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word版112页).docx

上传人(卖家):1207392380yun 文档编号:1683052 上传时间:2021-08-25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2.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word版11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2021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word版11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2021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word版11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2021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word版11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2021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word版11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2021 年新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第一一单元单元光与色彩光与色彩 一、一、单元设计意图单元设计意图 1.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光对于地球上的生命体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光,整个世界便会陷入无边的黑暗 中,人类将无法生存与生活。人类通过眼睛接收了 80%以上的外部信息。研究光现象与 光变化对帮助儿童认识外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本单元通过研究光的形成、光在空气中 的行进、光在不同物质中行进时发生的现象与变化,以及认识光的种类或层次等一系列 科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进入光世界,认知、研究光现象,感悟光对我们生存生活的重 要意义。 光无疑是每个人

2、所熟悉的,但许多人对“怎样看见光,如何发现色彩,光是怎样行 进的”缺少理解,儿童尤为如此。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光现象的过程变化缺乏形象思维, 知识积累不足。本单元主题的提出不仅承接了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发展,还 通过感性体验、 动手操作等活动为初中学段光学现象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与实践操作 经验,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参与到光现象的探究活动中。 本单元的科学实践活动都是基于将肉眼难于感知的光学现象转化为可视过程设计 的。通过用某些能反射光的媒介显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用适宜的工具展现白光的复合 性等实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培养设计、动手操作的兴趣,学会在人 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

3、现象及其规律,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终身发展服 务。 2.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 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 的信息。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

4、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 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 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 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高年段要求。 6.2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6.2.1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

5、射的光,如月光。 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6.2.2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 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6.2.3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3.3.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4.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四课组成: 光源 光的传播 光的反射 七色光

6、 。前三课按递进关 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通 过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初步建立光源、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的概念;了解光源、光 的传播、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光的反射现象;辨识哪些光来自光源,哪些光来自物体 反射;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遇到物体时行进方向会发生改变。同时,通过 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取光现象的信息,了解可以借助能够反光的物体来发现光的现 象、感知光的传播规律,打破光这一能量表现形式的神秘感。能量表现形式的探究活动 不仅在本单元出现,还在整套教材持续进行,且不断地深入。在学生对光现象有了初步 的了解后,第四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光本

7、体的性质上,以太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 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光 谱的初步认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光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二、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知道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知道太阳光 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能够获取光现象变化的证据信息;采用新方法、新材料,调整、完善对光现象的探 究活动。 愿意经历光现象的发现过程,发展尝试改变光传播路径探究活动的兴趣;在尊重证 据的前提下,形成有关光的正确观点。 运用有关光现象的原理,列举、解释自然界与生活中的光现象事例。 三三、单元活动框架单元活动框架 四、四、

8、课时建议课时建议 序号序号课题课题课时课时 1光源1 2光的传播2 3光的反射1 4七色光1 总课时5 1.1.光源光源 教学内容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 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 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第二部分, 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 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 光源与反光物体。 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 “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 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

9、光源,知道光源能够自己发光。 2.知道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等等都是光源,学会辨别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 光源。 3.了解光源的分类,知道光源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4.通过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发光的过程,懂得蜡烛属于燃烧发光光源。 5.通过给细钢丝通电,观察钢丝发光的过程,知道通电的钢丝属于通电发光光源。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光源,学会辨别哪些是光源,知道光源分为哪些类别。 教学难点 通过点燃蜡烛和细钢丝通电的实验,观察蜡烛和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蜡烛、火柴、钢丝球、鳄鱼夹、沙盘、导线、 电池等等。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 1.出示课本中的一

