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试卷类型:试卷类型:A秘密秘密启用前启用前 广州市广州市 2021 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语文文 本试卷共 10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 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 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
2、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一)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人类学在中国经历近百年的发展,成就斐然,为历史学提供了诸多启示。 “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的基 本方法,对历史学者有重要的方法论启迪,可以改变传统史学单纯依靠文献的局限。但“田野作业”难免 遭遇困难。 首先, “田野”是什么就很难
3、说清。人类学者最初的“田野作业” ,主要针对的是相对“原始”的族群, 是没有文字传承的部落文化。对于非原始族群来说则情况迥异。中华各民族中有些很早就有自己的文字, 有些在近代接受帮助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其社会状况及历史演变,往往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这就使中国的 人类学研究面临两难境地:依靠田野吧,人家有文字;依靠文字吧,又好像离开了人类学的研究轨范。由 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者便开始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 除田野调查“访问活人” 外,也辛勤钻研历史文献,做“访问死人”的工作,由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成为人类学的又一宝藏。 【甲】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中国人类学的
4、研究取向,虽然少了一些西方人类 学者喜欢玩的形而上元素,但其崇实精神对人类学而言,颇有点返璞归真的意味,实际上就是人类学与历 史学的结合。人类学家威廉斯在谈到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时曾把历史学比喻成“小提琴家的左手”.历 史学者是否可以将人类学视为“小提琴家的右手” ,在自己从事的研究中,也主动吸纳人类学者重视抽象 理论与宏大叙事的积极元素,以避免当下史学研究出现的“碎片化”倾向呢? 其次,与田野相关的是历史遗存问题。 “田野作业”最重要的是看遗存,即世代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 神的制作.然而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遗存能够延续,在于它已获得新的意义,除非采取某种明确的道 德和价值态度,而不是按这一现
5、象在今天的形态来研究它,否则,我们就只能对其用途和意义作失真的描 述。很多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或遗存,一旦其原生态环境不复存在,就已经变化失真了。以纳西古乐为例, 你能相信它是真正的唐乐吗?在远离文明繁衍中心的边缘之地能有中原古礼的原生态环境吗?我以为是很 2 难有的。作为“礼”重要标志的原本是中原的古乐,离开故土,脱离原先的“生态系统” ,要在类似纳西 族所在地区孤独存在下去,实在难以想象。 这提醒研究者,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很多号称“原始”的生活环境及生存方式,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或者至少已发生性状变化,研究者不能轻信“田野”里看到的文化场景。同时,提醒历史学者必须保持高 度的学术警惕,不能
6、轻易相信“田野”里所谓的“原始”见闻. (摘编自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 材料二: 当我们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阅读着装订整齐、入档清楚的文献时,常常会忘了这些材料其实原来是存在 于图书馆和档案馆之外的。面对那些不愿超越文献的历史学者,我至少能提出这样的忠告:这类材料在庙 宇的墙壁上、在私人的收藏里多得是,除非你到现场考察,否则你是没有机会读到它们的。 然而,多收集些文献材料,不过是从事实地考察最起码的理由。事实上,到田野去的好处远远不止于 此。最简单的理由是:你是无法读得懂那些文献的除非你知道这些文献为何书写,如何使用,谁写,谁 保存,保存了什么,扔掉了什么。换句话说,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流
7、入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献只属极少数。 到那些曾经发生过某些事情或行动的地点看过,会启发我们想到在文献最终落到历史学家的手中之前,曾 经历过怎样的过程。去过一个地方,你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感觉。有时老房子还在,有时老房子不在,但基 石犹存;有时人还在,你甚至可以跟他聊天。在这方面,历史学者可以从人类学家身上学到一二,因为后 者更习惯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多于从文献中学习。 【乙】我说“人还在” ,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不错,我的确是这个意思。每当我走访一 个地方,我会特别留意该地方是否一直有人居住,定居的历史有多久。在这些地方,你还可以看到知识代 代相传,尽管人们已受现代教育、电视和互联网的影响甚
