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1新版)4.docx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1687699 上传时间:2021-08-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1新版)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1新版)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1新版)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1新版)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1新版)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 1.1.我们的地球模型我们的地球模型 【教材简析】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作为起始课引入了 在这一领域常用的工具模型。科学家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也会把已知表达在模型上,并 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得出新知,再通过实践观察验证新知。 在课上通过制作模型帮助学 生整理已掌握的知识,并希望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应用到后续的各个主题研究中,从而获得新 知。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对于地球的形状、运动等有了自己认识,但还不够全面。在这一课中,学生通 过整理知识、制作模型、观察和比较模型,一方面可以更加方便地交流地球

2、地相关知识;同时也 感受到了模型的意义、了解了制作方法,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动力,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 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 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对地球与宇宙空间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 愿意与小组成员分享和交流,有综合考虑他人意见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不同材料,动手制作能表达各类地球知识的地球模型。

3、难点能用模型准确表达自己所了解的地球知识。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一份。 小组学生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红、黄、蓝) 、抹油的小刀(防沾刀) 、地球海陆分布 图、东西半球分界图、可以上色的泡沫球、笔头较宽的彩色笔、橙子、勺子、吸管、地球仪、抹 布、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 1.ppt 出示教科书“橡皮泥地球模型”图片,大家觉得这是什么?学生推测出地球。 追问:怎样判断出来的?(预设: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 ) 。 这是一个地球模型,通过它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地球上的海陆分布。 2.板书课题:我们的地球模型 3.通过这

4、个模型我们能直观地看出海洋和陆地的多少及分布情况,我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地球 的知识?关于地球你又有哪些疑问?把他们写在活动手册上。 二、探索和研讨: (预设 30 分钟) 材料准备: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红、黄、蓝) 、抹油的小刀(防沾刀) 、地球海陆分布图、 东西半球分界图、可以上色的泡沫球、笔头较宽的彩色笔、橙子、勺子、吸管、地球仪、抹布、 2 学生活动手册 (一)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 1.明确活动要求 (1)按类别填写活动手册气泡图,可自行添加气泡。 (2)提出感兴趣的关于地球的问题。 2.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1)选 1-2 组汇报,全班交流,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观点。 (预设:一些

5、学生们难以判断的观点不用急于排除,保留在记录表内,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 可以排除) (2)整理地球知识,完善思维导图 (二)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 1.谈话: 同学们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 但也有一些观点我们无法判断对错。 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通过模拟实验进 行观察验证新知,我们是否也可以自己想表达的地球知识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呢? 2.观察地球结构模型 (1) 我们曾经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了地球结构模型, 剖开并观察地球结构模型的剖 面。 (微课视频出示便可,唤起学生对模型的认识、感受其作用,调动积极性) 3.制作我们的地球模

6、型 (1)谈话:我们能做什么类型的地球模型?表达地球的什么知识? (学生各抒己见,符合实际情况,言之有理即可) (2)微课展示“海陆模型” 、 “自转模型”制作方法 (播放微课,解决制作当中可能存在的难点,方法仅供学生参考) (3)谈话:看完微课之后,大家有什么新的想法? (在知道了不同类别的模型和制作方法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而不是按照微课视频做 出千篇一律的模型,发展学生思维,以鼓励、激励为主) (4)动手制作模型 老师提供材料,学生自行领取。由于时间关系,组内先做一个模型,时间允许可向老师申请 做其他模型。 (5)小组模型展示 小组上台展示,说明模型类别 其他组成员发言,从这个模

7、型中能得到什么信息 如果有信息遗漏,制作组成员可补充 选出每一个类别做得最好的组,给与奖励 4.研讨:模型的比较与改进 (1)对比不同的模型,他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不同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材料也不同,适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模型的相 同之处是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都能用于科学研究。 (明白模型的意 义) (2) “我们的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 自己组模型和其他组模型之间各有差异,取长补短。思考怎样可以使模型更加精确地表达地 球知识、模型更美观、怎样可以方便实验。 三、拓展(预设:4 分钟) 1.观察地球仪 2.说说地球仪与我们制作的模型有什么不同? 3.通