10、首小诗: 是谁 在天空架起七彩虹桥 是谁 将明月映入平静水面 是谁 让节日的礼花绚丽多彩 是谁 让城市的夜晚迷离璀璨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并且猜一猜这首小诗描述的是什么? 预设:这首小诗描述的是光。 第 1 句小诗说的是阳光,第 2 句小诗说的是月光,第 3 句小诗说的是火光,第 4 句小诗 说的是灯光。 3.教师引导:关于光,大家并不太陌生,不过关于光还有很多的奥秘需要大家去探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探索光与色彩的知识。 二、聚焦 1.平时, 我们看到的光究竟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他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课我们 就来探究有关光源的知识。 2.板书课题:1.光源 三、探讨 活动一:认识什么

11、是光源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见过哪些光?他们是由什么东西发出来的? 预设: 阳光,是由太阳发出来的。 灯光,是由电灯发出来的。 烛光,是由蜡烛发出来的。 星光,是由星星发出来的。 荧光,由萤火虫发出来的。 2.教师相机出示阳光、烛光、星光、萤火虫的光等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 这些发光的东西,我们都称他们为光源。 3.出示光源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光源。 光源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宇宙间的物体有的是发光的,有的是不发光的,我们把能自行 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教师强调:光源的概念一定是自己能发光的物体才叫光源,自己不能自行发光的物体 不能称之为光源。 5.怎样辨别哪些是光源?

12、 教师引导:光源一定是自己能发光的物体,请大家根据这一标准来判断一下下面的这些 物体是不是光源。 6.出示课本第 3 页上面两幅图片,想一想这两幅图片中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吗? 预设: 图片 1,摩天大楼的玻璃是反射的太阳光,这个不算光源,因为摩天大楼反射的太阳光 来自于太阳,而并不是摩天大楼自己会发光。 图片 2,月光照在水面上,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这也不是光源。首先月亮不是光源,因 为月亮本身不发光,他只是反射太阳的光。月光洒在水面上,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水面 也不是光源,因为水面本身不发光,他只是反射月光,所以月亮和水面都不是光源。 活动二: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教师引导: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能

13、自己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这些光源都一样 吗? 2.出示课本第 2 页上面的两幅图片和下面的 4 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光源 都一样吗?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 预设: 这些光源有的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我们称之为自然光源,还有一些是人们制造出来 的,我们称之为人造光源。 2.引导学生列举我们身边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预设: 自然光源有恒星(包括太阳) 、极光、萤火虫光、夜明珠发出的光、闪电、深海中发光 鱼、会发光的植物等等。 人造光源有火把、油灯、蜡烛、电灯(包括白炽灯、日光灯、高压纳灯、霓虹灯等) 、 酒精灯、激光、发光的二极管、手电筒等。 3.教师相机出示一些自然光源

14、的图片以及人造光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 解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的不同之处。 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 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 活动三: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发光的过程 1.出示课本第 3 页点燃蜡烛的图片,提出要求:动手点燃一支蜡烛,并且仔细观察蜡烛 的燃烧发光的过程,想一想蜡烛究竟是怎样发光的。 2.学生分小组活动,动手点燃一支蜡烛,并仔细观察蜡烛的燃烧,思考蜡烛是怎样发光 的。 3.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4.全班交流 通过观察燃烧的蜡烛,想一想蜡烛是怎样发光的?你有什么发现

15、? 预设:蜡烛是通过燃烧发光的,蜡烛不断的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并发热产生 高温,在高温下未完全燃烧的蜡烛细小碳微粒就会发光。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蜡烛是通过燃烧发光的。请大家想一想,在我 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光源也像蜡烛那样,是通过燃烧发光的? 预设:油灯、木材、篝火、酒精灯、火把等等。 6.教师相机出示这些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光源都是通过燃烧发光的。 活动四:给细钢丝通电,观察钢丝发光的过程 1.教师引导:日常生活中,蜡烛等是通过燃烧发光的。下面我们来给钢丝通电,看看钢 丝是怎样发光的。 2.出示课本第 3 页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内容,

16、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 初步了解本次活动所需的材料以及活动方法。 3.全班交流 所需材料:钢丝球、带导线的鳄鱼夹、沙盘、电池等等。 活动方法: 从钢丝球中抽出一根细钢丝,将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分别夹在细钢丝的两端。 将两个鳄鱼夹立在沙盘中,把其中一根导线固定在电池的电极上。 用另一根导线碰触电池的另一极,观察细钢丝发光的现象。 活动注意点: 钢丝在通电的时候千万不要触摸,小心触电。 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仔细观察钢丝通电时的现象,想一想钢丝是怎样发光的? 5.全班交流 指生说一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预设:在给钢丝接通电流之后,发现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钢丝是怎样发光的?

