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教苏教版版六六年级年级上上册册科学科学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2019 年 9 月 1 第一第一单元单元 显微镜显微镜下的世界下的世界 水滴里的生物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能力目标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目标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 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
2、)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 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 (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 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 (2)教师
3、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2 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 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自主观察 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
4、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 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 微生物。 (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 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 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 状的。 (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学生阅
5、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教学后记】 3 做酸奶做酸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目标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
6、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点】 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教学难点】 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 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消毒保温杯和勺子。 (可用开水烫一烫) 待牛奶冷却到 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 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
7、,并盖上盖子。 保温 8 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 3540左右;二是卫生, 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 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 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 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 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 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
8、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
9、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5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 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 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
10、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 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 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 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 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 手, 依次传递下去, 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 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11、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教学后记】 馒头发霉了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6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能力目标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 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
12、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 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 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1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在我们 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 状?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 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 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 (做好巡视和辅导) 3学生汇报、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 显
13、微镜, 所以叫它微生物。 霉的种类很多, 颜色各异, 有青绿色、 黄色、 黑色、 白色等, 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4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5讨论: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其他物体 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6 讨论: 教材第 9 页表, 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 还有哪些组合方式。 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 课堂小结: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作业: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写好实验报告。 第第二二课时课时 一复习 1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 2霉发生的条件有
14、哪些? 3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关。 二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 7 1隔绝空气。 2保持干燥。 3高温灭杀。 4低温保存。 三教师辅导学生学习霉的功过。 1可以用霉制止食品。 2制作药品 3霉菌会使物品损坏 4霉变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 四学习科学家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五小结:应该怎样防止有害的霉发生?应该创造什么条件让有益的霉发生。 【教学后记】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 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 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
15、同; 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 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 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 结构细胞; 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能力目标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8 【教学重点】 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 【教学难点】 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见
16、过建房子吗?建房子大概需要哪些材料? 小时候,你们或许都玩过积木,你们用它搭过什么呢? 2提问:如果把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比做搭积木, 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 3学生思考、交流、推测。 怎样证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还是错误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做实验来进行验证。 二、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 1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 2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 3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提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 6学生汇报。 7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洋葱表皮是
17、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 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这就是一个细胞。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 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三、指导学生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 1请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 11 页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细胞?它们 的形状、大小一样吗? 2教师带领学生小结: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 形状和功能。 3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关于细胞 知识,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4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2 页的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 5提问:细胞是谁发现的?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 6教师指导学生小结:生命体大都
18、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 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 9 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四、拓展活动:模拟白细胞杀死入侵的病菌 1讲解: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 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 同时, 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发炎” , 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因此,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2分组模拟白细胞消灭病菌的游戏。 (选定几个学生扮演 “病菌” , 三四个同学为一组手牵着手扮演 “白细胞” , 然后 “捕 捉”病菌,把它包围起来)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
19、同细胞有不同功能。 【教学后记】 第二第二单元单元 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地球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能力目标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 情感目标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不迷信权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 1谈话:提问:
20、“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0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 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 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 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 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 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 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
21、是一种没有依据的 “猜想” , 是对地球 不科学的解释。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 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 下面我们也来 看一看。 课件播放“月食过程”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 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提问: 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 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 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
22、认识和猜想。 课件出示“海边归帆” ,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 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学生讨论交流。 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 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其中的科学道 理, 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 ,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 故事。 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 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 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 (
23、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 ,现在 11 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 对的。 。 提问: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 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谈话:不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家还在不停地 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 (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 三、认识地球有多大 1谈话: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 2学生回答,猜测。 3看教材第 16 页资料,了解地球的有关数据。 4提问:你知道我们这里到无锡有多远吗?坐汽车大约要多久?