8、过地球仪,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预设:1 分钟) 3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把已知的知识用模型表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 和科学家一样用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实验探究,研究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 【作业设计】 1.地球的模型是( ) 。 A.圆形B.球形 C.方形 D.三角形 2.地球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和()组成。 A.泥土 B.地皮C.地壳 D.地面 3.如果想研究关于地球运动的问题,我选择()模型最好。 A.地球结构模型 B.海陆分布模型 C.自转模型 D.地球气候模型 【教学后记】 2.2.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

9、第 2 课。本课从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 习,随即用一个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聚焦到探究 主题上来,旨在充分展露学生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入手,来解 释昼夜现象。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多样性与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本课希望让学生能自主展示各种解 释方案,暴露自己的原有认知,然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思维碰撞发现 问题、修正解释,最终推动学生的认知向前发展。教材主要安排四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独 立地思考并形成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二是像科学家一样研讨、交流我们的解释;三是做 模拟实验,初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四

10、是交流实验结果,修正解释或提出进一步的研究问题。 【学情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每天都在上演,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但是,学生熟悉的只是现象的特征,对现象成因的理解却比较模糊。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 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 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 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 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有多种

11、,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 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 科学态度目标 学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身边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验证。 难点思考并归纳出各种假设的本质区别是地球运动状态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班级记录大表、一套学生实验材料 小组手电筒、第 1 课的地球自转模型、学习单 【教学过程】 二、聚焦:揭示课题(

12、预设 3 分钟) 材料准备:同一地点的昼夜照片、昼夜交替动图 1.观察同一地方的白天与黑夜的图片,引出昼夜概念。 2.再观察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片和一个太空视角的地球昼夜交替的动画,让学生说出这种 现象是昼夜交替现象。 3.谈话: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上演,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 生的呢? 二、探索和研讨: (预设 35 分钟) 材料准备:手电筒、自转模型、学习单 (一)提出假设(预设 8 分钟) 1.引导思考: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能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太阳和地球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这些都是昼夜交替现象 产生的

13、必要条件。 2.思考并猜测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请学生把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 设用简单的的示意图记录下来。可以用小圆代表地球,大圆代表太阳,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 3.请学生上台展示介绍,师将学生的观点板画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补充。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也自转 4.交流学生提出的假设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二)模拟实验,检验假设(预设 12 分钟) 猜测也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法,真理只有一个,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 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1.确定模拟实验的材料,使学生明白寻找具有相

14、似特征的材料来代替地球和太阳,以能保证 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用地球模型模拟地球,用去掉反光罩的手电筒模拟太阳) 2.出示实验材料,让学生思考实验操作步骤。 3.明确模拟实验要求。 (1)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昼夜交替现象出现的判断标准。 4.学生分组模拟实验,及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研讨,总结发现(预设 15 分钟) 1.交流:通过同学们的模拟实验,哪些可能性是成立的?哪些是不成立的?明确观察到什么 现象可以判断出现了昼夜交替。 (一个小组先汇报,用记录单展示,并解说;其他小组再补充与质疑,质疑的过程可以让学 生现场演示,来解决问题) 2.思考:能解释

15、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 (预设:每种假设本质的不同就是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不同) 5 3.谈话: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但科学合理的只有一种,我们应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 三、课堂小结(预设:2 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循环往复,是地 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为了探索地球上昼夜交替的的真正原因,我们今天经历了:发现问题 提出假说模拟验证新的认识。科学的进步没有捷径可走,人类认识地球和宇宙的过程 是漫长而又艰辛的:很多科学家为之付出了努力,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并不会因此

16、而停止 【作业设计】 1.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照射地球时,被光照到的地方模拟的是( ) 。 A.白天 B.黑夜 C.日出 D.都有可能 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 A.年 B.月 C.天 D.时 3.下列各种假说中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 。 A.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B.地球不动,太阳自转 C.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D.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教学后记】 3.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资料获取地球运动的关键信息,从而认识 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17、 活动一:阅读“地心说”和“日心说”两大学说的文献资料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一)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 (二)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三)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因此本课需要学生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再次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这样 的设计,既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18、2.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3.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 2.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 6 科学态度目标 1.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2.有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动力。 2.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阅读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的准确信息,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 替现象。 难点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