8、深。你还可以从当地人的谈话中,听出书写传统 在当地出现以来,对人们发挥了怎样的影响。我猜过去的私塾先生、歌者优伶、乡村道士,都曾经以他们 的文献,在乡村传播着某种原生的知识,情况就好比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和现代媒体把过去这些知识逐渐 擦掉一样.你从人们谈话的方式捡拾到一点这方面的历史,这样一种聆听历史的方法的窍门是:重要的不 在于人们说些什么,而在于他们如何说。如有一次在山东,我问一位老人家为什么他的村子只有一个姓氏, 他回答说:嗯,在过去,很少男人会入赘到这个村子来。 历史学家从一个参与的观察者转化为科学的观察者我知道用“科学”这个词不是太恰当,我的意 思是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错,中国
9、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依旧是中国 依旧是那个中国人从他们的历史中取得诸多灵感的中国。 (摘编自科大卫历史人类学者走向田野要做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中华民族展开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不能只采用“田野作业”的方法,因为有些民族的社会 状况及历史演变过程往往会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B威廉斯借用小提琴家的左手与右手来比喻历史学与人类学,准确形象地说明了两大学科的密 切关系,强调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应彼此协调。 C历史学者运用人类学的“田野作业”这一研究方法时,应注意不要简单地相信所看到的历史 遗存,因其离开所处的时代可能发生性状变化。 D尽
10、管已经深受电视和互联网等现代文明的影响,但在不少地方还是能看到原生知识的代代相 传,学者们依然能从“田野作业”中发现历史。 3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想在历史学研究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历史学者就应借鉴人类学的研究方式,不能只关注历 史文献,还必须做“访问活人”的“田野作业” 。 B虽然纳西古乐在远离文明繁衍中心的边缘之地被保存至今,但仍不能确信它是真正的唐乐, 这个例子说明了现有的历史遗存很难不变化失真。 C与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流入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献相比,那些在“田野作业”中搜集的资料数 量更多,对学者们的研究来说也更有历史价值。 D “田野作业”中关注受访
11、者如何说是聆听历史的方法的窍门,文中山东那位老人家对他的村子 只有一个姓氏相关原因的解释,正是典型例证。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两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 分) A王国维运用现代考古学成果,结合文献史籍资料,对汉代边塞和烽燧、西域丝绸之路等一系 列问题做了详尽的考释,创立“二重证据法” 。 B摩尔根研究与他同时代的印第安人部落,其著作却冠以古代社会名称,是因为原始部落 文明在尚未走出原始状态时,很少性状变化。 C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先后开展了著名的“江村调查”和“云南三村”等人类学研究 工作,接触到了文明发达程度较高的民族。 D世界第一部人类学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
12、导演在回忆录中透露,影片中展现爱斯基摩人部 落原始的捕猎海象方法的画面其实是摆拍的。 4两则材料都围绕“田野作业”展开论述,但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4 分) 5如何理解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分别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甲】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 【乙】我说“人还在” ,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 ( (二二)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幺姨的灿烂年华幺姨的灿烂年华贺捷生贺捷生 我亲爱的幺姨,总是认为自己不会被时光打败的幺姨,万不得已,终于坐上轮椅了。
13、这让我们两代从 长征路上走过来的女人,让 104 岁的她和 84 岁的我,多少有些伤感。生活那么漫长、那么灿烂,从来不 向命运低头的幺姨,还以为她仍然是那个以 18 岁的花样年华嫁给红六军团总指挥萧克将军的女生呢。 幺姨是那个年代最时髦也最有文艺范儿的女生。她档案的第一栏写着,蹇先佛,1916 年 7 月出生,毕 业于长沙衡粹女子职业学校艺术系美术专业。13 岁那年听说当红军的二姐也就是我妈,嫁给了在湘西创建 红军队伍的贺龙。15 岁听到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义愤填膺地走上街头,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的口号。 4 1934 年 12 月 26 日,幺姨记得清清楚楚,18 岁的她郑重地走
14、出家门,去找这支队伍的最高军事长官 参加红军。父亲贺龙那天在临时司令部,忽然感到眼前一亮,一个青春焕发的女子站在面前。 幺姨说,司令官,我来参加红军,你不会不欢迎吧?父亲片刻的拘谨,被幺姨的爽朗驱散了。他故意 说:参加红军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一个城里的洋学生,细皮嫩肉的,当红军能干啥?幺姨顺着父亲卖的关 子说,我一个正宗的艺术系的毕业生,能写会画,你打着灯笼都难找。父亲说,那是那是,我们还真缺你 这样的人。想了想,他神情肃然地说,你得先与你二姐商量商量。 幺姨收敛笑容,认真地说,姐夫,二姐跟我谈过了,说了革命的艰难,说了参加红军要流血牺牲。她 还告诉我大哥牺牲了。但我都想过了,二姐能吃的苦,我也
15、能。 父亲说,那好,你当红军的事,我批准了。不过,话要说在前面,我虽然是你的姐夫,但也是这支队 伍的总指挥,今后遇上生生死死的事,你可不能躲。幺姨说,姐夫,你放心吧,我们蹇家人没有说话不算 数的。 红二、六军团进驻慈利县城关镇时,父亲和萧克将军进城就去拜访在城东开染坊的我的外公蹇承宴。 外公对他们说,蹇家怕是着了共产党的魔,先是大儿和二女当了红军,如今幺女和二儿也争着要跟你们走。 我想好了,不阻拦他们。就是这次拜会,当年只有 27 岁的红六军军团长萧克将军与幺姨相遇相识,两人 爱好相近,趣味相投。没多久,没有繁文缛节,他们在母亲和幺姨的故乡结婚了。 1935 年 11 月 19 日,红二、红六
