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教材: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审定 2018 三年级语文上册 课课题:题:17.古诗三首望洞庭 执教人:教学目标执教人: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注释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 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 情。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
2、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课件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1 1 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一、激情导入,引课题引课题 1.1.激情导入:飞花令(激情导入:飞花令(飞花令的主体字是:水)。 2.2.引出课题引出课题: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一千 三百多年前, 唐朝有位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 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美景, 于是诗兴大发, 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望洞庭 刘禹锡。 二、初读古诗,二、初读古诗,读通顺读通顺 1.1.简介作者简介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 称“刘白”,
3、白居易称他为“诗豪”。代表作有乌衣巷陋室铭刘梦得文集。洞庭湖, 它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 2 2. .初读古诗,读通读顺。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 1)检查会认字预习情况。()检查会认字预习情况。(庭 tng未 wei 磨 m盘 pn) (2 2)读通古诗。)读通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再读古诗,有韵律三、再读古诗,有韵律 1.1.介绍朗读法。介绍朗读法。 “平仄朗读法”:古人把字分成平声和仄声两大类。(板书:平 仄)一声二声的字属于平声,用 一条短横表示,读时就把声音拖长一些;三声四声的字属于仄声,用一条竖
4、线表示,读时就把声音 放短一些。 2.2.读出韵律。读出韵律。 四四、诗画结合,释诗意。、诗画结合,释诗意。 1.1.交流理解诗意的方法。交流理解诗意的方法。 2.2.理解诗意。理解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 体。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远远望去,洞庭山水更加青翠,如同在白银盘里放了一颗 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3.齐读古诗。齐读古诗。 五五、锤炼字词,悟诗情、锤炼字词,悟诗情 (一)、湖光秋月两相和(一)、湖光秋月两相和 1.挑人读第一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生:湖光、秋月)(板书:湖月) 2.通过“和”引读
5、:读出这宁静的和谐之美。(齐读) (二)、潭面无风镜未磨(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挑人读,诗人看着洞庭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 2.通过比喻让学生了解作者仔细观察。 3.前两句诗连起来,读出和谐之美。 (三)、遥望洞庭山水翠(三)、遥望洞庭山水翠 1.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 2.朗读。 (四)、白银盘里一青螺(四)、白银盘里一青螺 1.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 2.两句诗齐读 3.指导生字:银(左右结构) (五)小结全诗(五)小结全诗 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过是案上杯盘而已,诗人举重若轻,自然淡泊,把人与景的 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这也是人与景的和谐之美啊。(板书:人景) (六)背诵古诗(六)背诵古诗 六、六、拓展延伸,升华美拓展延伸,升华美 1.1.对比朗读:对比朗读: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杜甫登岳阳楼 2.2.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