19、因。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材料一组 小组反光效果好的小圆贴片、较硬的铁线、第 1 课中学生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手电筒、 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 1.展示班级记录表,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中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几种假设。 2.引导学生说出每种假设的根本区别就是地球和太阳的运动状态不同,从而聚焦到研究地球 与太阳的运动状态主题中来。 3.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板书) 二、探索: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预设 20 分钟) 活动一:阅读文献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 1.阅读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比较他们的观点有哪

20、些相同和不同?并记 录在活动记录表中。 2.比较两种学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你的依据是什么?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1.改进地球模型 a.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增加实现自转的“地轴” (地球有自转轴 且地轴倾斜作为事实直接告知学生即可,不必过度延伸) 。 b.在地球模型相对的两个面上分别贴上 1 个反光的小圆片,使两个小圆片刚好分别处于白天 和黑夜,为了方便观察和交流给小圆片编号。 2.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从地面观察的视角来观察不同的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 替过程。 3.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三、研讨:交流昼夜交

21、替现象的成因(预设 12 分钟) 1.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比较“地心说”和“日心说” ,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依据是什么? 3.再次做昼夜模拟实验与前一次做昼夜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 4、借助活动记录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四、拓展: (预设 3 分钟) 1.你还知道哪些现像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2.课后收集更多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资料。 【作业设计】 1.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 。 A.太阳绕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转 C.地球自转 D.太阳自转 7 2.改进地球模型时,穿金属丝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 A.从南极穿入,北极

22、穿出 B.从下面穿入,上面穿出 C.从北极穿入,南极穿出 D.随意穿,没要求 3.下面( )图,小圆片的亮暗情况与实际观察结果是一致的。 A.B. C.D. 4.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日心说的观点是( ) 。 A.地球是球形的 B.太阳在宇宙的中心 C.地球围绕太阳转并且绕地轴自转 D.地球在宇宙的中心 【教学后记】 4.4.谁先迎来黎明谁先迎来黎明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 4 课。在前两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本课将同第 2 课、第 3 课一起解决课程标准里的学段目标“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 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 。此前

23、,通过哥白尼学说,学 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 那么本课的内容则落在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 转周期,以及自转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上。 本课通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 ,按不同方向模拟“地球”转动,观察谁先迎来黎明。 再通过“地球椅”体验活动,结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事实,推理得出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 东运动。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运动之后,结合“人体地球”的模拟实验,就能知道北 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即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最后,再利用地球模型进行一次模拟实验, 验证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巩固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知道地球绕着

24、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但是地球自转的方向, 学生并不清楚,本课的重点就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模拟实验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和自身的感悟,推理出地球自转的方向,从而为接下去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的研究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 24 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科学探究目标 8 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

25、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模拟实验: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 难点认识相对运动,感受相对运动,并且联系实际,从而分析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大表、地球仪 学生打印好的“北京” “乌鲁木齐” “东” “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 、双面胶、红色圆卡 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 【教学过程】 三、聚焦:谁先迎来黎明(预设 3 分钟) 1. 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2. 当天开始亮的时候,我们就迎来了黎明。地

26、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 吗? 3. 猜一猜: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谁会先迎来黎明? 二、探索和研讨: (预设 30 分钟) 材料准备:打印好的“北京” “乌鲁木齐” “东” “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 、双面胶、红色 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 (一)模拟实验:谁先迎来黎明 1.找一找位置:要想知道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要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 城市的位置。 2.PPT 出示地图: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3.出示模拟实验的要求: (1)每个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 (2)其中

27、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同学身 上贴上写有“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 片,代表“太阳” 。 (3)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观察谁先看到太阳,也就是谁先迎来黎明; 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观察谁先看到太阳,也就是谁先迎来黎明。 (4)交流研讨: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地球自转方向不同,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 间也不同。 (二)认识相对运动 1.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转动,还是自东向西转动呢?我们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当你坐在 汽车上,汽车往前进时,窗外的树木是怎么运动的?(预设:

28、向后运动) 。当汽车往后退时,窗外 的树木又是怎么运动的?(预设:向前进。 2.体验相对运动:老师这里有一把转椅,当你坐在转椅上,向右转动时,你看到的景物会怎 么样?当你向左转动时,看到的景物会怎么样? 3,学生体验,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人向右转动时,看到周围的景物在向左转动;人向左 转动时,看到周围的景物在向右转动。 4.你在生活当中还有类似的体验吗?(预设:坐旋转木马时看到的景物移动方向和木马转动 的方向也是相反的。 9 5.小结:像这样,物体移动的方向和看到的景物的移动方向相反,被称为“相对运动” 。 6.假设我们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而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东升西落的

