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苏教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全部教案.docx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1706323 上传时间:2021-09-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新苏教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全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南京新苏教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全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南京新苏教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全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南京新苏教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全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南京新苏教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全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苏教版五上科学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案 第 13 课云和雾教案 一一、学习内容学习内容 本课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一课。 将云和雾放进一课是因为这两种天 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 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本课按照由面到点的逻 辑顺序, 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通过生活经验以及图片演示, 认识云和雾,初步了解云和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同视角 的所见, 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雾,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第二部分,制造云和雾,通过模拟实验体验云和雾的形成过程。第三部

2、分,区分 云和雾,通过实验观察以及过程分析,进而了解云和雾的本质。最后教材揭示出 云和雾的形成的科学概念。 二、学习目标二、学习目标 1.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 不同。 2.能够做人造雾的实验,尝试解释雾的形成原因。 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三三、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难点:完成人造雾的模拟实验 四四、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量筒(500mL)、冰袋(或把冰块放入保鲜袋)、温水、线香、火柴。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 37 页的一首小诗。 你

3、说 你是高山上的云雾, 你说 你是草地上的露珠, 你说 你是飘洒在 江南的蒙蒙细雨, 你说 你是飞舞在 塞北的片片雪花。 2.学生朗读这首小诗, 想一想这首小诗里面写到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有什 么共同的特点? 3.这些都是水的不同表现形式。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水 在自然界的循环,探究水的奥秘。 4.这一课,我们先来了解云和雾。 【意图解析】这首小诗写到了高山上的云雾、草地上的露珠、江南的蒙蒙细 雨、塞北的片片雪花。通过朗读知道水的不同形式,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水 在自然界的循环,探究水的奥秘,进而引入新课云和雾。 (二)辨别云和雾,初步认识云和雾(二)辨别云和雾,初步认识云和雾

4、1.观察图片,出示课本 38 页的图片 2.你发现了什么? 【意图解析】这张图是为了说明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 不同。 对于山脚下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山腰上有云,而对于已爬到半山腰的人 来说,他们身处其中,看到的是则是雾。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远的是云,距离 观察者所处地表近的则是雾。在山上我们时常说云雾缭绕,其实就是很难区分云 与雾。 (三)模拟实验:人造雾(三)模拟实验:人造雾 1.雾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制造雾。 2.阅读课本 39 页文字,仔细观察图片,提问,人造雾需要什么材料? 3.所需材料:量筒、温水、线香、冰袋、冷水等等。 4.制造方法: 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

5、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 1、2,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5.分析实验步骤 为什么要在量筒中放入点燃的线香? 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颗粒。 6.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步骤制造雾,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7.交流实验现象,讨论实验成果 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内有什么现象? 会看到量筒中有白气产生。 如果用冷水代替温水,量筒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如果用冷水代替温水量筒中的水蒸气很少,造雾效果不明显。 8.实验总结 (1)在造雾的活动中,为什么要在量筒中倒温水,而不是热水,也不是冷 水? 如果往量筒

6、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 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 显。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 (2)用冰袋的目的是什么? 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 而形成雾,这是雾形成的条件之一。 (3)在量筒口出现的白气是如何形成的? 白气是水蒸气在受冷条件下形成的。 (4)教师小结:在这个实验中,量筒中的温水会蒸发出看不见的水蒸气, 当水蒸气遇到冰块周围的冷气时,会凝结成许许多多非常小的小水滴,这些小水 滴聚集在一起,漂浮在量筒中,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白色

7、,就形成了我们所看 到的冒白气的现象,这些白气实际是漂浮在量筒中的小水滴,而不是水蒸气。 9.小结自然界中的雾的形成过程。 【意图解析】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人造雾的实验,通过分析人造雾实验中的步 骤以及现象,了解雾的形成过程,知道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的水 汽过于饱和,遇到温度较低时,这些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漂浮在低 空,这就是雾。 (四)探索云是怎么形成的(四)探索云是怎么形成的 1.观察图片,再根据刚才造雾的活动,想一想云是怎么形成的,云和雾有什 么区别? 2.阅读课本: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 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意

