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1 最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最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21-20222021-2022 学年度第一学期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师班级日期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级共有学生 45 名,其中女生 21 名。从总体上看课堂纪律好,大多数学生学习 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他们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 问题,科学研究气氛浓厚。同学们通过近六年的学习,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些了解,能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科学现象,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设 计实验的能力。但还有部分学生思维有些局限,对科学课的研究方式不适应,不知道如 何有效的观察
2、、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在本学期有教学中,要 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是依据教育部 2017 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进行修订的。 修订后的教科书釆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 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六年级上册教科书以主题为标准划分单元,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共分为四个单元, 分别为“微小世界” “地球的运动” “工具与技术”和“能量” 。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将带领学生观察和研究日常生活中未曾关注或知之 甚少的微物体。
3、这个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和观察视野的不断发展这条线索编写,引导学 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借助这样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在 光学、生物、物质的结构科学史等多个方面的认知,并让学生从中深切体会到科学技术 的进步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在太阳系中,地球、 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的大概念。本单元将立足于学生的原有认知,引导学 生系统而深入地采用模拟实验、查阅资料、实际预测、建构模型等多种探究方法,在探 究中不断建构和修改自己对地球运动的认知模型终将认识到地球有规律地运动,从而形 成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四季更替。
4、 有了“微小世界”单元中学生对多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认识,第三单元, “工具与 技术”单元学习活动将更有基础。在本单元中,教科书选择了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很有代 表性的几种工具和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学生通过对几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斜面、杠 杆、轮轴等进行测试,使用剪刀、活字印刷、书本、电脑等工具和技术完成特定任务, 从而深刻感悟到重大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并发生巨大变化。 第四单元,“能量”单元,围绕“能量守恒和转换”这个大概念来组织本单元的教 学内容。本单元的设计,遵循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从引导学生调查、统计、分析 身边的能量表现形式入手,选择学生感兴趣、实践性强的电和磁为主要探究
5、对象,深入 浅出地展开对能量的形式与转换的探究认识。此外,教科书还涉及新能源开发和低碳环 保生活方式等内容。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认识放大镜和显微镜,了解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使用放大镜来观 察非生物和生物,使用显微镜来观察细胞和微小生物。 2.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它们与我们的生产、 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资料收集、 调查研究,交流分享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 3.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发明和进步,使 人类的视野不断扩大和深入,发现更多的自然奥秘。 4.了解地球由地核、 地幔、 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6、5.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懂得地球自转形成了昼 夜交替现象,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6.能基于假设,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方案,能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资料查阅、实 际测量等形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验证假设,从而建构自己的模型假说。 7.懂得技术是人们改造周围环境的方法,是人类能力的延伸,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 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 8.认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了解这些简单机械的组成、 特点工作原理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懂得完成特定的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9.生产生活中的能量形式多种多样,有声、光、
7、电、热、磁等,能量之间可以相互 转换,并储存在一些物质中。 10.亲历奥斯特实验、电磁铁搬运大头针实验、改变电磁铁南北极实验、电磁铁磁 性强弱对比实验、小电动机工作原理探索实验等,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悟科学探究中 各个要素的特征。 11.学习磁能和电能,了解磁能和电能的相互转换,知道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 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 12.体会合理利用能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认识放大镜和显微镜,了解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使用放大镜来观 察非生物和生物,使用显微镜来观察细胞和微小生物。 2.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懂
8、得地球自转形成了昼 夜交替现象,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3.懂得技术是人们改造周围环境的方法,是人类能力的延伸,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 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 4.认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了解这些简单机械的组成、 特点工作原理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懂得完成特定的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5.生产生活中的能量形式多种多样,有声、光、电、热、磁等,能量之间可以相互 转换,并储存在一些物质中。 6.体会合理利用能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措施教学措施 1.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
9、谐、开 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 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学科课依然要加强直观教学,重 视课本上的图画和实践操纵。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 , 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 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5.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
10、 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 习惯和生活习惯。 6.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 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 问题。 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时间安排 周周次次单单元元课课题题课课时时备备注注 1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1.放大镜1 机动 1 课时 21.2.怎样放得更大 2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 31.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 31.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 41.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1 41.7.微生物与健康1 5单元复习与检测1 6 第二单元 地球
11、的运动 2.1.我们的地球模型1 机动 1 课时 62.2.昼夜交替现象1 7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1 72.4.谁先迎来黎明1 82.5.影长的四季变化1 82.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1 9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1 9-10单元复习与检测1 10-11阶段复习阶段复习与检测2 11 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 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1 机动 1 课时 123.2.斜面1 123.3.不简单的杠杆1 133.4.改变运输的车轮1 133.5.灵活巧妙的剪刀1 143.6.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1 143.7.信息的交流传播1 15单元复习与检测1 16 第四单元 能量 4.
