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作文素材高考作文素材-中秋中秋: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文化文化+家国情怀主题作文素材家国情怀主题作文素材、解析解析、时评时评 真题回放 1 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 念无不有它的身影。作为时代青年,你一定在关注各种文化现象,并参与到文化传播 与交流中。 学校开展以“我与当代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活动,你可以介绍、讲述生活中的文 化现象,或者剖析、评价身边出现的文化现象,与其他同学分享。 请从下列主题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土社会。 除夕团聚、中秋赏月等传统节日及习俗。 各行各业中彰显的新时代长征精神。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
2、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写作指导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立意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文章写作要围绕“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一具体情境 展开, “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 ,这些就是日常生活 的具体体现,考生需要在其中找到文化的身影,来“介绍、讲述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或者 剖析、评价身边出现的文化现象” 。此外,作为写作主体的“我” ,在写作时要体
3、现自身对 文化现象的关注,并要突出“参与到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要求,这也是写作的情境限制。 2典型任务的限制。材料已给定主题,考生需要选择其一完成写作。三个主题是与上 文“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相对应的,考生可从这三个角度完成对应主题的写 作。但不管选择哪一个任务,都应围绕“我与当代中国文化”这个大主题,或介绍、讲述, 或剖析、评价身边的文化现象。考生是要参加学校的“我与当代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交流 活动,向其他同学介绍、讲述或者剖析、评价生活中或身边出现的文化现象,因此应注意 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要体现“我”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思考,体现与其他同学 的交流、分享。 3价值判断的限
4、制。很显然,无论选择哪一主题,都可看出命题者鲜明的情感倾向和 价值判断。命题人既然要求考生“参与到文化传播与交流中” ,很显然,题目中的文化指的 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或时代文化。考生在介绍、讲述、剖析、评价具体的文化现象时,应阐 述文化对自身的积极影响,或挖掘当代社会中所展现出的优秀文化。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三个主题,考生可任选其一,结合材料进行写作。考生可介绍乡土 社会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中体现的文化;可讲述传统节日习俗中的文化现象;也可剖析 或评价各行各业中彰显的新时代长征精神这一价值观念。选定主题后,考生在具体主题下 可以自选角度进行立意。如在完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土社会”这一主题
5、时,可阐释 乡土社会中所保留的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也可从乡土社会中人与土地的关系中思考人与 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角度自由,立意多样。 2联想思考开放。命题人要求考生讲述的是生活中的或身边出现的文化现象,这就给 写作带来了很大的自由性。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处处可见,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挖掘 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都可作为行文的事实或道理论据。考生在论证时,无论选哪一个具 体任务,支撑其论点的论据都是丰富的,考生可根据已有储备有效调取。当然素材不同, 思考点不同,立意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3文体开放。考生在介绍、讲述身边的文化现象时可写成记叙文或散文;而在剖析、 评价某一文化现象时则适宜写成议论文,
