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3、认识鲁迅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领悟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 课时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在播放歌曲时,老师问:童年你最爱去玩的地方是?你最爱听的故 事是?最爱玩的活动是?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 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 我们伟大的文学 家鲁迅先生在 1926 年 9 月 18 日,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今 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 走进他的童年!看一看鲁
2、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 【板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 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历史小说集故 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 心集、南腔北调集等专集。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 小说。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朝”指早晨,这里 指童年;“夕”指晚上,这里指老年。原来的意思是早晨开的花到晚上凋谢了去拾,这里指 老年回忆童年的事。 三、默读整体感知文章
3、内容。三、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a)“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 “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部 分内容。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B)表明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b)、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 分为两部分,找出起止,想想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四、研读四、研读“百草园百草园” 1、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 18 段
4、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2、“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怎样理解这一句子? “似乎”表示不肯定的语气,因为“距离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印象模 糊,所以用“似乎”;“确凿”是确实的意思,表示肯定的语气,因为“我”对儿时在百草 园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所以用“确凿” 3、学生赏读第二段 提问:百草园中有哪些好看、好听、好玩、好吃的?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 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提问:作者在写这些动物、植物的时候,用
5、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生动、美好呢? 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 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 , 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 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 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 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 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
6、今,这些景物 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 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找出色、形、声、味及春、夏、秋景的 词语)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 “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 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 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 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
7、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 巧。 提问: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 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 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 必说” 由高到低写动物, 这又是一种顺序。 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 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 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从详略的角度看, 两个“不必说”写的景物属于略写,泥墙根一带的景物属于详写。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融情入景,景中有人,
8、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 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 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 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排比句: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 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
9、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除此之外,善于运用联想. 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 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 使文章更加生动活 泼。 小结:第 2 段是文章第一部分写景的精彩之处。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 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 2 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拓展延伸: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教师示例:(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环境宜人的 寝室,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体
10、活动,单是文 化长廊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4、提问:文章的第 3 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 的叙述上去。 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 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 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 结局是邪不压正, 美女蛇被制服了。 下面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个故事。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由赤练 蛇而写到美女蛇,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 园的情趣。这是运用联想的表现手法; 5、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
11、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 先写捕鸟的时间、 条件、 方法, 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 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 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 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第 8 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 8 段写
12、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 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 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 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五、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实际上百草园其实很普通,而且作 者在文章中也提到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既然这只是一个只 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 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 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 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 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 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 可见童年的鲁迅是一个热爱大 自然、好奇、天真幼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