29、, 由此可以推断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三)再次模拟谁先迎来黎明 1.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那我们在地球仪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 的昼夜变化。 2.微课展示模拟的方法:在地球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小圆 片贴在上面,打开手电筒(使其照亮半个地球) ,慢慢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仔细观察哪个城市 先迎来黎明。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研讨: (1)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个城市先迎来黎明?你是如何知道的?(预设:北京,因为地球 自西向东转动,北京先被太阳照到,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2)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30、预设:24 小时,因为地球自转一周 刚好是一昼夜,24 小时。 三、拓展(预设:3 分钟) 1.北京、纽约、伦敦、上海,这几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预设:越靠东边的城市,越先 迎来黎明) 2.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那么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多少时间迎来黎明呢?(了解时区的 概念) 四、课堂小结(预设:2 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预设:1.地球是在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不同的城市迎来黎 明的时间也不一样,北京先迎来黎明,乌鲁木齐后迎来黎明。2.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周围景物移动 的方向是相反的,这叫做相对运动。 【作业设计】 1.地球是一个球体,北京在我国的东面,乌鲁木齐在我国的西面,兰州位于

31、这两个城市之间, 你认为哪一个城市先看到日出?( ) A、北京 B、乌鲁木齐 C、兰州D、同时看到日出 2.当你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时,你看到车窗外的景物的移动方向是( ) 。 A、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同,向前移动 B、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向后移动 C、和汽车运动方向没有关系,不动 D、不清楚 3.你认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有时自西向东,有时自东向西 D、不清楚 【教学后记】 5.5.影长的四季变化影长的四季变化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 5 课。前面几课中,学生初步了解了地球的 10 基本特征和自转现象,在这样的基础上,本课通过

32、探究不同季节正午时分,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为后期学习地球绕太阳公转做铺垫。聚焦部分通过让学生回忆日影一天长短规律变化,从而提出 问题日影变化会随着季节有规律变化吗?探索部分分为四个环节:一是了解古人是如何观测 日影变化的;二是制作简易圭表;三是模拟四季正午时太阳高度测量影子长度变化;四是实际观 测。拓展部分通过让学生观察数据表,对课堂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延续。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特征和自转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旨在探究影 长的四季变化规律,为后期了解地球公转特点,了解四季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影响做下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正午时,物体影子随季节变化呈有规

33、律的变化。 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常用的天文仪器。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复制古代天文仪器,模拟测量四季的影长。 能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帮助我们发现四季影长的变化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 有创新精神,勇于采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材料有创新地完成圭表的制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改造生存环境,顺应自然规律,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 影响。 通过复制古人仪器,感受古人的智慧,体验古人科学技术的先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通过实验,分析同一地点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 难点学生能通过了解古代圭表的特点,自己制作一个圭表。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教学课件 小

34、组A3 卡纸,A4 卡纸、刻度尺、双面胶、剪刀、手电筒、 “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 标志物、学习单 【教学过程】 四、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 1.回忆一天内阳光下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 提问: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长是怎么变化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变化? 2.谈话:四季变化,年年循环,日影变化会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吗? 3.板书课题: 影长的四季变化 。 4.讨论:有怎样的规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 二、探索和研讨: (预设 20 分钟) 材料准备:A3 卡纸,A4 卡纸、刻度尺、双面胶、剪刀、手电筒、 “春分、秋分、冬至、夏至” 的标志物、学习单 (一) 查阅资料,了解古人的

35、方法 .古人也考虑过这个问题, 那么他们是如何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呢?我们先来向我们的 先辈学习一下。 .查阅资料, 并将收获记录下来。 通过查阅教师提供的资料。 了解古人观察日影变化的工具。 .四人一小组, 组内先交流获得的收获, 对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和古人使用的仪器圭表 的结构进行讨论。 4.教师结合课件,讲解圭表的结构和原理。 11 (二)观看微课、制作圭表 .古人利用圭表发现了一年四季, 正午的日影长度变化规律。 在课堂上我们也来学习下古人, 制作一个圭表,探究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 .播放微课,学习圭表的制作方法。 .人人动手,制作简易圭表。 4.讨论:除了卡纸,生活中我们还能利用哪