24、我们无锡到南京 有多远?坐汽车大约要多久?出示中国地图观察图上的无锡到南京有多长。 再观察地球 仪上的中国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 四、拓展活动: 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 4 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 8 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 的年龄该有多大? 【教学后记】 地球的表面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 知道地图是 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能力目标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 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情感目标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 美壮
25、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教师 12 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 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 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教学难点】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 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 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 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
26、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 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 觉得真是太美了,于是, 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 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 一个? 2、(展示教师作品) 讲述: 组内同学商量一下, 你们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 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 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 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 互参观一下。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学生谈参观感受。 三、绘制地形图 1、谈话:地表模型
27、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它最适合放在固定 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可以怎么做?(绘制地形图)那么这个地形图该如何画 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3、讲解绘制地形图的要求:将玻璃板盖在托盘上,再将胶片放在玻璃板上,按下 面的地形便可画出地表的整体轮廓来。那么,不同的地形你们都想怎么来表示?具体都 用什么方法表示,你们小组自己来定,不过要在下面加上说明。 4、学生分组绘制地形图。小组展示汇报。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与学生绘制的地形 图进行对比,并讲解:我们制作的过程与标准地形图的制作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 同的地方, 地形图的制作是很复杂的
28、, 要求更是科学、 严谨, 如果大家有兴趣知道的话, 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网址,大家有时间上网看看。 13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我们刚才画的就是地图,当然要按照地面的地面的大小来画,但是没有 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按照比例缩小才能 制成地图或地球仪。 2、出示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观察交流:你对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的观 察,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 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加深对地图的认识,体会地图用 途。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29、。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 还有一幅卫 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 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五、拓展活动: 活动一:将公园的实景图画成地图,注意找准“北”的方向。 活动二:说说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体会地图的用途。 活动三:利用地图找“宝” ,学会用地图。 (可以作为课后活动) 【教学后记】 地球的内部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能力目标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情感目标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30、【教学难点】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4 1、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 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 2、学生讨论 3、学生实验: (注意在实验中要及时记录你所得到的信息,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 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能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 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1、过渡提问:刚才同学们说盒子里的物体的时候,都用到了“好象”这个词,说 明大家对这个实验的结果还不能肯定,这仅仅是一个猜测而已。 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 的胶卷盒, 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你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
31、测呢?把你知道的说给大 家听听。 2、学生汇报。 (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 ) 3、看相关录像: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 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 (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 4、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并画下来。 5、相互交流讨论 6、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 7、观看录像,对比验证(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片段) 8、出示鸡蛋一只,讨论: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 9、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三、制作
32、地球构造模型 1、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2、师生讨论制作步骤 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 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 (教师播放音乐) 5、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 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四、课后拓展 1、讨论: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 你会怎么做呢? 【教学后记】 15 火山和地震火山和地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拓展信息 的能力 3、学会在学
33、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能力目标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 知道一些预 测地震的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 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 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探究问题 1、观察录像,了解自然现象。 让学生看一小段录像,用感官来认识地震和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提 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
34、关键性的一步,学 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进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起始。 提问:你刚才看到的录像中,哪种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呢? 揭题:火山和地震 谈话:是呀!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生 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2、提出探究问题: 提问:A 你有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或火山喷发呀? (有:当时你的感觉怎么样?) B那对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 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呢?可以先相互讨论讨论。 根据学生问题板书研究项目: (学生可能涉及的研究项目有: ) 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16 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地震发生前,可能会
35、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 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喷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火山喷发会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3、导入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多!下面就让我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 “亲临”地 震、火山喷发的模拟现场,去探究一下地震和火山的奥秘,你们想不想去?那就欢迎你 进入火山和地震网站来探究。 (如果没有网站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二、学习新课 解决提出的问题 1、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推荐自主学习的方法:阅读课文 搜集资料 实验研究(最好通