6、考生可自由选择文体。 【解题】 此题是带有情境性和多个具体任务的材料作文。命题者已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中的文 化现象,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能有自己的思考、见解。考生在审题立意时一定要注意情境材 料(即背景材料)和具体任务之间的关联,不可抛弃情境而直接完成写作任务。具体情境 是在引导考生作文立意的方向,无论选取哪一任务,情境中都有写作提示和方向,沿此思 路展开论证才不会偏离方向。 如任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土社会,与上文提到的“衣食住行、乡土人情”相对 应,考生需要在乡土社会中发现文化对自身的影响;而任务除夕团聚、中秋赏月等传统 节日及习俗,考生可从节日习俗中挖掘其中的文化现象,带领读者感受节日习俗中
7、的文化 之美;任务则要求考生对新时代长征精神这一价值观念进行剖析、评价。 【立意】 切题立意: 1文明乡土美美与共 2中秋咏月文化之美 3长征精神亘古弥新 偏题立意: 1保护环境 追求平衡(未体现关键词“文化” ) 2家人团圆 亲情相伴(未体现关键词“文化” ) 3文化传播 义不容辞(未选择具体主题) 下水文下水文 中秋咏月文化绵延 齐老师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身边最熟悉的这轮明月,一起探讨“明月”背后的文化 现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一到中秋总会想起这首诗,想到诗中的那轮 明月。千百年来,这轮明月早已浸入国人心中。人们遥望这轮明月,品咂人生,畅叙幽情。 中秋习俗因时
8、因地而异,但唯独赏月这一习俗从未改变。 就说吃月饼吧。中秋之夜,家人往往围坐一桌,品尝着各种味道的月饼,抬头仰望那 轮圆月。此时,无论旅居在外,还是作客他乡,总会在这一刻氤氲出最浓郁的乡愁。我们 和家人仰望明月,其实是我们对团圆的渴望。奔波在外,为生计忙碌,我们一直奔走在路 上,遇到苦与累,也从不与人说。只有到了中秋,望着那轮明月,我们才知道苦了、累了, 停歇下来,只有家才是心灵栖息的港湾。我们渴望中秋佳节,不远万里与家人团圆。我想 和同学们说,等我们考上大学,奔赴各地,离开家人,我们才会发现自己对中秋这一节日 是何等渴望,当然那时我们也可能对“月”文化有更深刻的体会。 “圆月” 背后不仅是亲
9、人的团聚, 更是家国情怀的涌动。 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 “月” 文化的第二层含义。 月圆家圆国团圆。月亮之上,寄托的不仅是个人思念,阖家团圆的期盼,更是家国情 怀的涌动,奋斗力量的蓄积。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中秋圆月更像是一条精神纽带,将 具有共同文化根脉的人们牢牢凝聚在一起。中秋节早已成为传统文化中对于国家统一、国 泰民安等价值表达的重要载体,传递出国民对国家的深沉的爱恋。当无数个家庭沐浴月光 之下,共赏圆月之时,这团圆的背后总有一群人在默默守护着大多数人的幸福与安定,他 们把佳节思亲的缱绻心绪升华为爱民为民的初心情怀;他们把对家人团圆的渴望转变为矢 志不渝的奋斗力量。他们肩负使命,心
10、中有家国,如此家便成了国,国也就是家。虽未至 家圆,但保国安康,保国团圆,千千万万家才能相聚。 这轮承载个人思念与家国情怀的“圆月” ,还给予了世人源源不断的憧憬和想象,人们 望月探索,脚步坚定。当高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之后,团圆便有了 更加稳固的保障;当玉兔号成功着陆月球,我们对于遥远月宫的遐想从此便成为现实 这一切不都是人类仰望星空,对明月遐想的结果吗?人们独爱这圆月,正是源于人们内心 对美好事物的追寻。古时,人们对月是一种敬畏之心;今日,人们望月心怀憧憬并为之探 索,步履坚定。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明月,独挂天宫,距离遥远,但又因中秋佳节赏月这一习 俗使我们与之靠近
11、,让我们拥抱明月,憧憬月圆,感受其所散发的文化意蕴。这中秋“月” 文化绵延不断,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真题回放真题回放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我们在中秋节最美好的祈愿。中秋节作为我们民族的 传统节日,能穿越千年,至今兴盛不衰,是因为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团圆祥和的氛围,是浓 浓的思念,是美好的祝福;有人认为是美食的诱惑,是月饼的味道;有人认为是文化的力 量,是一首首诗词的传唱;还有人认为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 ,在中 秋节,我们对“家”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中秋的味道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请结合材料 内容,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
12、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审题立意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中关键问题是传统节日,能穿越千年,至今兴盛不衰, 是因为什么。材料中给出了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从家庭、亲情的角度出发,这是中 秋节最传统的文化寓意;第二种是从特色食物的角度出发,较为符合当今时代人们对于传 统节日的“符号化”理解,但仅从物质上来说,缺少了些许内涵,可以在食物上加入“民 以食为天”的寓意;第三种是从诗文角度出发理解,但考虑到诗文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并 不熟悉,可能更着重于近现代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宣传;最后一种则是站在国际的 角度来看待中国文化,中秋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小“家”的团
