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专项对点练 (十一 ) 散文探究题 一、对点练 (2018 湛江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 2 题。 (12 分 )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 , 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 , 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 , 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 , 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 , 他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 , 在行为上有点故意 , 有点表演 , 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 , 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 他可能还会觉得 ,
2、魏晋名士 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 , 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 , 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 , 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 , 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 , 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 , 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 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 , 让它回归个体 , 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 , 不要悲壮 , 不要奇丽 , 更不要当众 , 也未必燃烧 , 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 , 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 , 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 , 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 , 要么凄凄然当众而 死 ,
3、 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 ,并确实做出了奋斗的人物 , 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 , 因此 , 找回不久又走失了 , 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 , 这个合适的去 处只有一个 , 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 , 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 , 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 , 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 , 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 , 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 , 再不回去 , 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 , 应该更使 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
4、常通俗 , 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 , 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 , 而在乎轰动 , 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 ,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因此 , 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 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 , 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 , 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 , 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 , 却还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 , 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 , 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 , 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 , 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 ,容易让人信任。细 细一读 , 果然是好。于是 , 陶渊明成了热门。 由此可
5、见 , 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 , 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 , 狂呼乱喊 , 却完全没有注 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 , 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 有删改 ) 1 (探究文本意蕴 )文章开头说: “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 , 可能有点粗糙。 ”请结合文章 , 探析这句话的含意? (6 分 ) _ _ 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中句子的意蕴 , 需要联系作者情感与文章主旨。 “ 粗糙 ” 一词的含义需要从词语所在的段落入手理解 , 根据文段内容 , 把陶渊