17、 预设:说明钢丝在通电后会发热,会逐渐变红发光。 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6.教师引导:钢丝通电后发热,会逐渐变红发光,可以看出钢丝是通过通电发光的。 其实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光源也像钢丝一样是通过通电发光的。 7.学生列举通过通电发光的光源。 预设:白炽灯光、激光、白炽灯、日光灯、高压钠灯、霓虹灯、发光的二极管、手电筒 等。 教师相机出示一些通过通电发光的光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通电发光的光源。 8.教师引导:蜡烛、木材、油灯等一些光源,是通过燃烧发光的,而日光灯、白炽灯、 手电筒等一些光源,是通过通电发光的。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其他的发光方式吗? 预设: 碰撞摩擦

18、发光,比如闪电。 爆炸发光,比如炸药。 教师出示闪电、烟花等等光源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发光方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光源,知道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同时,我们还 了解了什么是自然光源,什么是人造光源。懂得了蜡烛、木材、篝火等等是通过燃烧发 光的,而白炽灯、手电筒等等是通过通电发光的。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身边发 光的物体,看看他们是怎样发光的。 2.2.光的传播光的传播 教学内容 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发现、了解光在空 气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着光在自然

19、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 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 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第三部分,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 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光的照射情况,初步推测光的传播途径有什么共同特点。 2.通过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实验,懂得光在空气中沿着直线传播。 3.了解小孔成像的实验,并且动手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初步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懂 得小孔成像进一步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着直

20、线传播的原理。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具有在空气中沿着直线传播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等。 探究光在烟雾中传播的实验材料:线香、玻璃容器、激光笔等等。 探究光在空气中沿着直线传播的实验材料: 手电筒、 三张大小相同的硬卡纸、 橡皮泥等。 小孔成像实验的有关材料: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剪刀、笔、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光源, 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光源, 这些光源有的是人造光源, 有的是自然光源,有的是通过燃烧发光的,有的是通过通电发光的。这些光源发出的光 是怎样传播

21、的呢?光的传播路径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光在空气中 是怎样传播的。 2.板书课题:2.光的传播 二、探究 活动一:预测光的传播路径 1.出示课本第 4 页上面的 4 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 4 幅图片中分别是什么光。 预设: 图片 1:早晨的太阳光。 图片 2:汽车的灯光。 图片 3:傍晚的阳光。 图片 4:灯光。 2.这些光的传播路径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预测:这些光都是光束射出的,而且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 3.过渡:光到底是不是沿着直线传播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活动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实验一:探究光在烟雾中的传播 1.出示课本第 4 页下面的一幅图片

22、,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 本次实验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2.实验材料:线香、透明的玻璃容器、激光笔、打火机等等。 3.实验方法: 把几支点燃的线香放入透明的玻璃容器内,盖上盖子。 待充满烟雾后,打开激光笔,并使光束从各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观察光束在烟雾中传 播的现象。 4.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 实验的结论。 全班交流 5.指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 光不管从哪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中,都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没有拐弯。 6.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什么结论?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一

23、结论。 实验二:探究光的传播途径实验 1.出示课本第 5 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 这次实验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 全班交流 2.实验材料:手电筒、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橡皮泥等等。 3.实验方法: 剪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在每张硬卡纸中间挖个小孔。 用橡皮泥固定硬卡纸,使它们保持直立。 左右移动硬卡纸,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强调一定要顺着箭头所指的方向去看一看,观察在什么情 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全班交流 5.指生说一说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预设: 只有当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在一条直线