16、军团接到命令,踏上长征路。我在这年 11 月 1 日出生,幺姨在贵州 境内发现怀孕。在接下来的路上,被称为“红军姊妹花”的母亲和幺,一个背着越来越沉的我走,一个挺 着越来越大的肚子走。 母亲姐妹俩在长征路上很少见面,1936 年 7 月终于在甘孜住下来,母亲就背着我来到幺姨身边。幺姨 给我们准备的礼物,是节省下来的一点粮食和采来的一大把野菜。见面时,母亲告诉幺姨,她们做卫生员 的弟弟在翻越雪山时,因跑前跑后照顾伤员,累死在雪山上,埋在雪谷里。 没等姐妹俩从悲伤中缓过劲来,传来了部队开拔的号角声。她们心知肚明,命令是她们的丈夫方面 军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共同下达的,十万火急,即使幺姨随时会分娩也得出
17、发。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 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 第一天走了大半天,四野茫茫。幺姨突然哎哟一声,羊水破了,疼得失声喊叫,蹲在地上起不来。母 亲四处 1 巡一遍,看见路边有个只剩四堵颓败断墙的藏民放羊用过的土堡,忙把幺姨搀进去。没有器械, 没有产床,也没有水,就让姨父铲来一些草皮,垫在地上,铺上野营用的被褥,天当房,地当床。 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婴,哭声响亮。姨父喜不自禁,给他取名萧堡生,草原上土堡里出生的意思。 休息了几个小时,继续上路。 第三天,幺姨刚被扶上马走了几步,就一头栽下来。恰巧杨尚昆夫人李伯钊大姐路过,上前一看,说 失血过多是原因,但主要是饿的。说着,摘下身上装着大约有一斤大米的
18、干粮袋,扔了过来。幺姨拼尽全 身力气说,不行呀,李大姐,过草地,粮食是每个人的命啊!但李伯钊头也不回地走远了。 母亲和幺姨走出了草地,大人和孩子都活了下来。 幺姨与萧克将军的第二个孩子,还有第三个孩子,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有意思的是,他们的 5 第三个孩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部长篇战争小说,书名叫浴血罗霄 。 五年前,近百岁的幺姨粉碎性骨折,她拒绝保守治疗,勇敢接受手术,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104 岁的她虽然最终坐上了轮椅,但仍然顽强地挺立着,她就是不想被命运打败。 (有删节) 文本二: 我近年写的是回忆和追溯性的散文。有人说我是唯一的,是独自在营造“红色意境” 。我觉得这种说 法没什
19、么不好,我能够接受。但必须告诉人们,我写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有我没齿难忘地爱着和 记住的那些人。真实和真情,是我最在乎的东西、最珍惜的东西。我把这种真实和真情,当作我写作必须 遵守的原则。 我重提这些历史,绝不是要重温家族的光荣,而是要说明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父辈们舍生忘 死的动力之源。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国 家才能进步。 (选摘自贺捷生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的后记和自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幺姨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既有“九一八事变”的时代因素,也有家庭因素,还有她比较时髦、
20、有文艺范等个人因素。 B作者对贺龙元帅着墨不多,通过人物之间的几句对话,就为读者勾勒出一位风趣随和、思虑 周密的红军指挥员形象。 C文章以幺姨坐上轮椅、让人伤感开篇,又以幺姨坐上轮椅、仍“顽强挺立”结尾,这样写既 首尾呼应,又升华主题。 D文章语言平白如话,通俗生动,已届耄耋之年的作家如同坐在读者面前,将幺姨的革命往事 娓娓道来,亲切动人。 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毛泽东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与文中“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 走去”等描写极具画面感,表现了红军的革命意志。 B作者的舅舅为照顾伤员而牺牲,李伯钊把珍贵的口粮留给幺姨,这两件事的叙述方式
21、虽然不 同,但是都能体现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长征精神。 C 浴血罗霄这部长篇战争小说在战火中诞生,具有虚构性,是萧克夫妇的“孩子” ,也是研 究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人民军队军史的珍贵资料。 D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本文都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展开叙事,前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的交 往经历,后者再现了幺姨参加红军、长征等革命往事。 8为什么说幺姨的年华是“灿烂”的?请简要分析。(4 分) 9如果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幺姨的灿烂年华 ,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理由并简要分 析。(6 分) 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5 小题,小题,20 分 分) 阅读下面的文
