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背背”框架】框架】 【“背背”时空】时空】 【“背背”难点】难点】 第第 1 课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难点 1旧石器时代和新时期时代的比较 难点 2西周的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 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义务诸侯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封国鲁、齐、燕、卫、宋
2、、晋等 4影响 (1)积极影响 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消极影响 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 逐渐被削弱。 5瓦解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周王室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 带,它维系
3、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 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 第第 2 课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难点 1春秋战国变法运动 难点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派别代表时间地位主张 儒家 孔子春秋儒学创始人 核心:“仁”; 政治: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教育:有教无类; 伦理观:性相近 孟子战国被尊为“亚圣”“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战国集大成者仁义、王道;“君舟民水”论;性本恶;礼法并 用;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的本原是“道”;“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思 想 庄子战国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世间万物是相对的;消极
4、主义 法家韩非子战国集大成者“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墨家墨子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兼爱、非攻、尚贤 难点 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社会诸侯争霸,礼乐制度崩溃,社会正经历巨大变革 教育私学兴起使教育逐渐普及和平民化,造就了一大批阅历丰富和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 阶级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网罗人才,“士”阶层活跃 环境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缺少绝对权威和控制,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技术生产技术取得较大进步,人们认识水平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文化争霸、兼并战争使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播、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5、 学术不同学派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第第 3 课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难点 1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 (1)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具体包括: 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独裁专权”趋势。 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 (2)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吸收前朝制度精华的基础上创立的,发展完善了前代制度,体现了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难点 2大一统国家建立的大一统国家建立的背景及背景及意义意义 (1)背景 历史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 实践商鞅变法初步确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设县制,为其提供借鉴 政治秦善于吸纳人才,外来人才在秦统一大业的实现上,功不可没 经济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地理秦国所处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物质基础雄厚 思想法家思想提供了治国的理论基础 军事采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民心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破政治分裂、结束战争,成为历史大势、众望所归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秦巩固统一的意义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7、,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 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统一。 难点 3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1)比较完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地位的规定;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着 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皇权至上。中央的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无法独揽大权,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3) “家天下” 。各级官员的任免都由皇帝一
8、人决定,很多官职如宗正、奉常等专为皇室设置,国与家同治。 第第 4 课课西汉与东汉西汉与东汉大统一国家的巩固大统一国家的巩固 难点 1西汉政治体制的发展“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汉承秦制”: 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如设御史大夫。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实施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 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有所损益”: 秦朝赋税、兵役、徭役沉重,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
9、策。 秦朝法律严酷,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 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汉初施行了分封, 出现了诸侯王国与郡县并存的体制, 被称为“郡国并行制”。 到汉武帝, 解决了王国问题, 汉朝实现了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 (3)汉承秦制的实质: 汉承秦制的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是西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 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控制,强化君主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 难点 2中国古代“丝绸之路” (1)含义:“丝绸之路”是指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沟通中西
10、交通的陆贸易通道,因 为中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由此西运,并对世界文明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被誉为“丝绸之路”。 (2)形成条件:西汉社会经济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张骞通西域扫除贸易障碍;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3)主要路线: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分为南线、北线,至疏勒会合。自疏勒越葱 岭,往西南先后可以到达大月氏、安息、大秦,往北可至大宛、康居。 (4)作用: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各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它是中国人民和西亚及欧洲、非洲人 民间的友谊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等物品和养蚕缫丝、铸铁、井渠、造纸等技术先后西传;许多外国货 物由此进入中国;佛教也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11、难点 3两汉文化的特点两汉文化的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两汉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稳定的大一统的秩序,形成了 文化的趋同与统一;两汉又是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 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两汉时期,由于中外交通的发达,中国大规模地吸取了外来文化,特别是张 骞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路流入中华。中华文化广泛外传,不仅形成东亚文化圈,还向西 传到西域以至欧洲。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西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九章算术的 问世,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中医、中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医药学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这都表明 那时的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至今,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可见秦汉文化 不仅在当时誉满宇内,而且泽被后代。 (4)气势恢宏。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如史学辉煌巨著史记 ,气势恢宏的汉 赋等。这些成就都表现出汉人充满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这些成就既反映了 当时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