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4 4 单元用双手创造单元分析单元用双手创造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本单元仍是对“走进科学”的具体展开。从科学与技术、与生活、与 社会的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科学,是理解“科学是什么”的不可缺少的维度。 科学通过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人类 运用科学和技术,改造自然世界,创造出复杂的人工世界。因此,让小学 生从认识和区分自然物与人造物开始,体验人类用双手创造出人工世界, 可以帮助其对“科学是什么”有更加丰富的理解。 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既有丰富多样的自然世界,又 有庞大复杂的人工世界。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一年级学生还做不到完全 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的
2、概念,而需要借助于个人经验,在感性经验基础上 对自然 物和人造物作出区分。此外,动手操作、摆弄实物,不仅可以帮 助他们获得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更让他们获得一种直接的技术活动体验。 学生在操作和制作活动中,可以亲身体验到“用双手创造”的感觉,并进 一步理解人类正 是通过用双手创造的过程,堆叠起一个庞大的人工世界。 本单元的设计,力图让一年级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区分自然物和人造 物的不同;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器具和用品,意识到我们被一 个技术的世界所包围;通过阅读“轮子的故事” ,初步感知科学技术在不 断发展。 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
3、 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认识身边的人工世界;利用身边可制作加工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 成 简单的任务。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 态特 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 类等方法得 出结论的意识;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 交流。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自然现象 表现出探究兴趣。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4、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的 低年段要求。 16.1 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 知道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而建筑物、 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 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16.2 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17.2 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认识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 单元教学目标 观
5、察自然物和人造物,知道自然物构成了自然世界,人造物构成了人 工世界,体会自然世界的神奇和人工世界的伟大。 利用自然物制作一件物品,体会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关系,感受用双手 创造的乐趣。 比较原始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了解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 面发生的变化,意识到科技改变生活。 通过使用工具加工食品,体验工具带来的方便。 通过阅读和安装轮子的活动,体会轮子的省力作用,认识到科技产品 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单元活动框图: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课时安排2-1总课时 教学目标 .读图和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一些自然物和人造物的 名称,并且能够根据自然物或人造
6、物的特征将它们分类。 .通过归类活动,知道自然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组成的, 人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的,认识到人工世界是由 人创造出来的。 .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小棚子(人造物) ,知道人造物是由人 们加工、改造自然物形成的,感受到搭建小棚子活动带来的乐 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 难点: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发现人造物上人们加工留下的痕 迹。 了解自然物是怎么变成人造物的。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图片和视频,树枝、树叶、石块、泥土。 教学预设个 性 化 备 课 活动一:区分在野外游玩和游乐场游玩看到景物的 不同。 设计意图: 通过两