13、圆,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 “大家”和乐美好的祝福。考生可任选其中一个角度分析,也可自由阐发,写出属于自己 的独特“中秋的味道” 。 【解题】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 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 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中秋的味道”这一中心论点,然后从团圆是中秋的味道、思念 是中秋的味道、温馨是中秋的味道三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 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立意】 1中秋是团圆的号召 2中秋是香甜的味道 3中秋是传统的继承 4中秋是文化的特色 5中秋是
14、美好的祝福 范文展示范文展示 中秋的味道 一字雁阵,拉开了金秋的帷幕;云卷云舒,涂鸦出蔚蓝的天穹;葳蕤的白杨,落尽昔 日的繁华;淡淡的果香,舒展丰收的画卷。秋如一叶飘落,书写着余韵未尽的诗章。而中 秋,便出现在这诗章的华丽尽头。 每逢中秋,中国人的家中都会摆上几盒月饼,那淡淡的桂花香夹杂着月饼的甜腻弥漫 在空气中造成最熟悉的味道中秋的味道。 团圆是中秋的味道。哪怕工作再忙再累,哪怕单位离家再远,一时中秋节至,总会忍 不住提上一盒月饼在月升时赶回家。或是包装精致的宴会月饼,或是散装成袋的普通月饼, 也许味道迥然不同,但那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一颗期盼团圆的心,渴望一家人团团圆圆 地聚在一起的心愿
15、。这样,即使再腻的月饼,也会腻出幸福团圆的味儿来 思念是中秋的味道。 “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此节非彼节,但“思亲”总归是一样的, 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瑟瑟秋风的吹拂下,望在异乡的月亮,月亮很圆很亮,却终究不是自 己相看的月亮,道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所以,不管怎么样,那头上月亮都会透 露出冷清的感觉。身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屋内觥筹交错的喧闹声声入耳,更使得夜幕下 的游子倍思亲。思念亲人的音容笑貌,思念亲人的丝丝关怀,思念弥漫在他的心扉,就连 苦涩的空气中也涩出思念的味儿来。 温馨是中秋的味道。桂花树下,古树庭中,一家人围坐在石桌旁,小孩子在庭中疯赶 嬉戏,为了一个月饼,为了一个礼物,管他呢
16、?只要快乐就好。成年人翻看着相簿,指着 一张张孩提时的照片,述说着过去的故事,不时欢笑,不时沉默,大概他们又重历了一回 少年往事吧。老人则没多大兴趣参与年轻人的阵营中,他们依偎在花树下,安详地笑着, 他们为什么而笑呢?感叹又一年月圆的日子到了吗, 还是看到子子孙孙如此健康平安而安心 呢?总之,他们是笑着的,所以为了什么原因此刻也显得不重要了。如梦如幻的月光下, 一家人倒也笑出了温馨的味儿来。 原来,味道竟是这样一种历久弥新的回忆。 当时光流逝,物是人非,那些曾经鲜明的片段在岁月的冲刷下渐渐褪色,也许我们怎 么也想不到,多年以后,我们会循着一种味道的密码,穿越层层叠叠如九月菊花般繁复的 回忆,抵
17、走一个旧日美好的瞬间。也正因此,我们才能重温曾经拥有的那些味道,中秋的 味道 相关素材 【作家写月】 1 月巴金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 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得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上,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 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夜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 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但是为 什么还有嫦娥
18、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 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2 两个月亮徐志摩 我望见有两个月亮:一般的样,不同的相。 一个这时正在天上披敝著雀的衣裳; 她不吝惜她的恩情,满地全是她的金银。 她不忘故宫的琉璃,三海间有她的清丽。 她跳出云头,跳上树,又躲进新绿的藤萝。 她那样玲珑,那样美,水底的鱼儿也得醉! 但她有一点子不好,她老爱向瘦小里耗; 有时满天只见星点,没了那迷人的圆脸, 虽则到时候照样回来,但这分相思有些难挨! 还有那个你看不见,虽则不提有多么艳! 她也有她醉涡的笑,还有转动时的灵妙; 说慷慨她也从不让人,可惜你望不到我的园林!
