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峡教学设计(第三稿)三峡教学设计(第三稿)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多形式朗读,辨析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章,当堂背诵。 2.对比教学,品味三峡自然山水的神味和这篇散文的神味。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三峡自然山水的神味。 难点:体会三峡这篇散文的神味。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走近作者走近作者(导入) 他,是个骨鲠忠臣,素有“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却遭豪强陷害,以身殉国。 他,是个地理学家,跋山涉水,走乡访老,终著“地理学先导”水经注。 他,是个散文家,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述生动,终成“山水游记文学的鼻祖”。 他,就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郦道元。
2、二、二、走进走进三峡三峡 三峡是大自然对炎黄子孙最深情的馈赠,是一个承载了无数诗文与梦想的地方。而 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就将气象万千的三峡尽收笔底。这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三分文章七分读”,先听范读,感受文言文朗读之美。 (1)(注意大屏幕上的字词,在书上标注出来)正字音,领略语音美。 阙处曦月绝巘飞漱属引凄异沾裳 (2)明句读,感受节奏美(尤其是句首独立性词语后略用拖音,更有文言文朗读 的神味)。 (明确:本文停顿注意处有句首独立性词语后停顿,四字词二二停顿, “清荣峻茂” 一字一景一顿) 屏幕显示: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3、有时/朝发白帝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 2.学生快速自读,进一步理解教师范读的要求。 3.学生齐读。 4.回答: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三峡的山与水。 (板书:山 水) 三、品读三峡三、品读三峡 1.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写山水的的文章桂林山水,还记得桂林山水中山 有什么样的特点,水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桂林山:一座座拔地而起;漓江水:静、清、绿。 2.思考,讨论:三峡的山与桂林的山一样吗?三峡的水与漓江水又有何异同?结合 文中词句来谈谈三峡山水的特点。 (1)山不一样:三峡的山连绵,连绵到什么程度?(略无阙处),是很短的一段 距离,是一处,还是很长的路段都是
4、如此?(自三峡七百里中);高峻,高峻到什么程 度?(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绝巘多生怪柏)(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生说到哪句,即点拨重点词和翻译)。 (2)水有不一样的地方:三峡夏水急猛,急猛到什么程度?(沿溯阻绝。或王命 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当然,也 有相似处:静(林寒涧肃)、清、绿(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生说到哪句,要点拨重 点词和翻译) 四、课堂总结四、课堂总结。 是啊,郦道元用最省俭的字句便写出了三峡的山以及四季水的神味,这就叫惜墨如 金,这就叫字俭意丰韵足! (板书:字俭意丰韵足) 五、五、
5、背诵三峡背诵三峡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么美的文章不能纳入“腹中”,真是太可惜了。长远来看, 将文章背诵下来,才是最大的受益啊! 教师指导背诵:抓层次,抓关键字词,学生逐段背诵。 六六、课堂课堂练习练习 用原文填空。 1.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的静景,也 描写了“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2.文中用“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_, 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 他用 “_, _” 描写水势盛大, 又 用 “_,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七、附:七、附:板书板书 三峡 山:连绵高峻 夏:急猛字俭意丰韵足 水春冬:清幽(惜墨如金) 秋:凄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