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考点17 传记阅读.doc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文档编号:1668990 上传时间:2021-08-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考点17 传记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6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考点17 传记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6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考点17 传记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此套题为 WordWord 版版,请按住请按住 Ctrl,Ctrl,滑动鼠标滚轴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调节合适的观看 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 Word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考点 1717 传记阅读传记阅读 1.1.(2016全国卷 IT 四)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 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 业后,他未能如

2、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 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 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 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 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 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 月 25 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 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 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

3、文学 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 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 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 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 “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 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 些见多识广的城

4、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 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 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 大都是“乡棒” 。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 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 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 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 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

5、种精心设计的刻 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 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 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 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 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 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 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争

6、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 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 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 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 子。 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 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 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 言,都有其独特的

7、、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 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及其评论) 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 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 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 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 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

8、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这与其说是他的一 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 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 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解析】选 A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 项, 由第二段“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可知,“小说信任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错误。 C

9、 项,“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不正确。E 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 一帆风顺”于文无据。 【评分标准】答 D 得 3 分,答 A 得 2 分,答 B 得 1 分;答 C、E 不得分。回答三项 或三项以上,不得分。 (2)为什么说 1985 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 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间,对 3、4、5 段中的信息进行筛选;筛选时要 紧扣“1985 年” “标志性”这两个关键,筛选发生在该年份的影响陈忠实思想和 创作的“标志性”事件信息,将筛选出的信息进行整合

10、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 上打开自己;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 位置;他认为自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评分标准】共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的能力,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 息。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这一观点的含意,这 一观点突出强调了陈忠实作品的价值;其次要审清题目要求,题目要求分析这一 观点

11、成立的原因,即“为什么能够这样说” “属于陈忠实的句子为什么能够永留 人间”;然后根据前面的分析到文本和【相关链接】中去筛选相关的信息,探究 原因,探究陈忠实作品的价值,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相关信息主要集中于【相关链 接】,据此进行筛选整合即可。 答案: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 美境界在 20 世纪的中国是无可取代的;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 的文学经典。 【评分标准】共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8 分) 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

12、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目,把握探究方向:一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 和“寻找”的关系,二是探究这种关系在陈忠实的创作生涯中的表现;其次要理 解“剥离” “寻找”在文本中的语境义,进而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然后从文 本中筛选表现陈忠实“剥离”和“寻找”的代表事件,筛选时一定要扣住“剥离” 和“寻找”;最后将筛选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分项表述,表述中一定要含有“剥离” 和“寻找”的字眼。 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 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 从中山装所代表的

13、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 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从自身已有的文学 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评分标准】共 8 分。第一问 2 分,点明关系 1 分,分析 1 分。第二问 6 分,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 2.2. (2016全国卷T 四)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 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 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

14、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 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 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 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 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 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 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 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 1946 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 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 对于吴文俊的数学

15、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 “吴 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做出了影响深 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 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 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 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 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 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 要的。牛顿就说过,

16、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 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 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 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 ”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 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 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面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 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 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

17、分关注 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 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 ”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 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 效地训练数学思维。 ”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 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 不多想。 ”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 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 了我的

18、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 吴文俊 37 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 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 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 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 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 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 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1974 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

19、创了具有中国传 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 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 何定理自动证明。 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 S.穆尔说: “在吴文俊之前, 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 ”(黄 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 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

20、物理系,后 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 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 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 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 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解析】选 BE。本题主

21、要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概括和辨析能力。这类题一般是对 文章内容、 手法、 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 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 到原文中找到相关句,然后细加揣摩其内涵。A 项原文“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 甚至一度想要转系”,并没有说他“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 。C 项主观拔高人物形 象。D 项不是“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方法。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分) 答:_ _ 【解析】题干问的是“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 。这是考 查筛选信息

22、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找出如下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要创新,就要 独立思考” “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 “兴趣广泛,内心充 满童趣” “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 “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 功夫” 。 答案: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 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答:_ _ 【解析】题干问的是“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 。首先应找 到答题的区域,“

23、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这是答题区域的提示,文章倒数第三段 的开头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这说明答案就在这一 段。 答案: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数学教育要有利于 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现行奥数教 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 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 分) 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的能力。这

24、是一道开放性的题,探究时,要到文中找到吴文俊兴趣广泛的事例,然 后分析这些广泛的兴趣与专业研究之间的关系。 答案: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 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 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 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 久的学术生命。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 3.3.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2016全国卷T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

25、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 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 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 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 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 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 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 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

26、折二三万 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 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 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 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 “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 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 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 定” 。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

27、余年,编成此书。取 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 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 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 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 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 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 “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 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

28、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 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 “江南水旱” 。直到 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 “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 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 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 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 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

29、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 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 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 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 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域志 音 学五书 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30、是(5 分)()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 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 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 天下郡 国利病书 肇域志 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 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

31、民水火” “兴太平之 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解析】选 B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C、E 不给分。A 项见第一段, “为了也为了”,并未表明哪个“更重要” 。C 项日知录 音学五书 并非当时所著。 E 项 “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表述绝对化,强加因果。 (2)从 日知录 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 分) 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见原文第二段,围绕“治学”概括即可。 答案: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 本求真;严谨笃实,勤勉

32、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 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题目出自相关链接,回答梁启超敬慕 的原因,答案应从正文中找。从“经学大师”和“世人楷模”两个方面概括,即 治学和为人两个方面的精神品质和成就贡献。 答案:推重“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经世致用, 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 (4)后

33、人将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归纳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 分) 答: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审题很关键。此 题为评价题,顾炎武说法和后人的归纳表意相同,作答时只去评价此观点的正确 性和价值意义即可,不论其他。注意“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答案要以文本中 的内容和现实生活为依据,有观点(态度)有事实。 答案: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 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 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 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 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关闭关闭 Word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真题分类汇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16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考点17 传记阅读.doc)为本站会员(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