24、上的时候, 我们才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6.为什么只有在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处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 的光? 预设:这是因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只有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处在一条直线上 的时候,光才不会被遮挡住,我们才能够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7.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8.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光在烟雾中传播的实验,另一个是光穿过 硬卡纸小孔的实验,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预设: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明白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三、情境题 1.出示课本第 5 页下面一幅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了

25、解图片内容,思考:大家来看一看, 图片上的学生排整齐了吗?你是如何判断的? 2.讨论,预设: 向左(右)看齐,是调整队列的基本动作,其要领是:身体立正,头向左(右)摆动 60,脚用 小碎步前后左右移动至与左(右)人员看齐,要求能够看到相邻人员的腮部,且看不到其 后边的人,不能低头或仰头。其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四、小孔成像 1.教师引导:关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这个实验,早在 2000 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 墨子就已经做过类似的实验。这个实验我们称之为小孔成像实验。 2.出示课本第 6 页小孔成像的文字资料,学生读一读这段材料,并且仔细观察下面的图 片,初步了解小孔成像实验的内容。 全班交流

26、3.古代学者墨子在小孔成像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4.小孔成像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着直线传播。 5.做小孔成像实验 (1)出示课本第 6 页下面的 4 幅图,学生认真观察这 4 幅图,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 初步了解小孔成像实验的材料、方法。 全班交流 (2)实验材料: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剪刀、笔等等。 (3)实验方法: 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纸杯口,用笔尖在纸杯的底部扎一个小孔。 点上蜡烛,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 能看见清晰的图像为止。 (4)实验注

27、意点: 一定要慢慢的耐心的调整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一直到能够看到清晰的蜡烛图像 为止。 (5)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做小孔成像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对实 验难点进行个别的指导。 全班交流 (6)指生说一说在实验中是否看到了清晰的蜡烛图像?这个蜡烛图像是怎样的? 在实验中看到了清晰的蜡烛图像,蜡烛图像是倒立的。 (7)想一想为什么蜡烛图像是倒立的呢? 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烛焰上部发的光沿直线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下部,烛焰下部发出 的光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上部,所以在塑料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8)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五、课堂总结 今

28、天这节课, 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光的传播途径, 懂得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同时,我们了解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并且动手做了小孔成像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光在空 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一原理。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 光的传播的知识。 3.3.光的反射光的反射 教学内容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光来自光源,光源射出的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 的。那么光在空气中行进时,遇到其他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本课围绕“光照射到物 体表面时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一话题展开。 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 利用该现象开展游戏, 认识光的反射。 第

29、二部分,观察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了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 不同,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 第三部分,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 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懂得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2.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懂得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3.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释我们看到的月光是从哪里来的。 4.通过玩镜子游戏以及制作潜望镜活动,进一步体会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 知道反光效果好的物体的特点, 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作潜

30、望镜。 教学难点 1.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懂得反光效果好的物体的特点。 2.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镜子、玩具小汽车等。 制作潜望镜的材料:硬纸盒、镜子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除了这一特 点之外,他还具有反射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光的反射现象。 2.板书课题:3.光的反射 二、探究 活动一: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 1.让她的左脸亮起来 出示课本第 7 页照镜子的图片, 提出要求: 大家看镜子中的这位小姑娘脸看起来黑黑的, 我们怎样才能用镜子让她的左脸亮起来?