12、1.各种形式的能量1 机动 1 课时 164.2.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1 174.3.电和磁1 174.4.电能和磁能1 184.5.电磁铁1 184.6.神奇的小电动机1 194.7.能量从哪里来1 19-20单元复习与检测1 20-21期末复习总复习与检测3 20212021 最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最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第一一单元单元微小世界微小世界 一、一、单元概述单元概述 “微小世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神奇的未知世界。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让学生看 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未曾关注或不易观察到的微小物体,这个陌生的微小世界能引起学 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视野从宏观的
13、物体及现象拓宽到微观的细胞、微生物 等,认识世界的视野不断扩大和深入,探索科学的道路越来越有挑战性。 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这条线索编写,引导学生 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从而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 历程,以及在探索微观世界进看中出现的卓越人物和研究成果。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微小 物体、查阅微小世界相关资料等形式,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知,同时体会到观察工具 的重要作用。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涉及光学、生物、物质的结构、科学发展史等多个方面。教学时 要把握单元学习主线,紧紧围绕利用工具观察各种微小物体的探究活动,串联起多领域 的学习内容。通过本单元的
14、学习,学生在观察多种多样的微小物体的过程中,感悟使用 工具观察的好处,深切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同时,本单 元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课堂上的学习只是一个开端,希望学生能把观察延续到课 外,继续利用观察工具,拓展到更多方面。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观察条件和学生理解 水平的限制,本单元不涉及分子、原子和电子及其以下尺度,将重点介绍利用放大镜和 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的微小物体,如较小的昆虫及其器官、生物细胞和常见的微小生物 等。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5-6 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7.4 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7.5.1 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
15、看到的微生物。 5.2 知道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 本单元共 7 课。 第 1 课“放大镜” ,学生在这一单元起始课中将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了解放大镜 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学习观察工具的演变奠定基础。 第 2 课“怎样放得更大” ,学生将在经历组合凸透镜观察微小物体的过程中了解显 微镜的来龙去脉,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 细的物体及结构,至此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第 3 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这一课学生将通过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 观察微小物体,知道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初步感知科学 技术的
16、进步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第 4 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让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认识洋葱表 皮细胞。 本课既是对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训练, 也是对新奇生物细胞的初次探索, 能够激发学生去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了解生命的多姿多彩。 第 5 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标本,在教 师的引导和资料的支持下,发现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 的基本组成单位。 第 6 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将带领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了 解这些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进一步认识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同时了解人 类用显微镜
17、探索生命世界所取得的成果。 第 7 课“微生物与健康” ,是本单元的拓展和总结课。学生将在查阅资料和研讨交 流中,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诸多成果。本课还 将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及观察祝野的拓展进行梳 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一步探索微小世界。 二、单元教学目标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 度有关。 工具的发明和进步,使人类的祝野不断扩大和深入,发现更多的自然奥秘。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
18、组成单位,生物细胞是多种多样的。 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生物,它们也具有生物的特征。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们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生物和微生物。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微小生物。 运用绘画、文字、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通过资料收集、调查研究,交流分享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微小世界的探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善于与他人交流、分享观察信息。 养成积极参与观察讨论、选择吸纳信息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
