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考点11.古代诗歌阅读.doc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文档编号:1669026 上传时间:2021-08-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考点11.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考点11.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考点11.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此题库为 WordWord 版,请按住版,请按住 Ctrl,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 比例,关闭比例,关闭 Word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考点 11.11.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一)(2018全国卷T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9 分)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

2、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选 B。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不得不接 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误,诗中“屈穷”的“穷”指不得志,而非生活贫穷。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本 题,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这两句诗的含意,注意联系整首 诗

3、把握两句诗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 答案: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 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 勉之情。 【评分标准】每点 3 分。 (二)(2018全国卷T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9 分)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4、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解析】选 D。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D 项是对五、六两句的理解,应 该是烛光映射下笔墨纵横飞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作用。题目考查意象的作用,意象是包含感情 的事物,意向的作用重点是表情达意。因此,本题重点关注意向的出处,表达了什 么感情。第一次出现“酒”是在第三句,“酒为旗鼓笔刀槊”,

5、把酒比作进军的 旗鼓,重现了勇士以逼人的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表现了报国杀敌 的豪情。第二次出现“酒”是在第七句,这是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展现 了凯旋之后,设宴庆功的场面。 答案: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 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 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评分标准:回答一处,3 分) 【诗歌鉴赏】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节选部分 写醉中作草,宛如临阵杀敌,蓄势、疾书、书成的整个过程,其踌躇满志的神情, 分明可见。

6、首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失落,令读者也忍不 住为之抱不平。在失意落寞的彷徨中,诗人因为自己为国作战的愿望不能实现, 只能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抒怀解忧。 颔联是以书前喻战前,是蓄势,笔力千钧,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酒是进军 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逼人的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在这 里重现了。 颈联是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展现了李白草书歌行中“左盘右蹙如惊 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所描写的意境。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 景在这里重现了。 尾联是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展现了凯旋之后,设宴庆功的场面。须 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

7、尽扫之自豪。勇士横扫千 军、敌人不堪一击如鸟兽溃散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 (三)(2018全国卷T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9 分)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8、。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解析】选 A。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诗 歌开头作者故意设问,意在引发对精卫填海的思考,启发读者揣摩精卫的精神, 并非“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 。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 分) 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诗歌最后一句中的“我”所 指代的对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代指诗中的精卫,即题干中所说“以精卫的口 吻表达”,这样理解的话最后一句中的“子”就指子孙后代;二是代指作者,则最 后

9、一句中的“子”是对精卫的敬称。两种理解都成立,关键是答出精卫填海体现 出的精神及作者的肯定与崇敬之情。 答案: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 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 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 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 的生命。 (四) (2018江苏卷T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0、11 题。 (11 分) 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

10、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 “水心 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 分) 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答题的关键在于对诗句的准确理解和 人物特征的准确概括。对于本题,考生必须先关注注解,知晓其当时的人生境遇, 结合诗人刘禹锡一贯的性情,然后再分析前两联所写的内容,圈出表现“闲”的 内容,即为春天饮酒、送客时特别经过沙口堰、经常到水心亭看花。至于他这样 做的原因,一是诗歌首句的长久“犹为郡”(仍担任和州刺史),即怀才不遇;二

11、是 他自身一贯对自然山水的喜好。 答案: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 欢自然山水。 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 分) 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张籍认为 刘禹锡此时的诗情应当更为高远,不仅借用了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 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更表达了对他的技艺高超的诗歌艺术的赞赏与钦佩之情; 而这样满腹才华的人还仅仅任和州刺史,“高咏”无人欣赏,表达了作者对刘禹 锡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有谁听”,别人不知,唯有“我”张籍知,“我”知晓、 了解他的满腹情愫,是为知音。 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

12、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 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五)(2018浙江卷T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 送 王 昌 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 ,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淹留”一词,现代汉语中 还在使用,意为“长期逗留” 。 “淹”意为迟延