7、个典型场景中的物品和环境的对比,了 解自 然世界里有些什么, 人工世界里有些什么, 它 们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话题: “我们春游的时候, 在游乐场看 到的 景物和在野外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或 者让学生分别看大自然和城市视频,比较大自然和 城市里的世界有什么不一样。 让学生观察和区分各种各样的人造物品和自然 物品, 并进行归类, 由此让学生意识到各种各样的 人造物组成 了人工世界, 各种各样自然物的集合就 是自然世界,由此体会到自然世界的神奇和人工世 界的伟大。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动植物因为人的 因素而 离开原来的生长栖息地, 或因为人的意愿而 在
8、基因层面 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从原则上来说, 它 们已经属于“人造的自然”范畴了。但从一年级学 生的认知特点和概念 理解水平来看, 为避免理解混 乱,本教材将动植物(不管是家养的、移植的、嫁 接的,还是野生的)统统称为“自然物” ,而不作更 为精细化的辨别。 活动二:比较自然物和人造物的不同。 设计意图: 通过对具体的物品的辨别、区分和归类,让学 生对自然物和人造物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 教学过程: 让学生根据各种典型物品的图片,区分哪些是 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 让学生在教室里和校园里寻找,区分哪些是自 然物,哪些是人造物。 给出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实物, 让学生进行归类, 在人造物上寻找人工痕迹
9、。 给出一些人造物和自然物相互融合的图片和物 品, 如深林中的小路,屋顶上的植物,或者自然世 界中一些类似于人造物的自然物,如风化过程中形 成的“人像”等,观察、比较、区分。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比较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时候,不要出现深奥 的词语,儿童能用口语表述它们在组成、产生和活 动等方面的不同就行了。 要让学生注意发现人造物上的人工痕迹。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反思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课时安排2-2总课时 教学目标 .读图和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一些自然物和人造物的 名称,并且能够根据自然物或人造物的特征将它们分类。 .通过归类活动,知道自然世界是
10、由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组成的, 人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的,认识到人工世界是由 人创造出来的。 .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小棚子(人造物) ,知道人造物是由人 们加工、改造自然物形成的,感受到搭建小棚子活动带来的乐 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 难点: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发现人造物上人们加工留下的痕 迹。 了解自然物是怎么变成人造物的。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图片和视频,树枝、树叶、石块、泥土。 教学预设个 性 化 备 课 活动三:用自然物搭建一个棚子。 设计意图: 本活动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的机会,让学 生能 够体验对自然物的利用、加工和改造
11、的过程。 教学过程: 除了搭建小棚子,也可以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 自然物 进行加工改造, 如用石头摆成一个小脚印的 图案,用树叶做一个面具,用柳条编手环、柳叶帽 等等。 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并展示交流各自的作品, 重点认识制作出来的物品具有了自然物所没有的功 能。 比一比,改进改进。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因为要使用简单的加工工具,所以在制作过程 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多给点时间让学生操作。 提供一些纯自然物,如树枝、 树叶、藤条、稻 草、石子等。 一些简单工具,如小剪刀、棉线、固体胶水等。 活动四:把自然物改造成人造物。 设计意图: 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许多人造物都是用自 然物制造出米的。 教
12、学过程: 让学生自己举例,讲解某个东西原本是自然界 中的物品, 怎样经过人的加工变成了人造物。 比如: 岩石经过怎样的加工变成石碑或石雕;木头经过怎 样的加工变成了木槌;兽皮经过怎样的加工变成了 皮衣?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三幅图片是本教学活动的变 式补 充,可以配合使用。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物变成人造物的过程,可以 采用 倒推的方式, 由现实中的人造物, 去推想制成 它的原材料,以及这些原材料在自然界中本来的样 子。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教师选择的物品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是常见的, 制作过程也容易理解。不要选择比较抽象,或者制 作过程比较复杂的物品。 可利用的资源准备: 羊毛采集、毛线纺织和编织毛