36、些材料来制作圭表?(预设:纸板箱、泡沫板和 筷子。 。鼓励同学们用更多的身边材料来制作圭表。 (三)利用自制圭表,模拟影子长度的变化 1.讨论同一地点正午时分太阳位置的四季变化。 (预设:根据生活中的观察,我们知道夏天的 太阳比较高,冬天的太阳比较低,而春天、秋天的太阳高度在夏天和冬天之间。 .播放微课,了解实验方法: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记录当手电筒处在不同的高度时, “表”投 射在“圭”上的影子长度。 3.四人一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三、研讨(预设:10 分钟) .在黑板上的大记录单上,记录每个组的实验数据。 .把我们的发现和古人的发现比一比,你收获了了什么?(预设: (1)同一地点,正午影子

37、 在夏天最短,冬天最长,春秋在两者之间; (2)同一地方正午影子长度呈有规律的变化,夏至到 秋分到冬至逐渐变长,冬至到春分再回到夏至影长又逐渐变短。 .同学们在回家后, 可以将今天做的圭表放在正午时分太阳可以照射到的窗边, 并且南北方 向放置。真实地测一测,四季正午时分的影长。 四、拓展(预设:3 分钟) 除了日影长度随四季变化,还有哪些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呢? .出示北京地区日出日落时间和正午太阳仰角的变化表 ,学生观察后说想法。 四、课堂小结(预设:2 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影长的变化规律,并且知道了这个规律和太阳的位置有关。在 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学习有关于地球和太阳的知

38、识。 【作业设计】 1.下列四个节日中,正午影子最长的是( ) 。 A.春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D.重阳节 2.古人用圭表观察的是( ) 。 A.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 B.正午时分,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 C.一天中,物体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 D.正午时分,物体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 3.在划分住宅楼群时,为了使底层住户全年正午能见到阳光,楼间距应该根据( )时楼影的 长度进行计算。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教学后记】 12 6.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 6 课。前一课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四季变化的自 然现

39、象,了解了它们的变化规律。本节课则尝试探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并了解 地球公转的特点。 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并推理得出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 有关。二是初步尝试探究四季变化的成因。但由于四季变化的成因非常复杂,是由多方因素共同 作用形成的,本课并不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得出科学、准确的四季变化成因,而是纠正学 生常见的一个错误观点而已。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自转的特点以及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但对 于地球的公转特点不甚了解,并且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较为普遍的错误认识,认为地球离 太阳近就是夏天,地球离太阳远就是冬天

40、。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将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联系 起来,并要推翻之前的错误观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特征模拟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 通过研讨知道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特征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变化无关。 科学态度目标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为完成探究活动,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特征模拟地球的运动。 难点探究四季变化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地球公转的资料、

41、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 小组乒乓球、记号笔、圆盘、三球仪 【教学过程】 五、聚焦: (预设 5 分钟) 1.展示昼夜交替图片,请学生回忆昼夜交替的成因是地球自转。教师小结,我们观测到众多 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 2.展示四季变化图片,提问:四季的变化也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吗? 3.板书课题: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二、探索和研讨: (预设 30 分钟) 材料准备:乒乓球、记号笔、圆盘、三球仪 (一)了解地球公转 1.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提出思考问题。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2)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3)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会改变吗? 13

42、(4)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怎样的? 2.交流研讨:学生汇报地球公转的特点。 3.小结: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地轴始终倾斜并且方向不变,地 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 (二)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谈话:地球公转的特点众多,地球自转的特点也不少,而且地球自转与公转是同时进行的, 能不能用一些材料把地球的运动模拟出来帮助我们理解呢? 2.教师出示材料,学生讨论模拟方法。 3.学生交流方法:乒乓球模拟地球,球上画一条线代表赤道,圆盘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让 小球在圆盘中运动起来,模拟地球的运动。 4.学生领取材料,进入模拟实验。 5.交流研讨: (1)我们设计的模拟实验体现了地球运

