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使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第 16 页 共 66 页 国语晋语载: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 a.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加快了耕种速度,扩大了开垦土地的面积 b.各国兴修水利:都江堰(秦李冰父子) 、郑国渠(韩郑国主) 、芍陂(楚孙叔敖) 、邗沟(吴王夫差) 有效的防止了旱涝灾害的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2)工商业 农业发展,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

30、升,农业部门剩余产品迅速出现并积累;大量的奴隶获得解放, 成为剩余劳动力,推动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 在 PPT 上展示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当时货币的种类主要有,刀、布、环、蚁 四大类。 刀币:魏国东北方向的几个国家,如:赵、燕、齐、中山。 布币:南北向流通,东西两边的齐秦不用外,周天子附近的魏、韩、郑、卫、向南有楚国,向北有赵国、 燕国。 环钱:楚国以北(秦、周、韩、赵、魏、燕、齐等地)流通的货币。 蚁鼻币:基本楚国的专用。 带领学生思考和理解货币流通对工商业的影响: 货币流通,促进物货交换的效率,大量工商业者在中心城市聚集,工商业得到进一步的繁荣。 城市:齐临淄、赵邯

31、郸、楚郢。各国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 2变法运动 “这还是一纷争动荡的时代,各国为了竞争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变法。 ” 第 17 页 共 66 页 (1)原因(必然性)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大大提高,出现了大量的私田。随之而来的是封建生产关系和 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走向瓦解。由于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也随之改变。 各国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先后进行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封建制度。因此,春秋战国时期 的变法运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不变法必然被时代抛弃。联系现实,我国现如今强调改革进入深 水区,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 (2)代表 春秋初期,齐

32、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 战国时期,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成效最大、最为典型) (3)商鞅变法的措施 请学生阅读材料据多媒体上展示的表格进行归纳。 材料: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宗室非有军功论, 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 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 史记.商君列传 令(下令)民为什伍,而相(互相)牧司(管理)连坐。不告(举报)奸(违法)者腰斩,告奸者

33、与 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商君列传 从变法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具体措施有: 措施措施具体内涵具体内涵作用作用 废井田,废井田, 开阡陌开阡陌 “废井田”是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 有制。 “开阡陌”是允许人们开垦无主荒地,土地可以自 由买卖 确立土地私有制,保护了新兴地主阶级 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 极性 重农抑商重农抑商、奖励奖励 耕织耕织 “重农抑商”就是重视农业,抑制商业,这一政策在中 国古代长期实行,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奖励耕织”就是 通过免除劳役和赋税的方式来奖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重农) 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国家

34、财政 收入 二十等军功爵二十等军功爵 制制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世卿世禄制。商鞅 变法的这一措施大大触动了旧贵族阶层的利益,这是导 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削弱了宗室 贵族的旧势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第 18 页 共 66 页 致商鞅最终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个体小家庭制个体小家庭制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 异者,倍其赋(户口税) ” 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 什伍连坐制什伍连坐制 编定户籍,实行连坐制,五家为伍,什家为什,不告奸 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 国家通过这样的人身控制,将人们严格 地限制在一定的土地范围之内。

35、从而稳 定了社会秩序, 有效保障了帝国的赋税、 徭役、兵役政策的实施 推行县制推行县制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设 置县一级官僚机构,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 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 有助于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君主集 权。 影响:废除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 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变法措施在秦延续,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 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有消极影响。 总而言之,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实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孔老思想与百家争鸣(三)孔老思想

36、与百家争鸣 “前面我们学习的主要是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发展。 ” 1老子、孔子学说 材料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 “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柔弱胜 刚强) 材料二、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 寡民)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 “绝圣弃智” 老子 “道”是核心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既是一种精神性的宇宙本体、也是

37、种规律 性,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自然无为强调了道的应用法则无为,弱者道之用。 社会发展观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第 19 页 共 66 页 材料一、子曰: “仁者爱人。 ” (什么是仁?) 材料二、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 本与”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 材料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仁 在政治上的推行) 材料四、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 思想内核仁与礼、克己复礼为仁 价值观罕言利、君

38、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以为上、士志于道 政治观“正名” “正已” “正人” 伦理观忠恕之道与孝悌思想 文化观和为贵、和而不同 教育观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兴私学;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人生观中庸之至德 设立意图:方便记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百家争鸣 (1)原因 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旧的思想观念的打破需要思想理论上的重新认识,百家争鸣是思想领域对种种历 史及现实问题的反映。 诸侯国的政治变革与相互竞争需要理论支撑与指导,为各学派的发展与争鸣提供了机遇。 “学在官府”被打破,聚徒讲学之风大盛,自由的学术风气成为各派争鸣的文化土壤。 士阶层的蓬勃发展,成为百家争鸣的生力军和各阶级的

39、代言人。 关于士阶层崛起的原因 政治:诸侯争霸使各国国君千方百计招揽人才,并大力养士、纳士,所谓“得士者昌,失士者亡” , 从而推动了士阶层的兴起。 经济:新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确立,使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促使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更大 分工,给士阶层专门从事政治与文化活动提供了条件。 社会:阶级关系产生变动, “上升下降”使士阶层队伍壮大。 文化:私学兴盛,受教育面日益广泛,士道精神为士阶层注入了蓬勃发展的养分,使其地位提高, 第 20 页 共 66 页 成为择君而仕的资本。 (2)各家思想 儒家 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 ,对 统

40、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 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 子: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 克刚。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 、 “小国寡民” 。 (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墨家 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 ,就可达 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 又提出