13、衣的视频 传统的用纺车纺线视频等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反思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11.衣食住行的变化课时安排2-1总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看图或相关视频,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通过讨论和交流,说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 的变化。 .通过调查和碾米活动,体验科技产品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变 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难点: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程难以理 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衣食住行的图片卡一套,石磨、迷你擀面杖、 大米、电动粉碎机。 教师材料:古代人生活和现代人生活的相关视频。 教学预设个 性 化
14、备 课 活动一: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与过去相 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背景 情况 (见参考资料) ,便于学生理解。 让学生到博物馆参观或观看古文明遗址的视频 或图片,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情况。 通过视频了解现代原始部落人的生活,推测古 代人的生活状况。 通过古代人和现代人使用不同的工具完成同样 的任 务,如现代人使用钢笔、圆珠笔、铅笔写字和 古代人使 用毛笔、 用刀或针刻字, 来体会和比较古 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 进行一一对比。
15、 在对比的时候,关注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 的舒适、方便、快捷这些方面的感受。 教学准备: 古代人生活的 图片、视频 现代人生活的 图片、视频 体现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特点的一些实物,如 书信、手机、无线电发射器、钢笔和毛笔等 活动二: 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衣、住、行等方面发 生的变化。 设计意图: 选择衣、住、行等方面变化的比较,一是这些 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内容,二是便于了解变化是一 步步发展完成的。 教学过程: 为学生提供一些卡片,可能让学生按照衣食住 行分类,并且按照时间排序(具体见教材) 。 观看清明上河图 韩熙载夜宴图等古画,从古 両上了解古代人的衣食住行情况。 观看视频 上帝也疯狂-1
16、 , 通过了解现代非洲 原始部落人的生活,推测古代人的生活状况;观看 舌尖上的中国 巴黎时装秀 等视频了解现代人 的衣食住行情况。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教学中,要配合学生活动手册使用。 教学准备: 学具箱里的配套学具 反映古代人生活的视频、图片,如清明 上河 图等 反映现代人生 活的各种视频和物品 视频:影片 上帝也疯狂-1 ;纪录 片日食 记 ; 巴黎时装秀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反思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11.衣食住行的变化课时安排2-2总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看图或相关视频,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通过讨论和交流,说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 的变化。
17、.通过调查和碾米活动,体验科技产品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变 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难点: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程难以理 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衣食住行的图片卡一套,石磨、迷你擀面杖、 大米、电动粉碎机。 教师材料:古代人生活和现代人生活的相关视频。 教学预设个 性 化 备 课 活动三:调查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科技发明。 设计意图: 一年级的学生一般发现不了科技产品对 B 常生 活的影响,因为他们楚最新科技产品的“原住民” , 他们享 受着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快捷和舒 适,但不知道生活本来不是这样子的。而他们家里 的长辈, 尤其
18、是 祖辈在短短几十年间, 各种科技发 明不断地提高了他们 的生活质量, 让他们的生活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 此, 让孩子们回家问问长 辈,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一方面让儿童学 会一种接触了解世界, 获取知识的 途径; 另一方面, 调用家庭资源, 由家里的长辈来解说 对自己家里生 活改变最大、最重要的科技发明,最具说 服力。每 个孩子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信息、 分享信息, 也是 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教学过程: 设计相关的调查表,让学生回家向家长调查: 什么是对自己生活影响最大的重要发明并说明理 由。 列出几种科技产品,如手机、冰箱、洗衣机、 煤气灶、电磁炉等,让学生回家和家长商量进行排
19、 序,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回家和家长商量,家里最需要更换的一 件家用电器或用品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这项调查不要有固定的答案,每户人家可以根 据家庭实际情况,提出改变最大的一项科技发明。 注意前后对比,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己家 里生活的影响。 活动四: 用不同的工具碾碎大米, 了解米粉可以做 成哪些食品。 设汁意图: 用四种工具将大米碾成米粉,既有工具的科技 含量不同,也让学生体会使用不同工具的感觉。而 碾米的目的是导向其用途,可以做成学生熟悉的米 粉制品。 教学过程: 让学生先后用不同的工具碾碎大米,碾碎的顺 序是研钵(擀面杖) 、石磨和电磨,让学生在分别用 不同工具