22、言文,完成 1014 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事孝景帝, 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邹阳、枚乘之徒,相如见而说之, 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会梁孝王卒,相如归, 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令王吉相善,吉曰: “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 ”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上 读子虚赋而善之,乃召问相如。相如曰: “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 成奏之。 ”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 ,虚言也,为楚称; “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
23、为齐 难; “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 。其卒章归之于节 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焚中,发巴蜀吏卒千 人,郡又多为发转漕 万余人,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相如还 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蜀民及汉用 事者多言其不便。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天子问 相如,相如曰: “邛、筰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 夷。 ”天子以为然,乃拜
24、相如为中郎将,建节 往使。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环、筰之君皆请为内臣。通零 关道,还报天子,天子大说。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余,复召为郎。相如口吃而善著 书,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上:指汉武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 费以巨万计/ B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 费以巨万计/ C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
25、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 费以巨万计/ D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 费以巨万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对皇帝的尊称, 史记以“上”称武帝,以谥号称景帝,暗含臧否之意。 B.苑囿,在汉代是皇帝和诸侯的专属领地,具有生产、游猎、赏玩、宴请等功能。 C.转漕是指转运粮饷,古时陆路上的运输称为“转” ,通过水道运输则称为“漕” 。 D.节即符节,古时象征皇帝亲临,司马相如出使时,朝廷授予其节作为凭证信物。 7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26、分)() A司马相如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少时喜欢读书、击剑,早年因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而改名; 他善于著书,后来因作赋受到赏识。 B司马相如借赋进谏,方法独特。他创作了子虚赋 ,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和无是公三个人 物,以此劝谏武帝,得到肯定。 C司马相如尽心国事,安边有功。他出使西南,开通边疆道路,将当地的各民族团结统一于大 汉疆域,为国家安定做出了贡献。 D司马相如历经两朝,宦途坎坷。景帝时,他客游梁地,孝王死后,因无官可做而投奔王吉; 武帝时,定西夷建功,后又被免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 (2)秦时
27、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 14司马相如“客游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 分) (二二)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2 小题,小题,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 黄庭坚 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 帝阁悠邈开关键,虎穴深沈探爪牙。 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 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抱遗编校舛差. 注帝阁:指天帝宫门或守门人,又指帝都宫门。舛差:指差误、差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伯氏与作者得知盖郎中研习杜甫诗歌,先后赠诗,体现了古人以诗酬和的雅趣。
28、B “帝阁悠邈” “虎穴深沈”两个比喻,表现了杜诗深沉雄健、沉郁顿挫的风格。 C “江花”寄寓了杜甫的百年忠义,由此可以推测出杜诗中曾经使用江花的意象。 D盖郎中为了在仕途上追求更好的前程,一丝不苟地学习杜诗,作者对此深表赞赏。 16作者对于学习杜诗有哪些见解?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三)名篇名句默写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本题共 1 小题,小题,6 分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8 (1)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宋荣子不会因世人的称赞而特别奋勉、不会因世人的非难而更加沮 丧,他能做到“,” 。 (2)李白的蜀道难用鸟鸣渲染蜀道空寂苍凉的氛围,如“”和“” 两句
