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课题地震地震课型课型新授新授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 使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 据,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 2.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地震现象,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 防震知识。 重难点及重难点及 突破措施突破措施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器材做地震模型实验,分析认识地震现象及地震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学生利用简单模拟实验和搜集的资料探究认识地震成因。 学习准备学习准
2、备教师准备:明确课堂探究需要做好的准备:利用图片、文字等使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典 型材料,为学生课前准备提供导向。 学生准备:让学生知道上科学课要做好相关准备,如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典型实验材料和 图片、视频等资料,意在引导学生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环节与目环节与目 标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一、 生活情 境引入 自主学习 导入课题,学生了解地震的场景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国在近几年发生过的灾难性最大的一次地震吧?你 们还记得当时电视画面上地震发生时那悲壮的场景吗? (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看当时地震时所留下来的画面,了解一下地震时会
3、有 什么现象发生。好吗?。 (为了加强导入的渲染效果,在 PPT 中,加入了唐山 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图片然后再放视频。这样更震撼) 师:关于地震你都知道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下面先 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 师: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使它造成倒塌呢?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在不断运动着。 学生交流地震资料。 播放纪录片地球的秘密 师: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对地球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 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 生: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师千姿百态的。 生: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师:同学
4、们知道的真不少,关于地球,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地球内部的情况。 生:地球的内部到底有什么? 师:我们首先通过一个纪录片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地球。 猜测地球内部的结构 师:地球表面的东西,我们能够看得见,可是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生:地球内部有煤,有石油。 生:地球内部有地下水。 生:地球内部有岩石。 生:地球内部有火山喷发物。 师:你们是如何知道这些信息的呢? 生:我是从一些资料上看到的。 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不可能吧地球切开观察地球内部构造。科学家是如何了解地球内 部.获得资料的呢? 生:我知道钻探可以了解地球内部。 生:还可以依靠地震波。 生:我听说还可以利用
5、磁力呢。 二、探究探究 地 震 成地 震 成 因因 观察演示实验,了解实验过程。 师:谁能用上节课所学方法猜测地震成因? (根据学生猜测做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条放好。 ) PPT 出示实验要求。 演示实验:毛巾褶皱,竹片折断。 三、模拟 实验 初步感知 观察、 实验 是学习科 学、 探究科 学的重要 方法。 用简单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能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1. 课件资料补充把毛巾折叠铺在桌面上。 (毛巾代表岩层) 2. 在毛巾上放置几件物品。 (如橡皮、纸杯代表现实中的建筑物和人) 3.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并向中间挤压,观察出现的现象。 四、总结 了解地震的成因 师:大家想,一根筷子在
6、断裂的瞬间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那么几千米厚的 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 突然的断裂会引起怎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 该是何等的巨大呀 实验实验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 将每条毛巾纵向折叠,将折好的毛巾一条叠一条,平铺在桌面上,两手按住 毛巾的两端,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现象。 3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 观察发生的现象。 4. 得出实验结论。 5. 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用力越大,褶皱越多。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 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而且要干燥。注意安全。 五、拓展 活动 通过地震模拟了解避震小知识。 师:同学们,如果将来的某一天我们这里也发生了地震,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能够避免我们受到伤害呢?下面我们在进行一个小游戏。如果地震了,你应该 怎样做? 作业设计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地震 地震的成因 避震小常识 教 学 反 思