41、“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法家 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 时期,管仲、子产算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 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 、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 ,以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阴阳家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 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邹衍:相生相胜) 选取学生扮演儒家、墨家、

42、道家、法家,就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可行性问题进行辩论。 儒家:一方面提出“是古非今” ,主张恢复周礼,教化百姓;另一方面也并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 时,逐步改良政治。 墨家: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 , 不反对变法,期望变法能够以兼爱天下的博大胸怀去做,给天下 带来平和康。提出既要有变法,又要有抑制变法暴力的力量。 道家: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倡“无为而治” ,统治者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 挥万民的创造力。无为即不妄作为,需遵循客观规律而为。 法家:韩非子“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 第 21 页 共 66 页 的,一切

43、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3)特点:亦旧亦新的过渡性 一方面有神宗教思想仍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天命信仰思想也并未崩溃。 另一方面新的思想因素逐渐发展:重人重民思想明显发展,轻神倾向在扩大;阴阳五行说的理性发展: 人文精神焕发,诸子思想兴起,形成中国思想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4)意义 材料一、 “近人艳称战国,认为百家争鸣,可征当时思想之自由。虽各无专设的一所学校,却各有一私 家结合的学团。本于相互共同之思想学术,激起相互共同之实行活力。我们今日不徒当探讨其学说内容, 更应注意其经济实况及生活真情。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

44、贵族阶级 接步代起,而开创出秦汉以下士、农、工、商之四民新社会。此乃中国历史上一绝大变动,绝大创造,皆 由战国百家掌握其转捩之枢机。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所以这个时代,可以说是我国学术思想,很有光采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对于社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这个又可分三方面说。 (一)政治上。儒家的崇尚德化,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整齐严肃,对于后世的政治,都有很大的 影响。就是墨家的非攻、节用,也不能说没有影响的。历代开创之初, 国用常取节俭主义。就守成的贤君, 也是如此。中国历代,都不喜欢侵掠他国,用兵总是自守时多,有时攻击他国,亦是怕他养成气力,将为 大患之故,还是攻势的 守御。间有以

45、一两个人的野心,而从事于侵略的,总要大受舆论的非难。这都可以 说是受墨子的影响。 (二)哲学上。我们最古的哲学思想,是对于宇宙万物,为一种玄学的说明的。阴阳、五行等说,很 可以代表这时代的思想。这种思想,到后来,不甚受人家的重视。只有 少数的数术家,根据着此等说法, 以研究哲理罢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是切于人事的。其最为深入于国民心坎的,则为儒家的“易”和“中 庸”两种思想,道家的 尊重自然的思想。中国人所以最不固执;最容易改革;凡事不走极端;不主张强为。 可说都是深受古代学术思想的影响的。 (三)社会上。春秋战国的学术,对于社会影响最深的,可以说是孔子的人伦日用之教。人人都觉得 人与人之间,

46、应当互相帮助,互相亲爱;而日用寻常之间,亦必事事求 其合理。做好人正不必好高骛远, 就目前的境地,人人可以做得的。都是受此种思想的影响。次之则道家的委心任运,与世无争,似乎对于 社会的心理,影响也很大。 以上不过举其最大的,其余较小的影响,自然是列举之而不能尽。总而言之,一种学术思想,既经盛 行一时,到后来虽若成为过去,其实早已深入人人心中,成为构成 他人格的一部分了。这是历代的学术思 想,都是如此的。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其年代较早,其影响于国民的性格,和社会上的事实,自然更 第 22 页 共 66 页 深,所以这时代的学 术思想,实在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渊源。 ”吕思勉中国政治思想史 ,

47、北京 出版社。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整理,最后派代表发言,由教师总结点拨: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 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各家学说的精神内涵,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 的发展,起了巨大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集思广益,互相启发,激发学习热情,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 三、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 框

48、架图: 设计意图:通过框架图的形式帮助学生迅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他们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完整的知 识体系。 社会 转型 第 23 页 共 66 页 四、课程作业四、课程作业 (一)对教材 P13 的探究与拓展部分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 (二)结合笔记,完成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 (三)对秦统一六国的内容做预习。 设立意图:巩固所学,准备新课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第 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纷争 1.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子诸侯出 2.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3. 影响:消极;积极(客观) (二)认同:华夏的出现与发展 1. 春秋时期:出现“华夏”称谓

49、 2. 战国时期:扩大“华夏”民族 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发展 1. 农业 (1)铁犁牛耕 (2)兴修水利 2. 工商业 (1)社会分工 (2)货币流通 (二)变法 1. 原因:历史必然,不改革就会被历史淘汰 2. 代表 3. 商鞅变法(措施、作用) 三、 孔老思想与百家争鸣 (一)老子、孔子学说 1. 老子:自然无为、小国寡民 第 24 页 共 66 页 2. 孔子: “仁”与“礼” 、教育思想 (二)百家争鸣 1. 原因 2. 代表:儒、墨、道、法 3. 特点 4. 意义 第 25 页 共 66 页 第第 3 3 课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教

50、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灭亡等基本史实。理 解秦朝速亡的原因和影响。分析秦朝统一的条件、过程,探究秦朝统一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探究、体验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教师辅助为手段, 给学生以合作探究和全面分析的机会。着重体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 程”等新课改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朝的历史,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 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秦朝的灭亡,重点解释“以人为本” “仁政爱民”的人文关怀精 神。认识秦朝在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能正确对待华夏民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二单元1-8课教案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