19、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 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解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用于解决目常生活中的问题。 单元词汇单元词汇 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光学器件。它是一个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具 有放大、聚光、成像的功能。放大镜的焦距越小(曲率越大,凸度也越大),放大率越大。 光学显微镜:由一个或多个透镜组合构成的、用于放大微小物体使人眼能看到的一 种光学仪器。 除了光学显微镜, 还有放大和分辨能力更高的 X 射线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等。 细胞: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0、。除病毒等少数种类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 组成的。 玻片标本:经过一定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的、固定在载玻片上的整体或局部生物 组织或细胞,用于显微观测的标本,也指为显微镜观察所制作的生物和矿物标本。 微生物:通常将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包括细菌、病 毒、古菌、真菌和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类生物群体。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 密切,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领域。 材料清单(视学生人数和分组情况确定数量) 观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普通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凹透镜)、手持 式显微镜、光学显微镜。 观察对象:昆虫或昆虫器官(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标本
21、、花粉、灰尘、洋葱表皮 细胞、植物、动物、人体的细胞装片、水中的微小生物(例如草履虫、鼓藻、变形虫、 钟形虫、线虫、新月藻、衣藻等。 其他工具或材料:滴管、载玻片、玻璃杯、烧杯、薄膜、铁丝、标有竖直刻度的卡 纸(或者纵切出一条缝的塑料管且标有竖直刻度)、洋葱、镊子、碘酒、吸水纸、盖玻片、 培养皿、脱脂棉。 图片:多种生物细胞和细胞作用图片、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简施旺麦丹、安 东尼列文虎克、袁隆平)图片、电子显微镜图片。 1 1.1.1.放大镜放大镜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眼睛是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最多的感觉器官,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约 01 毫 米的微小物体。自人类有文字记录以来,发明一种能看到
22、更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 不断追求。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将透明水晶或宝石磨成“透镜”,发明了放大镜放大图 像。今天,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科研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一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他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 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及相互关系并不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带着 新的问題,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发现放大镜的结构、功能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 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放大镜帮助观察。 2.通过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了解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
23、 点。 3.通过实践操作,了解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一样,知道镜片的放大倍数 与镜片中心突出的弧度有关,和镜片大小无关。 4.能够根据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动手制作一个放大镜。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放大镜的镜片,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知道镜片的放大倍数与镜片 中心突出的弧度有关,与镜片大小无关。 教学难点 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探索不同放大镜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一样,了解镜片的放大倍 数跟什么有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镜片、学 生活动手册、制作放大镜的所需材料等等。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 1.教师引导:在我们的世界里,有无
24、数大大小小的动植物和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 有的很大很大,有的却很小很小,甚至用我们的眼睛都无法看到。据科学家研究,在我 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觉更丰富的信息,尽管如此,人的最高视力也 只能看清楚约 0.1 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那么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他们能告诉我们哪些自然界的奥 秘?他们与我们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3.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与同学们一起走进微小世界,探索微小世界的奥秘。 4.这一课我们先学习第 1 课,了解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5.板书课题:1.1.放大镜 二、聚焦 1.出示放大镜,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外形特点。 2.教师
25、引导: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放大镜帮助观察,那么放 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 三、探索 活动一: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1.出示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引导学生看一看。 提出要求: 2.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了解他们的不同之处,把观察结 果记录下来。 预设: 相同之处:他们都是由玻璃制成,都是透明的。 不同之处:放大镜的镜片是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玻璃片是中央和边缘一样厚薄 的透明物体,近视眼镜是中央薄边缘厚的透明物体。 3.出示资料 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 更
26、多的信息,早在 1000 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一点,并发明制作了放大镜。 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目前凸透镜广泛使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活动二: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 1.教师引导:放大镜具有将图像放大的作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放大镜都能够将图像放 的一样大呢?显然不是的,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将图像放大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2.教师分别出示两倍放大镜、四倍放大镜以及六倍放大镜,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三种放 大镜的镜片,看一看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学生分小组观察,体会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并且记录下来。 4.全班交流,预设: 放大镜倍数越高,中