8、图解析】通过图片观察,阅读资料,小结得出云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 象,当空气中的水气过于饱和,遇到温度较低的时候,这些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 滴或者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聚集在一起,漂浮在高空,就形成了我们 经常看到的云。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者小冰晶。 漂浮在高空的就是云,接近地面的就是雾。云和雾的位置不一样。 第 14 课露和霜教案 一一、学习内容学习内容 本课承接第一课云和雾的认识与探究,介绍了另外两种天气现象露和霜。将 这两种天气现象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其形成条件很接近, 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 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呈现液态,是小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

9、小冰 晶。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露和霜的不同,整体感知它 们在形态及形成条件上的差异,这属于经验层面的认知。第二个活动是人造露和 箱,主要是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做也是一种对比,两者的 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这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主体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 观察、实验、分析能力。第三个活动是了解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两个节 气正好与所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更多与节气相关的天 气现象,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学习目标二、学习目标 1.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 窗上的水珠等。 2.知道温度是影响水

10、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3.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4.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5.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三三、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推理出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难点:做造霜的实验。 四四、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加湿器、塑料杯。 学生分组材料:金属罐、冰块、抹布、盐、温度计。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思考(一)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自然界中的云和雾,接下来我们一起看 看这又是哪种自然现象呢?

11、(出示图片,板书:霜) 2.追问:在生活中,你们见过霜吗?在哪里见过?大概出现在什么季节? 3.学生回答。 【意图解析】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干净利落。 (二)了解霜的形成原因(二)了解霜的形成原因 1.过渡:大家的生活经验挺丰富,那你们有没有想过霜是怎样形成的呢? 2.学生推测,小组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大家的猜测, 怎么做呢?请看大屏幕。 (播放微视频) 4.提问:看懂了吗?有问题吗?(温度计不拿出) 5.追问:还有哪些注意点? 6.分组实验。 7.谈话: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发现?学生汇报交流。 8.谈话:看来大家都测到了

12、 0以下,而且杯子外面都结成了一层小冰晶。 这个小冰晶是怎么形成的?小结:水蒸气遇到温度低于 0的物体就形成了 小冰晶。 9.提问:那么自然界中的霜也是这样形成的吗?请看大屏幕。 10.谈话: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霜在大自然中是怎样形成的? 11.小结: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气温急剧降到零度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 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板书 水蒸气遇冷凝结 0 摄氏度以下 冰晶 那么在刚才的模拟实验中,我们用上湿抹布其实为了获得更多的水蒸气,冰 冷的金属罐相当于大自然里面一些冷的物体。 【意图解析】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将在自然界夜晚发生的事情直观地在学 生面前呈现出来,有利于学

13、生推导出自然界露和霜的形成过程,直观形象。学生 在模拟实验的过程当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三)了解露的形成原因(三)了解露的形成原因 1.谈话:除了霜,还有另外一种现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视频。 2.板书:露。 3.提问:大家发现露珠有什么特点?你能描述一下露是什么样的吗? 4.学生回答。 5.提问:根据霜的形成,我们能推测露的形成过程吗? 6.小组讨论、汇报。 7.谈话:大家都很善于思考,老师也尝试做了一个露的模拟实验,谁愿意到 前面来仔细观察一下? 8.小结: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气温急剧下降,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 表面凝结成水滴,这就是露。 板书:0 摄氏度以上

14、 水滴 9.提问:那么,露和霜在形成过程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手拿两个 金属罐,对比观察)我们利用维恩图进行比较。 10.学生讨论、完成记录单二、上台汇报,追问:你们小组同意他们的说法 吗? 11.小结:露和霜形成的相同点是:温度下降(遇冷),需要大量的水蒸气。 它们的不同点是:开始结霜的温度(霜点)更低,在 0以下,露形成的温度(露 点)在 0以上;露是从气态到液态的变化,霜是从气态到固态的变化。 【意图解析】 根据霜的形成推测露是怎样形成的。 这一问题既推出了新问题, 又给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础,还蕴含着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比较露 和霜的状态,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推断出霜