43、动的哪些特征? (2) 通过模拟, 你对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认识或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你们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6.教师出示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三)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 1.谈话:我们现在已经对地球的运动有了充分的认识,那么你认为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 关系吗?你的证据是什么? (预设: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四季循环一次也是一年;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的,地球与 太阳的距离就会发生变化,离太阳近时是夏天,离太阳远时是冬天。 2.当学生说到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影响四季变化的观点时,教师出示地球公转轨道距离与时间 表,学生阅读,发表观点。 3.教师出示同一时间地球南北

44、半球的季节,学生阅读,发表观点。 4.教师小结:地球距离太阳近时,北半球是冬天,距离远时,北半球是夏天,而且同一时间, 地球的南北半球恰好是相反的季节,所以地球上的四季变化与公转有关,但与公转过程中距离太 阳的远近无关。 三、拓展(预设:3 分钟) 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如果我们想到南半球去看企鹅,哪几个月去比较合适? (预设:12、1、2 月份,这几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却是南半球的夏季,气候宜人。 四、课堂小结(预设:2 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公转的特点,并且知道了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关。关 于四季的成因,我们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研究。 【作业设计】 1.四季的形成主要与(

45、 )有关。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且地轴倾斜角度不变 C.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 D.太阳黑子 2.每年 8 月,当我国浙江正经历炎热的夏季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经历着( )季。 A.春B.夏 C.秋D.冬 3.当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距离太阳较近时,北半球处于( )季。 A.春B.夏 C.秋D.冬 4.关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B.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角度不变 C.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D.地球自转一周和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样的 【教学后记】 14 7.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

46、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七课,本节课有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了解地球 运动对生物的影响;二是学习使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本节课对本单元整体 内容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梳理。 本课内容聚焦在昼夜对生物的影响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上,并让学生在资料阅读的过程 中感受万物之妙、自然之奇,体会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坚强,并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在拓展环 节中,要求学生课后用思维导图进一步总结归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同时,鼓励学生使用多种 表达方式总结学习成果。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下册,学士已学习过四季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和对 课外读本的学习也积累和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

47、本课内容聚焦在昼夜对生物的影响和四季变化对 生物的影响上,并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万物之妙、自然之奇,体会自然的力量、生命 之坚强,并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掌握昼夜和四季对生物的影响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 了解昼夜和四季对生物的影响,感受自然的力量。 学习使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科学态度目标 与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分享观点。 了解自然之妙,感受生命之坚强,形成自然敬畏之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让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地感受自然之奇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

48、化对生物的影响,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出来。用思维导图 总结地球运动的知识。 难点让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地感受自然之奇妙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等 小组纸质资料、小组展示板、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3 分钟) 1.看图引入。 展示地球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图片,学生观图。 2.过渡。 谈话: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变化,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昼夜交替对地球上的生物 有什么影响?四季变化又对生物有什么影响呢? 3.板书课题: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预设:在问题抛出后,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所知写在记录单上,旨在给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 的时间,也是培养学生精细加工信息

49、的习惯。 二、探索:归纳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预设 15 分钟) (一):交流我们知道的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 15 1.把你知道的知识我们记录单上,在“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一栏写昼夜变化对生物产生 的影响,在“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一栏上写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 2.小组内分享。 3.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直接通过记录单粘贴进行讲解, 老师可以筛选两到三组较有特点 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讲解和介绍。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预设:昼夜变化让动物产生了昼伏夜出或者夜伏昼出的生物钟规律,比如老鼠就是昼伏夜 出,而人类以及其他许多的哺乳动物都是夜伏昼出。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都受

50、气温影响的,比如 梨花春天开花结果,夏天果实成熟,秋天落叶,冬天不生长,而菊花则是秋天开花。 (二):分享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的案例 1.谈话:大千自然,无奇不有,关于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一定还有很多非常有趣、 非常神奇的现象。老师今天也带来了许多有趣的例子,你待会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进行记录和描 述。 2.明确学习要求。 (1)两人小组根据分发的资料卡片进行资料研讨和分享。 (2)一边阅读一边提取关键信息,分类记录在记录单中“我新获得的知识”一栏”上。 (3)把写完记录的记录单即贴到小组的展览墙上。 (4)限时 10 分钟。 3.学生把“我新获得的知识”展示到小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教科版(2024) > 六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1新版)4.docx)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