27、间越厚,两边则不变,但形状是一样的,都是圆形的。六倍的放大 镜中间比四倍的放大镜中间要厚,四倍放大镜要比二倍放大镜中间要厚一些。两边都是 一样的,而且形状也都是圆形的。 5.教师引导: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系呢? 预设: 放大镜镜片的放大倍数与镜片中心突出的弧度有关,和镜片大小无关。中心厚度越大的 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大,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 6.学生再次观察二倍放大镜、四倍放大镜和六倍放大镜的镜片,进一步感受不同放大倍 数的镜片的不同之处,了解放大镜的镜片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四、研讨 刚刚我们观察了放大镜,了解了放大镜的镜片特点,下面我们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 1:
28、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放大镜的镜片是由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玻璃制作而成。 问题 2: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 放大倍数越高的镜片,中间越厚;放大倍数越低的镜片,中间越薄。 问题 3: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 放大镜是运用了凸透镜的原理,放大倍数和镜片中心突出的弧度有关,中心厚度越大, 其放大倍数越大;中心厚度越小,其放大倍数越小。 五、拓展 1.教师引导:我们刚刚了解了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其实我们可以运用适当的材料根据放 大镜镜片的特点,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放大镜。 全班交流 2.制作放大镜的时候,我们要选择什么材料? 塑料杯子、热熔胶枪、注射器、水等等。 3.利用这些材料怎样制作放大镜
29、呢? 制作方法: 从塑料杯壁上裁剪两片凹陷的塑料片。 用热熔胶枪将两片塑料片粘在一起,使之呈现中间凸起、四周扁平的形状。 然后用注射器往里面灌满水,再密封,一个简易的放大镜就制作成功了。 4.制作成功的放大镜是否具有放大的功能呢?我们还要对其进行检验。 5.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恰当的材料,运用恰当的方法,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 的放大镜,并且检验一下自己制作的放大镜是否具有放大的作用。 1.2.1.2.怎样放得更大怎样放得更大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 物体看得更清楚,甚至看到肉眼都不可见的微小物体,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
30、们一 直努力追求的目标。在 17 世纪以前,即便磨制镜片的技术已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因 为标准焦距的限制,单片放大镜做到放大 30 倍已是近乎极限,所以人们一直无法使观 察的视角进入到一个更小的领域。直到 17 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有 效地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至此,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怎样放得更大?用 两个凸透镜组合在一起观察物体,这是学生能想到的方法,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本 课将指导学生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制作组合凸透镜(简易显微镜),旨在让学生体验显微 镜发明的历程,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感受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 用。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个凸透镜
31、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而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就能够把物体的图 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显微镜的制作原理。 2.了解显微镜的历史及其作用。 3.学生动手组合凸透镜,使图像放得更大。 4.观察学校实验室使用的显微镜的结构组成,了解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有哪 些作用。 教学重点 学生动手组合凸透镜,使图像放得更大,并且懂得显微镜的制作原理及组成结构。 教学难点 学生动手组合凸透镜,初步了解显微镜的制作原理及组成结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凸透镜片、放大镜、显微镜、学生活动手册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放大镜镜片的特点,谁来说一说放大镜镜片的特 点。
32、预设: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中央厚,边缘薄。 2.放大镜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 预设:放大镜镜片的放大倍与镜片中心突出的弧度有关,中心厚度越大,其放大倍数越 大;中心厚度越小,其放大倍数越小。 3.大家都知道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 大呢? 4.出示课本第 4 页放大的人体皮肤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将图像放得更大之后的 样子。 5.我们怎样做才能将图片放大到这个样子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6.板书课题:1.2.怎样放得更大 二、探索 教师引导:怎样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呢,我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看看能否把物体 放得更大? 活动一:用一个
33、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的文字 1.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 在保证图像清晰的前提下, 看看能放多大。 2.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活动,看一看一个放大镜究竟能将书上的文字放到多大? 3.教师小结:一般来讲,单镜片放大镜常见倍率在 10 倍以下。我们通常用来阅读报纸、 杂志、书籍等等阅读的放大镜,倍率大概在 2-5 倍左右,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用于文 物鉴定等方面使用的放大镜倍率在 10 倍到 20 倍之间。 活动二:使用两个放大镜观察书上的文字 1.活动要求: 在第 1 个放大镜下面增加一个放大镜,并且跟第 1 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 2 个 放大镜,看看能不能使课本上文字
34、的图像放得更大。 2.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活动,看一看使用两个放大镜能不能将书本上的文字放得更大。 3.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操作情况并适当的加以指导。 4.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本小组的活动操作情况及活动结果。 预设:使用两个放大镜可以使课本上的文字放的更大一些。 活动三:保持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反复移进和移出第 2 个凸透镜,比较所看到的图 像 1.教师提示:当我们发现图像放到最大并且非常清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测量两个凸透 镜之间的距离, 看一看是不是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一定时, 书上的文字就会放得更大, 并且清晰。 2.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反复测试,比较看到的图像。 3.全班交流,预设:保持两个