6、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 , 有不准确、不合理的地方 , 陶渊明不同于一般的魏晋名士。作者通过把陶渊明 与魏晋名士及其他历史文 化名人作对比 , 表达了对陶渊明“安静”生活姿态的赞美与欣赏。 【答案】 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 , 从大的方面看是有道理的 , 但从具体局部看还有许多不准确、不合理的地方 , 陶渊明不同于一般的魏晋名士。 陶渊明独具的 “ 安静 ” 生活姿态是其他魏晋名士所没有的 , 也学不来的。 作者委婉地表达了对陶渊明 “ 安静 ” 生活姿态的赞美与欣赏之情。 (每点 2 分 ) 2 (探究文本意蕴 )根据文章内容 , 探析说明 “ 安静 ” 对中国文化人的影 响。 (6 分 )
7、_ _ 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意蕴探究的能力。解答此题不能脱离文章内容 , 需要联系文章主旨与作者情感作答。作者把陶渊明与其他魏晋名士及历史文化名人对比 , 以表达对陶渊明及其 “ 安静 ” 生活姿态的赞美与欣赏之情。文中关于 “ 安静 ” 的阐述主要涉及三个层 面:魏晋名士的安静 , 屈原、司马迁的安静 , 陶渊明的安静。把这三个层次的关于 “ 安静 ” 的内容概括出来即可。 【答案】 魏晋名士没有得到安静 , 也就没有找回自我的去处 , 或者当众而死 , 或者重返仕途。 屈原、司马迁得到过被迫的 安静,身处安静,但心仍惦念朝廷。安静使陶渊明彻底回归自我,身心解放,数百年后成为中国文化
8、高峰。 (每点 2 分 ) (2018 淄博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 2 题。 (12 分 ) 遗失的寒冷 张亚凌 三十年前 , 站在宿舍门口 , 看着萌发出新芽儿的柳枝映在斑斑驳驳的土墙上的影子 , 我一边感慨着 “ 春天总算来 了 ” , 一边告诉自己 :在以后所有的冬天 , 你再也不会有寒冷的感觉了。 一晃 , 三十年过去了 , 今天的我才尝试着触摸那段遗失寒冷的岁月。 那一年 , 我升入初中 , 必须在学校住宿。褥子被子一捆 , 和一大布袋子红薯、糜面馍馍、玉米糕绑在一起 , 母亲帮我拎起来搭在肩上。背上是褥子被子 , 胸前是一个大布袋子 , 后面=【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9、】 = 重前面轻 , 我都有些把持不住自己的身子。母亲只是交代了句“不要贪吃好的 , 一顿蒸上两个红薯一个糜面馍或玉米糕就行了”。 走一走歇一歇 , 到了学校。宿舍是一面窄窄的空荡荡的窑洞 , 我们直接在地上铺铺盖。 别人都是先在地上铺一个厚厚的草垫 子 , 上面再铺个毡子毯子什么 的 , 接下来才铺上褥子 , 褥子上面还有个布单子 , 怕将褥子弄脏了。我呢 , 只带了褥子和被子 , 压根就没有其他东西可以铺在地上。于是我就满学校找来了一些废纸片 , 铺在地上 , 才开始铺褥子。结果是:我的床铺比两边同学的低下来一截 , 她们都觉得我不应该夹在中间。于是 , 我就自觉地挪到了最边上 门口的墙下
10、。 我的褥子几乎是直接挨着地面的 , 很潮湿。只要有一丁点太阳的影子 , 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褥子抱出去晾晒。我现在特别喜欢冬天的太阳 , 甚至会深情地看上半天 , 恐怕就源于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对太阳的感激吧?那时在别人眼里 , 我或许是个很可笑的女孩 , 跑到学校似乎就是为了等太阳出来晒褥子。 冬天天冷 , 夜又长 , 起夜的学生就多。门一拉一合 , 冷风就直吹过来。抗击了半天寒冷好不容易才入睡的我 , 常常又被寒风刺醒。为了应对寒冷跟风的袭击 , 我睡觉不再脱衣服且蒙住了头。 我从没有向母亲提及此事 , 母亲看到我在家里睡觉的样子便有些想不通 , 曾给父亲说:“这娃书念的 , 成呆子了 炕中间
11、烧得热乎乎的 , 她咋老蒙着头靠墙根睡?” 是那夜夜寒风吹走了我的寒冷? 记忆里 , 那年的冬天 , 下雪的日子经常有。我也清楚地记得当语文老师看着窗外纷飞的大雪吟诵“今冬麦盖三层被 , 来年枕着馒头睡”时 , 我的 泪水悄然滑落。 在我 , 下雪天是最最难熬的日子 , 包括雪后的一段时间。不仅仅是褥子会一直潮湿下去 ,更重要的是 , 我只有脚上一双布鞋 , 不像别的孩子 , 还有一双可以换着穿的鞋子或是能踩雨雪的黄胶鞋。教室、饭堂、厕所 , 跑上几趟 , 布鞋的鞋底就湿了 , 半天下来 , 就湿透了。我就满教室找别人扔的纸片 , 厚厚地铺在鞋里。一两节课下来 , 又湿透了。取出来扔掉 , 再
12、找纸片 , 再铺进去 , 再应付一阵 , 如此反反复复。纸片也不是那么好找的 , 那时一个本子一毛钱 , 都是很节省地用。 雪后若有太阳 , 在别人吃饭时 , 我就留在教室里。因为饿 是可以忍受的 , 入骨的冰凉却是难以抵御的。等到教室里没人了 , 我就将凳子搬到外面 , 将鞋子脱下来 , 底朝上晒晒。我则盘腿坐在凳子上 , 搓揉着冰凉如石块的脚 , 让它暖和些。 再后来 , 我有些开窍了:找到塑料袋 , 撕开 , 铺在鞋底 , 再铺上纸 , 就好多了 , 也不用不停地换纸。有一句话我信 , 那就是“许多智慧来自人们对贫穷的应对”。 更多的时候 , 是等着鞋子自己慢慢变干。我甚至一度固执地认为
13、 , 是我自己的身体暖和了脚 , 脚再暖和着鞋子 , 直至吸干鞋里里外外所有的“水分” , 鞋底才会变干。 还是连续的雪天冻掉了我的寒冷? 每个周三下午有一个半钟头的活 动时间 , 我常常趁机跑回八里 外的家里取下半周吃的东西。印象最深的一次 , 是下着大雪。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雪大风猛 , 我是抄小路往家里赶的。有的地方雪没过了我的膝盖 , 很熟悉的小路也因大雪的覆盖变得陌生 , 以致我一脚踏下去摔进了雪里面 我把沟边当成了小路。从雪里爬出来 , 继续往回赶。我一推开房门 , 母亲愣住了 , 一个劲儿地说:“照一下镜子 , 看你成了啥样了 , 看你成了啥样了 ?” 父亲赶忙倒了一碗热水让我暖和暖和。我伸手去接 , 明明接住了 , 碗却摔在了地上 我的手指冻僵了!我走到镜子跟前 , 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被雪弄湿了的头发 , 在风的猛刮下 , 直直地 向上竖着! 母亲拿着梳子赶 过来给我收拾头发 , 才惊叫道“你的头发都结了冰”。我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