15、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 体凝结成的小水滴,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回忆、对比、推理、抽象的过程,促进学 生的思维发展。维恩图是一种分析、比较信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记 录下他们的观察、比较的结果,两个圆可以呈现不同的信息,将科学现象和学生 的认知发展融合到一起。比较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还更是一种方法,要能够运用 比较发现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 (四)拓展与应用(四)拓展与应用 1.谈话:今天,大家都能积极动脑,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认识了露和霜以及 它们的形成原因。其实,古时候人们就已经对露和霜这两种天气现象展开了 研究,并且发现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

16、播放视频。 3.总结:通过视频我们了解了“白露”和“霜降”这两种节气对人们生活以 及动植物的影响。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了解相关内容,并把你的发现与大家 进行分享。 【意图解析】二十四节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很多节气的命名与天 气现象有关,如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这是很好的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 题材。 第 15 课雨和雪教案 一一、学习内容学习内容 本课与前两课是并列关系,将雨、雪这两种天气现象放进一课是因为它们都 是云中的水点或是冰晶降落所致,也是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的天气现象。教材 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是一种经验层面 的认知,聚焦研究的主题,培

17、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也是对接下来 探索雨雪形成的原因作铺垫。第二个活动是模拟雨的形成,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一 个主体活动,为雨和雪的形成原因的解释提供直观感性认识。第三个活动是根据 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这是抽象概括的学习,是一种图表学习方式。模 拟实验与抽象概括的示意图两者结合,能更好地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第四个活 动是观察雪花的形状,说说不同的降水形式的特点。这些都是直观的图片观察, 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二、学习目标二、学习目标 1.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 2.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并能够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3.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

18、,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 三三、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难点: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四四、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培养皿、热水、冰块、火柴。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形成初步猜测,引入后续模拟实验。(一)导入:激发兴趣,形成初步猜测,引入后续模拟实验。 1聚焦问题:下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下雨前的天 气通常会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2.提问:根据大家的交流,你们能推测雨是怎么形成的吗? 3.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4.师:那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 【意图解析】

19、通过回忆下雨前的天气特征,结合前面学到的云的形成,引导 学生猜测雨是云的小水滴里降落下来而形成的,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模拟实验,认识雨的形成(二)模拟实验,认识雨的形成 1.谈话: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2.播放实验方法视频: (1)烧杯中倒入半杯热水。 (2)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在火焰上方约二厘米处不断晃动, 均匀加热玻璃片。 (3)加热约一分钟后用热的玻璃片盖住烧杯,观察玻璃片的底部是否有水 珠。(4)接着在玻璃片上放置冰块,观察玻璃片底部有什么变化。每隔三十秒 左右连续三次观察玻璃片底部的变化。 【意图解析】在雨的模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重点有两个:一是观察

20、水蒸气 遇到热玻璃和冷玻璃后的不同变化; 二是连续三次观察冷玻璃底部水蒸气凝结后 小水滴的变化,从而了解天空中的云里水蒸气不断碰撞、结合变大的过程。 3.师:请同学们在实验中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简单地记录下来,同时小组内 思考讨论记录单下面的问题。 实验记录单 观察到的现象 热玻璃片底部 有冰块的玻璃片(第一次) 底部 (第二次) (第三次) 思考: (1)放入冰块后玻璃片的底部出现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在玻璃片上放冰块起什么作用? (3)在实验中烧杯里的水、玻璃片分别模拟了大自然中的什么? 【意图解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边观察实验现象,一边会自然地对实验现 象产生疑问或思考, 在实验

21、记录单下面设计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雨产 生的原因。 4.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5.全班交流实验现象和思考的问题。 7.提问:经过了刚刚的模拟实验和讨论,现在谁能来说说雨是怎么形成的 吗? 8.观看雨的形成视频。 【意图解析】 视频的播放可以把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中推测出的雨形成原因进 行具象化,帮助学生从模拟实验中的水滴形成具象到大自然中的雨滴形成过程, 也为认识雪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认识雪的形成,了解其他降水形式(三)认识雪的形成,了解其他降水形式 1.谈话: 天空中除了常见的下雨有时还会下雪,想一想雨和雪有哪些不同 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你能根据雨的形成来推测一下雪是怎么形成

