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与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 24 页,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 1 克 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 2、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 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以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
2、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蓝根、2 分硬币、黄豆、天平、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能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吗?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动物世界,一起探索其中的数学知识。仔细观察, 你了解到动物的哪些知识? 师:汇报得真不错,大家都是善于观察的同学!其实啊,平时生活中提到的重量 在数学上更准确的应该称为质量, 表示物品有多重, 就要用到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生:斤、公斤、两 师:斤、公斤和两是我们国家经常使用的质量单位,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 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与
3、千克。(板 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 学习新知的兴趣。师生谈话交流,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环节创设,学生比较感兴 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二)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1、感知、认识 1 克 (1)交流。 师:面对两位新朋友,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1 克有多重? 生:1 千克有多重? 师:智慧的孩子脑子里都装着问题!那我们就从 1 克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2)借助实物感知克及其作用。 课件出示 10 克的板蓝根。 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物品。 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
4、轻还是重。 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 (3)体验。 师:这是一枚 2 分的硬币,它大约重 1 克。 师: 你们想知道1克有多重吗?现在请从学具袋拿出2分的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 静静的感受它的轻重,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开始吧! (4)分享。 (5)估一估。 师:你们能从装有黄豆的盒子中取出大约重 1 克的黄豆吗? 师:现在请小组合作: 1、估一估:几颗黄豆大约重 1 克;2、再掂一掂:几颗黄豆约重 1 克;3、说一说 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几颗黄豆约重 1 克。 (6)汇报交流 (7)称一称。 师:到底几颗黄豆重 1 克呢?你们有
5、什么好办法? 生:用秤称。 师: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一般用天平。出示天平。 师:天平的左右两边,这两个叫托盘。左边这个放要称量的物体,右边这个托盘 用来放砝码。 (小妙招:简称:左物右砝)中间是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在中间 的红色刻度线时,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 这是砝码这一盒砝码里最轻的是 1 克,最重的是 50 克,你们听出砝码的单位了 吗? 师:那我们来称一称。谁想和老师一起来?师生一起称重。 师:现在天平的指针指在中间,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相等,几颗黄豆大约重 1 克? 师:知道老师这里为什么用大约吗?因为黄豆大小不一样,干燥程度不一样,所 以重量也会不一样。 师:请你们取出 1 克重的
6、黄豆放在手中掂一掂。 (7)找一找。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充分的感受了 1 克有多重,现在老师想和大家玩个小游戏, 有信心吗?请从学具袋中取出约重 1 克的物品和约重 3 克的物品。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 1 克有多重,那 1 千克又有多重呢? 【设计意图】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感知,使 具体的质量感不断内化,形成一定的实践经验。 2、认识感知 1 千克。 师:这里有一袋食盐,也是用克作单位,请你读读有多少克?那两袋盐合起来是 多少克呢?师:为什么? 师:我们称一下,这是盘秤,用什么作单位?指针指向几?多重?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 克和 1 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7、? 1 千克=1000 克(板书) 师: 现在请各组同学先将 1 包食盐放在手中掂一掂, 再将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 有什么感觉。 师: 我们在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所以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就用千克做单 位,千克用符号 kg 表示。千克又叫公斤。 3、加深 1 千克的感知。 师: 现在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 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 1 千克的物品。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风丰富的活动,感受 1 千克,又通过计算、称同一 物体而得出变得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达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 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3、认识生活中的秤。 师: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
8、标识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 重呢? 师:这些物品分别有多重?用的秤你认识吗? 秤是一个大庭,家族成员还有许多,我们一起认识一下它们。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让课堂教 学生活化, 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 主动, 更具有个性化, 并能充满生活的气息。 深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 三、巩固新知 1、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00()10()3000()400() 2、完成课本第五页自主练习第 2 题。 3、完成课本第五页自主练习第 3 题。 思考题: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小明想请大家帮助他解决一个困惑,你愿
9、意帮 助他吗?1 千克棉花和 1 千克铁,哪个更重一些? 四、本课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在经历了大量感知体验活动之后,学生将发现与他人分享,体验 获得只是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本节课所学 知识,加深了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和理解,又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一一克与千克克与千克 gkg gkg 1 克有多重? 一枚 2 分的硬币约重 1 克约四粒花生米 两枚回形针一粒花生米两粒胶囊 1 千克有多重? 1000 克=1 千克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数
10、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 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感受较少。重 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就能得到。而要在对物体重 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 本课中, 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学习活动去 感悟物体有多重。 本节课通过对学生提问,询问同学们喜欢的动物,带领学生走进动物世界, 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以此
11、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优点: 1、参与活动多。这是一节活动性很强的课。所以在课堂张我以学生大量活 动为主,让他们尽可能多去体验,亲身感受重量,增强估测能力。 2、生活氛围浓。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硬币、花生米、黄豆等物品入手,容 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3、课改意识强。教育的重心是探讨“乐学”,培养同学们的能力。在本课 中教师及时提供小组合作、探讨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准备充分的教具和实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进行掂一掂、称一称、估
12、一估等活动,感受 1 克、1 千克物体的轻重,形成 对单位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建立 1 千克等于 1000 克的 认识。 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带领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秤,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息 息相关, 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 扎根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通过亲身体验, 更能让学生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做”、 “听”、 “说”的方式介入学习,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支点,会与点过的物 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质量单位。如果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 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很困难的,我想,仅靠课堂上学的这些是远远不够 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 经验。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有感性到理性的过 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