13、、停留。屈原离骚中的句子“日 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注释为“久留” 。解题时,联系所学内容、学会 知识迁移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法。久久留下,不忍离去,情感自然是依依不舍了。 答案:久留(逗留)依依不舍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 分) 答:_ 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 “点染” 。 点染,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 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 接着便以“清秋”做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做第二重渲染,其 冷落、

14、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从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就可以看出这是一 首送别诗,“送君多暮情”一句直接点出了依依惜别之情,这就是“点” 。接下去, 诗歌按时间顺序细细铺陈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想之景,有力地渲染烘托了离情之 深。诗歌的最后一联再次用“叹息此离别”直接抒发点明不忍不舍离别之情。 答案:“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 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 的不舍。 【术语探源】 点染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 伤离别,更那堪

15、、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明 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 句亦成死灰矣。刘之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 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 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 【诗歌鉴赏】 这是王昌龄赴江宁丞任上,途径洛阳逗留半年之后,离开洛阳时,李颀的送 别之作。诗的首句用“漕水东去远”起兴,漕河水滚滚向东流去,水流之远,目力 难以穷极。紧接着,直接用“送君多暮情”点出诗题中的“送”字,直抒胸臆,点 明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 “暮情”一词,既表明送别的时间是傍晚,

16、同时又渲染了 惜别之情的浓重,仿若苍茫的暮色一样。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是说从一间久久逗留的山野寺庙出来,看到眼 前的一座荒山在夕阳的辉照下正面背面呈现出不一样的明暗度。 “前望数千里, 中无蒲稗生”河南平原地带,一望无际,远远看去,漕河上没有杂草丛生的景象。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夕阳洒满整个船舱,我却只爱清澈的河水和荡漾的 微波。“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时间到了晚上,月亮已经升到了树林之上, “举 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解开衣服睡觉时,河面上空盘旋的沙鸟发出声声鸣叫, 一种漂泊之感油然而生,恰如杜甫的句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夜来莲 花界,梦里金陵城” ,晚上

17、寄宿在洛阳白马寺,梦到了即将要去的金陵城。 这几句, 均为诗人想象王昌龄离去之后,漂泊漕河上的种种,虚实相生,朴实中饱含深情。 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均含暮情。诗的最后两句“叹息此离别,悠悠 江海行”,再次直抒胸臆,表达了不忍和王昌龄分别的浓情,同时又有对他一个人 孤身远去的担忧。 整首诗采用了点染的手法,开头和结尾都直接点出“离情”,中间十句,用白 描手法选取典型景物及动作进行描摹,层层铺陈,有力地渲染烘托了离情。景中 含情,情景交融。 (六)(2018天津卷T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

18、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3 分)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 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 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 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

19、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 表现力。 【解析】选 A。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这体现了他 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 “瞻望邈难逮”的意思是说孔子的遗训可望而不可 即,自己难以做到,并不代表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此句描绘了田野上风吹禾苗的美好景 致。问“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翻译法”,将诗句用现代散文的语 言“翻译”过来,注意要描绘出诗句的意境,可以稍加评论。 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

20、势良好的禾苗,焕发 出勃勃生机。 【评分标准】说出“平畴”(平旷的田野)“交远风”(从远处吹来微风)“良苗” (长势良好的禾苗)“怀新”(焕发生机)各 0.5 分。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 分) 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要结合全诗理解这两句。前面描 写了田野耕作之乐,此处说“长吟掩柴门”表达的是一种避世隐逸的淡泊之情。 而“聊为陇亩民”中着一“聊”字,则微现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愿意过这种归隐 生活;另一方面济世理想又怎么实现呢? 答案:诗人躬耕田园、 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评分标准】 “躬耕田园、避世隐逸” “宁静淡泊”2 分,意思对即可。 “济世与归 隐的矛盾”2 分,意思对即可。 关闭关闭 Word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真题分类汇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18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考点11.古代诗歌阅读.doc)为本站会员(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