19、 可贵是她无边的法力,常把我灵波向高里提: 我最爱那银涛的汹涌,浪花里有音乐的银钟; 就那些马尾似的白沫,也比得珠宝经过雕琢。 一轮完美的明月,又况是永不残缺! 只要我闭上这一双眼,她就婷婷的升上了天! 3 中秋夜舒婷 海岛八月中秋,芭蕉摇摇,龙眼熟坠,不知有“花朝月夕” 。 只因年来风雨见多,当激情招来十级风暴,心,不知在哪里停泊。 道路已经选择,没有蔷薇花,并不曾后悔过。 人在月光里容易梦游,渴望得到也懂得温柔,要使血不这样奔流,凭二十四岁的骄傲 显然不够。 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惫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 尽管明白,生命应当完全献出去,留多少给自己,有多少忧愁。 4 月
20、牙儿老舍 这么一想,我好像已经找到了事似的。我敢在院中走了,一个春天的月牙在天上挂着。 我看出它的美来。天是暗蓝的,没有一点云。那个月牙清亮而温柔,把一些软光儿轻轻送 到柳枝上。院中有点小风,带着南边的花香,把柳条的影子吹到墙角有光的地方来,又吹 到无光的地方去;光不强,影儿不重,风微微地吹,都是温柔,什么都有点睡意,可又要 轻软地活动着。月牙下边,柳梢上面,有一对星儿好像微笑的仙女的眼,逗着那歪歪的月 牙和那轻摆的柳枝。墙那边有棵什么树,开满了白花,月的微光把这团雪照成一半儿白亮, 一半儿略带点灰影,显出难以想到的纯净。这个月牙是希望的开始,我心里说。 5 佩德罗巴勒莫胡安鲁尔福 那时世间有
21、个硕大的月亮。我看着你,看坏了眼睛。月光渗进你的脸庞,我一直看着 这张脸,百看不厌,这是你的脸。它很柔和,柔过月色;你那湿润的嘴唇好像含着什么, 反射着星光;你的身躯在月夜的水面上呈透明状。 6 绿毛水怪王小波 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口 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 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 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7喻恩泰 你披着夕阳的大衣 将云色嵌入夜里 让月亮成为蟹心 和鲸鱼的眼睛 8 山月席慕蓉 我曾踏月而来 只因你在山中 山风拂发拂颈拂裸露的肩膀 而月光衣我以华裳 月光衣我以华裳 林间有新绿似我青春模样 青春透明如醇酒可饮可尽可别离 但终我俩多少物换星移的韶华 却总不能将它忘记 更不能忘
22、记的是那一轮月 照了长城照了洞庭而又在那夜照进山林 从此悲哀粉碎 化做无数的音容笑貌 在四月的夜里袭我以郁香 袭我以次次春回的怅惘 9 路上的月亮芒克 月亮陪着我走回家。 我想把她带到将来的日子里去。 一路静悄悄 咪、咪、咪 请你不要把我打搅。 你是人吗? 也许你比人还可靠。 当然了, 没有比做人更值得骄傲。 而你呢? 你是猫。 猫生下来就是猫。 我想把她带到将来的日子里去! 不论怎样, 想想总比不想好。 生活真是这样美好。 睡觉! 月亮独自在荒野上飘。 她是什么时候失掉的, 我一点儿也不知道。 10 因为有月亮顾城 因为有月亮 你走远了 站在远远的路口上 看着我 我不会发光 因为有月亮 你熄
23、灯了 打开一扇又一扇圆窗 等着我 我不会升降 因为有月亮 你睡着了 不再害怕自己的梦想 想着我 我将是太阳 【精彩语段】 1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在中国人的精神星空中,始终高悬着一轮亘 古不变的中秋园月,并化为一种厚重的精神寄托。近年来,中秋的节日味道渐浓。人们发 现,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有机耦合,不仅给漂泊的人们提供了团聚的契机和理由,更映照 着大家对佳节所深藴的文化价值的认同。这是心的回归,也是心的自信。它重干钧、值千 金,擦亮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寄托的是我们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培植的是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统
24、节日文化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节日,特别能体现个民族的文化特性。中秋等传统节日,堪称民族文化记忆“活的灵魂” , 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文化中国的代 表性“表情。立足这样的时间节点,金樽对月、抚今追昔、共享美景,给人的记忆最深 刻、最鲜活,最能促人在思考中品味传统节日的价值意义,并使之成为民族共同的精神记 忆和文化基因。正是这样的记忆与基因,悄然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影响着代代人朴素的 道德认知与精神追求。 3中秋不是孤寂的狂欢,而是思接千载的心灵约定;节日不是简单的聚会,而是品味 传统的文化盛宴。如何赋予传统节假日更加丰富的意义、更加淳厚的内涵,
25、是不可回避的 现实课题。节日不仅仅意味着假日,只有激活共同记忆、引起精神共鸣,过节才更有韵味, 更值得铭记。各地开展的多项中秋文化活动也启示我们,在增进传统节日仪式感的同时, 努力让过节模式有新的呈现,传统文化才能澎湃起时代的浪花。如此,跨越时空的思想理 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自然就能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播撤传承、赓续绵延。 精选好文 01 月到中秋分外明古今中外共此时 人民网 秋天来了,中秋还会远吗?过了秋分,今年的中秋节相携国庆节一起如约而至。 古人说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当看到一轮圆月当空照的时刻,你我不管在天南还是海 北是否都有着“低头思故乡”的默契,这是文化传统刻进民族记忆中的印
26、记,千百年来未 曾改变。 又是一年月团圆,且喜人间好时节。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 已成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使得中秋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赏月、拜 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流传不息的节日传统,汉族“摸秋” 、 苗族“跳月” 、傣族“拜月” 、云南白族“渔潭会”等是漫长历史演变下形成的地方特色中 秋习俗。任时光荏苒、寒来暑往,亘古不变的是那“月到中秋分外明” 。 望月我与古人共赏月 “我看到的月亮, 古人也看到过! 对! 李白、 苏轼我跟他们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 ” 望着中秋的圆月,有多少人心中会这样感慨?其实遥望当年,大诗人李白也跟你一样