35、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当移进第 2 个凸透镜时,看到的图像 非常清晰,并且很大,当移出第 2 个凸透镜时,我们看到的图像比较小,并且不够清晰。 活动四:用这样的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 1.提出要求: 用这样的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看看是否能把所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 2.教师提示:为了观察的方便,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起来,如课 本第 5 页上面的图片所示。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参考上面实验中测得的数据。 3.出示课本第 5 页上面的图片。 4.学生按照要求用纸筒组合凸透镜,并且利用组合的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看看 是否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 5.全班交流,预
36、设:使用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也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 大。 6.出示课本第 5 页肉眼看到的蚜虫和组合凸透镜下的蚜虫,学生观察比较这两幅图片, 进一步体会组合凸透镜的放大作用。 活动五:认识显微镜 1.教师引导:其实把两面凸透镜进行组合起来观察周围的物体,结果使图像放得更大, 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的制作原理。 2.出示课本第 5 页下面的两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病毒和大肠杆菌的图片, 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显微镜的有关知识。 全班交流 3.显微镜的制作原理是什么? 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放大倍数,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 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
37、早期的显微镜的制作原理。 4.显微镜的分类、作用、特点 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等更先进的观察仪器,用电子显微镜 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约 200 万倍。 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教师相机出示一些显微镜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些图片,进一步体会显微 镜的神奇。 6.观察显微镜 教师出示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显微镜的组成结构以及各部 分的作用。 (1)目镜,作用:放大物像 (2)镜筒,作用:连接目镜与物镜 (3)转换器,作用:物镜的连接处,用来转
38、换物镜 (4)物镜,放大物像 (5)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上面还有压片夹 (6)通光孔,通过光线 (7)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 (8)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 (9)粗准焦螺旋,调焦距,用低倍镜观看的时候用,高倍镜不能使用 (10)反光镜,使光线射入镜筒(现在显微镜一般都没有这个结构了,都是有电源的, 比较方便) (11)细准焦螺旋,调焦距,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时候使用 (12)镜臂:连接镜座与镜身的,提握镜身,使用时一般右手握镜臂 (13)镜柱,支持镜身 三、研讨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显微镜的制作原理及显微镜的组成结构和 各部分的作用,下面我们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 1:怎样组
39、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 将两面凸透镜上下相互平行摆放,固定在纸筒中,并且使两面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处在一 个固定值中。 问题 2: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看看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 么? (1)目镜,作用:放大物像 (2)镜筒,作用:连接目镜与物镜 (3)转换器,作用:物镜的连接处,用来转换物镜 (4)物镜,放大物像 (5)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上面还有压片夹 (6)通光孔,通过光线 (7)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 (8)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 (9)粗准焦螺旋,调焦距,用低倍镜观看的时候用,高倍镜不能使用 (10)反光镜,使光线射入镜筒(现在显微镜一般都没有这个结构了,都是有电
40、源的, 比较方便) (11)细准焦螺旋,调焦距,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时候使用 (12)镜臂:连接镜座与镜身的,提握镜身,使用时一般右手握镜臂 (13)镜柱,支持镜身 问题 3: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 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和物镜。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活动组合了两个凸透镜,用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还了解了 显微镜的制作原理以及结构组成和作用。关于显微镜,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进一步使 用到。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显微镜的知识,为下面的学 习做好铺垫。 1.3.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我们
41、的周围有很多微小的物体,用肉眼很难观察清楚。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 经知道借助一定的工具凸透镜和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得清晰。 其中凸透镜在前面的科学观察中已经运用过多次,而显微镜是绝大多数学生未曾体验过 的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我们身边微小的物体。 六年级学生对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有所耳闻,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利用显微镜等工具 观察过这些物体的微小结构。他们对身边微小物体的探索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教师要细 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到微小物体的探索中。学生通过用肉 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微小物体,知道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使人类的视野越来 越开阔和
42、深人,初步感知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身边有许多微小的物体,这些物体用人的肉眼都看不清,但是可以使用放大 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 2.分别使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膀、足或者其他的某一个部 分,体会放大镜或显微镜的放大作用。 3.使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物体的微小结构,进一步体会显微镜的巨大作用。 4.了解人类历史上受昆虫启发的发明创造,进一步体会显微镜的发明在人类科学发展中 产生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1.分别使用肉眼、 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昆虫的触角、 翅膀、 足或者其他的某些部分, 体会放大镜和显微镜的观察效果。 2.使用显微