20、碾米的过程中, 体会现代科技工具的优越 性。 组织观看磨豆腐、舂米或榨油的视频,了解原 始农业的一些技艺,以及现代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 效和方便。 让学生介绍当地的米粉食品,体现对家乡的关 注。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通常更喜欢体验古代的工具,因此可以让 学生使用古代工具,教师操作现代工具。 使用电动粉碎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要特别注 意安全。一般情况下,由教师操作比较适宜,或由 教师帮助学生来操作。 准备资源: 石磨、研钵、擀面杖、粉碎机等工具。 磨豆腐的视频、 舌尖上的中国视频。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反思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12.轮子的故事课时安排2-1总课时 教学目标 .通
21、过推重物的对比活动,体会轮子的省力作用。 .阅读轮子发展史,了解轮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变化。 .做小车,学会给小车安装轮子和吸管轴套,发现轴套的作用, 体会动手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轮子的作用和发明过程。 难点:动手制作小车。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圆柱形铅笔 6 支,小车组装材料一套,含车轮 4 只、纸盒 1 只、 吸管 2 根、 竹签 2 根(车轴) ,另加工辅助工具若干,含剪刀、 胶带、粘合剂等。 教学预设个 性 化 备 课 活动一: 体会轮子的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做推书的对比活动, 体会轮子的省力作用, 引发研究轮子的兴趣。 教学过程: 可以将字典换成砖头
22、,增加重量可以使省力的 体验更明显。 可以在新华字典下垫上六角形铅笔,来比 较圆柱形铅笔和六角形铅笔的省力效果。 可以改推为拉,用橡皮筋拉动垫了铅笔和没有 垫铅笔的 新华字典 , 观察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来判 断有轮子 是否省力。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不要求作严格要求的对比实验,只要能对比出 垫了铅笔的字典或砖头,在推的时候比较省力就行 了。 活动二: 阅读轮子的发展史。 设计意图: 通过科技史的学习, 体会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并 且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 教学过程: 分别出示加了轴的轮子、加了辐的轮子、包了 金属边框的轮子、加了轮毂的轮子、加了轮胎的轮 子,让学生比较这些轮子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
23、重点研究轴承,比较轴承和一般轮子在 转动时有什么不一样,体验轴承高速滚动的特点。 可以用简笔画和简单文字介绍轮子的结构,如 轮、轴、辐、胎等。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这个内容的教学不仅是阅读资料,还要通过图 片、 实物的比较,提取轮子发展的信息,了解轮子 的结构和发展史。 准备资源: 轴承、手指陀螺的视频。 轮子发展史的绘本。车的发展史视频等。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反思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12.轮子的故事课时安排2-2总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推重物的对比活动,体会轮子的省力作用。 .阅读轮子发展史,了解轮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变化。 .做小车,学会给小车安装轮子和吸管轴套,发现轴套的
24、作用, 体会动手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轮子的作用和发明过程。 难点:动手制作小车。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圆柱形铅笔 6 支,小车组装材料一套,含车轮 4 只、纸盒 1 只、 吸管 2 根、 竹签 2 根(车轴) ,另加工辅助工具若干,含剪刀、 胶带、粘合剂等。 教学预设个 性 化 备 课 活动三: 给小车安装轮子。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一次制作过程,尤其是学会思考如何改 进自己的小车,使车的轮子转的更加灵活。 教学过程: 可以先让学生直接固定轮子在车身上(不带轴 套) ,发现小车滚动不快,且方向不容易控制;再提 供两根吸管,让学生用吸管改进自己的小车,想办 法让小
25、车的车轮转得更加灵活: 其做法为: 第一步,剪取适当长度(比车轴略短)的吸管; 第二步,将吸管固定在车身的合适位置; 第三步,将车轴穿过轴套,安上轮子; 第四步,进行调试和改进。 小车完成以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 轮子是否对称? 位置是否恰当? 轮子能否转动? 滚动过程中能否保持方向的 稳定?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此活动不是为了让学生完整地做一辆小车,只 是为学生准备好器材,让他们给小车装轮子。 使用剪刀和尖嘴钳等工具,要提醒学生注意安 全。 要小组合作完成,注意分工明确。 准备资源: 学具箱里的配套学具。 电子教材中的做小车录像。 活动四:体会轮子的其他用途。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轮子在方方面面的应用,认识到轮子 的重要性,生活中离不开轮子。 教学过程: 一起来玩手指陀螺和小轴承,体会轮子的多样 性。 出示各种场景的图片,让学生找轮子。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还在哪里用到了轮子。 让学生发挥想象:你想为什么物品设计轮子? 资源准备: 各种各样的轮子和带有轮 的物品的图片、实 物。 手指陀螺,小轴承等等。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