27、有过 相同的感受,他在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诗中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 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从古至今,望月是中秋的标准姿势,即使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每当月圆之夜,总 有人停下匆忙的脚步仰望明月,用片刻的宁思安抚躁动的心跳。圆月寄托了人们的“情” 与“思” ,有关“月”的传说与故事从未间断过。 以月寄情、望月怀远,中秋明月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肆意挥洒,他们围绕着思念团圆的 美好愿景和幸福美满的无限期盼挥毫泼墨,书写笔下的浪漫诗句、描绘中秋望月的书画。 这几件有关“望月”的作品构图简单、主题鲜明,画面中的高士有种“一杯在手皆等 闲”的诗意。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
28、三人。 ”月下独酌是文人表达孤寂的一种仪式,也是文 人墨客喜爱表达的绘画题材,月下静坐的文人自成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质,在望 月中从容成就遗世独立的“高士”形象。 拜月祭拜礼俗消灾纳福 拜月在我国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拜月即祭拜月神。我国自古以来就盛行祭拜日月的活 动,如西汉中期戴德编大戴礼记卷三载有“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 , “夕月”就是 指在中秋的夜晚祭拜月亮。 北京的月坛正是明清皇帝祭月拜月的地方,希望月神能造福百姓,国泰民安。据故宫 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介绍,清代紫禁城内拜月的地点是皇帝的寝宫外。钦天监(掌管天象 的官员)提供“吉位”摆设供桌。供桌上摆月光神码(绘有嫦娥、玉兔、广寒
29、宫的符纸) , 还要摆一个十斤重的大月饼。除月饼外,供桌上还要摆应时鲜花和应时鲜果。月供有“吉 时” ,清早期在下午五时左右开始,清末提前至下午三时。拜月开始时,由皇帝亲自拈香拜 月,由此可见古代帝王对拜月活动的重视。 拜月活动不仅为宫廷贵族所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的发展, 民间也开始兴起 “拜 月”风俗,明代陆启泓北京岁华记写民间祭月: “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 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在祭拜月神之时,人 们希望美丽的月华之神能让自己消灾纳福、平安吉祥,这种情感古今如一。 咬月咬的不是月是月饼 “咬月” ,咬的不是月是月饼,咬的不是美
30、食是团圆、热闹和文化。 时至今日,人们不分南北地域差别,最一致、最普及的中秋习俗就是“吃月饼” 。中秋 节历史悠久,但作为中秋节的“标志性美食”月饼则后来才开始流行。明代嘉靖年间田汝 成所著的西湖游览志余中明确记载了杭州中秋节的月饼: “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 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这时,月饼不仅作为中秋美食,还是互相赠送的节礼,是寓意 团圆的吉祥象征,并且具备了后世的月饼功能不仅能吃,还能当节礼互送。 在当代,作为传统食俗的月饼是大家必备的中秋美食,即使再忙,只要吃上一块好吃 的月饼,中秋节的仪式感就会满满地扑面而来。圆圆的月饼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美满的期盼, 各种馅料的流行变迁,又成就
31、了一部丰富多彩的“美食月饼史” ,不管是青丝玫瑰、五仁还 是冰皮、药膳、螺蛳粉月饼,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心中总有一款“白月光” ,在不断流逝的 岁月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不过随着各大博物馆也开始出产月饼礼盒后,月饼从美食、节礼的功能中又多了一份 文化创意的产品功能,各种以博物馆文化资源为基础创意开发的月饼不仅好吃好看,还新 奇得让人下不去嘴颜值高、有创意。 除了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样的文化大 IP 推出了文创月饼外,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的“月满金沙”月饼,以太阳神鸟金饰、蛙形金箔等 6 件金沙最具特色的文物形象为设计 元素,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对金沙镇馆之宝进行“复刻”
32、。 网友们惊呼,博物馆出的月饼太惊艳了。 现在中国传统节日成为时尚,据媒体报道,外国博物馆也赶着过中国传统节日,大英 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都推出了文创月饼。 从古至今,作为承载国人中秋记忆的秋月,仍然流传在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之中。如 今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享受着南北纵横的发达交通和网络通信的世界互通,中秋佳节不 再是李白笔下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是南北倏忽间的阖家团圆、把酒言欢。互 联网的发展也为各大中秋文化和中秋活动赋予时代新意和节日热情,古今之间,中秋文化 实现古韵与现代的融合升腾而起,欢度中秋的背后是我们的节日精神,也是久久不息的中 华文化和民族自信,古今中外都续写着属