31、 预设:我们可以用一面或几面镜子将阳光或者其他光线照射到她的左脸上。 2.利用一面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 出示课本第 7 页左上角图片,提出要求:利用镜子试着将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 教师指导只要角度正确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3.做“阳光接力打靶”游戏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阳光接力打靶”游戏。 出示课本第 7 页下面的一幅图片,了解游戏的方法。 预设: 在阳光下选择房屋背阴处画一个靶标。 至少三人一组,每人一面平面镜,按如图所示位置站好。仔细调整彼此镜子的高度与角 度,使光斑能够反射到靶标上。 学生分小组活动,利用镜子做一做“阳光接力打靶”游戏,看哪个小组能够顺利的完成

32、游戏。 5.全班交流:刚刚的三个活动,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预设:都利用了镜子。 教师引导:是的,在刚刚三个活动中,我们都利用了镜子,利用了光的反射现象。 6.光的反射概念 出示课本第 7 页光的反射概念: 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光的反射的概念,懂得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活动二:光的反射效果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哪些光的反射现象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光的反射现象,预设: 白天看清楚路面,是因为路面反射太阳光。 在水中能看到自己的倒影,因为水反射太阳光。 夜晚我们能看见月亮,因为月亮

33、反射太阳光。 我们能看清楚书上的字,也是因为光的反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照镜子就是利用镜子反光的原理。 2.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但是不同的物体反射光的 效果是不一样的。在多种多样的物体当中,什么样的物体反光效果更好呢? 3.出示课本第 8 页上面三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三幅图片,了解三幅图片的内容,并想 一想反光效果好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预设: 图片 1,玻璃球体 图片 2,玻璃台板。 图片 3,平静的水面。 反光效果好的物体的共同特点:表面光滑。 4.教师小结: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发现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效果越好,在众多的物体 当中,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34、因为镜子表面非常光滑。 5.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释月光是从哪里来的 (1)出示课本第 8 页中间月亮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 (2)教师引导:漆黑的夜晚,我们会看到天空中圆圆的月亮,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湖 面上,湖面上洒满了银光。同学们,我们看到的月光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家能够用光的 反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吗? (3)出示课本第 8 页中间的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并试着利用光的 反射原理解释我们看到的月光是从哪里来的。 预设: 月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月球对太阳光的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被 阳光照射到的半个月面。 月球向着太阳的半个月面是亮区,另外半个月面是暗区(被自己

35、 挡住)。 月亮是不会发光的,我们能看到月亮那是因为月球可以反射太阳光,所以所谓的月光不 是月亮发出来的,而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 活动三:做一做 教师引导: 刚刚我们了解了光的反射现象, 知道了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光的效果越好。 下面我们来利用光的反射现象来做一做下面的活动。 玩镜子活动一 1.规则: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镜子前,又能够与同伴在镜子里互相看见,但都看不见自 己。 2.出示课本第 8 页照镜子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想一想怎样才能够达到活动的要求。 3.学生分小组活动,利用镜子做一做这个活动。 玩镜子活动二 1.出示课本第 8 页下面一幅图片,学生观察图片,看一看这幅图片中利用了几面镜子

36、? 出现了几辆玩具小汽车?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再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并且做一做这个 游戏。 2.提出要求:直立两面镜子,变换他们的夹角,观察镜子中物体的数量是否发生变化。 3.全班交流,当变换两面镜子的夹角时,镜子中物体的数量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 化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预设:通过这个活动我发现当两块直立镜子之间的夹角越小,镜子中物体的数量就会越 多。 制作一个潜望镜 1.教师引导:关于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运用,潜望镜就是光的反射原理运用中 的一个突出的例子。 2.出示潜望镜,引导学生看一看,并指生说一说有关潜望镜的知识。 3.潜望镜是如何制成的呢?下面我们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来制作一个

37、潜望镜。 4.学生看一看课本第 9 页上面的潜望镜制作图片,初步了解制作潜望镜所需的材料及方 法。 全班交流 5.所需材料:硬纸盒、镜子、剪刀等等。 6.制作方法: 再纸盒两个长边距边缘约一厘米处各画一条直线。 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距边缘约一厘米处各画一条斜线。 在纸盒的对应面上重复画上面的线。 用剪刀将 4 条斜线剪开。 像图中那样将两面镜子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 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 7.学生分小组制作潜望镜,并检查潜望镜制作是否达到标准。 全班交流 8.各小组展示制作好的潜望镜,利用潜望镜观察物体。 9.通过制作潜望镜,并且利用我们制作的潜望镜观察物体,大家