22、的吗? 2.根据书本示意图了解雪是怎么形成的, 同时思考雨和雪的形成有什么不同 点。 3.学生讨论、交流。 4.师:谁来说说雨和雪的形成有什么不同呢? 5.提问:看来天上下雨还是下雪跟什么有关系?雪是在什么温度下形成的? 【意图解析】 学生在前一课露和霜中已经直观地观察到了水蒸气凝结成水或 冰晶的差异在于温度的区别, 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可以比较容易认识雪的形 成。示意图是一种抽象概括的方式系统了解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6.谈话:大自然中除了下雨、下雪还有其他的降水形式吗? 7.学生讨论,观察图片。 (四)课堂小结,欣赏雪花,拓宽知识。(四)课堂小结,欣赏雪花,拓宽知识。 1.谈话:大自然很奇

23、妙,看,如果把雪花放大一万倍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 欣赏。 2.课后作业:思考雪花为什么大多是六角形的? 【意图解析】美丽的雪花受到学生天然的喜爱,放大镜下雪花的形状不仅让 学生大开眼界,规则的形状必定也让他们产生探究的兴趣。 第 16 课水滴的旅行教案 一一、学习内容学习内容 本课是在前三课认识云、雾、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对自然界水变化循环的系统认知, 是本单元的一个总结概括。 用 “水滴的 旅行 ” 这个形象话题做标题,紧紧围绕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这个核心展开。教学内容包括 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实景图片,通过交流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这 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水循

24、环的概念。第二个活动是根据示意图,说说水在 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这是在前面实物场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概括,通过一 些关键词汇和箭头,帮助学生建立水循环的概念。学生的分析、概括、推断的能 力得以进一步发展。第三个活动是拓展,通过制作水循环的模型,模拟大自然中 的水循环,体现科学课程的实践性。 二、学习目标二、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示意图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 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 过程。 2.运用分析、归纳、概括。尝试用箭头和简单文字建立水循环的模型。 3.初步建立水循环的动态平衡意识,意识到地球上的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 少。 三三、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

25、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难点:建立大自然中的水循环模型。 四四、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水循环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水循环模型。 学生分组材料:冰袋,保鲜袋,泥土,方形盆,一次性纸杯,水等。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解释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一)情境导入:解释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 1.师: 同学们, 我们学过细菌的旅行、 种子的旅行、 还学过跟着诗词去旅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水滴的旅行。出示课本图片,你知道小水滴是怎么旅行的 吗? 2.请学生回答。 【意图解析】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旅行,导入课题,开门见山。图片 展现了一个区域的水循环,解决生活中的

26、真实问题。 (二)提供材料,模拟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二)提供材料,模拟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请你们试着把自己的想法用图画或文字的形式在这幅图上表达出来。 2.小组活动并汇报。 3.让我们看一段视频来学习水滴的旅行。 4 现在你能来说说看水滴是怎么旅行的吗? 5.除了看视频,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学习水循环呢? 6.认识实验材料,观看实验装置视频。 7.你们能预测下实验中会有哪些现象出现吗? 8.真的像大家预测的那样吗?我们亲自来试一试吧。 9.学生实验。 10.观看实验现象视频。 11.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12.教师总结:实验模拟了大自然中水循环的现象。 13.你能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和我们以

27、前学过的知识来试着解释下,这幅图 中水是如何循环利用的吗?(书本图) 14.小组讨论并汇报。 15.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向更多的人介绍水滴的旅行吗?想一想,我们可 以采用哪些方式来介绍呢? 【意图解析】建模是很重要的探究过程技能。利用简便的水循环组装模型, 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将大自然的水循环微缩呈现,直观形象。用介于具象与抽 象之间的图来解释水循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模型图像能够促使学生形成 水循环的大概念认知。 ( (三三) )延伸拓展延伸拓展 小组科学创作:写故事,画海报等。 【意图解析】 以水滴的旅行为题创作童话故事、 海报、 小诗等, 在班级交流, 与课题呼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苏教版(2024) > 五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南京新苏教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全部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