43、镜观察周围物体的微小结构,进一步体会显微镜的巨大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体会显微镜和放大镜的巨大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放大镜、显微镜、手持式简易显微镜、学生活动手册、昆虫、 树叶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显微镜的组成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今天这节课 我们继续使用显微镜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了解显微镜的作用。 2.板书课题 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二、探索 教师引导:我们周围有许多微小的物体,如有些昆虫非常非常小,有些昆虫的身体器官 用人的肉眼都无法看清楚。那么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之下,这些微小昆虫的身体又是怎样 的呢? 活动一:用肉
44、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膀、足或其他的某一个部分 1.学习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出示课本第 6 页的 5 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及步骤。 教师示范使用显微镜并详细讲解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及步骤。 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师巡视,相机纠正不正确的使用方法。 2.出示蝴蝶的标本,提出要求: 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对比观察蝴蝶的触角、翅膀、足,把我们观察到的画成图 并用文字标注出来。 3.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比较活动。因为时间关系一个小组选择观察蝴蝶的一个器官。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观察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4.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观察结果。 出示课本第 7 页上
45、面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比较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显微镜 观察蝴蝶器官的结果。 有关蝴蝶足的观察记录有关蝴蝶足的观察记录 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显微镜观察 很小能看清轮廓, 看到全部, 但看不清细节 放大了能看到全部,但还是 看不清细节 很大很清楚可以看到蝴蝶足 上有很多毛,但只能看到足 的一部分, 不能够看到全部。 有关蝴蝶翅膀的观察记录有关蝴蝶翅膀的观察记录 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显微镜观察 很小,看不清细节。 图像变大能看到蝴蝶翅膀发 光,上面有清晰的翅脉。 很大,很清晰,看不到翅膀 的全部只能看到翅脉的一小 部分。 5.讨论:通过观察比较,同学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预设:用肉眼观察不到昆虫器
46、官的细节,用放大镜可以看到昆虫器官的全部,但看的并 不是很清楚,细节仍然看不清楚。用显微镜观察,看上去很大很清楚,能够看清楚细节, 但是看不到昆虫器官的全部只能看见很小的一部分放大了的图像。用显微镜观察显然可 以看的更清晰,能够看清细节。 6.下面请大家再次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片树叶,看看图像的大小和看 到的范围大小有什么不同? 7.学生继续使用刚才的方法,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片树叶,并且进行 适当的记录。 8.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的同一片树叶,图像的大小 以及看到的范围大小有什么不同? 肉眼观察下的树叶,看到的范围最大,但不清晰,看不
47、清树叶的叶脉。 放大镜下的树叶范围较小,但是看得比较清楚,可以看清楚部分叶脉。 显微镜下的树叶范围最小,看得最清楚,可以很清晰的看清楚每一根叶脉。 9.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对比观察,我们发现使用显微镜看到的范围最小,不过看到的 图像很大,很清楚,可以看清楚整个细节。所以我们想要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可以选 择使用显微镜。 活动二:使用显微镜观察周围物体的微小结构 1.出示手持式简易显微镜,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的结构。 2.教师介绍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的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特点:体积小、易携带 使用方法:教师示范操作。 3.出示课本第 7 页显微镜下的花粉和显微镜下的灰尘两张图片,
48、引导学生看一看,激发 学生的观察兴趣。 4.教师引导:下面请大家利用手持式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物体的微小结构,并且用示意 图画下来。 5.学生自主选择周围物体的微小结构,使用简易显微镜进行观察,画出示意图。 6.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观察结果。 7.出示课本第 7 页的范例, 学生观察放大镜下的蝴蝶的触角、 蝗虫的触角、 蚕蛾的触角、 天牛的触角,明白在放大镜下面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一样。 8.教师相机出示一些使用显微镜观察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体会使用显微镜 观察,能看得更清晰,体会显微镜在观察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三、研讨 刚刚我们利用显微镜和放大镜以及肉眼分别对比观察了一
49、些物体,下面我们来讨论以下 问题: 问题 1:我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让你最惊奇的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问题 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有什么不一样? 用肉眼观察物体,图像最小,观察的范围最大。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图像最大,观察的范围最小。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无论是图像的大小和视野都处在两者之间。 四、拓展 1.教师引导:在科学发展史上,人类根据昆虫发明、制造出了非常多的东西。 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第 8 页“受昆虫启发的发明创造”这一段文字,初步了解人类受 昆虫启发的发明创造有哪些?又是受到怎样的启发呢? 3.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人类受到
50、昆虫的什么启发?有哪些发明创造? 预设: 模仿昆虫的触角研制出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将它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密封舱里,不仅可 以净化空气,而且在有空气泄漏时,能立即发出警报。这种仪器还可以安装在矿井里监 视瓦斯的浓度。 根据苍蝇复眼的视觉原理,人类研制出了蝇眼照相机和蝇眼雷达,还仿制出一种蝇眼探 测系统,用来探测高能宇宙射线,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变。 根据蝴蝶翅膀上的鳞片,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了对温度敏感的百叶窗样式,调节 人造卫星内部温度的恒定。 4.教师引导:其实,像这样的受昆虫启发而进行的发明创造,还有很多,人们往往称呼 大自然的动植物为“人类的老师”。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这方面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