38、想一想潜望镜的工作原 理是什么呢? 预设: 光沿着直线传播,经过两个反射镜,使光经两次反射之后而折向眼中。 10.出示潜望镜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潜望镜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进一步体 会理解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三、拓展人是如何看见物体的 1.出示课本第 9 页伊本 海塞姆的图片, 引导学生看一看, 初步了解这位阿拉伯科学家。 2.学生自由读一读人眼是如何看见物体的这段文字资料,初步了解人究竟是怎样看见物 体的?你认为伊本海塞姆的看法对吗? 预设: 伊本海塞姆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当发光物体发出的光线或者不发光物体反射的光 进入眼睛,通过眼睛的折光部分,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图像,然后

39、经过神经 系统传到大脑,产生视觉,人就看到了物体。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了光的反射现象的概念,懂得了几乎所有 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而反光效果越好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同时,我们还利用了光的反 射原理制作了潜望镜。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光的反 射的知识。 4.4.七七色光色光 教学内容 本课在学生对雨后彩虹有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 , 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教学内容围绕 着对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这一现象的观察了解展开。 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

40、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来制造“彩虹” ,体验、了解太 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 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光由红、 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 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 化,了解、体会色散现象的逆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三种方法分别制造彩虹,懂得白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 蓝靛紫 7 种颜色的光。 2.知道三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利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色光。 3.分别利用手电筒和圆盘做色光混合实

41、验,知道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懂得白光可以分解成色光,色光也可以混合成白光。 教学难点 做白光分解成色光的实验以及色光混合成白光的实验,从中懂得白光可以分解成色光, 色光也可以混合成白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等。 利用镜子制造彩虹的材料:一盆水、一面镜子、小石块、白色卡纸等。 利用水雾制造彩虹的材料:喷雾器、水等。 利用三棱镜制造彩虹的材料:三棱镜。 色光混合实验材料: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三只手电筒、白纸、圆盘、水彩笔 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雨后彩虹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欣赏美丽的彩虹。 2.教师引导: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除了雨

42、过天晴之外,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彩 虹呢?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预设: 洒水车洒水之后会出现彩虹。 小区里给草坪浇水的时候会看见彩虹。 在瀑布附近可以看到彩虹。 3.为什么在这些地方会看到彩虹呢?彩虹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 讨彩虹的奥秘。 4.板书课题:4.七色光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制造彩虹 大家想看彩虹吗?下面我们动手来试着制造彩虹。 方法 1:用镜子制造彩虹 1.出示课本第 10 页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利用镜 子如何制造彩虹。 全班交流 2.所需材料:镜子、一盆水、小石块、白卡纸等等。 3.制造方法: 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镜子,用小石块

43、固定,水盆前放一张白卡纸。 让镜子朝向太阳,调整镜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白卡纸上,直到看见“彩虹”。 4.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以上材料,按照以上方法到阳光下用镜子制造彩虹。 全班交流 5.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用镜子制造的彩虹,并说一说本小组制造的彩虹有哪些颜色? 预设:赤橙黄绿蓝靛紫。 方法 2:用水雾制造彩虹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利用镜子制造出了彩虹,下面我们来用水雾来制造彩虹,看能不 能制造出彩虹出来。 2.制造方法: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着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观察在水雾中 出现的彩虹。 3.学生分小组活动,利用上述方法制造彩虹,仔细观察水雾中出现的彩虹。 全班交流 4.指生说一说本小组有

44、没有成功的制造出彩虹?制造出的彩虹有哪些颜色? 方法 3:用三棱镜制造彩虹 1.教师出示一块三棱镜,引导学生认识三棱镜,了解三棱镜的特点。 预设:三棱镜有三条棱,横截面为三角形,是透明的。 2.出示课本 11 页利用三棱镜制造彩虹的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 字,了解利用三棱镜制造彩虹的方法。 3.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书本上描述的方法利用三棱镜试着制造彩虹。 4.全班交流, 各小组说一说本小组有没有成功的利用三棱镜制造出彩虹?制造出的彩虹 又有哪些颜色? 5.我们刚刚通过三种方法来制造彩虹,大家有没有看到我们制造出的彩虹有哪些颜色组 成呢? 预设:我们制造出的彩虹大致由赤橙黄绿蓝