36、过专题网站 学习) 2、集体交流 逐个自主解决问题 方案一: (有专题网站的情况) 1 介绍网站 2 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讨论交流(组内交流和组组交流) ,教师指导 3 学生公布研究成果: A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的危害?(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是哪些同学研 究的?你能介绍一下你的研究成果吗? B地震的形成 谈话:哪些同学是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请说说你们的研究情况。 提问:那岩层为什么会形成褶皱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模拟实验吧, 把你桌上的毛巾叠起来放平在桌面上,用手按住两头,向中间挤压,你观察到了什 么?怎么会发生这个现象呢?(引导:如果把毛巾看作地壳岩层)这个现象能够说明什 么呢?(岩层在
37、力的作用下会发生褶皱现象。 ) 那么岩层为什么会断裂呢?请你用手握住枯树枝的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你 又发现了什么?(引导:手在枯树枝断裂时有什么感觉?听到了什么声音?)这又能说 明什么问题?(岩层受到的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发生断裂形成地震,所以地震时 往往大地会震动,而且还有轰隆隆的声音。 ) 录像播放:地震的形成过程。 17 C火山的形成 谈话:原来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形成的,那火山为什么会喷发呢?(学生进行 发布介绍) 小结:由此可见,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都是地壳运动形成的。在火山喷发同时,往 往伴随着地震的发生。因此地震和火山喷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谈话:其他同学你还研究了什么
38、问题呀?谁来讲讲自己的研究情况? D 学生发布:地震的预兆 避震的方法 地震、火山多发地带 地震的预兆(学生进行发布并补充) 谈话: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地震前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吧。 录像播放:地震预兆录像 谈话: 这是人们根据长期观察而得到的经验, 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专门研究地震了。 提问: 你知道我国古代研究地震最有名的是谁吗?他是怎样研究地震的呢?你知道 候风地动仪有什么用吗? 避震的方法(学生进行发布并补充) 谈话:现在我们正在上课,如果突然发生地震,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还需要 注意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先告诉周围的同学,相互说说。 小结:如果现在突然发生地震,首先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能慌
39、张。然后再采取自我 保护的方法。 地震、火山多发地带(学生进行发布) 谈话:这些地方为什么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呢? 那么,我国的台湾省为什么是地震和火山喷发频繁地带呢? 介绍:台湾 2002 年 3 月 31 地震。这就是今年 3 月 31 台湾发生地震后的情景,这 次地震又给台湾同胞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小结: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六大岩石板块,板块与板块交接的地方,由于相互挤压 作用往往是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多发地带。 延伸:通过网络浏览研究,你还了解了些什么呢? *介绍阿富汗地震:前不久阿富汗发生了里氏 7 级的大地震,这场地震 让阿富汗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雪上加霜。 但也有人猜测阿富汗发生的地震
40、可能是人 为因素所引起的,到底是怎么样。请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关注。 方案二(没有专题网站的情况) 1、指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原因。 (1)讨论:你推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讲解: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大地在剧烈地震动,有很大的破 18 坏力。地下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3)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讨论: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地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你认为 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 地壳内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 (4)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握
41、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当木棍 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假如这根木棍是我们想象中的地下的岩层, 当岩层受到挤压的力越来越大时, 会发 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木棍在力的作用下被折断,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 内部压力时发生的断裂,木棍折断时发出的声响,想象到地震时发出的巨大声响;木棍 被折断后产生的震动,想象到地震引起的大地剧烈的震动) (5)组织学生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6)讲述: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地球上都要发生几百次;只是有的 地震较弱, 人们感觉不出来; 只有强烈的地震才会带来灾害, 但一般一年不过只有几次。 2、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成因
42、。 (1)学生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 (2)用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的喷发。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3)小结火山喷发的原因。 3、讨论:为什么说我国台湾省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频繁地区? 小结:在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岩层受到压力较大,这往往 是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地带。 4、指导学生了解地震的前兆。 (1)讨论:地震前兆有哪些?你们已经知道有哪些地震前兆? (2)讲述:地震前兆还有: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地光与 地声等。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 。为了便 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老师介绍一首歌谣给大家: 震前动
43、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19 5、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 (1) (出示张衡像及地动仪挂图)张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早 研究地震的科学家。在 1800 多年前,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监测地震的仪器地动 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了解得越来越多,发 明了各种仪器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例如地震仪(出示地震仪挂图)就是通过监测地球 内部的变化来记录和预报地震的。 6、指导学生在
44、遇到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人要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被倒 塌的房屋砸死、砸伤。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造 成火灾。 三、总结巩固 学生概述本课内容 、谈话: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们对火山和地震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提出再研究的问题: 谈话:同学们了解的真多!那么对于这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自然灾害,你有 什么想法呢?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想提出来继续研究呢? 四、探究延伸 、谈话:看来关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的问题。那就 请大家把今天没有完成的研究继续下去,当然你还可以通过查阅课外书籍、实地观察等 其
45、它方法进行探究。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研究火山和地震的专家。 【教学后记】 地表的变迁地表的变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科学知识 20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教学难点
46、】 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 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 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 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 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 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
47、姿百态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 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 呢? 2、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21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P25 内容 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 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 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
48、大 自然的神奇力量呢? 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 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 实验:石子变小实验。 (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报告、交流实验情况) 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 (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物体热胀冷缩) 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 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 (水搬运 P27) 思考:问题 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 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六、拓展: 1、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 没有呢? 【教学后记】 22 第三第三单元单元 物质在变化物质在变化 蜡烛的变化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