29、,分别借林中鸟和月下鸟的鸣叫烘托哀愁之情。 (3)宋诗有以诗言理的特点,如“,”两句,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的哲理相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一)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神秘的面纱徐徐地揭去了,令人灵魂震慑的景象出现了:一片幽深的蓝色,平静地闲适地躺在群山群 峰的足下,阳光爱抚着投射下来,那一袭长裙的色彩变幻莫测,胸脯淡了腹上浓了腿脚又浅淡了;愈是颜 色浅淡的裙褶里,万千的宝石和碎金的闪光愈是璀璨。山顶上的千年积雪倒映不出影像,被深沉的蓝得发 青的水融解了。白云白雪和山峰都无法在其中投
30、下倒影留下印记,她太深了,抑或是太娴静了,不把任何 献媚者收入眼帘?只有太阳是可以骄傲的,可以在那一袭长裙的每一寸裙褶的宝石上撩拨起闪光,她却依 然沉静雾的面纱又徐徐地遮盖过来了。 留在我灵魂深处的,是羞色里的纯净。至纯至洁的天池之水,便自然蓄蕴着羞羞的神色.她高踞海拔 两千多米的长白山巅,绝除了灰土、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浸染,保护着一份至纯至净至洁, ()再到哪 里去寻觅如你天上之池一样的羞色?告别天池,告别长白山,留一份纯净,留一份羞色,陶冶情感滋 润心灵。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突然喑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
31、,奔涌 前行。 B花开花落,候鸟迁徙,四季轮回,潮汐涨落自然界的周期重演现象可曾引起过你的注意? C在那个遥远的村庄,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歌谣: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 D穿长袍的看他是一个外地来的陌生人,就问道: “这位是” “我的兄弟。 ”戴礼帽的回答。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那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正是沉静里的羞色,而这气韵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的水镜中都 不可能找见了。 B那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正是沉静里的羞色,而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的水镜中都不可能 找见这气韵了。 C那沉静里的羞色正是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而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的水镜中都
32、不可能 找见这气韵了。 D那沉静里的羞色正是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而这气韵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的水镜中都 9 不可能找见了。 20拟人的特征是把事物人格化,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4 分) (二二)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2 小题,小题,1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网上流传一种说法,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1),如同患上了“眼癌” ,完全无药可 治。其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眼部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通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诱发 黄斑变性的原因还有很多种,包括眼部炎症、高血糖、吸烟等,(2)。此外,将黄斑变性称 为“眼
33、癌”也不准确。所谓“眼癌” ,是指生长在眼部的恶性肿瘤,一般为遗传或自身基因突变引发的。 “黑 暗中玩手机会得眼癌”的说法有些耸人听闻,容易对人造成误导。 不过,(3),但沉溺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科学研究显示,睡 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视力大幅下降;长期玩手机也会使睡眠质量下降,手 机屏幕的光亮会干涉褪黑素的分泌,使我们在放下手机入睡后更多处在浅睡眠,但不能进入深睡眠, 因此,大家还是要学会合理使用手机,切莫沦为“手机控” 。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 个字。(6 分) 22文中画横线
34、的语句有 4 处语病,请修改。(4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嫦娥奔月” 、屈原“天问” ,寄托了先民们的梦想与思考。观天象,制历法,研制浑天仪,身绑“火 箭”飞向天空,古代科学家孜孜探求浩渺宇宙。新中国成立以来, “飞天揽月”的探索从未间断:上世纪 50 年代,现代航天业艰难起步;70 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飞上太空;今天, “嫦娥” 系列将“玉兔”送上月球,带回珍贵的月壤, “天问一号”飞过广袤的太空,即将着陆神秘的火星一 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铸就了中国航天精神。 以“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为主题,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以当时中学生的身份给学校广播站写一篇广播稿。 在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向全国中学生演讲,以学生代表身份写一份演讲稿。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后,以学校团委名义给“天问一号”团队写一封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