45、靛紫 7 种颜色组成。 6.学生读一读课本 11 页七色光材料,初步了解阳光组成的有关知识。 7.出示课本 11 页下面两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并结合上面七色光的文字资料, 初步了解牛顿利用三棱镜将阳光分解成 7 种颜色的光的实验过程。 8.出示知识点: 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 多种色光组成的。 9.学生回顾三种制造彩虹的方法,想一想在这三种制造彩虹的方法中,是什么让阳光分 解成了七色光? 预设: 用镜子制造彩虹,是利用水将阳光分解成了七色光。 用水雾制造彩虹,是利用水雾将阳光分解成了七色光。 用三棱镜制造彩虹,是利用三棱镜将阳光分解

46、成了七色光。 活动二:做色光混合实验 教师引导:既然白光能够被分解成七色光,那么色光能否混合成白光呢?下面我们通过 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实验一: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 1.出示课本第 12 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上面的文字, 初步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2.所需材料: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三只手电筒、白纸等等。 3.实验方法: 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分别蒙在三只手电筒上,打开手电筒,在白纸上照出光 斑,观察光斑的颜色。 将任意两种光斑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 将三种颜色的光斑互相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 4.实验要求:将任意两种光

47、斑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再将三种颜色的光斑互相重 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 5.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进行色光混合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全班交流 6.学生说一说将任意两种光斑重叠,观察到的光斑是什么颜色? 预设:红绿混合成黄色,红蓝混合成紫色,蓝绿混合成青色。 7.指生说一说将三种颜色的光斑互相重叠,观察重叠的光斑是什么颜色的? 红绿蓝混合后就成为白色。 8.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实验二: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 1.出示课本 12 页下面的两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了解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 所需的材料及方法。 全班交流 2.实验材料:圆盘、红绿蓝三种颜

48、色的水彩笔等等。 3.实验方法: 将圆盘三等分,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 快速旋转圆盘,观察出现的现象。 4.学生分小组活动,根据实验方法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 5.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快速旋转圆盘的时候出现了什么现象? 预设:红绿蓝三种颜色不见了,看到的是白色。 6.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7.大家想一想,如果圆盘上涂的不是红绿蓝三种颜色,而是赤橙黄绿蓝靛紫 7 种颜色, 那么在圆盘快速旋转时,你会看到什么呢? 8.学生进行预测并且说明自己预测的根据。 可以看到白色。因为白光就是由赤橙黄绿蓝靛紫 7 种颜色组成的,在圆盘高速旋转的时 候 7 种色

49、光就被混合起来组成了白光,所以我们只能看到白色。 9.关于这个实验,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做一做,验证一下。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 7 色光,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 种颜色的光,这也说明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我们可以将白光分解成色光,也可以将色 光混合成白光。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白光的资料。 20212021 年新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第二二单元单元热传递热传递 一、一、单元设计意图单元设计意图 1.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自然界中热传递无处不在, 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传递现象是认

50、识自然界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科技领域内,热传递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冬天晒太阳取 暖,夏天开空调降温,研究食品冷藏保鲜技术等,都与热传递现象有关。当我们了解热 传递的发生条件、热传递的方式以及材料的传热性能后,就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是防 止热传递的发生,还是利用热传递方便生活。 对于热传递学生有很多切身的感受, 如盛有热水的玻璃杯烫手, 但这只是生活经验, 学生不知道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以及三种传热方式的异同。为此,本单元设计大量实验 为学生提供直观现象,帮助学生分析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概括热传递的基本规律, 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进而解释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苏教版(2024) > 五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word版112页).docx)为本站会员(1207392380yun)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