33、于时代的文化精彩。 中秋赏月之际,古今中外共此时。 02 九月“民俗日历” :凉风迎白露 莫负中秋好时节 华西都市报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进入公历 9 月,渐渐转凉的天气似乎在提醒着人们,凉 爽的秋日已经近在眼前了。9 月 7 日,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来临,意味着天气真正变凉 了起来。老人们常说: “立秋不是秋,天凉白露后” ,也正是验证了这个道理。 同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一同到来的,还有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 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寄托了国人对于“团圆”的美好愿望,从上古时代 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沉淀。 气温渐凉,暑热退去,一年中气候舒适的秋日
34、已经到来,也进入了庄稼成熟的季节。 俗话说“秋补冬藏” ,不妨趁着秋日来临,把握住这个进补的好时节吧。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9 月 7 日白露(农历八月初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从诗经中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古 诗中,就能感受到该节气的诗意之美、自然之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是: “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 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 露” 。 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 “处暑后十五日(平气法划分的节气)为白露,阴气渐重, 露凝而白也。 ”从中可以看出,白露是一个转折,伴随这个节气的脚步,
35、天气将逐渐转凉。 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分别是: “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馐。 ”所讲述的意 思是,当此时节,鸿和雁开始列队从北向南飞,燕子等候鸟开始集体朝南迁徙,寻找过冬 的乐土,百鸟开始储蓄干果以备过冬。 从“白露”这一词中也可知,这个节气注定与露水相关,于是在此日“收清露”成为 了民间的习俗, 也颇具仪式感。 古籍有载: “秋露繁时, 以盘收取, 煎如饴, 令人延年不饥。 ” 古人相信该节气的露水有特别的功效,并且不同植物上的清露,具有不同效果,如养颜、 明目、治病等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 月 21 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
36、来。据民俗专家刘孝昌介绍,早在 古籍 周礼 中就出现了 “中秋” 一词, 直到唐代初年, 中秋才正式作为节日出现, 唐书 太 宗记中明确记载: “八月十五中秋节” 。 “到了宋代,中秋开始盛行,北宋太宗年间,始定 于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以祭拜月亮为主,都要焚香拜月,祈求月神保佑,后代延续。到了 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主要节日。 ”刘孝昌说。 在古代的不少文学作品中,也能看到对于旧时中秋习俗的描写。如宋代孟元老所著的 东京梦华录 :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明代的古籍北京岁华记 载: “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 拜烧
37、香,旦而焚之。 ” 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从古至今,中秋节的习俗源远 流长,且各式各样,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在老成都人刘孝昌的记忆中,成都中秋风俗甚为 盛行。 “自明清以来,成都人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城乡都要打糍粑、杀鸭子、吃月饼, 或到府南河泛舟赏月。遗憾的是,成都中秋之夜常不见月光,因此人们常说月光菩萨躲 生去了。 ”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9 月 23 日秋分(农历八月十七) 秋分, “分”即为“平分” “半”的意思。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 “八月中,解 见秋分” “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古籍春秋繁露有载: “秋分者,阴 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
38、暑平。 ”除了指昼夜平分外, “分”还有一层意思,意为平分了秋 季。 在古人的传统四季划分方法中,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节气 “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 90 天的一半。于是,秋分也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 从日期上来看,节气秋分与中秋节的时间相近,因此习俗也大多相似。据史书记载,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 祭天的习俗。而节日中秋,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随着时间的演变, “祭月节”由“秋 分”调至中秋。 正如礼记中所云: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公历 9 月一到,高远明朗、气候 凉爽宜人的仲秋之时也随之来临。把握时间,尽情享受秋日的风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